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們喜歡于丹嗎?


于丹,她的頭銜要是逐個介紹,一百個字也介紹不完,我放在文章末尾,大家可以看看。

我認識的于丹是一個並不研究《論語》,卻依靠自己對論語的分析,一炮而紅的人,是一個盡說pi話的人。她在講壇上所說的那些話,嗨!!!

我認為她的虛偽,那種賣弄的姿態,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把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硬升華到道德高度,把一部《論語》,變成真善美的傳播工具。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把平凡的事情,理想化。

百家講壇之所以火爆,就是因為請了之前並不研究三國的易中天來講三國,請了並不研究論語的于丹講論語,還有其他例子。。。。

當然對於她在熒幕後面是怎麼樣的,我們並不知道,我所做的評價,也僅僅是針對她在屏幕上的角色,絕沒有什麼個人感情上的喜歡或者厭惡。


于丹教授天生就是個做悟空問答的料。她來悟空問答,好多回答國學的就得跑路。

小瀋陽說:「這是微甚摸捏?」

所謂悟空問答,說得消極一點,就是利用知識、信息的不對等,混飯吃;說得積極一點,就是幫助他人,提高全社會知識水平,增加知識總量。

悟空問答,首先你要有知識,有信息,有觀點,能夠答,這一點,于丹沒問題。

其次,只要能夠通過審核,你有權選擇怎麼答。于丹正是在這一點上做足了文章。

她答得很主題先行,讓國學知識服從於她的觀點。她答得很花式,聽起來很美。她答得很實用,好像國學包治人生百病。她答得很雞湯,聽起來很溫馨。

當然,這個是她的權利,古往今來,國學的解讀,眾說紛紜。

但愚以為唯一不足的一點,是講得太流暢太滔滔不絕太眉飛色舞。

孔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儒家崇尚質樸無華,知道得越多的人話越少,敬望于丹教授注意。

不過,讓大眾知道國學原來這麼好,于丹還是有功勞的。


先亮明觀點吧:我不喜歡于丹。但不代表于丹就是很多人眼中的那麼令人厭煩,她能成為國學紅人,不是靠三腳貓功夫得來,而是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學識所在,這個咱們得公允的去看待。

我不認為于丹講的是假的,或者她的學術態度是假的,我想她本身也沉浸在國學的自我陶醉當中,並不是在裝。

和朋友們聊起于丹,我始終保持一個觀點,于丹的學問做派和風格並不適合所有的人,而是有其特定人群的,比如說,不諳世事的學生們、初入社會的青年學生、有國學愛好但底子很薄的社會各行各業人士等。

近年來,國人掀起了對國學的盲目崇拜,真正熱愛國學的人永遠都是安靜的,他們不會把國學掛在嘴上,也不會逢人言必稱國學,只有那些連四書五經都不知道,連國學基本內容和內涵都解釋不了的偽國學愛好者才會常常將國會掛在嘴上,他們總是喜歡現炒現賣,聽幾堂于丹的課,讀幾部于丹的書籍就感覺自己掌握了整個國學,在酒桌在場合大談心靈國學。

于丹最被公眾詬病的就是不接地氣,永遠的陽春白雪永遠的萬世開太平永遠的脫俗者,沒有社會閱歷沒有文化基礎的人,乍一聽會被深深折服,但等到你有所閱歷後你才會發現,聽於丹講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卻仍然沒有過好此生。


于丹不會缺少粉絲,我曾經也是粉她的。

隨著閱歷和境界的升級,自然就和丹丹漸行漸遠咯。

今天剛剛看過頭條里的一個關於教小孩作文的帖子。內容是如何讓小孩的作文語言豐富生動起來。其中有一例子——「我痴迷於電腦遊戲。」此話不如「上課想著電腦、見到遊戲頁面兩眼放光、……」。然後帖子還加上一些很有學問的分析——好在哪裡!

我勒個去!小小孩童在作文啟蒙階段,就要背上如此複雜的——所謂好作文技法這樣的負擔,還能愉快地「玩耍」了嗎?

我勒個去!如此強調教條的寫作技法,無非就是讓孩子的作文得到閱卷老師的好評,從而得高分。小孩生來就有寫作表達的慾望,只是更多的被「如何得高分」的教育給消磨殆盡了。對於小孩就應該鼓勵他們自由表達,而不是念太多的緊箍咒!

言歸正傳,回到問題。于丹就像小學、中學的作文得分很高的同學。當年,你是那麼羨慕他們、甚至崇拜他們!長大後發現,他只不過是一個比自己更會搬弄字詞的傢伙!他的思維和思想並不一定比自己高明多少。

當你發現——她竟然用「作文輔導班老師忽悠小孩」一樣的伎倆,去哄騙那些崇敬她的人——的時候,你內心難道不會起波瀾嗎?既為曾經懵懂的自己,又為那些尚處在小學生階段的人們……

于丹熟讀漢文經典,張口就能引經據典;普通人的文化自卑感,很輕易的就被于丹們蹂躪得一地稀碎;文化自卑很容易讓人對這些文化大咖產生敬畏!

但是,有文化不一定意味著有思想有見解!也許是有思想有見解,但更多是一家之言,何必迷信!

也許不愛思考的人只能選擇迷信吧?

于丹絕對是傳統文化的大咖,這方面值得尊重。

但把自己打扮成思想家,就值得商榷了。

若裝著裝著就真以為自己是一個思想大哲了,然後還真心地去佈道……想想就有點可笑了。

我喜歡于丹豐滿的軀體里充盈的傳統文化學養!但不喜歡她有悖於儒家文化的謙遜和自明!


我還是非常佩服於丹的

於老師,研究的不是國學,是媒體,是人。

她太知道人想聽什麼了,人想聽什麼,她就說什麼。

所以於老師火,那是人家能耐,不能說於老師睜眼瞎講。

梁宏達評於老師說:人家講國學都是深入簡出,她講國學是把得出來的結論講的更玄妙,更有「境界」。

這話有道理,而且非常有道理。

在老梁說於老師的視頻中,於老師說了這麼一段話,但是老梁沒點評,那麼小梁就帶你們分析分析這段話。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時光。

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鐫刻成什麼樣的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好,接下來我帶你們分析分析這段話,有多深奧。

首先說: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時光。

這話,初聞,好有哲理對不對!簡直是太有道理了,好像上世紀的美文,心靈雞湯有沒有?

這個「借」字,太深奧了,用了這個字就感覺自己本來不該有生命,結果有了!我們就應該懂得感恩!感恩誰呢?當然是自己了,因為自己聰明,會「借」時光啊。

他沒有談到,父母,社會!好像人來到世上,就是懷著對時間的虧欠而來的,我們活著不是為了享受時光,而是還債來了。

然後往下讀: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鐫刻成什麼樣的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嘖嘖嘖,依然很有道理,很美啊,很勵志啊, 說的跟我們這一生好像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樣。(如果說這是對的,那麼「努力未必會成功」這句話就是有問題的)

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沒有憂愁。只有我們想成為的樣子! 而且,他用了「鐫刻」「墓志銘」,太莊嚴肅穆的感覺了,太高大上了,感覺像什麼呢?(非誠勿擾里孫紅雷飾演的角色活著給自己辦葬禮和告別儀式的時候,別人在上邊致辭的感覺)

最後我們來看看這句: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這句話是我見過的,最有哲理的話。 太有道理了,人是都有權利描述理想的,也是有理由去描述的。

這句話,太對了。但是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通常別人都說理想是要去努力的,怎麼到這就變成描述了呢?

我每天描述著未來的藍圖,每天描述,飯都可以不吃,可以頭懸樑錐刺股,然後呢? 就成大道了嗎?

然後說到,「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能聽懂),從一個自然人(有點迷糊,難道還有不自然的人嗎?我只聽說過自然數),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話說明白,但是放在這,還是不懂),就是學習的起點(完全迷糊)」

讓我捋一捋,於老師大概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從不懂社會規則,到有社會規則的人,是學習的起點。

感覺,有道理啊。

但是,一個人學習跟他守不守社會規則有關係嗎?好像最古老的交易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互相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沒需要學習啊,更多的是嘗試啊。

一個小孩從不懂規矩到懂規矩,純是因為被打被罵的呀(可能是打手,可能是低聲訓斥)

人類第一次穿鞋,純粹是因為紮腳扎多了,人類第一次不敢在公共場合打別人,一定是被打多了。

這是學習的開始嗎?好像是~,但我覺得更像長記性了。

人有一種自我分辨利害的能力,這是動物的本能。

當然,我們只是為了吐槽一下於老師這段話,以上純是吐槽。

但是,吐槽也起到了一個分析的作用。

那好,我們再來讀一下這段話,記住,原視頻中的語速是很正常的。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鐫刻成什麼樣的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好,讀一遍,感覺一下。

你聽完這段話的第一感覺是什麼?

包括我之前分析,每一句話單獨分析的時候第一感覺都是「有道理啊,說的對啊」

整體讀完,第一反應肯定也是「有道理啊」 但是細想想「這段話有什麼作用?」

除了讓你感覺到「很對」「用詞很深奧」,對你有什麼「自然幫助嗎?」

《論語》《老莊孔孟》的詞很深奧,但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即使不學習,耳濡目染是有一定理解的。

但是他說的這些「自然人」「社會化進程」「社會規則制約」,可能對年輕人,文化程度稍微普及一點的人,都能聽懂。

但是大眾能反應過來嗎?是不是覺得同樣很深奧?比老莊孔孟還深奧? 這就是老梁說他「說了一堆正確的廢話」「灌迷魂湯」的原因。

不用怪老梁說,於老師確實對國學的理解,只是一個愛好者水平。

用國學的道理去強制解釋你身邊的事,讓你覺得有道理。 這跟別人研究《易經》《孫子兵法》去講商業是一樣的,講的非常有道理,但是毛用沒有!

而且,大眾很吃這套。

尤其是百家講壇上的人,都善於用這套方法。他們真是大師嗎?可能是,但是他們講的東西,是大師水平嗎?不,只是一個愛好者水平。

一個有一點社會經歷的人,懂一點國學的人,其實都可以吧自身的經歷用國學解釋出來,這不是研究,不是天賦,這不是能力,這TM僅僅是一種技巧。

不說於老師,就說比較受歡迎的易教授,他肯定是有真才實學的,但是講三國的風格,是不是也結合了商業,政治等一些現代視角來的。

易教授肯定是研究過三國的,而且研究的不錯,但是絕對不是主流研究。等到電視節目,結合了現代化視角才讓他火遍大江南北。

當然,他講的三國不屬於國學,而是故事。因為我們對三國的理解肯定都是從三國演義來的,沒有幾個人是從三國志來的。所以,故事性的比重是大的。

於老師講的是國學,沒有故事性,只能強加哲理,強加人生大道。這樣才能顯示出她的水平,她的境界。

在她的用詞來回轟炸下,你根本來不及思考,第一感覺就是有道理。

所以說,不能說於老師沒水平,其實於老師還是有能力的,只不過確實不在國學上,講國學只不過是一個載體。

他真正的能力是對媒體,對人的研究。

於老師的受眾群體,普遍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這不是歧視,這是事實,因為大家腦子反應不過來,但是這種話又似曾相識的感覺,又非常有道理的感覺,所以覺得於老師的東西很有水平。

其實有一點,最適合驗證,那就是去看他的一個視頻,去找這個視頻他的主要觀點,然後去反覆的看,看看他一節課中,有幾句話是跟主體貼邊的。

這是笨方法,卻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想要不被洗腦,就得多學套路。

最後說一點,於老師這教授,職稱跟國學不掛鉤,他是研究文化創新與傳播的。 (而且在北大演講國學,還被轟下台)

注意創新與傳播這五個字~意思就是說,如何把文化進行二次加工從而傳播的更廣。

通俗解釋就是,他是做電視的,要的是收視率。

其實梁宏達有更一針見血的評論:於老師講的人生大道是大多數人一生也不會達到的境界,他教育別人,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不怪政F,不是因為政策不好,都怪你自己不努力。

所以,請她講課的一般都是地區的leader,因為給大眾上一堂課,leader們省太多心了。

有一個詞是老梁沒說的,我得說一下。

於老師以另一種方式「愚民」,和比鄰的三胖有一拼。

(章節附註,其中有些詞不能說,我唯一會的英文單詞也就這個了。)


最早聽於丹的課,被她的才華,知性,出口成章,語言的華麗精美及富有真知灼見感染和感動。

於是,我成了于丹的一名學生,常常聽她講課。

後來忘了是何種原因中斷了她的課。

再後來,我不知為什麼就不喜歡她的節目了,心裡有了莫名其妙的抵觸和反感。

從那時起,直到今日,她的節目我都會切換過去 。

終於,我明白了為什麼不喜歡她的講解了,因為我不喜歡她的做作和脫離現實的語言。

我常常想如果于丹在我周圍生活,用講課中的語言與我交流溝通,我會起雞皮疙瘩,甚至會過敏的。

見到她,我一定會繞道走,躲的遠遠的。

因為她說話太有道理了,你絕對沒有反駁和辯解的勇氣和本事。


北大教授湯一介說,社會需要更多於丹這樣的學者,讓經典走出象牙塔,以大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惠澤社會和人民!還有一哲學家李澤厚說,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于丹的古典今讀,可以說是完成了眾多國學家的一個心愿,即讓經典走近時代,貼切人心,發揮其應有的道德教化、啟發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于丹將生動的哲理故事特別《論語》、《大學》、《中庸》這些中國古典鴻篇巨獻做了最通俗的演繹,把自己深刻的個人感悟與古代先賢的思維相結合,使得古典文化中飽含著的樸素的真理,穿越了時空將今人的心靈喚醒,推動了現時代人格的完善、社會的和諧。于丹的著作《論語心得》在海外多國出版,更大限度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還榮獲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得最高獎項版權金獎。

但是,我個人認為,于丹最多就是個古典哲學的推廣者、是一個比較用心、善於心計、傳播文明的傳教士而已,最多是藉助了現代先進的媒體、網路、電視、電子手段來更多地完成了個人名聲的積累、提升、爆棚。與于丹相類似的,還有一個易中天,易老師講的是古典文學,其實比于丹成名更早、更有個人風格、也更有吸睛的能力。

在易中天最火的時候,我兒子看得是如痴如醉、廢寢忘食、夜不能寐;然後,于丹來了,又是這樣的,好像有一次是易中天還是于丹被那個大學的學生轟下台來了。兒子義憤填膺,問我,為什麼?

我想了想,說:很多經典其實不是他們說的那樣的,經典是不能戲說的、也是不能用通俗的故事來演繹的;經典的產生特別是古典經典的產生都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經典大師們特定的個人修為、個人世界觀、個人經歷影響賦予作品特定的思想和內容的。

還有一句話,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看電視劇《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一樣。你看到的,絕對不是原著確實想表達的原版的,絕對不一定完全就表達了曹雪芹、施耐奄、吳敬梓、羅貫中們想表達的東西的,要學國學,多學南懷瑾、多學王國維;要學中國文學,多看名著,別聽於丹和易中天!

題主所問:你們喜歡于丹嗎?作為女人還是比較喜歡的,這女人比較大氣、潑辣、長的也還圓潤;作為學者、老師,我不喜歡,學者、教授,不要把自己搞成了演員、說書人了!


于丹是當代中國知名的一位女學者,作為學者,她喜歡給人灌輸心靈雞湯,所以個人一點也不喜歡于丹這個學者,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有不少名人都曾經手撕于丹。老梁說于丹給人灌輸的是迷魂湯、麻醉劑。

周孝正是當代著名學者,人大社會學副教授,他評價于丹:「很多人不是研究《論語》的專家,你講《論語》一分鐘一個漏洞,對年輕人負責嗎?你漏洞百出,但完全可以虛心接受指正,聞過則喜、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但非要耍賴!《南方周末》發過一篇文章《孔子哭了》,說于丹胡說八道一回,孔子就哭一回。她的講座明明就是一場有組織的詐騙行為!」

不僅如此,討厭于丹的群眾也不少。「比霧霾更可怕的是于丹的雞湯」,用這句話形容於丹再合適不過了。


于丹的講座我愛聽,巜論語心得》我愛看。我一介草民,人微言輕,愛不愛的,無足輕重。但北大湯一介教授說的"讓經典走出象牙塔"、學者李澤厚先生說的"于丹是精英與平民的一座橋"。我看,兩位名人說的是很客觀、很中肯的,很對我的心意的。我倒是想到一個讓我糾結的事情,近幾年對名人的指責、非議,似有成風之勢,如莫言、郎咸平、趙本山、任志強、本文的于丹、尤其是對楊振寧先生的總總說詞,我是期待官方出面紹介楊先生的科研成果與貢獻。讓一些情況不明、慣於跟風的人,從此止步,不要再咬著"老夫少妻"的事指責、非議偉大的國人,反倒神化了剛故去的霍金先生。去日本旅遊瘋購,就是"漢奸"、"賣國賊";說點西方國家的好事,就是"哈巴狗",比崇洋媚外更升級了。隨意寫寫,不妥之處、請予指正。人老話多,也請理解。謝謝!


人之初,性本善。人與人之間,只要不存在魔心,通常都是相互喜歡的。她和我,本來就是無冤無仇的人,憑什麼不喜歡她?世間存在不喜歡者,最主要的是人世間存在這三種動物:一,鼠目寸光類的動物;二,走狗類的動物;三,小人類的動物。一隻動物,如果沒有遠見,那麼他(或她)就是一個純凈的唯利是圖、見小忘大、捨本逐末的動物,時時都是看不見走狗們的挑撥離間的陰謀的,於是不喜歡就產生了。而走狗呢?他(或她)們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舍義取利,同時也是唯利是圖的唯命是從的缺德動物,看到其主給他(或她)好處時,他(或她)們就甩起彎曲的尾巴飛過去執行任務了,於是不喜歡也出來了。那麼小人類的動物呢?小人類的動物,其實也就是其體內包有魔心的動物,這種動物,不管人類傷不傷到他(或她)們,他(或她)們都會為了自己能成功當上「霸主」而不擇手段地陷害人類、傷殘人類以至毀滅人類,於是,同樣的也產生不喜歡了。總之,對於喜歡與不喜歡這個問題,嚴格地說,應該是看對方的行動而定吧!若說喜歡,那如果有走狗從中挑撥離間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于丹?
為什麼很多文化名人不認同於丹?
于丹老師為什麼不發聲?

TAG:于丹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