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說?難道古代人要吃熊掌?
(先來一道紅煨熊掌開開胃)
孟子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還說: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我們知道,「捨生取義」這個成語就是打這兒來的。
在這裡,孟子把魚比作「生」,把熊掌比作「義」,他重視生命,更重視道義,當生命和道義不能兼顧的時候,他就放棄生命,選擇道義。就像你把一盤紅燒魚和一盆紅煨熊掌端到他面前,讓他選擇一樣,他會放棄魚,選擇熊掌。
孟子真的愛吃熊掌嗎?未必。
孟子真的吃過熊掌嗎?也未必。
他只是用熊掌打個比方而已。
不過,既然孟子用熊掌打比方,說明他肯定知道熊掌是能吃的,而且是很貴重的高檔食材。
南北朝時江淹(沒錯,就是那位「江郎才盡」的江淹)寫賦,有「命輕鵝毛,義貴熊掌」之句。江淹也未必吃過熊掌,他這句絕妙好辭,應該是脫胎於孟子。
傳統滿漢全席里是有熊掌的,傳統相聲貫口《報菜名兒》裡面也有熊掌,而且把熊掌放在開頭: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
古人吃熊掌嗎?當然。
熊掌在古代很貴重嗎?當然。
《金瓶梅》里西門慶大擺宴席,作者用誇張的筆法突出其豪華程度:
水晶盤內,高堆火棗交梨;碧玉杯中,滿泛瓊漿玉液。烹龍肝,炮鳳腑,果然下箸了萬錢;黑熊掌,紫駝蹄,酒後獻來香滿座。
黑熊掌,駱駝蹄,必然非常貴重,否則不可能與龍肝鳳髓並列於此。
關於古人吃熊掌的故事,《史記》中有兩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靈公窮奢極欲,讓御廚燉熊掌給他吃,御廚沒燉熟,被他殺掉,並讓幾個婦女把屍體抬出去扔了。大臣趙盾勸他,他不聽,還派刺客去殺趙盾,沒有成功。後來趙氏家族殺了這個混蛋晉靈公,再立新君,是為晉成公。再後來趙氏家族被滅門,門客程嬰救出一個嬰兒,那個嬰兒就是趙盾的孫子。
(電影里葛優老師抱著的這個孩子,就是趙盾的後代)
第二個故事也發生在春秋時期,說的是楚國國君楚成王想廢掉太子商臣,卻被商臣先下手為強,把他堵在了宮裡。楚成王哀求道:「請食熊蹯而死。」求求你,讓我吃一頓熊掌再死好嗎?商臣獰笑道:「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打什麼鬼主意——熊掌難熟,要燉好長時間,你這是想拖延時間,等候親信來救你啊!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快去死!」於是楚成王就死了。
這兩個關於熊掌的故事,主角都是王侯,跟平民百姓無關。我估計,這是因為熊掌太貴重,太不容易獲得,平民百姓吃不到,也吃不起。
滿清皇帝御膳單里是有熊掌的,但並不是每頓都吃,偶爾開開洋葷,吃上那麼一兩回而已。為啥?還是因為不容易獲得的緣故。
現在熊是保護動物,熊掌是違禁食材,無論多麼高檔的飯店,都是不許出售的。我們能吃到的熊掌,基本上都是假熊掌——先訂做一個熊掌模子,然後把拌好的肉蓉放進去,壓制而成。這樣吃不違法,在營養成分上也不比真正的熊掌遜色,只是口感可能沒有真熊掌那麼彈牙。
(瞧,假熊掌)
現代人吃不吃熊掌,還真不好說。誰敢吃,也是冒著坐牢的危險。僥倖去吃,將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追究。古人肯定是吃的。所謂的「八珍」,其中就有熊掌。明俞安期所輯《唐類函》中就記載:「按《禮》所謂八珍者……後世則侈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說明明代以前熊掌就被列入「八珍」之內了。另一個說法,清朝立國後才把熊掌列入「八珍」,為的是讓漢人大臣吃以表忠心,是不準確的。
《唐類函》中提到的《禮》記載的「八珍」,是指《周禮-天官》所載「八珍」,即:淳熬(熟肉醬澆稻米飯)、淳母(肉醬澆黍米飯)、炮豚(燒烤乳豬)、炮羊(燒烤羔羊)、搗珍(牛、羊、鹿等的裡脊)、清珍(酒糖牛、羊肉)、熬珍(五香肉乾)、肝遼(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的烹調方法,這裡沒有熊掌。但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說明至少春秋戰國時候人們就把熊掌當成美食了。漢枚乘的《七發》中也提到「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熊蹯之胹,芍藥之醬。』」
吃熊掌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楚成王熊惲和晉靈公夷皋。為什麼要吃熊掌,一說是對周王統治的仇視,另一說是對楚國蠻族的泄憤(當時的中原人視楚國人為蠻族)。頭一個說法有些牽強,另一說法還算有些合理,即對南方楚國阿Q式的蔑視和報復。楚國國姓,羋姓熊氏,先祖是顓頊高陽。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有熊國君。「號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黃帝時國都所在地。商朝末年,楚人先祖顓頊帝後裔遷徙到古丹陽(湖北丹江口一帶)。司馬遷在《楚世家》中記載:「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是楚人最早得到了周室的承認。屈原在《離騷》中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看來一些少數民族的族源同為華夏炎黃一脈是有據可證的。)楚國第一個國君熊蚤曾是周的開國大將,苗族首領,顓頊後人。(最後一個國君熊負芻前228——前223年)。
楚國在南方的崛起強大不僅威脅到了當時的中原人,還威脅到了周室。楚莊王熊侶即是春秋五霸之一。中原人對楚國的怨恨就可想了。奈何楚國強大,於是就把怨氣撒在了熊的身上,用吃熊掌來表達。由此也發現了一種美味,便留傳下來。
以上僅是一種推測,權當一笑,不必認真,如有不同佐證,願意洗耳聆聽。
推薦閱讀:
※打鐵,確實還得自身硬。
※刪前留念。
※8月的31個瞬間
※三十六計(實用版分解,拿走,不謝!)
※於理,你可以我行我素,於情,你還是自己掂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