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到底是經常複習的意思還是去實踐的意思?
可以肯定的回答你,是實踐的意思,而不是讓你去複習。
小時候老師是這樣解釋的:「學了知識,並且經常去溫習,就會很快樂。」
長大後,再回過頭來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我們都上過學,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我們都有過複習的經驗,尤其是留級過的複習生,一複習就是一年,有沒有聽說過他們複習的很快樂呢?如果複習真的很快樂,那大家還不都開始留級呀,那多享受呀!
可是我們沒有感覺到快樂,反而很反感,很枯燥,感覺很沒意思。那孔子當時複習就那麼快樂嗎?不是,是我們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學習並且同時應用在生活當中,那才是真快樂!
這個我們就都能感悟到了,小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到處亂跑,喊都喊不住,都不知道累,那個開心!就覺得自己長多大本事似的,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大人當然也一樣,剛學會用微信的時候,天天在那琢磨、研究,得誰跟誰聊天,就是新鮮,就是好玩,就是有樂趣。
當然,如果光學不用,那就沒快樂可言了,老師拿本書讓你去背,背完就為了應付考試,那真的是沒有樂趣了,煩都煩死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小時候,當我們學這個古文時,我們很容易把這個習理解為「複習」:「學了之後反覆複習,不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嗎?」
複習?可事實證明,如果僅僅學習書本知識,又來回不斷地重複學習,沒有人會感到快樂,只有覺得枯燥、乏味,這樣的解釋並不符合邏輯。
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太空洞。
如果學習了基礎的理論,又不斷地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深化自己的理論,卻可以是一件讓人感到興緻盎然的事情。
畢竟夫子還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學了,不去思索,成為不了自己的學識;光思考,不去行動,永遠就是書獃子;兩者都不好,只有既學習又思考,才能成長和進步。
綜上所述,我同意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觀點,認為「學而時習之」中的「習」是指勤於實踐。學習的同時,常常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難道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是的。
教育有2層含義:一是學識教育,一是養成教育。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經常溫習,這是知識層面的理解。但小編個人更傾向於理解為實踐,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價值,真正培養到人才。理由有三:
理由一:「學」僅僅為了「溫習」?傳統字面上是這樣理解的:學習並且經常溫習這些知識,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么?但現實中如果學習了就溫習原來的知識點,很容易就形成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如果「學」僅僅是為了溫習,那麼學習的快樂從何說起?
《論語》中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如果單從學習並溫習知識點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但僅僅停留在溫習而不理解運用到實際上,就不能很好理解顏回的快樂在哪?學生也就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以「學」是理論,是為了「習」打基礎。
理由二:「學」是為了實踐學習的最終目的為了靈活運用知識,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果只局限於溫習舊知識,而不把知識點加以運用到具體實踐中,那教育的目的又從何實現?
《論語》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學習過程中,只停留在溫習的基礎上,不懂得變通,更不懂辨認選擇,那只是死學爛讀,毫無效果可言。須知道任何的教育活動都不只是為了「學」,「學」是方法,「習」是方法的踐行,所以「習」應該理解為實踐。
理由三:「學」必須為了實踐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如何培養?通過知識的學習,能學以致用,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融入到個人思想品行里,做到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讀書的書獃子。
《論語》中「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學」最終的目的是立志,「問」最終的目的是思,而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仁在其中,所以通過學習把知識運用到現實里,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能培養人才。所以「習」應理解為實踐,學習必須為了實踐打理論基礎。
當然,各個階段有其局限性和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作為聖人孔子的時期,教育相對落後封閉,考核單一,「習」為溫習是不容質疑的。作為今天的教育現狀,「習」為實踐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它能更好的從多方面多層次去培養人才。
實踐是大家公認的意思,然後古文,原來就是有它自己的意思。古代跟現代一樣都是有新華字典。只不過古代隨著戰亂和時間長久推移,有些意思也會改變,以及這類書籍在戰亂被銷毀。導致在互譯過程有一定的偏差。然後這句話,其實實踐的意思應該更接近孔子要表達的意思。畢竟那是春秋戰國,百家齊鳴,學完知識更多都是要運用到。這點可以去翻閱記載當時的文獻。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老夫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幾乎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是耳熟能詳,記得我上學時,老師是這樣解釋的,學了並且經常複習,難道不是快樂的事情嗎?當時也是這麼理解的,了隨著自己的成長,似乎覺得這種解釋有些牽強,理由很簡單,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學習,請問各位,我們哪個人從小大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每日複習到半夜,廢寢忘食而感到快樂的,至少我沒有感到快樂。由此可見,這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孔子說錯了,第二,我們自以為是,理解錯了。孔老夫子是聖人,當然不會說錯的,只能是我們過去理解錯了。其實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實踐,難道不是快樂的嗎?古代的學習的是四書五經,講的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和如今的學習的體系已經完全不同,學而時習之的「時習」應做如下解釋:時解釋為適當的時候,習解釋為實踐。
讀小學時老師教的這句孔子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意思是學習要重視經常複習的意思,多年後再看到這句,意思已不盡如此了。就比如看一篇好文章,第二次看比第一次看感覺更有深度,更能理解文章的精彩之處。如是,也應該是學習上另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就是孔子說的"不亦說乎"。
習當複習肯定是錯了,經常複習,小孩都煩,難道聖人與常人不一樣嗎?孔聖人都是這種解釋才讓人覺的有點變態。當踐習也不對。學當學問講,如以前說的求學,是名詞,不是動詞。習當學習講,是小鳥學飛那種叫學習,像習武等。我們現在上學學習的是」記問之學」,不是真正的學問。如果你知道什麼是真學問,這句話就明白了。學問是隨時學習的。故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擇其善者而從之等等是一脈相承的。
習是踐行的意思,學過的東西就要時時踐行。這和後世大儒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遙相互應。有過體驗的人都明白當心中想的和做的結果吻合的時候內心會充滿快樂,也即成功的喜悅,而重複學習夾雜著一絲無奈。古聖先賢誠不欺人,今人視野狹窄解釋為複習。
這個習不能解釋為學習,複習,因為開頭已經有了學的意思,這個習解釋為習慣,規律比較符合邏輯。
即解釋為,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習慣,掌握了規律,明白了道理,是一件很快樂是事情。
推薦閱讀:
※小鶯出國,直接考日本修士靠譜嗎?
※上聯:校園晨鐘驚眾夢,如何對下聯?
※有一種遺憾叫做玩沒玩好,學也沒學好!你們都有相似經歷嗎?
※孩子要不要上學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