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方老人真的不照顧自家孫子嗎?


我的一個忘齡交朋友,七十多歲了,丈夫開私家汽車修理廠,她每周一,二,四,五去幫幾個小時忙。其它時間做主婦。他們有三個女兒,老大是領養的,沒結婚沒孩子,現在五十歲;老二是朋友和前夫的孩子,結婚了有倆女兒;老三是朋友和丈夫的女兒,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三個孫輩的孩子都是我朋友幫忙帶大的,現在有上中學的有上小學的,校車也是每天坐到外婆家,有吃有喝有玩,寫作業等父母來接回家。而朋友的女兒們也是下班回娘家吃飯,然後帶著孩子回自己家。跟很多中國家庭沒啥區別。他們都過得很殷實,在美國也算得上中高產階級。還有一個朋友兩個女兒相繼產女,都在娘家待產坐月帶孩子,朋友和她老公最大的樂趣就是照顧孫女們。而且西人沒有家孫外孫之分,都一樣的疼愛。大多數西方人也和中國人一樣,對兒女們能幫就幫。如果子女生活在外地,或者特別挑剔,或者孫子女們需要特殊照顧,那是另當別論的。當然,他們的不同是子女不認為父母有幫助自己的義務,如果父母選擇不幫,他們不會有太多怨言。而父母也不會以照顧孫子做為讓子女養老的交換條件。大多數人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養老的目標了。美國人可以接受養老院養老,但是,好的養老院非常昂貴,不是誰都住得起的。私人也可以開養老院,如果收招三個以下的老人或殘疾人,是不需要政府的執照的。價格差異較大。總之,西人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幫助,更多的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強加給對方的義務


是的。11年我在上海外國人家裡做保姆,男美國人,女墨西哥人。男方父母來玩一個星期,帶足衣服,不叫我們洗。也不帶三個孫子。說兒子付的薪水不包括對他們的服務。每天自己出去玩,回來自己做飯吃,看書。2個都是中學教師。也不逗孫子玩。3個孫子是:女孩8歲,男孩3歲,男孩1歲半。7天和孫子基本無交流。衣服每天都換,全都帶回美國洗。另一個保姆麗麗在他家做了5年說每年來都這樣??。


把你們養大,連自己帶孩子的能力都沒有,這是在諷刺我們老人家教無方嗎?

憑什麼我們的爸媽就應該無償地為我們不斷付出呢?這應該是中西方家庭觀念中的主要衝突吧。

歐洲社會和咱們中國社會,歷史文化不同,社會觀念不同,對親屬關係的態度,自然也不同。咱們中國父母,把孩子拉扯大了,還要拉扯孫子。把兩代人拉扯大了,最後剩孤寡老人一人在村裡守望。西方的父母,把孩子拉扯到經濟獨立,孫子出世了,西方父母不會理所當然地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最後,老人家自己進條件更完善的養老院,和老夥伴們一起夕陽紅。

大家對西方社會的家庭觀念,存在嚴重的誤解。總認為西方家庭,沒有人情味,不願為對方犧牲和付出。但人心,是一樣的,發自內心的愛,也是一樣的。為父母捐贈自己的器官,為子女擋刀子,為好友犧牲工作機會,這些人心裡的善,全宇宙,都是相同的吧。

西方老人,很少照顧孫子,這個話題的核心問題,不是老人願不願意照顧孫子,而是:父母是否會把自己的孩子丟給老人照顧!

西方社會,在需要的時候,老人肯定會願意照顧孫子。甚至把孫子接到自己的家裡,像當年養育自己的子女一樣,養育孫子,接送上下學。但西方父母,一般不會把自己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親人之間那種情感聯繫是關愛,但也要尊重彼此的個人生活空間。父母把自己拉扯大,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但照顧我們自己的孩子,則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不是爺爺奶奶的義務和責任。既然選擇生育孩子,就需要自己擔負起這個責任。生出來,自己又沒有能力帶,丟給父母去照顧。這是對自己孩子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父母的不負責。

普通西方人對於「傳宗接代」這個觀念比較淡漠。生孩子,是成全自己一個圓滿的生活,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這種圓滿和延續的基礎,是我們自己,而不是父母。我們希望享受有子女繞膝的幸福,自然也願意承擔為子女傷病擔憂的痛苦。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對我們自己生活的「投入」。

把自己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照顧,是沒有尊重爺爺奶奶的生活空間。作為父母,作為爺爺奶奶,都有自己的個人生活空間。即便相濡以沫60年,老伴依然有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和個人生活空間。這是一種基本的尊重。

作為爺爺奶奶,選擇為子女照顧孫子,不是爺爺奶奶的義務和責任,而是因為關愛所作出的犧牲和付出。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更不能把「犧牲」當成「義務」。

憑什麼我們的爸媽就應該無償地為我們不斷付出呢?這應該是中西方家庭觀念中的主要衝突吧。

最後補充一點,前面說「普通西方人」,生孩子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但家財萬貫,涉及到巨大家產繼承問題時,傳宗接代的婚姻,也不少。對中國人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家產就是自己家族的姓氏。


謝邀。

去歐洲生活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中國老人和西方老人的區別實在太大了!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老人從不在家帶孫子,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是中西方人的觀念的不同。

在中國,老人帶孫子是和「為人父母」一樣重要的使命。

父母退休以後沒什麼事情做,體諒年輕人工作辛苦,都會義務幫忙帶孫子

另外,中國有句話叫「養兒防老」,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年紀大了會搬去和兒女一起住,照顧孫子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西方的則認自己的孩子在法定年齡成年以後就該獨立生活,不會出資給孩子買房,更別提義務去照顧孫子了。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正是和老朋友逛逛街,喝喝咖啡的大好時光。趁著身體還硬朗出去旅行遊玩再合適不過了,為什麼要綁在小孩子身上呢?

相應的,西方老人老了以後也不會讓兒女照顧,會自己住進養老院。

第二是中西方社會條件不同。

西方已經進入了高福利社會,健全的養老福利和生育條件讓年輕人有條件親自帶小孩,也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

而中國的相關體系還需要完善,目前還離不開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老人幫忙帶小孩仍然是常態。

最重要的是,中國父母也樂於帶孫子。

當然了,西方老人也不是完全不帶小孩子,也會偶爾去照看一下的。

有人認為西方老人的做法缺乏人情味,缺乏家庭觀念。有的人認為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才算有滋有味,人生就該如此。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在評論區一起交流吧?


這和東西方沒關係,完全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

都是西方,南歐國家如希臘、義大利等,經濟水平相對差,家庭觀念也相對重。美英經濟發達,家庭觀念相對淡。根本原因是年輕人讀高校可以貸款,老年人有養老保險,互相之間解除了經濟聯繫。

對於中國最發達地區來說,這方面情況和西方沒什麼不同。


中國人家庭觀念濃厚,這源於中國社會的主體民族是從事農業的農耕民族,農業生產是穩定性最強的產業,家庭是農耕社會的最小細胞、最小單元,家庭不僅是養育兒女健康成長的保育院,也是塑造孩子道德靈魂的神聖殿堂,更是贍養老人的敬老院!

西方人家庭觀念談薄,這源於西方社會的主體民族是從事牧業、獵業、漁業的游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這些民族從事的職業是流動性最大的產業,逐草而牧、逐獸而獵、逐魚而漁,家庭僅僅是養育兒女健康成長的保育院,塑造孩子道德靈魂的是上帝。老人只能自生自滅。到了資本主義高福利社會才有國家養老機構養老送終!


除非父母出了意外,一般祖輩是不會照看孫輩的,偶爾幫下忙是可以的。鄰居里好幾家是做了爺爺奶奶的,據我觀察,大約兩三個星期,他們的孩子夫婦才會帶了第三代過來聚聚。中午過來,夜裡就回去了。偶爾見小小孩在這過周末的。


別的國家不了解,在法國老人基本不帶自家孫子。有很多辦法解決帶孩子問題,如果在襁褓期,要麼媽媽帶薪休假在家帶孩子,要麼請保姆來家帶孩子,要麼把孩子送到保姆家,要麼送孩子到託兒所。在法國小朋友從娘胎就開始為她爸媽掙錢了,另外出生時還給她爸媽掙900多歐元(政府的出生獎勵金),出生後直到3周歲每月掙189歐元(政府補貼嬰幼兒的奶粉錢、紙尿褲及其他日常用品錢),如果需要送託兒所或請保姆,國家會有補貼。我所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由老人帶孩子的,偶爾救急時老人可以幫幫忙,他們生個小孩可不是全家忙的團團轉,該幹啥幹啥。有一個朋友的女兒二十剛出頭生小孩,生孩前她女兒住在父母家,生完孩她父母也就是我朋友就要求女兒租房到外面住,因為有了孩子會吵鬧影響我朋友兩口子的正常生活!朋友女兒也覺得父母要求很正常,很快就搬出去住了,但是經常帶孩子來看姥姥姥爺。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的女兒手機簡訊請我朋友幫忙帶一天外孫女,朋友果斷拒絕,因為這個外孫女很淘氣不聽話,朋友說:「要帶這孩子一天,我這一天就毀了!」

等孩子到三歲就可以送幼兒園,公立幼兒園都免費,只收午餐費,午餐根據家庭收入水平或免費或減少費用,家長在孩子到3歲基本都送幼兒園。最新規定從2019年9月義務教育最低年齡從6歲降到3歲,也就是說孩子到3歲必須上幼兒園。


這個我不太清楚。從各種媒體上得知西方人是不帶。但我知道很多中國老人在宣揚這種方式,以此自我減壓。退休之後想面臨更輕鬆的生活,拋開孫子的壓力,我可以理解。但中國人一面不帶孫子,一面又渴望養老,這是矛盾的。說難聽點就是天下的美事都想要。無論中式還是美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你只可以選擇一種。


誰說西方老人不照顧自己孫子的。舐犢情深放哪都一樣。只是不像國內變成了一種責任和義務。國外好多退了休的老人也很願意幫助照顧自己的孫子的,照樣寵溺得不行。很多年輕的父母也會請父母幫忙,人之常情。但不會出現留守兒童,父母不管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齊上陣的情況。如果父母不盡責,很有可能失去孩子的撫養權。


推薦閱讀:

看快手|開局一個圈,往後全靠挖。
秦皇島:北戴河旅遊是我永遠的痛(三)
都是我拿不準的事情
CA106機組的第二個錯誤更「致命」
20個社會定律

TAG: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