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6個皇帝,為什麼有17個年號?


明清時期,每個皇帝都有自己唯一的年號,不像前邊的那些朝代,皇帝有好幾個年號,因而明清時期多以年號代稱皇帝。

不過明朝有位皇帝很特殊,他有兩個年號,而且這兩個年號還被另一個年號中斷了幾年。這位皇帝就是正統皇帝,也可以叫天順皇帝,不過叫正統的多,叫天順的少。

這是怎麼回事呢?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改年號為正統。後來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嘚瑟了一把,御駕親征瓦剌,兵敗被俘。

朝中不可一日無君,於是正統皇帝的弟弟朱祁鈺在群臣的擁戴下繼皇帝位,改年號為景泰,遙尊正統皇帝為太上皇。

這是朱祁鈺的圖片,

也許是他哥哥朱祁鎮的,在我看來這哥倆還挺像。

多年以後,瓦剌把朱祁鎮放了回來,弟弟朱祁鈺的皇帝癮還沒做夠,就把哥哥關了禁閉。可問題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早夭,這皇位遲早還要歸還給哥哥或是哥哥的兒子朱見深。

可哥哥等不及了,在瓦剌和京城的圈禁生活早就在朱祁鎮的胸中點燃了復仇的火焰,趁著弟弟已經病入膏肓,朱祁鎮在一幫投機分子的協助下復辟成功,重新坐上了皇帝寶座,改年號為天順。這樣,正統皇帝就又多了一個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景泰帝還未死,一個月後才撒手人寰,我不想討論朱祁鈺的死亡原因,我想說的是在這一個月里,大明帝國有兩個皇帝同時在位!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稀奇事。另一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次政變最大的受害者是于謙,成功打贏北京保衛戰的核心人物,挽大廈於既倒的明帝國拯救者,在小人的攛掇下,被天順皇帝殺掉了。這也是天順帝沒有留下好名聲的最重要原因。


在中國古代,由於皇帝可以自行改元,所以年號與帝王並不是一一對應的。但明、清兩朝的皇帝們幾乎沒有改元的,故而後人們也常用年號來稱呼他們,例如洪武帝、永樂帝、嘉靖帝、康熙帝。。。。。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正如題目所言,明王朝有16個皇帝(不含南明諸帝),卻有17個年號,這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但這卻並不是改元造成的,而是他曲折的一生的寫照。

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作為恰恰可以說以他的兩個年號為分界線,幾乎判若兩人。公元143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承繼皇位,當時由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輔政,政治清明,延續了其父宣德帝的盛世;然等到張太后去世、三楊陸續去位,明英宗開始寵信權閹王振,加上少年天子的血氣方剛和剛愎自用,明廷在對外政策上屢屢失分,陸續爆發了南征簏川、北御瓦剌的戰爭,更由於王振的慫恿和判斷失誤,在震驚中外的土木之變中,幾十萬明朝大軍慘遭覆滅,明英宗也做了瓦剌太師也先的俘虜。

為了破除也先等挾英宗南征的企圖,以于謙為首的群臣擁立了英宗的弟弟登基稱帝,即歷史上的明代宗(景泰帝),而進攻北京不順的也先,最終挾英宗朱祁鎮返回了漠北,開始了他生活在瓦剌社會中的一段傳奇歲月,由於伯顏帖木兒等瓦剌貴族對英宗皇帝的尊重,他在物質生活上受到了優待,還充分了解到了瓦剌貴族間的關係與矛盾,及其社會中的諸多事宜等,可詳見《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五輯中,林歡的論文《明英宗被俘及其在蒙地羈押期間的活動》。

一年後,也先等出於政治目的,主動將明英宗送回北京,由於當時的代宗皇帝已經坐穩皇位,遂按照于謙「天位已定,寧復有他」的意見,將英宗遵為上皇,置於南宮。景泰帝君臣為防止英宗對外聯絡大臣,竟將南宮大門上的鎖灌鉛,以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幾同軟禁,這一住就是七年。

代宗(景泰帝)心胸狹隘,僅此還覺得不夠,又執意廢掉英宗世子的太子之位,對於除于謙外的群臣也是猜忌有加,到了公元1457年正月17日凌晨,趁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幾人,率兵千人突入南宮,擁立英宗登殿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第二次當上了皇帝,也就有了第二個年號天順。天順年間的英宗和正統年間的大不一樣,歷經人間冷暖後的皇帝,多了政治上的成熟和情感上的積澱,提拔、重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包括擁立自己復辟的石亨、曹吉祥等權貴,則先後因違法貪腐被誅殺、下獄。此外,英宗還下令釋放了被幽禁多年的建文帝幼子。在其臨終前,專門召見了太子朱見深(後來的明憲宗):「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至此,由明太祖朱元璋施行、在明王朝前期肆虐多年的泯滅人性的嬪妃殉葬制度得以被廢止,這段話給了英宗皇帝這一生平添了最為靚麗的一抹光彩。


我一向對精彩紛呈、奇葩百出的明朝歷史比較感興趣,索性就來個奇葩說回答一下。嚴格來說,明朝一共有十七位皇帝,有十八個年號。這不是聳人聽聞,我們慢慢說來。

明朝皇帝在位期間基本都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年號基本能夠指代該位皇帝,而不像之前朝代有的用皇帝廟號,有的用皇帝謚號。清朝號稱克承了大明正統,皇帝們也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從不改元,這也是一提起康熙、雍正、乾隆就專指玄燁、胤禛、弘曆的原因。

歷史公認的明朝十六帝,從先至後依次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明英宗)、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祐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慶帝朱載垕、萬曆帝朱翊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以上不多不少一共十六位。其中,除了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孝陵,朱允炆不知所蹤,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其餘是十三位明朝皇帝陵寢都在北京昌平萬壽山,也就是明十三陵。

回到問題上來,既然每位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多出來的這個算怎麼回事?問題出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明朝皇帝的確是十六位,但其實一共是十七任,成功復辟的朱祁鎮先後幹了兩任,分別用了年號正統和天順。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俘獲,在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在張太后、于謙等人的擁戴下登基,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

景泰八年,「奪門之變」爆發,朱祁鎮被舊臣從被監禁的西苑南宮中解救出來,成功復辟再次登基,改元天順,以示順奉天意之意。就這樣,朱祁鎮也因此成為明朝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問題還出在正德朝的朱元璋五世孫、寧王朱宸濠身上。他於正德十四年起兵叛亂,自稱皇帝,年號順德。只是他這個自封的皇帝只當了四十三天,就徹底失敗了。

謝謝,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司馬砸光


年號由漢武帝發明使用,此後這種紀年方法為歷代帝王所沿用,一般而言明清之前絕大部分帝王有的用皇帝廟號,有的用皇帝謚號且一生所用年號不止一個,有些多次改元;而明清兩朝帝王一生一般只用一個年號。

明朝歷史公認有16帝(不含南明諸帝),依次是:

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明英宗)、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祐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慶帝朱載垕、萬曆帝朱翊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既然每位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但16位皇帝17個年號問題出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

公元1435年,年僅9歲的朱祁鎮承繼皇位,年號正統皇帝由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輔政,政治清明,延續了其父宣德帝的盛世;

公元1449年,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由兵分四路向大明發起戰爭,英宗御駕親征被俘,5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滅,一些文武大臣被殺。在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在張太后、于謙等人的擁戴下登基,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

公元1450年,也先等出於政治目的,主動將明英宗送回北京,景泰帝君臣為防止英宗對外聯絡大臣將其軟禁在南宮7年,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以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

公元1457年正月17日凌晨,趁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幾人,率兵千人突入南宮,擁立英宗登殿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複位後改元天順,以示順奉天意之意。

因此朱祁鎮也因此成為明朝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明朝也因此有16位皇帝17個年號。


因為明英宗朱祁鎮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兵部侍郎于謙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皇帝(代宗)改元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子朱見深為太子.後來英宗被迎回後幽禁於南宮不讓和外人聯繫,後廢朱見深太子位,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浚為太子,招致朝臣反對,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大臣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奪門事變迎英宗復辟改元天順


年號由漢武帝發明使用,此後這種紀年方法為歷代帝王所沿用,一般來說明清以前各朝絕大部分帝王一生所用年號不止一個,有些多次改元;而明清兩朝帝王一生一般只用一個年號,但也有特例。明朝帝王中一生用兩個年號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他一生兩次登基,第一次因土木之變被俘而中斷,被放回後在一些大臣太監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而成功復辟。所以先後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


明朝歷史上有個皇帝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蒙古擄走,之後經過了幾年,又被放了回來,在景泰8年通過宮廷政變重新上位,於是乎就產生了兩個年號。

英宗第一次繼位,年號正統;第二次登基,改元天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後金最終取得了政權而蒙古沒有翻盤?
有關「以遼人守遼土」的二三題
如何比較王安石和張居正?
清軍入關時,滿清用剃髮易服和圈地把自己開到了全國人民對立面,為什麼還能坐穩江山兩百年?

TAG:明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