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功成後為什麼一定要大殺功臣?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殺功臣?
民國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明史講義》中說「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漢高祖劉邦以泗水亭長起家,明太祖劉邦以農民、和尚起家。
二人都出身於社會底層,能以這個身份橫掃天下,一統中國,必定不是泛泛之輩。
漢高的長處在於知人善用,馭下有術。雖屢敗於項羽,終用韓信奪取天下。
韓信評價漢高可帶兵十萬,自己則是多多益善。
明太祖則是不但用人厲害,軍事能力也是首屈一指。毛主席曾評價「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漢高與明祖手下,聚集的都是當時各領域的佼佼者。漢初的蕭何、張良、韓信,明初的劉基、李善長、徐達。
這些人,也大多出身於底層,經過血雨腥風的洗禮,真刀真槍的歷練,摸爬滾打過來的。
換句話說,這些人,不是漢高與明祖一樣的人物,不足以震之。
當天下穩定之後,這些人,對成長於和平環境下的未來統治者來說,是個絕大的威脅。
為鞏固江山,誅戮功臣在所難免。
那麼唐太宗為何不殺功臣呢?
唐太宗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作為關隴軍事貴族之一,與北周宇文氏,隋楊氏,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李氏在建立大唐之前,就已經是幾世公卿,其實力不是驟然而起。
另外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前是漢室宗親。
唐太宗、宋太祖、光武帝,都不是白手起家,或貴族、或武將、或宗室,這種身份,使得他們較平民皇帝有足夠氣度與自信,不需要以誅戮功臣的手段來鞏固江山。
這就是平民起家和貴族起家的區別。歷史上以平民起家的開國皇帝(其實只有西漢與明),功臣大多下場凄慘;以貴族起家的開國皇帝,功臣大多得以善終。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吧!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 探微閣主!
劉邦50歲才當皇帝,朱元璋40歲當皇帝。
所以劉邦剛當上皇帝時,繼承人問題就出來了(考慮當時人的壽命)。這個繼承人問題,倒不是說劉邦決定讓誰做皇帝,太子肯定是他兒子,這個沒的說。這裡說的繼承人問題,是自家皇位坐不坐得穩的問題。朱元璋的問題如出一轍,原本定的太子是朱標,朱標作為皇位繼承人已經培養多年,太子地位穩定得很,在大臣和武將當中,其威信和人脈絕無問題,可這朱標八字不硬,死的比朱元璋還早,朱元璋只好選個年幼的大孫子朱允炆來做太子,我靠,這繼承人問題不就和劉邦一樣了嘛。
沒辦法,要消除隱患,只有殺功臣。
至於講劉邦和朱元璋的出生論導致,那肯定不靠譜,比如出生時地位和劉邦、朱元璋都相似的劉秀,雖說是皇族子弟,但劉秀也屬於是極其沒落的皇家分支了吧,估計劉秀和賣草鞋的劉備,兩人的出生檔次,都低的相互可以拼一拼,劉秀應該比劉邦(起碼算是個國家幹部)的自卑感還強,可人家劉秀做了32年皇帝,也沒聽說過劉秀殺功臣,就因為沒有繼承人問題嘛,自家的皇位穩定得很,殺殺功臣來做什麼,這些功臣起碼還算是個熟人呢。
搞清楚了劉秀的問題,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也不用殺功臣了。到皇位傳承時候,打天下的功臣們不是已經歸西,就是垂垂老矣,不僅僅功臣們不可能自己作亂,就是想輔助其他皇子作亂,也一樣有心無力了。留著這些功臣吧,也就是費點錢財和糧食,自己良心也好過些,何必呢。
能夠在亂世之中,成為笑道最後的君王。他們的智商應該都是夠用滴,其中人格缺陷嚴重的,估計也就王莽這一個二百五,所以王莽當皇帝沒多久,他墳頭的草,就高了去了。
歷史的背後,都它自己的邏輯,大部分是相互共同的,要不也不用學歷史了;但也有個別的是特立獨行,為枯燥的歷史重複,增加了很多變化,也算是讀歷史的樂趣福利吧
文:魚包歷史課(原創不易 請點右上角關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主要從李世民的角度來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性格決定李世民看問題的角度李世民出身關隴貴族,他的父親李淵自小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李世民自小也應當是錦衣玉食的,而他手下屢立戰功的大將,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等的出身都比他低,有的甚至是破落貴族,都遠遠無法和皇帝的親戚李家相比。
李世民在他的將領之中,一定是相當自信的,從他們一開始的接觸中,李世民就是比他們級別高的存在,這樣的一種優越感劉邦、朱元璋一定是無法感受的,劉邦仰著頭看幾代為韓國宰相的張良的那種複雜情緒,李世民是肯定沒有的。
除了自信,李世民的性格也是陽光並且包容的,這可能和他的少數民族血統有關,可能和他從小就經歷戰爭一線的磨練有關,舉一個例子。
陪著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侯君集,由於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案,被處死刑,李世民感念他的舊恩和功勞,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
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侯君集死後,他的凌煙閣畫像李世民仍然沒有除掉,每當想念舊友,就來到凌煙閣看著侯的畫像,痛哭不止。
至於李世民和魏徵的主明臣直的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我就不贅述了。
這兩個例子恐怕是萬萬不會發生在劉、朱兩位的身上。徐達的燒鵝,侯君集的畫像,不僅僅是兩個歷史事件,更代表了不同君王的性格。
二,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是沒有實權的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們是從山西造反起家的,第一任皇帝李淵就非常注意控制統軍將帥的權利問題,採用不斷調任分化的方式拒絕將帥抱團取暖。程咬金、尉遲敬德都曾被這樣分化或者試圖這樣分化。
李世民帶兵南征北戰的時候,真正左右兵權的只是他自己,李淵真正信任的也就是自己的幾個兒子,有史學家持有這一觀點,他安排李道宗在李世民軍中,一方面是幫忙,一方面是監視。
無論如何,李世民手下的統兵將領是沒有實權的,難以興風作浪。而如果比起威望,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也是不能比得上秦王李世民的,畢竟他是策略制定者和執行者,而其餘眾人要麼只是執行者,要麼只是策劃者。
李世民手下沒有韓信、徐達,這樣統帥一方,有實力,有決策,有執行,有號召力的極具威脅的將官。(韓信不是劉邦殺的,但我絕對相信劉邦想殺韓信)
三,李世民手下的將領確實沒有異心皇帝最為害怕的是手下的官員結黨,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李世民手下的將官們非常注重這一點,尤其是李靖、李勣等非常注重這一點。
像尉遲敬德這樣的刺頭也有——
貞觀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大擺酒宴,已是同州刺史的尉遲敬德也回京赴宴。席間,尉遲敬德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說道:「你有什麼功勞,配坐在我的上席?」
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釋。尉遲敬德竟然勃然大怒,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李世民非常不高興,規勸尉遲敬德:「我讀《漢書》,發現漢高祖的功臣能夠保全自己的很少,心裡常常責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後,一直想保全功臣,讓他們子孫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後不斷觸犯國法,才明白韓信、彭越遭到殺戮,不是漢高祖的過失。治理國家的重要事情,只有獎賞與處罰。分外的恩惠,不能給得太多,要嚴格要求自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尉遲敬德聽完這一席語重心長的話,忙磕頭謝罪,從此才約束自己的行為。——《舊唐書》
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得到教訓的不只是尉遲敬德,還有一干打下江山的將官們。
四,社稷江山也需要依仗這些舊臣李世民做皇帝後,他一點也沒有閑著,持續不斷的和周邊的民族連年刀兵。
戰爭機器啟動後就很難立即停止,戰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李靖、李勣、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都持續在對突厥、高昌、高句麗等征戰中立功,社稷江山需要他們,也是李世民不殺他們的重要原因。
其中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李世民和劉邦、朱元璋不同的情況,比如背後的貴族集團支持,繼任者(下任皇帝)的實力等等,不過主要原因還是梳理完畢,歡迎大家私下跟我探討。
以上是我的回答,個人見解,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一起學習歷史。
劉邦和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差不多,劉邦和朱元璋在建國後都是對兒子分封各地為王,而且對開國功臣很殘忍,都是基本剷除,而秦王李世民沒有這樣做,那是為什麼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劉邦和朱元璋之所以會大殺功臣,主要原因是劉邦朱元璋當開國皇帝時已經是老年了,長年的在外征戰大大損害了他們的身體,而那些開國功臣有的很年輕,但是性格多數都是桀驁不馴,劉邦朱元璋想法是一樣的,就是怕自己兒子當皇帝後將來控制不住這些開國功臣,所以就找各種借口除了他們。而李世民不同,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當了皇帝,當時李世民很年輕,這點很重要,跟隨李世民打江山的將軍們基本都比李世民年齡大,所以李世民沒有顧慮太多,那些開國大將們只有李績活過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臨終還是玩了個心眼,也多虧李績反應快,要不腦袋就沒了。
其次,劉邦朱元璋和李世民的想法不同,劉邦朱元璋當皇帝後,首先想的是休養生息,也就是想的是如何守住江山,所以他們都覺得那些開國大將們沒用了。而秦王李世民不同,唐朝建國時周邊形勢很險惡,唐朝四周幾乎都是敵人,高麗突厥吐蕃回紇南詔,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都是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李世民是馬上皇帝,肯定不會屈服,而對外戰爭是離不開那些開國大將的,所以唐朝是將星璀璨的時代,整個唐朝的歷史幾乎就是和周邊少數民族廝殺的歷史。
最後說,李世民當皇帝確實優於劉邦朱元璋。
劉邦和朱元璋都起自布衣,他們真可謂是「曝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與他們並肩作戰的開國功臣們也大部分起身草莽,與他們一起成(ni)長(xi)。劉邦、朱元璋與其對手秦、元最大的不同就是階級成分不同,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窮二代們和富二代們的一場爭鬥。
正是因為劉、朱沒有政治基礎,所以即便是他們本人,也有坐不穩第一把交椅的風險,比如劉邦稱帝後幾個異形諸侯王先後主動或者被動反叛,當劉邦問英布為什麼要造反的時候,他的回答很直白——「因為我想當皇帝」。劉邦稱帝後,他想召見曾經的齊王田橫,但田橫選擇了自殺——因為他曾經與劉邦並立稱王,現在人家當皇帝了,咱還去他那下跪磕頭幹嘛,不如死了算了!可想,劉邦能放心地把連自己都可能鎮不住的這些人傑交給劉盈嗎?朱元璋殺功臣,不就是為了替朱標、朱允炆去除荊棘上的刺嗎?
但是除了劉邦、朱元璋之外的開國皇帝們,基本上都是官二代乃至官N代,他們早就有自己的政治聯盟,有向自己效忠的文臣武將,所以楊堅、李淵的稱帝過程比劉、朱順當多了。隋、唐的開國功臣可能已有數代人追隨楊、李家族,他們犯上作亂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但是即便是這樣,開國皇帝仍然會對開國功臣有猜疑,比如趙匡胤雖然不殺功臣,但張瓊因他的猜疑而死,李世民雖然不殺功臣,但臨終貶黜李勣,並囑咐太子:「若(李勣)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自古以來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劉邦和朱元璋無疑是典型代表,但是歷史往往總會有一些例外,這個例外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世民了。
劉邦和朱元璋分別建立了大漢朝和大明朝,先不說這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了,就先討論下劉邦和朱元璋的出身,一個是泗水亭長出身,一個是乞丐農民出身。
所以從出身上分析,劉邦和朱元璋屬於草根出身,而這點也成為他們後來殘害開國功臣的重要原因。為什麼出身會成為原因呢?雖然中國人常說什麼「共患難,同富貴」,但是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不然也不會出現張良功成身退的典故了,正因為張良能夠清晰看清楚古代帝王的本質,所以最後才能歸隱山林,以至於不被劉邦殘害!
而反觀朱元璋,到了明朝建立初期,他就開始不斷加強皇權,還廢除了幾千年的丞相制度,無疑是為了鞏固其權力。還有就是朱元璋時期,大量的開國功臣大多數都是安徽鳳陽那個地方出來的。
所以這些功臣和朱元璋很熟悉,知曉朱元璋從小到大的事迹。基於這個因素,開國功臣就很容易驕橫,就會發生欺壓百姓的事。朱元璋殺這些開國功臣,一方面確實存在大臣貪污腐敗,但是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江山。
而李世民為什麼不會殺功臣呢?反而將功臣的畫像臨摹下來,放在凌煙閣,這才有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故事。李世民出身高貴,他老爸李淵更是隋朝的高官,還和皇帝有親戚關係。所以李世民對於權力,很小就接觸到了。
這樣一個對於權力接觸比較早的人,自然懂得放權,加上凌煙閣的這些功臣,大多數都偏向文臣,即使有掌握軍權的將軍,那也是有所牽制的,所以他很放心這些大臣。
開國之君劉邦和朱元璋之所以大肆屠殺功臣,跟他們自身特點有關。
眾所周知,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布衣出生。因此,當他們手中的權力一點一滴擴大時,他的心裡的滿足感也一點一滴加強。但當了皇帝後,他們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卻是抹之不去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種自卑,他們超級不自信,他們逆襲當上皇帝後,內心也被扭曲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有這種小農意識,因此,自私自利之心一直包圍著他們。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開始上演倚天屠龍記,一個個功臣被冠以各種「莫須有」的反叛罪名遭到屠殺,正如在楚漢爭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被誅殺時,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千古絕唱,讓人唏噓不已。
同樣的道理,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後,這位心智和才謀都不遜色於劉邦的開國之君也開始屠殺功臣。他成了一個令天下人恐怖的特務機構——錦衣衛,網羅大臣們各種罪狀,然後開始屠殺功臣。通過藍玉案、胡惟庸、空印案、郭恆案等前後共誅殺害10萬功臣。
而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何對待功臣卻是另一種「文明」的方式呢,原因就是他們出身高貴,稱帝後仍擁有一顆「平常心」。要知道他們要麼是富二代,要麼是官二代出身,本來不「革命」也可以榮華富貴地過一生,而因為亂世所至,逼他們走向了浴火重生的革命之路後,他們義無反顧,憑著祖輩、父輩積累下來的良好人脈知源等,加上自身的努力,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來。他們當了皇帝後,就不會有那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同時,心裡也不會發生嚴重的扭曲,進行對功臣進行血淋淋的大屠殺。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然,他們不屠殺功臣,但防微杜漸、防患末然之心是必須要有的。但他們對功臣管控,採取的手斷就溫和許多,採取的方式也高明許多。他們沒有採取嫁禍於人、莫須有等方式來直接屠殺功臣,而是採取了「以柔克剛」的方式。比如說李世民對功臣不降反升,封了個「封神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功臣們的榮譽被升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他們在感恩戴德之餘,當然更忠於自己忠於朝廷。
而趙匡胤為了防範功臣「黃袍加身」,安排了一場類似於「鴻門宴」的宴會,召集功臣赴宴,然後提出讓他們上交兵權,除了保持爵位,去享受生活去。功臣們第二天便都交了兵權,告老還鄉,以享天年去了。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文明處理功臣的方式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總之,皇帝屠殺功臣的目的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萬世江山。但因為出身的不同,心態的不同,導致劉邦和朱元璋等人功成名就後大肆屠殺功臣,而李世民、趙匡胤等人卻沒有屠殺功臣。
其實大可以這樣理解
先說說唐太宗,李世民出身本來就是官二代,本身就有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實力,他手下的將軍賣命打天下本身就是是他們的工作職責,說白點,他們就是去給老闆打工,性質就是馬仔,工資加提成,企業的規模的大小算是李世民一個人的事,李世民佔有百分之百的股權,打下天下後只需要發工資就行了,最多退休工資高一點,對本身的權利利益沒有什麼影響,當然也就沒必要誅殺功臣了。劉邦和朱元璋則不一樣,他們是草根出身,和他們一起打天下的,不是他的手下,而是他的合伙人,只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個人的股份占有權相對較高一點罷了,企業做大做強了以後,合伙人就失去了業務上的價值,還得跟皇帝高比例分紅,對皇帝的權利利益造成了巨大的限制,打個比方,李世民上朝,完全可以專權,魏徵什麼的,叼你是給你面子,不叼你也很正常,而朱元璋和劉邦,上朝則是來股東大會,其他的股東雖說控股權比較小,但也是有資格拍桌子的,皇帝想專權,要麼等自己的合伙人都老死,這個顯然等不及,要麼找機會都乾死,所以就有了「飛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法了。近代的某人,唱了首「十年」,不也是如此嗎。
糾正一點,劉邦不能算大殺功臣,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等,是大一統帝國運行邏輯與封建制度存在衝突,而且這些人與劉邦不是舊好,嚴格來說不是劉邦的「功臣」,而是劉邦的「盟友」。
李世民所殺則只有侯君集和張亮,侯君集是跟太子李承乾合謀造反自有取死之道,張亮確實罪名有疑點,但就算是屈殺也僅此一人而已。
所以劉邦和李世民都談不上大殺功臣,只有朱元璋這麼做了。朱元璋殺得十分慘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各殺數萬人,到後來殺傅友德、馮勝的時候,根本連罪名都懶得安,直接賜死,幾乎把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殺了乾淨。
朱元璋這麼做,是因為他的小農意識,缺乏與功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識和度量。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讓朱家子孫宰割天下,所以大封子弟為王,而且待遇從優,還定下規章制度不許他們幹活賺錢養家,全由朝廷發放俸祿。
除了小農意識本身外,殺人殺得如此酷烈,還跟朱元璋的繼承人狀態有關係。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口碑和德望都很好,為群臣所服,就這樣朱元璋也已經發動了胡惟庸案殺了不少人,朱標表示反對時,朱元璋還讓朱標去拾取有荊棘的棍子,朱標面有難色,朱元璋就教育他,我是給你拔去這根棍子上的次,你怎麼連這都不懂。
但是朱標竟然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立朱標之子也就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個時候朱允炆年幼,缺乏威望,朱元璋的危機感進一步加重了,加上年紀已老,猜忌日甚,朱元璋遂有計劃的將剩下的功臣幾乎全部清洗,只為朱允炆能夠平安上位,皇位能夠在老朱家手裡世代傳遞下去。
朱元璋的做法,四個字可以概括:獨夫民賊。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我們都說開國皇帝會殺功臣,但仔細清理,會發現,真正大肆殺功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其他開國皇帝則很少殺功臣。秦始皇很少殺,隋文帝很少殺,唐太宗很少殺,宋太祖很少殺。
(劉邦)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這兩個人心狠手辣、不擇手段殺功臣呢?
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兩個開國皇帝的出生,和其他開國皇帝的出生不一樣。其他開國皇帝都是出生於大地主,大貴族,只有這兩個人出生於底層平民,或者是小官吏。
那麼,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出生於底層的人,當皇帝以後,為什麼會殺功臣呢?
這得說到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了。
中國古代的社會,總體來說是等級社會。這種等級社會,在戰國之前,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也是非常明顯的狀態。一個人出生以後,一旦出生於貴族家庭,他世世代代都將是貴族,由此延續上千年。就算是亡國之君,他的後代,也會是貴族。比如商朝被周朝滅了,但是周王並沒有對商朝皇族趕盡殺絕,還是讓留在家的紂王哥哥微子當了大臣,後來還把商的舊地賜給他,讓他成為諸侯國中宋國的祖先。
(朱元璋)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貴族不再像之前那樣,可以永世當貴族了。舊貴族經常在新國家建立後消散,像微子這樣還可以建個新國家的,幾乎不可能。但是,貴族總體上還是存在的,他們依然把控著國家的權力,其它平民很難插手。
因為有這樣一種背景,因此,就涉及到一個誰有資格當皇帝的問題。在亂世中,不僅作為貴族的後代,最有可能奪取天下,同時也最被人認同是真龍天子。所以,貴族當皇帝,更容易。貴族當皇帝,坐得更穩。
但是平民開國當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別人不服,他心裡也虛。
有個例子最能夠說明了。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派人召田橫回來,對他說,要封他,讓他別再鬧了。田橫也同意了,但是,他最終沒有走到長安就自殺了。他為什麼要自殺呢?他就是不想向劉邦磕頭,覺得磕頭比死還難。他為什麼不想磕頭呢?因為他瞧不上劉邦。自己好歹是齊國貴族出生,你劉邦有什麼資格當皇帝,讓我磕頭!
田橫不服,韓王信不服,彭越、英布等人都不服,所以都先後造反。覺得只要打得贏,自己也可以當皇帝,所以都紛紛造反。
(田橫表示不服)
當然劉邦自己心裡也很害怕,覺得人人都可能造反,所以對這些造反的功臣都毫不留情。韓信並沒有造反的直接證據,他還是要降他的職務,最後默許呂后把韓信給殺了。
如果說,劉邦之所以殺功臣,還有些被逼無奈的話,朱元璋殺功臣,就是有意而為了。他孫子朱允汶看不下去了,說爺爺你不要殺得太多。他說,這就像一把刺,我要是不把那些刺給拔了,你敢拿嗎?看看,這就是一個從平民走上來,最後當了皇帝的人的心理。
推薦閱讀:
※【西漢篇】一百零六篇·淮南王所屬·告英布反·期思侯·將軍賁赫
※兩漢的開國帝王劉邦和劉秀誰更牛?才高八斗的曹植早就說清楚了
※讓劉邦戰勝項羽的不是痞子氣, 而是......
※說「劉邦」——《晉公子讀史記》之《高祖本紀》
※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亭長相當於現代多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