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包含哪些哲學智慧?


謝謝邀請。

所謂《易經》哲學智慧,其實是《易傳》的陰陽之道。馬列主義對立統一辯證法在中國當紅之時,陰陽之道悄悄地變成了一分為二對立統一辯證法,在此之前的易學,從未有過此說。

一分為二,《易傳繫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太極生兩儀,就是一生二,一陰一陽。

八卦分陰陽,乾父坤母,其他六卦為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男陽女陰。

不過,這與《道德經》相衝突,道生萬物,一個一個地生,每一個物都分陰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沖氣以為和,還分陰陽嗎?莊子曰:中國有人也,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

道沒生一時,無陰陽。太極沒生二時,也無陰陽。

簡言之,道與太極,都生陰陽。不同的是,道生的每一個物都分陰陽,太極生的兩個物之間分陰陽。

道與太極,又是什麼關係?莊子曰: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此前寫過一篇易經的文章,轉過來供大家參考

一:易經有三易:變易、簡易、不易

易經一個字,就是"變",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變"。易經闡述的就是這個變的規律, 這個規律被道家稱為"道"。道有兩種含義,本體之道與規律之道,永遠不變的這個變是本體之道,變易的這個變就是規律之道。 變易是易經的主旨,掌握了這個變易的規律,也就掌握了易經,所以說易經很容易。 說易經不易,就在於這個規律千變萬化難以把握,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就是把握這個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就是個人修為成就到了頂點的人,佛家稱之為如來,儒家稱為聖人,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

二:易經的起源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時候,河裡邊出來一匹龍馬,背上馱了一個黑白點的圖,這就是《河圖》。伏羲氏根據《河圖》而畫八卦。大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成被殺了,兒子大禹又出來治水,仍然治不好。後來洛河裡(洛陽)出現了一隻大烏龜,背上馱了一個圖案。大禹看了以後,悟到了物理的自然法則,疏通河流入海(以前沒有入海口),終於把全國的水患治平了。

文王后天八卦就是從《洛書》里獲得的靈感。 與西方最初的自然哲學階段相似,易經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最初階段,屬於「童蒙」時代,因此也摻雜了大量的迷信。中國是農業國家,農作物的收成好壞直接決定了生活的好壞,而天氣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作物的收成,因此他們極度渴望有預知即將到來的自然災害的能力。於是利用自己以往大量經驗,採取各種占卜的方法來預測未來,這就是易經最初的本意。 農業國家的特點是注重以往經驗,因此遵循守舊,缺乏創新。 有一種說法:說美國電影講未來,中國電影講過去,因為一個沒有歷史,一個沒有未來。美國電影災難片很多,這是一種憂患文化,其實易經也是一種憂患文化。至於為何現在變成遇到問題不面對、不回應,只歌頌,不批評。主要因素是政治,而不是文化。

三:易經的過程

六十四卦據說是文王在坐牢的時候所做,這是對之前的一次匯總,是占卜和社會生活經驗的結合。當然這個時候易經還不是純粹的哲學著作,但卻已經有了哲學的味道。 真正把易經轉變成哲學的,是儒家的易傳,易傳也被認為是儒家的形而上學,據說是孔子所做,但實際上可能是歷朝歷代多人所做。眾所周知,儒家主要講社會倫理學。孔子講「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的客觀理論。它是入世的學問,但這並不代表儒家沒有形而上學,沒有「出世」的學問。 儒家繼承了易經中乾卦的陽剛正氣,道家則發揚了坤卦的以柔克剛。乾坤兩卦成為道家的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儒家的中庸、包括佛家的中觀、西方的辯證採用的都是這種概念。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不可能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認為「既然要變,何必去變」,易傳講「唯變不變,必然要變」。易經採取的是不斷分化的積極進取方式,道家採取的是抱朴歸一的反省與批判態度。 到了「魏晉玄學」時期,出現了一股「玄學熱」。《老子》《莊子》《周易》被合稱為「三玄」,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弼做道德經注和《周易略例》,王弼還提出了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言象意」。向秀、郭象發揚了莊子學說,將原本莊子的一些只可「意會」的暗喻轉為可以「言傳」 。但禪宗某和尚卻認為如此一來是「得形而忘意」,因此言道:「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

四:易經的中心思想

乾坤兩卦是易經的中心思想,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了,然後再研究易經就會容易很多。所以,「乾坤其易之門邪」!是研究易經的人門,是打開易經這個神秘之門的金鑰匙。 易經開頭兩卦是乾坤,最後兩卦是既濟和未濟。乾坤兩卦是開門鑰匙,既濟未濟就是易經的全部秘密。如果懂了這兩卦,易經的全部道理你就懂了。易經這一部書是沒有結論的。這個字宙是作不了結論的,人生也沒有結論的,歷史也永遠沒有結論。宇宙永遠發展下去,沒有停止,沒有盡頭。看著似乎到頭了,功德圓滿了,既濟了,其實還沒有到頭,還是未濟。一個結束,只是另一個的開始,終點只是起點。所以叫做「既濟未濟,濟尤未濟」。 五:易經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佛學雖然是外來文化,但和中國文化融合,禪宗其實是儒釋道三家的合成體。而在魏晉時期和之後的的新道家新儒家,彼此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它們每一家的身上都有易經文化的印記。 中國文化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易經文化的與眾不同。古代文明國家如果簡單劃分為兩種的話,那麼就是有宗教的文明和沒有宗教的文明。 世界上的幾大宗教:猶太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舊約、新約裡頭,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面,乃至佛教的各種經典裡面,基本都只講有關死的事,都鼓勵大家不要怕死、怎樣贖罪、如何輪迴。這些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頭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觀的。只有易經文化是站在自然的角度,用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人生。易經的繼承者儒家和道家都是研究「生」的文化,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活在「當下」。 西方學以致知,中國學以致用,中國文化講究實用性,因此只講今生,不說來世。儒家就是這樣,致力於社會倫理思想建設。有沒有來生呢?我不知道,所以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非常客觀理性。 因為理性,所以中國相信天使的人很少。西方人就很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人都需要有心靈歸屬、身份認同這些精神需求。這些東西別的東西代替不了,只能由宗教信仰來提供,你中國人不可能例外。當他們看到儒家具有這些功能後,於是就認為儒家是宗教,但事實上儒家不是宗教。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替代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西方人做錯事了會向上帝懺悔,中國人則是給祖宗磕頭。方式不同,功能完全一樣。


《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儘是占筮吉凶之辭,「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何來哲學?

託名孔子《易傳》用「一陰一陽之謂道」解《易經》八卦,陰陽之說,被現代人吹捧成了唯物主義對立統一辯證法。

其實,《易傳》的陰陽根本不是對立,而是順從: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鍵也。坤,順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也」。

所謂的哲學,就是儒家倫理,子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種學說,最可貴的是它的作用。我對易經了解不多,最欣賞的是陰陽學說,但不崇拜。一座大山,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它,從左邊、從右邊,從上面,從後面……。無論從那個角度,智者總是通過現象揭示其本質,我所欣賞就是這一點,而不是其中的「懸」,而是對於客觀的認知。易經,在小說中聽說過它的八卦陣,在馬路旁看到它的卦攤,這絕不是對易經的蔑視,而是一種困惑。正因為這種困惑,有易經的文章我都要看上幾眼,多是古人這樣說,易經那樣說的引文。易經,能傳世這麼久,自然是國寶,這種國寶,只是一種文化,還是它的作用沒有被挖掘出來?


《易經》乃「大道之源」,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智慧。

《易經》包含著「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的宇宙觀,其中生死相依,有無相生的始終觀, 道生世界,以物名象的唯物觀,物壯則老,生生不息的發展觀,含攝萬物,彼此相依的聯繫觀都是其具體細微的體現。這些意蘊豐富的哲理無一不體現在《易經)的卦序、爻序、卦名 、爻名、卦辭、爻辭、卦變、爻變之中。

《易經》中包含著「尊道重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觀。人生觀乃人與人本質關係的揭示,在《易經》中用卦名、卦義以及每一卦中六爻的位置來體現重德的思想。重德的思想得到孔子及門人後學的認識和重視,《易經》的《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和《雜卦》,主要是對重德的人生觀進行闡述。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易經》中包含「對立統一,負陰抱陽」的辨證法。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同居一體,不但彼此依存,而且又相互對立,在此消彼長的運動中維持短暫的平衡,而生命就是無中生有,又從有到無的過程。從《易經》的卦名、卦義、爻序和爻辭中,處處都可以看見這樣的思想。

《易經》還包含著過憂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很多地方都在強在強調局居中的重要性。

《易經》博大精深,其運用可如神龍那樣變化無常,變幻莫測。《易經》居中的立場和觀點,避免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狹義思想。


《易經》不是哲學,她是先民認識世界的歸納與總結。在伏羲以八卦符號記事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連山歸藏的傳說不提。《周易》本身就是多人多少代人的努力成就,完成由簡易歸繁複,又由繁複歸簡易的無窮變化!成為一部描述世界宇宙的符號與提示簡釋,此問如同問大千世界宇宙洪荒包含哪些人在說話?


易經,包含著世界上,一切,一切,的哲學智慧,哲學只不過是西方近幾百年來所去研究,人類從那裡來到那兒去的,學科,哲學,我記得哲學的宗旨是在迷宮中找到出口的,學問,是當今世界,政治家所利用的,而政治家又無心去研究的,學問,哲學,政治家是不會真心去聽,哲學家的想法思落的,是政治領域的,工具,哲學,回到前面,我個人觀點,為什麼,易經,是哲學的最終,方向,易經,理論基礎,包含著世界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從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到朝代的更替,或,個人家庭家族的走向,都能從,易經,文化中找到脈絡,大家說,哲學,能超越,易經,對本質世界的,認知規律,嗎,應該是,無法超越的,個人觀點。


其實《易經》在嚴格意義不能算是一部哲學。《易經》被人所說的哲學智慧,基本都是後人所理解,是否《易經》本義不得而知。

但《易經》最具價值的智慧,就是陰陽、三才,這是毋庸置疑的。


個人覺得,人如果能讀懂易經的1 2成這輩子應該不會犯大的過錯,3 4成應該是非富即貴,5 6成應該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往後就不用說了!就看你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去讀了!


統一與順從有區別嗎。天地,男女,是各自獨立的,但又抱在一起。


推薦閱讀:

千里香餛鈍香料包有哪些?
上聯:夜寂寥,賞客無蹤空對句。如何對下聯?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如何對下聯?
#百城對春聯#上聯:漢高祖興幫建漢傳千古,有哪些合適的下聯?

TAG:哲學 | 易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