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GPS,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確打擊?
霍去病最擅長打的就是閃電戰。
他每次出征前都是挑選最健壯的士兵跟隨,而且戰馬也是最一流的。
匈奴人生活在大漠中,想快速找到他們,只能像霍去病這樣幹才行。
因為霍去病行動夠迅速,往往是匈奴人還沒得到霍去病來進犯的消息時。
霍去病就神出鬼沒的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
就是這種行軍速度,令匈奴人聞說霍去病的大名而膽寒。
在一個就是霍去病年輕,他敢打敢闖。
霍去病年齡上的優勢是衛青和李廣等名將不能比的。
在對比一下老將李廣,李廣行軍史書上也有記錄。
司馬遷說李廣在行軍時,就像放羊一般。
大家都是這裡一片,那裡一片漫無目的行軍。
這種行軍的結果往往導致,李廣大軍還沒有找到匈奴人來打。
就先斷了口糧,這時候他們只能無功而返了。
這也是李廣多次出征攻打匈奴而無戰果的原因。
在霍去病看來,只要你的速度夠快,
搜索得地域夠廣,就不愁找不到匈奴人。
只要是霍去病出征,就沒有空手而回的道理。
正式他使用了這種閃電戰術,才把匈奴趕到貝加爾湖(今俄羅斯境內)一代去。
這也是霍去病能精準攻打匈奴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只要是馬力能到達的地方。
都留下了霍去病的足跡,最終霍去病把匈奴打成什麼樣了呢?
你要聽說到時霍去病的大軍來了,他們的唯一反應就是跑。
古代沒有GPS,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確打擊?(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歷史故事!)
去過草原或者是沙漠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一樣的,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景區的沙漠雖美,但是卻能讓人產生絕望感,漫漫的黃沙從腳下一直向前延伸到地平線,周圍的景色都是一模一樣的,你會有種一輩子都爬不出去的錯覺,在草原或者是沙漠里打仗,別說找到敵人了,找路都費勁。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無數,最後在漠北之戰中一意孤行,不聽衛青的勸阻自行帶兵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最終因為迷路貽誤戰機,與匈奴交戰七十餘次最後卻迷路了,感到無顏見人又害怕遭人恥笑,最終選擇了拔刀自刎。
我們再看霍去病的戰績,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率領八百輕騎兵斬殺匈奴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國、當戶的官員,還有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19歲,春、夏兩次率兵襲擊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2歲,率兵5萬,與匈奴左賢王部交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
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在沒有導航的西漢,年紀輕輕的霍去病是怎麼對匈奴精準打擊的呢?我們知道,不只是李廣迷路,漢朝的很多將軍都迷過路,公孫賀因為迷路全軍覆沒,從長公主刺客手中救下衛青的公孫敖也迷路,七千鐵騎戰死,被下獄削爵,為什麼這些老將常常迷路,霍去病就能精準打擊呢?難道是上天的眷顧嗎?非也,通過研究發現,霍去病不迷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牧民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有蹤跡可尋。很多人以為,游牧民族可以隨心所欲的在大草原飛奔,到哪兒都能找到牧草和水源,他們居無定所,了無蹤跡,如鬼魅一般風馳電掣,而中原軍隊進入大草原就像大海撈針一般,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認識,游牧民族雖然與中原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但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他們的營地一般都選擇氣溫偏暖的大山和森林地帶,冬天來了,積雪覆蓋,草木枯死,牲畜都要住進棚子里躲避嚴寒。春秋季節,牧民都要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居住。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熟悉草原的地理方位,就能準確找到匈奴部落,從而避免了在大草原上瞎找。
2、霍去病軍中有很多匈奴人漠北之戰,李廣亡道失期而自殺,有一段記載說的很清楚,「軍亡導」,就是嚮導跑了,所以才導致李廣迷路,從中可以看出,嚮導是漢軍的標配,而霍去病非常善於利用嚮導,這些嚮導有的是匈奴俘虜,有的是當地牧民。
東漢學者應劭認為霍去病「所降士有材力者」,就是說匈奴投降過來的有才能的人,這些人有軍醫獸醫嚮導廚子等等,匈奴人自幼住在草原上,知道哪裡有水,什麼是人類活動的痕迹,匈奴人喜歡到哪裡去,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蹤跡,漢人找不到,但是匈奴人自己找自己人還是很容易的。
很多匈奴人跟著霍去病一起打仗,最終立功封侯的比比皆是:仆多,封輝渠侯;趙破奴,匈奴流浪兒,後來成為霍去病軍司馬,封從驃候;復陸支,封壯侯;伊即軒,封眾利侯。霍去病非常善於利用這些匈奴人當他的「帶路黨」,由於漢武帝非常器重霍去病,對他部屬的獎勵往往非常豐厚,這些人也都非常願意跟著霍去病出征。
3、騎兵的大量使用從秦到漢初,騎兵都是配合步兵作戰的,到了漢匈戰爭時期,騎兵才完成向戰略兵種的轉變,隨之而來的是戰法上的變化,西漢的戰法開始變成機動戰、遭遇戰,遠程奔襲、迂迴包抄、連續攻擊、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等得到大量運用。
霍去病作戰的主要特點就是兵馬強盛、迅捷勁疾,還沒等敵人反應過來就一路平推過去全部殺死,作為漢武帝的得力幹將,霍去病就是戰場上漢武帝的影子,他不能親臨戰場,就把霍去病當成自己,給他配備的都是最好的裝備,很多士兵都是一兵兩騎,甚至是一兵三騎,從而保證了長途快速奔襲的可能。
偉哉,霍去病!壯哉,冠軍侯!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這個在草原上找人其實也不算是個難事,草原人生活有很多規律性,他們大多是逐水草而居的,這使得他們有跡可循。我們仔細去研究會發現,霍去病打擊的對象很多是匈奴人的部落,也就是平民,倒不是霍去病非要對這些老弱婦孺下手,主要是霍去病通過尋覓水源找到的人就是這些部落。
霍去病除了是衛青的外甥之外,更是漢武帝的得意門生,這使得他有很多渠道跟資源可以去研究並了解匈奴,他發現跟匈奴人打仗吃虧就是因為我在明敵在暗,由於漢軍有城池,匈奴人找漢軍很好找,而反過來漢軍卻很難找到這些匈奴軍隊,因為他們沒城池,他們往往走到哪就宿營到哪。
但是呢,匈奴戰士不好找不代表他們就能飛天遁地,匈奴部落對水源非常依賴,因為他們同樣也得生產,他們的牛羊必須要喝水。所以呢,尋覓水源就可以找到他們的部落,然後打擊他們的部落。
霍去病打擊匈奴部落至少可以起到三個作用,一個是摧毀了匈奴人的後勤,打了他們的部落,搶了他們的牛羊,匈奴人就沒有糧草打仗了了;
其次,斬草除根,匈奴人天生就能騎善射,他們只要是過了十四歲就可以從軍,從軍立馬就能成軍,再過一兩年就可以成為精銳騎兵。而十四歲以下的往往會留守部落並參加生產,霍去病打擊這些部落,斬殺了這些童子軍等於切斷了匈奴人補充兵源的渠道;
第三,擾亂軍心。由於霍去病襲擊了匈奴後方,這使得匈奴在前線的官兵擔心家裡出事,往往無心戀戰,然後他們又特恨霍去病,想要找霍去病報仇,這時候就換成他們找霍去病了,而不需要霍去病去找他們。
精確打擊算不上,但是閃擊倒是讓匈奴吃盡了苦頭。
霍去病麾下清一色的騎兵部隊,更有數量客觀的匈奴人,對面前的這篇草原隔壁都是清楚的很,什麼樣的山在什麼地方可能有水,什麼樣的隔壁草原附近有什麼樣的部落,這都是有規律的。
霍去病單獨出擊麾下騎兵也少說有一萬以上,他們可不是排著整齊的隊伍向前進軍,他們一般的呈現出幾隻其頭並進的行軍模式,中間間隔目視可望或者相互之間通過揮舞戰旗就能簡單傳遞信息的行進方式,在每個隊列前邊又有三五個人一組的輕騎兵斥候若干支對前方實行扇形偵查,這樣他們的前進跨度就大致有如今的十公里左右,加上本來行進總隊兩翼就有輕騎兵縱隊警戒,跨度就更寬了。橫向推過去基本很難有發現不了的目標。
草原民族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他的牛羊,但凡附近有大的部落活動必然的有著規模龐大的羊牛群在跟前,提供給這個部落的平時吃穿用度,所以尋著草場的牛羊啃食痕迹不難發現這個部落的活動方向,那麼向著這個方向直接推進隊伍,這個部落就很難逃脫了!
即使這個部落僥倖沒有被斥候發現,那麼換個推進方向即可,發現一個部落也是很輕鬆的事,更何況還有匈奴人作為嚮導呢!
大漢與匈奴之間,和、戰不斷,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幾代君主都在積極準備,為了有朝一日擊敗匈奴,洗雪恥辱。昔日的準備,到漢武帝時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作為統兵將領,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沒有地圖和相關信息,霍去病也不會貿然出擊。漢朝與匈奴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無數邊疆百姓被擄走,僥倖逃回的人總會帶回一些地理信息;去匈奴的外交官、和親使團,都是天然的間諜,必然會沿途記錄水文地理,勾畫行進路線圖。
衛青、李廣等都曾到草原打擊匈奴,雖然多次迷失方向,可他們的經驗、教訓會幫助霍去病規避錯誤。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即使是行軍打仗也要驅趕牛羊作為補給。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更不要說這麼一大群人,一大群牲畜,經過的地方總會留下痕迹。水邊腳印、被踩踏啃食過的草叢、糞便等,在有經驗的將領眼中,就是一盞盞指路明燈。
霍去病的煌煌戰績,是建立在大漢雄厚的實力基礎之上,建立在無數人長時間的準備之中。當然也離不開他個人卓越的天賦,這就是一個為戰而生的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戰神,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充滿著傳奇。
當然,也充滿著更多的未解之謎,比如為何在年僅23歲英年早逝?為何年紀輕輕的他就能成為大漢的一代戰神,取得令所有老將包括舅舅衛青都汗顏的豐碩戰果?
特別是霍去病的軍功,作為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戰果基本都是通過反擊匈奴獲得的。這種在塞外的作戰和傳統上的中原戰爭完全不同,需要士兵更高的素質,將領更出色的能力,不經過長時間的淬鍊,根本無法達到。
而年紀輕輕的霍去病不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很漂亮,簡直可以用天賦秉異、無師自通來形容。尤其是霍去病對匈奴的精準打擊,使得匈奴各部無處遁形,被霍去病斬殺十多萬。
那麼其他將領就奇了怪了,尤其是經常迷路的老將李廣:為什麼霍去病每次出征都能有巨大斬獲呢?他是獲得神仙指點還是自帶GPS?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已經給出了答案,比如:
霍去病硬體過硬。
因為深受漢武帝寵信,霍去病得到的是最好的士兵,最好的馬。而且最誇張的是每名士兵平均可帶三匹馬,這保證了霍去病能夠長途奔襲,而且每戰必勝。
霍去病敢打敢殺。
在別的將領尤其是衛青,相對保守,提倡穩紮穩打的情況下。霍去病大膽出擊,深入漠北,出其不意給予了敵人以猛烈打擊。
霍去病運氣很好。
在別的將領要麼遭遇匈奴主力,要麼迷路找不到方向的情況下,霍去病幾乎每次都能碰見數量可觀的匈奴軍隊,並一舉殲滅。
但是這似乎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霍去病每次都能精準打擊。比如衛青的軍隊也不差,衛青個人素質也很高,老將李廣也是敢打敢殺的人物,而且李廣很多時候也能遭遇匈奴主力,但不可能取得霍去病這樣的戰果。
所以靜夜史認為,霍去病能夠取得如此戰果,一定有其鮮明的個人特點,這個特點就是「胡化」,將自己的作戰習慣向匈奴靠攏,成為匈奴膽戰心驚的死神。
也就是說,想要徹底消滅匈奴,就要按照匈奴的作戰和生活方式,這一點霍去病做得很好。
草原上的匈奴部落擅長騎射,他們的生活和作戰融為一體,霍去病也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軍隊,習慣於在草原上奔襲;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霍去病也按照水草和河流的分布,尋找匈奴主力;
匈奴部落居無定所,霍去病率領軍隊拋棄中原地區作戰所必須的後勤補給,使得作戰距離和空間大大延伸,其走哪殺哪的特徵,讓匈奴各部心驚膽戰;
匈奴部落生性殘暴,霍去病做得更殘暴,在霍去病的軍隊,沒有匈奴俘虜,被生擒的匈奴人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殺。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霍去病作戰沒有任何包袱;
匈奴部落就地補給,霍去病也將估計重點放在匈奴身上,他的軍隊很多時候就是通過搶劫匈奴獲得補給;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多觀點認為,就是因為就地補給導致的。匈奴人為堅壁清野,將大量患病而死、攜帶病菌的牛羊投入河中污染水源,霍去病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因素英年早逝。
所以可以說,正是因為模仿匈奴的生活和作戰特點,使得霍去病相比於其他漢軍來說,對草原有著更好的適應性,而且能夠以極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
所以用不世出之名將來形容霍去病再合適不過,他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最好寫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在漢匈戰爭初期,漢軍由於不熟悉北方荒漠地形,屢屢迷失方向,找不到匈奴軍的影子,故而作戰十分被動。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漢軍最頭疼的事,就是匈奴軍隊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連敵人在哪都找不到,這戰還怎麼打?以前劉邦的謀士成進曾很形象說:「追擊匈奴時,好象跟影子搏鬥。」
武帝時期,漢匈戰爭全面爆發。漢軍迷失方向或空手而歸的情況仍然很嚴重,比如第一次北伐匈奴,公孫賀大軍深入匈奴,連個匈奴人的影子都沒找到;第二次北伐時,李息兵團出代郡,依然找不到匈奴主力;第二次河西之戰,原本計劃與霍去病會師的公孫敖兵團也因為迷路,最後不得不放棄原先計劃;在漠北之戰中,李廣兵團也由於迷路而錯失會師時間。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霍去病卻從來不曾迷路,而且出擊匈奴,幾乎是每擊必中。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大致有幾個原因:
第一,霍去病參戰時,漢軍對荒漠地形作戰已經比較熟悉了。
漢軍對荒漠作戰是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隨著戰爭的深入,捕捉敵軍主力的能力越來越強。霍去病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此時距第一次北伐(元光六年元,前129年)已經過去六年。在第一次北伐時,漢軍四路大軍,兩路遭重挫,一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小有斬獲。六年來,漢軍逐漸熟悉匈奴的戰法,衛青先後取得河南之役與漠南之役的偉大勝利。可以說,漢軍已經比較適應荒漠地帶的作戰了。這些千金不換的作戰經驗,衛青肯定一五一十地傳授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第二,霍去病的部隊,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
霍去病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的起點比較高。他不是從小兵當起,一開始就是票姚校尉,舅舅衛青撥給他八百名勇騎,乃是騎兵中的精銳。史書說:「大將軍受詔予壯士」,這些騎兵都是精銳,當然是比較熟悉荒漠作戰,霍去病一戰成名。
由於漢武帝對霍去病格外器重,故而霍去病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而且所部將士多為精銳,史書說「所將常選,諸宿將兵不如」。在漠北之戰中,最勇敢善戰的少壯派將領都歸霍去病節制,「敢力戰深入者皆屬去病」,包括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後來在南方戰場成為一代名將)、鐵杆老部下「從票侯」趙破奴、北地都尉衛山等等。
霍去病兵團不僅是由最強悍的士兵組成,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漢武帝特地安排宮廷負責膳食的官員,帶了數十輛的餐車,專門負責給霍去病的騎兵團提供優質的伙食,以保證這支最強悍兵團的戰鬥力。
第三,霍去病大膽起用熟悉荒漠騎兵戰的胡人將領
在河西之戰中,霍去病麾下將領有三人封侯,分別是趙破奴,高不識與仆多,其中高不識與仆多都是歸義匈奴人。在漠北之戰中,又有四人封侯,分別是路博德,復陸支,伊即靬與衛山。其中復陸支與伊即靬都是匈奴歸義王。
在河西與漠北兩大戰役中,因功封侯的七人中,有四人是胡人,超過一半,可見胡人將領所起的作用是多麼大。比起漢人將領,他們更熟悉荒漠的地形氣侯,對匈奴人的戰術戰法更是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們就是最好的嚮導。所以為什麼公孫敖李廣會迷路而霍去病不會迷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霍去病軍中胡人很多,認路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第四,當然不能不提另一個重要因素,霍去病是個天才將領。
霍去病為人沉勇有大略,敢於任事,遇事果斷而堅決。他是罕見的軍事天才,只活了二十四歲,這個年齡與他的偉大業績很不般配,可惜的是,他的天才兵略沒有被史書所詳記。
有一次,劉徹想要傳受霍去病孫子兵法與吳起兵法,沒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為然,回答武帝說:「行軍作戰,關鍵要看謀略如何,沒必要學習古代兵法。」這是個創新意識很強的人物,他與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剛好相反。趙括學了許多兵法,打仗卻不行;霍去病沒學什麼兵書,他的軍事才能,估計很大程度來自舅舅衛青的言傳身教。
霍去病偉大的軍事成就,不僅僅是指揮一系列戰役,更在於他的精神境界。漢武帝曾給建了一座大宅院,要送給他住。霍去病拒絕了,他雖然生於富貴之中,但並不貪圖。他說了一句足以激勵每一個國人的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正是這種使命感,點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也讓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有一個淋漓盡致的表演空間。
這裡是歷史有點酷。以下回答是個人觀點,還請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西漢名將霍去病的一生短暫卻輝煌。
他的赫赫戰功都是攻打匈奴而獲得的。有人說他就是為打匈奴而生的,因為他幾乎每次攻打匈奴都能夠載譽而歸,是匈奴人的剋星。
(霍去病圖片)
《史記》中記載霍去病的戰績霍去病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姑姑是皇后的關係被漢武帝安排當了宮中侍衛。又因為善於騎射,漢武帝就讓他到衛青的軍中當了剽姚校尉,意思是想讓霍去病鍛煉鍛煉,鍍鍍金,隨後隨舅舅衛青出征匈奴。
沒成想霍去病還真給漢武帝劉徹長臉爭氣。
第一次出征小試牛刀,結果以少勝多,並俘虜了匈奴單于的叔叔羅姑比和一眾親戚被漢武帝劉徹封為冠軍侯,一戰成名。
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乍籍苦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被封侯的第三年即元狩二年春。
漢武帝劉徹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一萬騎兵出隴西攻打匈奴,這次出兵的目的是想活捉匈奴單于的兒子。再過了焉支山千餘里與匈奴的軍隊短兵相接,殺了折蘭王和胡王並殺敵八千,大勝而歸。歸朝後漢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戶。
元狩二年夏天,漢軍再次出征。
驃騎將軍逾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再次封加食邑五千戶給霍去病。漢武帝劉徹從此更加賞識霍去病。
元狩四年春。漢軍再次出征匈奴。
此戰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捕獲和殺死匈奴士兵七萬餘,並且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韓王。大勝之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此戰是冠軍侯霍去病徵途中的最高峰。
隨後在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僅二十有三。
匈奴那麼大,霍去病是如何找到匈奴並實施打擊第一,依靠漢軍中的投靠的匈奴兵的導航進入匈奴地盤上尋找作戰目標。
在漢軍和匈奴的作戰中有的匈奴士兵投靠到了漢軍的陣營里。或是當了漢軍俘虜的,經過一些思想教育後,在漢軍進攻打匈奴的時候給漢軍帶路進入匈奴的地盤。漢人不認識匈奴的地方,難道匈奴自己人還不認識的那些攻打的目標嗎!
所以每次漢軍攻打匈奴,就會找這些本地的匈奴人盡心做嚮導。
第二,行軍中的斥候會作為前進小隊。專門繪製地圖供大軍行走。
古代的軍隊中都會有斥候這一類的像開路先鋒一樣的為大部隊尋找規劃路線,並繪製地圖。
第三,從匈奴人手裡繳獲的地圖作為輔助工具,再從一些地標為參照物,又有司南這樣的工具指導方向。
第四,漢武帝劉徹讓在匈奴混跡多年的張騫和霍去病一同帶隊為漢軍指明方向,在哪些歇息落腳哪裡有水這些張騫都知曉。
以嘗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不過在最後一次的漠北之戰中,張騫不知是年紀大了還是什麼原因竟然迷路了,馬失前蹄,最後被漢武帝劉徹責罰,削去了侯位,貶為凡人。
結束語我們可能知道匈奴人遠居大漠之北的草原,居無定所,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一個部落就相當於一個諸侯王國,這些部落也分大小,也有尊卑等級之分。
匈奴很大,部落很多,漢軍每次打匈奴都會有說那幾個匈奴王被俘虜了,其實可能就是一些小的部落的王。所以漢軍每次打匈奴都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像是打棉花一樣,打不到匈奴的痛點。
參考文獻《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大家認為還有其他關於匈奴的歷史故事分享嗎?歡迎評論。
沒有gps的時代有嚮導,今天我們擁有的高科技在古代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不要以為古人不如今人,即使人類也不比動物高明多少,正如燕子每年都能準確無誤的飛入舊巣,狗靠尿液行千里也能找回家。
1、嚮導如同警察的線人
據考究,霍去病第一次奔襲匈奴時,手頭只有800騎兵,這是官方的數字,其實他的偵查兵都有這個數字。這些偵查兵大部分都是胡人,你會說胡人怎麼會幫助漢人打自己呢?其實那是的胡人遠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部族的情誼,你說要偷襲山那邊的部族,如果給他分一杯羹,他很高新當前鋒。游牧民族只講利益,不講民族,更遑論國家。有奶就是娘。
2、所謂精確打擊言過其實
霍去病打戰基本靠運氣+嚮導,嚮導也不是每次都准,尤其是捉摸不定的游牧民族,地廣人稀,很多時候靠沿途的蛛絲馬跡追蹤,不過霍去病是福將,每次都讓蒙對,而李廣的運氣就太背了,他的兒子李陵同樣如此,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努力固然重要,運氣更重要。
霍去病打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運動戰,他不戀戰,來如風,去如風,和匈奴的打法一樣。這讓匈奴人有點懵。再加上他的騎兵都是千里挑一的精銳,不說以一敵十,以一敵二是沒問題的。而且他打得是運動戰。不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要的是推毀其銳氣。所以打起來很輕鬆。沒有壓力,草原一望無際,行動快,發現目標,精準追擊也很容易。
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征戰焉支山這一段我去考察過,也拍了一些視頻,可以看看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group_id": 6436850872117887489, "media_id": 6217579791, "neardup_id": 13638512686265591172, "vname": "u7109u652fu5c71.mp4", "video_size": {"high": {"h": 428,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7383872}, "ultra":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5453154}, "normal": {"h": 32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1827033}},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40004add3d8e2f6dc", "vid": "f6d88f4f18e14d7fbb17fcdbd28e7346",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36850872117887489, "vu": "f6d88f4f18e14d7fbb17fcdbd28e7346", "duration": 348, "user_id": 4341267249, "md5": "3be88180413eab9dd57d55446fadee2a00000000", "thumb_url": "2ee40004add3d8e2f6dc", "hash_id": 13638512686265591172} --}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初次征戰霍去病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霍去病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斷然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培養、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對霍去病的寵信,似乎超過了所有的大臣。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霍去病具有一種強烈的忠君報國精神和奮發有為的氣勢。霍去病正是因為具有為國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夠屢建奇勸。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謚為景桓侯。中國要收回北方失地和西伯利亞,需要能夠對付俄羅斯的霍去病,而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