標籤:

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大多是出於嫉妒嗎,為什麼會有嫉妒,如何避免?


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傷害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大多是出於嫉妒,但實際上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套上了「嫉妒」的頭罩,出門行兇。

「嫉妒」之下隱藏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為什麼會有嫉妒:

有答友已經提到了,嫉妒是人性本能中死本能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人類本能中的一種破壞欲。

這種破壞欲的產生無法避免,不論是對外指向還是對內指向,如果不加以正視並妥善處理,都容易造成損害。

任由嫉妒心理的滋長,這種破壞欲指向的對象如果是他人,人就會不自覺地對外釋放自己的惡意。(釋放的形式可能是語言,也可能在行動)對象如果指向自身,人容易在道德要求與本能衝突之間徘徊,因破壞欲不論如何都需要得到宣洩,當道德信念勝出時,人就會埋怨自己、厭惡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極端的甚至做出自殘行為。

如何應對:

上邊既然說到,嫉妒作為人類心理層面一種避無可避的能量,為了更好地處理這種心理能量,不至於讓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太多負面影響,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是需要掌握的。如下:

一、有答友提到過的:改變宣洩這種破壞欲的形式。

體育運動是人類應對死本能的一個有效且重要的方法,當感知到自己的嫉妒心理鬱結於心時,不妨去運動,大汗淋漓一場,相對會有所緩解。

二、將其轉化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另一種能量。

這種轉化過程需要一個媒介——認知。

可以說,你對於「嫉妒」的認知,即「你如何看待嫉妒」,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幸福指數。

「認知」決定一個人感受到的「惡意」量,也決定一個人輸出的「惡意」量。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受到過因嫉妒產生的「惡意」。這個「惡意」是自我的主觀感受,而這種主觀感受與事實之間是可能是存在偏差的。

人對外界事物、對他人行為反應的理解多由自我的經驗出發,對感受到的東西作出的反應都受認知的影響。

不少人信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殊不知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因為眼所見耳所聞的信息傳到大腦里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信息本身,通過「認知」處理的信息於人類而言才具有意義。

舉個栗子(栗子冷漠臉:滾):

近日你買了個特別喜歡的名牌包包,然後開心地背著新包包去見朋友小A 。這個包包是你兩月前與小A 逛街時,兩個人都相中的。因價格偏高,兩人當時都作罷,但你回去後仍心心念念,便暗暗告訴自己要攢錢買下,而今你也做到了。

下邊假設一個場景:

小A 一個不小心蹭掉了你新包包上的一個配飾,慌亂不已。

你的反應一般來說會有以下幾個:

1.你怒不可遏,當即就對小A 發了脾氣,罵道:「我看你也喜歡這個包才一拿到手就帶出來見你,你怎麼這麼不知好歹,是不是嫉妒我才這樣!」歉疚的小A 感到萬分委屈,但面對面目猙獰的你,她心知解釋無用,為了不再輕易惹怒你給自己添堵,漸漸與你疏離。

2.你雖生氣,但礙於情面沒有當面發作,只是心裡在嘀咕:「怎麼會這麼巧,她是不是就不樂意看我好,嫉妒我比她先買到。」你看著表現慌亂的小A ,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此後漸漸與她疏離。

3.你雖十分心疼,但並沒有多想,對慌亂的小A 表示沒關係,並說一起去店裡看看能不能維修。小A 帶著歉意與感激與你越來越親近。

問:是什麼導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答:是你對小A 行為背後意義的解讀。

這種解讀他人行為的過程就受「認知」影響。

你的頭兩種反應將引起「小A 損壞自己物品」這一客觀事實背後的原因歸結為「嫉妒自己」。然而,是你歷經太多艱辛攢了很長一段時間錢才買到那個包包,你太過於看重它,導致心理負擔過重,才有草木皆兵似的心理反應,認為別人「傷害」你的包包都是出於嫉妒。實際上只有你自己才對那個包包傾注了汗水與精力,你卻要所有人都像你一樣愛護它,否則就控制不住地生氣。

事實是,小A 真是無心,而你因為自己不合理的認知失去了一個原本可以親近的朋友。

類似這樣的場景在人們的的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

人總是單方面仇視他人,覺得全世界都不懷好意,認為生存艱辛,但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存在問題。

有好奇寶寶還要問,如果是自己真的嫉妒別人了呢?該如何處理?

答:將嫉妒所要耗費的能量用於努力。

真有什麼自己沒有他人有而你又想要的,去爭取唄。嫉妒有個屁用?啥都拿不到手光耗了力氣有意思?也不用酸里酸氣對別人輸出惡意,別等到一個朋友都沒有的那一天再來反思自己怎麼一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總結:

比起改變宣洩形式,我更期待第二種應對措施給人類整體帶來的正面影響。

重新審視在你原來的生活中時常出現的關於「嫉妒」的場景,分清哪些是別人發出的「真惡意」,哪些是因你自身或自卑或自傲而解讀成的「虛惡意」。或許你會有很不一樣的生活。

調整改變認知,訓練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類個體,越來越優秀的你會愈加不易因為控制不住嫉妒之心而輸出惡意。

同時,在追求變得優秀的路上,你大概率能遇到更能紓解自己的嫉妒之心、更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其他優秀個體,這樣一來,來自他人的「真惡意」也會接收得少一些。

你好我好大家好。

生活越來越美好。

面目全非?

不存在的。

來關注我呀,一起玩耍呀。

相信我,你會開心的。


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大多是出於嫉妒嗎,為什麼會有嫉妒,如何避免?

good question!

題主其實問了一些列問題,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人與人之間的傷害都是因為嫉妒么以及為什麼有嫉妒。

作為心理學工作者,當然是從心裡的角度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從經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生本能,一種是死本能。這對概念是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一書中提出的。「生本能」包括人的自衛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個人都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衝動,死亡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生本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建立更大的生命存在的統一體,並極力維護這種統一體的親和、聚合與和諧;與之相反,死本能的目標,在於分解、破壞甚至毀滅這種生命體的親和. 弗洛伊德指出,死本能的最終目標,是要使生機勃勃的有機體,最後回歸於無生命的無機狀態。

死本能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外向型,即能量向外投放,如破壞性、攻擊性、挑釁性、侵略性、或爭吵、毆鬥、戰爭等等. 一是內向型,即能量向內投放,如自責自罪、自殘自戕、自我懲罰、自我虐待、自我毀滅等等。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每個人對於他人的傷害,都是死本能外向的體現。

因為這種本能,每個人都會有這種傷害他人的衝動,從更本質上來說,其實是為了自己內心的滿足。這種滿足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傷害他人的衝動,個體就會將這種攻擊朝向自己身上,也就是抑鬱的誘因。

那麼傷害都是因為嫉妒么?這個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嫉妒其實就是死本能當中的一種形式,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其實都是本能的體現,這會幫助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行為。

那麼接下來就有第二個問題,嫉妒如何避免?

題主既然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這種嫉妒的態度(或者行為)對自己或者對他人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傷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嫉妒,嫉妒是本能的一種,人需要滿足自己的本能,那麼如何轉移這個問題呢?

針對於大部分人,這個問題也非常容易解決。

首先是意識到自己存在這種態度(或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這個不存在這個自知力,那麼問題很可能就不能通過我們自身來去解決,可貴的是,題主能夠拋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題主是有這樣的自知力的。

第二點,就是要承認它的存在,允許它的存在,以及正視它的存在。人的本能是無法規避的,人性也是沒有對錯的,接納這種負性的態度,是改變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點,就是發展其他的死本能來轉移嫉妒的行為,我們說過,死本能是一定會存在的,嫉妒的行為是為了滿足死本能的實現,那麼反過來,滿足死本能,一定需要嫉妒么?顯然不是,經過上面提到的第一步第二步之後,我們採取一些其他行為來轉移這種嫉妒,這裡首先推薦的就是運動,無論題主是男生還是女生,運動都是非常良好的滿足死本能的方式,當然運動的好處太多,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本能,同時也會促進相關激素,提高個體的興奮狀態,等等等等。

當然,以上的回答是以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展開的,關於嫉妒的解釋,還有很多其他的角度,歡迎討論。


傷害並非大多出於嫉妒,而是互相不理解對方的需求。

比如,父母不理解孩子有玩、休閑娛樂的需求。妻子不理解丈夫工作壓力大、需要尊重的需求。丈夫不理解妻子有逛街、被看見的需求。美國不知道中國有想要復興的需求,中國不理解美國想要搞民主的需求……

不能理解對方的需求,才是造成誤會,造成傷害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這個毛病是生存資源匱乏的過去幾百萬年形成的。因為不理解你,所以我只顧我自己,才能確保自己的溫飽。理解你了,必然就會分一杯羹給別人,自己就很難辦了。

但是,當今時代早已經不再匱乏了,所以這個問題就顯得格外嚴峻。當然,再過幾代人,大家早已共同賦予了,這個時候人性才會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

傾我一世豪情,願留住善良的你
看快手|開局一個圈,往後全靠挖。
什麼叫強共識?比如:數學特別有趣 | 科技袁人
《給人好印象的秘訣》:如何讓他人理解自己?
世紀難題——什麼樣的女人值得娶

TAG: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