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說的「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孔子所說的這句話,千古以來,讓他少了許多女粉絲,特別是很多人只是截取『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更使許多人望文生義,並由此詆毀孔子。
『女子』,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女人和小孩,單單理解為女人也行。關鍵是如何理解『小人』這一個貶義詞。小人一詞,在《論語》中多數是貶義,是指那些只顧謀取私利,結黨營私,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人。但有時候也指的是目光不夠長遠,只顧眼前利益的人,或者說,就是指我們平平常常的普通人。這兩種詞義,必須要回到整段話的語境,才能更好地理解。
可惜,弟子所記,並沒有體現出語境,只是沒由來的一句話,後世也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就我的理解來說的,孔子向來溫良恭儉讓,很少對學生及他人疾言厲色,用語用詞也很謹慎。
但孔子也是凡人,有時候也會生氣,如對子路的無禮,直接斥之『野哉』,又如對樊遲不問禮儀卻問種菜種花,孔子認為他目光太短淺,斥之為『小人哉』,還有對自己的發小原壤,因為不講禮儀,孔子對他笑罵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回到題目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關鍵點在後一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好了,可以展開我們的觀察力了。
看看女人和小孩,如果整天不搭理她,她就開始認為你不愛她了,慢慢有了怨言,開始和閨蜜訴苦,如此,是不是『怨』呢?如果和她離得很近處處呵護著她,無微不至地關懷著她,她就會開始嬌生慣養,甚至頤令指氣,騎在你頭上,這不就是『不遜』?仔細觀察,其實,小孩也是這樣,不信,你可以試試。
那麼,小人是不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呢?太是了!小人最喜歡的是結黨營私,恨不得整天都聚在一起喝茶喝酒,相互之間,可以攀肩搭背,親稱兄弟,這是『不遜』。但如果你有一段時間不參與他們,很好,你的小壞話開始在他們之間流傳了,甚至不把你當做兄弟了,如果再不參加,朋友都不是了,這就是『怨』。
我想,孔子說這句話並不是咬牙切齒的,而更可能是表達一種笑著的無奈。但不管怎樣,孔子把這句話說出來了,這缺憾,恰恰是孔子的可愛之處,親民所在。
答題完畢,謝謝邀請,祝您順利!
多謝邀請!如何理解這句話,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千百年來,紛爭不斷,誰也說服不了說。但是「小人」這個詞,到底是指「小孩兒」,還是與「君子」相對的「小人」,便統一不了意見!
關於這句話的理解,看客想說三個觀點:
1、別不敢說孔子!孔子是中國的文聖人,千年前就被捧上了神壇,被歷代讀書人尊為祖師級的人物。所以,一說孔子這話啥意思,大家都自動腦補,自動神化、美化孔子。其實,大可不必!
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和旗幟人物魯迅先生,還說過「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的話呢!可見,無論是聖人,還是偉人,首先都是人。是人就有局限,即使當時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但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還是不能洞徹古今的!有歷史局限是其必然!
2、別不敢說女人!不知道是從幾何時,女人在中國的地位,突然提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打不得,罵不得,更說不得!
男女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固然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但嘴上的不打、不罵、不說,可不代表真正地尊者女性。到什麼時候,全社會的企業,都能把女性的婚假放到一個月,產假放到半年,真正地給女人同樣數量的競爭機會,那才算是真正地尊者女人!
具體到這句話的理解,多少男人為了美化孔夫子,更為了討好女人,不敢說歧視女性。或者起碼不能客觀公正地理解。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自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中國婦女的地位就一瀉千里,越來越低。這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有很大的關係,不再具體討論。所以說,說什麼了就是說什麼了,沒必要遮著掩著。
3、別不敢說自己!其實,即使光看字面意思,人家孔子說的都很精闢,「近之不遜,遠之則怨」。也許,正是對女人和小孩或者小人,如此經典精闢的概括,孔子的弟子才把這句話,記錄下來,編進《論語》吧!
可以說,這句話就是對女人和小孩或者小人的性情,甚至來說是對普通人,平凡人,大部分的人性情的客觀描述,精闢總結。
別說什麼就「女人」和「小人」難養,「近之不遜,遠之則怨」。我們這一干,吃瓜群眾,普通百姓,甚至肉食者,哪一個又不是「近之不遜,遠之則怨」呢?
其實,這又有什麼呢?老子還在道德經上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呢!芻狗是啥?就是古代祭祀用草扎的「草狗」,用過就扔。
天地之間,人生百年,可不就是如「草狗」般,客觀存在!
說的不過都是大實話!
別把孔子看的太重!
別把女人看的太重!
別把自己看的太重!
您好,我是熹木木。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一點我搜集來的資料還有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關於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有好幾種翻譯,爭議也比較多。我在這裡分享一下錢穆先生還有楊伯俊先生的翻譯。
錢穆《論語新解》,三聯書店(如下圖),第419頁:「只有家裡的妾侍和僕人最難養。你若和他們近了,他將不知有遜讓。你若和他們遠了,他便會怨恨你。」錢先生將「女子與小人」解釋成「家中仆妾」,故能養。
楊伯俊《論語譯註》,中華書局(如下圖),第315頁:「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
可見,兩位大家對這句話的翻譯都有不同的看法。
二,我的一點思考。本人不是大家只是初學,本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態度表達一下自己的一點看法。
1,不能將這句話作為認為孔子歧視女性的一個證據。由於《論語》不是孔子的著作,只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孔子言行的書,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孔子說這句話時候的心情狀態還有特定條件,所以這也造成了多種理解,甚至也會產生歧義。由於孔子由其母親一人帶大,孔子肯定對其母親是尊重的,說孔子是歧視女性的人,我想這對孔子也有失公允。
2,後人把女子和小人等同,這也反應了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某些特點。中國古代的男權社會,女子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孔子不歧視女性但是難保古代讀孔子書的士大夫不歧視女性,所以他們最有可能將女子和小人等同。(這裡的小人是行為卑劣的人,不是錢穆先生說的「家中仆妾」)
3,當我們和女同學、女鄰居、女同事生氣的時候也不妨就引用這句話,這也不能反映出我們歧視女性,只是當沒有更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牢騷時候的一個辭彙而已。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不成熟認識,不妥之處敬請原諒。謝謝??!
個人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原意和列位探討一二,如果有偏頗不善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筆者認為,孔子,就是因為這句話,被世人誤解了幾千年,說從此,中國的婦女,開始禁錮在嚴酷的,封建思想牢籠之中。
其實,這種觀點,也不算沒有道理,畢竟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歷代的王朝更迭,都沒有完全擺脫儒學思想的統治,我們也很習慣的將「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歸到孔子的儒學正統理念裡面去。
畢竟,題主這句:「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的確出自《論語》,也確實是孔聖人自己說的。
可是,大家或許真的有些冤枉孔子了。
首先說,三綱五常,後來其之所以引申出,「存天理,滅人慾」的禁錮思想,完全是因為,宋代朱熹,在繼承了傳統儒學思想後,在孔子「平等、仁愛」的「君、臣,父、子」觀上,單獨發展出來的,專門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來控制人們思想的,理學派說。
聽著有點繞口,但是,簡單來講:以傳統儒學為基礎的理學,才是禁錮「婦女人權」的罪魁禍首。
最後,再說說這句話: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進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可不是大家想當然理解的那樣。其本意,孔子再說著女子的天性而已。
「女人有時候,和小孩子一樣,你和她親近吧,她就埋怨你,挑你毛病。你若疏遠她吧,她就怨恨你,怎麼不理人家了?」
各位,能看到這裡的,大都是成年人,你們覺得孔聖人說的在不在理?人家調侃一下而已,卻背鍋了幾千年。
好啦,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這句"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都是令女性朋友恨得牙痒痒的句子,也使孔夫子失掉了許多女性粉絲,但這是對孔夫子一個天大的誤會,我們常理解中的養稱為教養與養育,在儒家經典中卻不是,如孟子所說,我善養浩然之氣,這其中的養是養正氣的意思。
首先,小人難以養出浩然之氣,大家都理解,因為小人一用他就驕傲,喜歡排濟別人,而不用他就敵視你,小人慾求很多,得失觀很重,情緒比較動蕩,這當然養不出浩然之氣。
而女子的缺點是感性用事,情緒比較多,當然女子包括為家庭洗衣打掃煮飯,培養孩子,在生活細節中容易情緒波動大,又有女子在月事來臨之時也容易浮躁,當然不能畜養氣,按中醫女子容易氣不足,就是此理。
我想孔夫子正是對女子的仔細觀察而作出此語,不是將女子與小人等同作比喻,只是將養氣的不足作了一個歸類,更多地對她們進行勉勵,了解自身的不足,養出浩然之氣
子曰:「唯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通汝,孔子認為啊,只有我們的小孩,以及那些小人,那是真的不容易教化、教育他們啊!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自己的小孩子,那些小人,那可真的都是小的人啊。我們,如果和自己的小孩,和那些小人,靠的太近了,他們則會造反的,小孩會變成熊孩子,小人則會跑到你頭上作威作福。和他們離得遠了,小孩又會哭兮兮的,說大人不要他們了,小人則也會「可憐兮兮」的博同情。真可謂,養他們的身體容易,要把小孩與小人的心養好,可真真是費勁啊!
我胡說八道?請各位稍安勿躁,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這裡,孔子不可能說出唯「女子」(這裡女子代指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這樣的話。孔子三歲喪父,此後,孔子一直由年歲不大的母親獨自撫養。大家想想,在古代,一個單身女子獨自撫養一個孩子,這容易嗎?就是現代,這種事情也很不容易!同時,為了照顧孔子,更為了孔子的學業,孔子母親,費盡心血,操勞過度,只在孔子十七歲時,就早早亡故了。算算時間,應該不到四十歲就死了!孔子,既然擁有一位這樣偉大的母親,那他又怎麼可能說出「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這樣的話呢?並且,既然孔子,不可能對女人有偏見,那把「女子」解釋成——女人與小孩,那當然也是不成立的。
綜上所述,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只可能是「子曰:唯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樣的意思!
這句話在歷來的諸多解釋中,將「女子」譯為「女人」,而且把此句話當做孔子歧視婦女的罪證,我個人認為不妥。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因為《論語》共20篇490多章,「女」字共出現大概17次,其中15句可斷定是「汝」的通假字,即「你」的意思。如: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再比如,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等等。剩下的兩句除此句之外,另有一處就是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這裡的「女」是真正的女人的意思。同時「女」和「子」在《論語》其他句子中從來沒有同時連在一起出現過。同時大家都知道「子」在古代時對成年男子的稱呼。因此說這裡的「女子」硬是把它譯為「女人」,似乎不妥。而應該是「汝子」,是你這種人的意思。
二是從整部《論語》來看,孔子常言「父母」之愛,孔子在談到孝道的時候,一般都是用父母來代替長輩,如: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些句子都是「父母」連言,並沒有隻說父親而不提母親。可見孔子對人母是如此的重視,而且孔子從小就失去父親,是母親一手把他拉扯大,從理性而言,他是不可能將包括人母在內的「女人」同小人放在一起的。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孔子說:「只有你這樣的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和你這種人相處近了你就不知道謙遜了,和你距離遠了你就會埋怨。」這裡的你應該是指孔子的某個學生或弟子。這裡應該是孔子對學生的訓誡,意思就是說和你太親近了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就不能保持謙虛謹慎了,和你距離太遠了,你又會發牢騷,生埋怨,和所謂的小人一樣。
我們可以想想,其實不光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君子和小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在社會的一切為人處世中,也應該保持這種態度,遠了不好,太近了也不好。其中尺寸應該各自掌握,恰當就好。
(原創)「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語出孔聖人的《論語》,後世之人則視為是聖人歧視女性的最好佐證。聖人的說法都有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對象。望文生義未免扭曲聖人的本意。
這句話的本意是,太親近,就會無禮。太疏遠,就會怨恨。由於當時婦女和下層普通人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力,文化素質低下。孔子亦在強調社會重視「女人」和「小人」的教育工作,提高國民素質,進而達到社會安定與「人和」的目的。 然而封建時期的男性為了維護男權主義,制訂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如條條枷鎖禁錮扼殺了女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以"女子與小人難養"來鞏固她們的劣勢使之永世不得翻身。「女人」與「小人」。「小人」並非頑劣不堪而是文化素質低下,很難相處是理解能力欠缺,而不是道德品質有問題。「女人難養」是因為女人天性敏感思維縝密,難以捉摸無法揣測。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被曲解的「綱」不知束縛了中國多少年,傷害了多少代…………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歷史以來都有分歧,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對於「女子」,楊伯峻解釋為現代意義下的女子,錢穆解為家裡的侍妾,但在《論語》中,「女」與「汝」通假,作如此之意,所以「女子」指你們這些學生。「與」,親近,結交,所以說,要親近,結交小人,這就引起矛盾,為什麼要結交小人,所有的君子乃至聖人都是由小人而來,小人只是沒有成就的君子而已!如何與小人和君子相處,那就是後面的要踐行以敬之心善待小人以此培養、滋潤小人的身心!
推薦閱讀:
※上聯,綠蘿百葉與百藤,藤藤相爬?
※上聯:吹拉彈唱舞,千家萬戶犬年發大財,求下聯?
※中國人為什麼容易受到外國人的歧視、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