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清華簡」對傳統歷史認知有什麼樣的挑戰?


《戰國清華簡》是2008年7月由清華校友捐贈,現收藏於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竹簡上記錄的主要是戰國中晚期的「經、史」類書。

「清華簡」對於研究戰國中晚期之前的歷史幫助極大,甚至包含有商周時期的歷史記載。至於對傳統歷史認知的挑戰,則主要是由於「清華簡」可以對《史記》等史料中未記載的內容進行完善和論證,甚至是對史料記載進行證偽。

用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的話來說,「這將極大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量」。

我們知道,由於秦朝時期的「焚書坑儒」,導致很多戰國中晚期之前的很多記載被焚毀,而《史記》等史料則是在漢朝之後編纂的,其中難免有錯誤,而清華簡則可以用來對此進行論證。

目前「清華簡」研究團隊已經整理髮布了第一至第七輯整理報告,內涉及到了戰國中晚期之前甚至商初的方方面面。例如:通過研究證明了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乃是偽造等。

清華簡可以說是為研究先秦時期歷史打開了另外一扇大門,極為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清華簡《系年》目前來說,對傳統歷史認識最大的挑戰,可能就是平王東遷的年代問題。傳統史書中,都是說公元前771年西周覆滅,然後平王公元前770年東遷。《竹書紀年》的出現,導致後人對西周滅亡後有「二王並立」時期有了新的認識。

《系年》的出現,首先是證實了《竹書紀年》的許多記載。比如說,「國人暴動」之後的「共和執政」,不是指召、周二公共和執政,而是指共伯和篡位執政;西周滅亡後,「二王並立」確實存在等等。


清華簡不但補充了前代史書的許多說法,在很多歷史細節還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截止目前,依據個人所了解到的資料,《系年》對傳統史書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平王東遷年份的記載。

以下段落摘抄至《系年》第二章: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啓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根據以上這段記載,學術界眾說紛紜,大致提出了公元前738年、公元前748年、公元前759年、公元前770年四種平王東遷年份之說。但是,主流觀點都認為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不太符合當時時勢的發展,也就是否定了傳統的平王東遷年份說。(詳細可參考本人頭條文章《讓歷史難度陡增: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又是哪一年?》)個人是比較贊同公元前759年平王東遷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除了平王東遷,《系年》的出現,還否定了傳統史書上的一個重要細節。

《史記》記載,在西周覆滅之際,鄭國開國國君鄭桓公姬友死於國難。因此,傳統上人們根據《竹書紀年》的鄭國「二年滅鄶,四年滅虢」記載,認為滅鄶與東虢之人都是鄭武公姬掘突。但是《系年》卻明確記載,滅鄶之人是鄭桓公不是鄭武公——那也就意味著,鄭桓公並沒有死於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役,他在西周滅亡之後還活著。(詳見本人頭條號文章《太史公又雙叒叕錯了:他沒與周幽王同死,還策劃驚天陰謀滅它國!》)

這無疑是對傳統史書的另一個小小挑戰。


以上所述,只是對於清華簡的部分認識。隨著清華簡的不斷整理髮表,也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與傳統史書不一致之處。這對於我們真正去認識過去的歷史,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看到題目,我先跟我的幾個小夥伴(目前均從事古文字和先秦史的學習和研究)探討了一下。他們紛紛表示:有挑戰嗎?我怎麼不知道。我表示:如果真有什麼挑戰,他們學可能白上了。

清華簡作為一種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確實提供了新的材料或者新的闡釋的可能。比如答友提到的東周初年史實的問題,還有答友沒提到的秦國來源(見《系年》,但顧頡剛在清華簡問世前也得出過秦人東源的結論)。《系年》作為另一種編年史的記述,在另外一些小問題上也有一些新鮮的材料,比如有關齊的一些記載。當然,我們之所以感到新鮮是因為長期以來「文獻不足」的情況下的一個反彈。另外其他的篇目如《算表》《筮法》給我們現在人去認識先秦時期的這些具體的問題提供了材料,《楚居》對我們認識楚國的歷史提供了材料。簡本中有可以與傳世文獻對照的,比如《金縢》,因為文本互異,在一些細節上多了闡釋的餘地。我個人認為,清華簡作為一種史料(還不是科學發掘的地下出土文獻),它的面世豐富了研究的材料和視角,但是不能靠著這個就輕易的下一些結論說什麼「顛覆」、「推翻」。

要說有什麼挑戰,清華簡確實帶來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古文尚書》經清人判定為偽,幾成鐵案,很長時間內後輩小子總被教導「這玩意兒不能當先秦史料引用,靠不住」。在清華簡面世之前,李先生擔任某工程首席科學家前後,是不同意說古文尚書為偽的,總說什麼「必然有真的在裡邊」(相關理論基礎見氏著《走出疑古時代》),而學界更多的是認為古文尚書為偽的。等清華簡問世的時候,李先生領導的整理團隊又說「清華簡相關篇目可以證明古文尚書為偽(至少是可能為偽)」,而另外有一些人或許已經拿著這個證明古文尚書為真了。由此例可見清華簡對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古書真偽問題的研究,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古史研究出現這麼弔詭的情況正常嗎?我認為是正常的,我們長期以來說「五千年文明古國」(現在好像越來越長),實際上我們把一些事情搞得很清楚嗎?並沒有。所以一批新材料的出現和相關研究的推進,與其說給傳統歷史認知帶來了什麼挑戰,不如說給古史研究帶來了挑戰和機遇。由於本人已經金盆洗手不研究三代,就談到這裡吧。

在答案的最後,請允許我引用《走近清華簡》里李先生的一句話「清華簡一天不能看太多,看多了心臟受不了」。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解讀這句話:清華簡給李先生的「歷史認知」帶來了一定的的挑戰?但是我總覺得歷史研究是不斷推進的,不能有一個固有的認識去充當它前進的阻力。而普羅大眾的歷史認知是可以被塑造的。這個問題很複雜,說下去會牽扯到好幾種「歷史認知」,就答到這裡吧 。


推薦閱讀:

88青餅普洱茶是什麼,行情如何?
出對聯為什麼這麼多人上下聯不分?
易經是本什麼樣的書?
滿庭嫩柳隨風舞,下聯怎麼對?

TAG:文化 | 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