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同性戀?
我曾在一部小說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曾經由男人來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如今我們卻又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許多宗教認為同性戀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同時卻普度大愛歌頌眾生平等,我很不能贊同。我覺得異性戀是符合陰陽交融,繁衍規則的,但是同性戀存在了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
我不能將自身的觀念強加於別人,但是希望普通人在評論同性戀的時候能少一些惡意,多一些對生命的尊重。我聽過太多太多這樣的話了,「同性戀啊真噁心,你怎麼不去死呢?」「死了活該,誰讓他是同性戀!」人性多麼涼薄啊,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驟然消逝,那麼多人都忘了憐憫和敬畏,一味只知道施加惡意的詛咒。在排除異己上,古往今來,都讓人們忘記了生命的可貴。案例太多太多了,被亂石砸死,被火活活燒死,無奈跳樓,投湖而死。若世人多一些寬容,他們又怎會心灰意冷?在波士頓的猶太人死難紀念碑前有這麼一段話:「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來抓貿易工會主義者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貿易工會主義者;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徒;當他們來抓我時,已無人替我說話了。」我想這句話用在同性戀爭執中也是合適的,若一味只知道歧視和詛咒,他日包不準也遭受這般。
而更令人絕望的,是來自父母親人的不贊同,蔑視和怒火。在一個自殺的同性戀青年日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以忍受他人異樣的目光,但如果我的父母都不能寬恕我,我實在不知道怎樣活下去。我從不奢求世人完全接受同性戀,我只想讓大家在面對這樣的事情時,少一些惡意的揣測,寬容一些,給我們的同胞一條活路。
就我自身觀點而言,我對潔身自好的同性戀者是很支持的,其中很多人的愛情就像我們嚮往的愛情一樣,沒有功利心,只是憑著赤誠的心走到了一起。若有人談起同性戀引發艾滋病,我想說,異性戀中也有許多胡亂建立關係的人,這無關他們的性向。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對愛情的忠貞都是令人敬重的。若有一天,國家能對他們給予支持和肯定,這世上無端放棄生命的人會不會少一些?寬容一些吧,就像對待你自己一樣。
同性戀指的是「對自身性別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的一種性取向,同性戀的性對象(目標)是同性,情感依戀上跟異性戀一樣,雙方是兩廂情悅。
同性戀的成因:研究人士從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都做過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至今原因不是很明確。總體說,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關於遺傳因素的影響受人注目,它通過對同卵雙生兄弟和異卵雙生兄弟中同性戀發生的比例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遺傳因素部分地影響了同性戀傾向的形成。其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兄弟發生同性戀的佔57%、異卵雙生兄弟的只佔24%,而一般兄弟為同性戀者佔13%。
心理學界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對於同性戀的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如:a 家庭中存在「陰盛陽衰」的情況,如,由性格懦弱的的父親,好生氣、有破壞性的,或是消極的、孤僻的、無足輕重和強大的母親,盛氣凌人,過分庇護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b 童年期的性別認同因素,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女孩打扮,同女孩遊戲等。
c 早年的性經驗,尤其是首次性經驗,即青春期(性朦朧期)的遭遇和經歷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第一次性經驗極其重要,如果是發生在同性朋友之間,有可能終身同性戀。也有調查顯示,在首次同性發生性行為的四年之前,當事人內心就已經具有了對同性的性慾望和性幻想。d 性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拒絕。e 戀母情結。
在廣泛複雜的性取向、性慾望中,同性戀指的是「對自身性別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理事會確信,同性戀不是一個精神疾病,已從精神障礙中划出。醫學已經取消了同性戀作為疾病的診斷;性取向,不是自主決定的,不是故意而為的,所以,不屬於道德問題,當事人沒有責任;目前醫學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性取向一旦形成,無法通過自主或他人意志加以改變。
事實上,有些國家已將同性戀列為法律婚姻範疇。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和接受度有很大提升。同性戀已逐漸成為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正常行為。
折翼的天使
張國榮,天王巨星,幾代人的偶像與記憶 。其電影和歌曲影響了許多人,擁有許多忠實的粉絲。逝世至今,每年的4月1號,其眾多粉絲依然還緬懷這他,深深的思念這他。
「哥哥」有很多光鮮亮麗的身份和經歷,但同時他也是一名「同性戀」。面對同性戀的身份,他說: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告訴世界,什麼是光明磊落。他和愛人唐先生牽手的照片,被媒體稱為「本世紀最堅定的牽手」。
「哥哥」雖為天王巨星,但也是凡人。面對無良媒體的惡意潑髒水,和社會對其同性戀身份的指指點點,惡意相向,他患上了抑鬱症 。抑鬱症是什麼,是當他處於抑鬱狀態時,你要時時刻刻看護著他,以防他冷不丁地趁你不注意時去自殺。很可能前一秒你覺得自己已經安撫他了,後一秒他又覺得對不起你,浪費你時間,害你操心而想自己偷偷了結。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因抑鬱症病情失控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24樓墜下身亡,終年46歲。
「哥哥」死後的今天,人們對「同性戀」依然談及色變,並可能露出一副感到噁心的表情。我一直有個疑問,那些「哥哥」的死忠粉們,是否都是支持「同性戀」或者不排斥 「同性戀」的存在,答案是未必。
在知乎上見過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哥哥」的死忠粉,一方面對「同性戀」惡意相向的人。他可能忘了,「哥哥」也是「同性戀 」。如果說喜歡「哥哥」跟「反同」情結無關,那請別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哥哥」的 死忠粉,您不夠格。
上帝創造我們,就該愛我們本來的樣子。電影《天佑鮑比》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位母親因為不能接受兒子鮑比的同性戀傾向,結果使得鮑比選擇輕生。她在悲痛欲絕後投身同性戀公益事業的故事。
原本和睦的親情在「同性戀」這個字眼上碎的蕩然無存 ,就因為鮑比是同性戀,全家人感到羞恥,無法接受。一直希望上帝能「治好」鮑比,讓鮑比變回正常人。鮑比在社會和家人冷漠 對待下,感到生活沒有了希望,撐不下去了,最終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失去鮑比後的母親,才意識到鮑比根本就沒有病。
影片最後鮑比母親一番讓人落淚的演講,看哭了無數人。讓很多人對「同性戀」的態度發生了轉變,開始意識到,「同性戀」不是異類,也值得我們去尊重。
「同性戀」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前途依然充滿坎坷和荊棘。但我們可以相信,未來的某一天,國家會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他」和「他」,「她」和「她」可以光明正大的牽起愛人的手,離開「柜子」,站在陽光底下。在此之前,需要我們保持人人生而平等的心態,可以不愛,但請尊重。
只是一個人的性取向問題,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只要他們自己開心快樂,不做危害社會的事,不排斥,尊重他們的選擇,也呼籲更多人去理解他們。個人認為他們比那些偷孩子,搶劫,危害社會治安的人強百倍。
推薦閱讀:
※孩子是真的怕我,才聽我的話嗎 ?
※作為一個醫學生,一年平均要學多少本書,五年才能把這些基礎醫學學完?
※孩子早戀成績驟降,父母該如何應對?
※你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
※對父母來講教孩子知識重要還是長見識重要?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