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裡面的」唧唧「是什麼意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 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辭》開頭這四句人人耳熟能詳,似乎不是問題,但細究起來,其中的「唧唧復唧唧 」卻又很有問題。
記得我在大學學習以及後來在大專、中學講授這首詩時,是把「唧唧」當作「機杼聲」的。老師這樣講,教參這樣寫,而且這擬聲詞之後,緊接著就是木蘭手搖織布機「當戶織」,不是織機聲又能是什麼?但下一句的「不聞機杼聲」 卻似乎是對「唧唧復唧唧」是機杼聲的直接否定!於是爭議便來了。我們先看詞典如何解「唧唧」: 《康熙字典》:「《玉篇》,啾唧也。《集韻》,啾卿,眾聲。《木蘭辭》:唧唧復唧唧。」 《中華大字典》:「眾鬧聲。2唧唧竊語聲,亦嘆聲也。又,鬧猥聲也,《木蘭詩》唧唧復唧唧。又蟲聲也。」 《辭海》:「細碎的蟲鳴聲。」
那麼,義項如此之多,究竟取哪一種解釋為準呢?
先看解「唧唧」是嘆息聲。蟲聲或機杼聲,古人詩中沒有用過,而以「唧唧」為嘆息聲,在古人作品裡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的。如高適《崔司錄宅燕大理李卿詩》:「路旁觀者徒卿唧唧,我公不以為是非。」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其次解「唧唧」為機杼聲,這是一種比 興手法,詩以不停的織布聲,描繪木蘭當戶織的辛勤紡織,熱愛勞動的形象。以之為興,引出後面的「不聞機杼聲,但聞女嘆息『』,這才能吸引讀者的關注。而不聞機杼聲,恰恰說明嘆息聲之大,蓋過了機杼聲。
第三種解「唧唧」為蟋蟀聲。《木蘭詩》是民歌,民間向有「蟋蟀唧唧,秋風涼了,快快織縫,以備御冬」之風習。按此,「唧唧復唧唧』接「木蘭當戶織」便自然成章,更具有民歌特色,更合乎民俗。而且以「唧唧」狀蟋蟀鳴聲,是不乏其例的。歐陽修《秋聲賦》:『』但聞四壁蟲聲唧唧『』。秋天,蟲鳴於壁,顯指蟋蟀。「唧唧復唧唧」還點明了故事起始於秋天。另外,以唧唧為蟋蟀聲入詩,暗寫季節與環境,烘托情境與主人公心情,更富詩情畫意。
綜觀三種解釋,各有道理,也各有瑕疵,似乎作蟋蟀聲更切詩意,也更富情境美。
我來翻譯一下:
唉,我的媽呀我的媽!這可怎麼辦呀,這可怎麼辦……
木蘭對著窗戶織布(木蘭心裡叫苦,卻裝著在織布,心裡叫苦是因為「昨夜見軍帖」)
聽不到她織布機的梭子穿梭的聲音(打嘴說首句是機杼聲的人)
只聽到她的嘆息
上下文情景結合,這文章如此的好翻譯,卻被磚家叫獸給帶溝里去了!
我說「慣性沒有大小」,十五年了,沒有磚家的認同,到如今,還說「質量打大的慣性大」,悲哀呀!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課本對「唧唧」的解釋為「織機聲」,讀全詩來考慮,這種解釋是客觀的。這兩句既是「興」的手法,也是寫實。這個畫面的視覺感和聽覺感都十分突出。古人用織機織布一定有聲音,這否定不了,不能用「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來否定「唧唧復唧唧」的織布發出的聲音。正是有了「唧唧復唧唧」才烘托出了木蘭「嘆息」之強烈,從而引出木蘭替父從軍的行動。用「興」來烘托主題。
與「不聞……唯聞……」相似的「不聞……但聞……」在詩中還有兩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三處的「不聞」都是寫實,「唯聞」「但聞」都是突出後者,即突出嘆息聲、流水聲、馬鳴聲。
不能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來否定「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重唧唧」是套用《木蘭辭》突出自己像織機一樣反覆嘆息。
木蘭辭是一首機智幽默樂觀的敘事詩,而且有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詩出現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而且是要求全文背誦的。
我上學的時候,「唧唧復唧唧」裡面的唧唧解釋為織布機的聲音,當時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也就記住了。但是到後來,再讀這首詩,感覺唧唧翻譯成為織布機的聲音講不通。
木蘭詩的前四句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如果是織布的聲音,那麼下文怎麼出現「惟聞女嘆息」?所以結合當時的語境也可以明白,唧唧是嘆息聲的意思。這樣這四句話才可以講得通。
一聲又一聲的長嘆,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如果說孤證不立,那麼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這裡面的唧唧也是嘆息的意思。
木蘭詩詩歌之中稱呼天子為可汗,而且出現了黑山和燕山等地的地名,可以知道這是一首北魏與柔然戰爭為背景的一首北朝名歌。
這首詩不僅是北朝民歌之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代表作。
這首詩不僅寫民族,還寫女性,寫淳樸善良的人性。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第二年開鑿龍門石窟,第三年拜謁孔子,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讓鮮卑族漢化,所以木蘭詩不僅是被炒游牧民族血脈的傳承,也是游牧民族與中原民族文明的融合。
花木蘭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她不僅是游牧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代表。
"唧唧",一般解釋為嘆息聲。木蘭父親在可汗的徵發之列,而家裡又沒有成年男子去頂替,所以木蘭在織布機旁不停地嘆息。
但是,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我一直認為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好與不好之別,只要言之有理,都允許存在。
把"唧唧"理解成機杼聲有何不可?
- 「唧唧"是擬聲詞,更像織布機轉軸發出的聲音,很難把它和人的嘆息聲聯繫起來。
- 古人寫文章,愛使用比興的手法,即先言他事,以引出所詠之物。作者用織布機的"嘆息聲",引出主人公的嘆息聲,渲染當時悲涼的氣氛。
- 有人從"不聞機杼聲"一句,斷定"唧唧"只能是嘆息聲,我認為有些武斷。這裡可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先是織布機發出「唧唧"聲,引發木蘭的愁思,她停下手中的工作,在那裡一聲聲哀嘆。
所以,它可以是機器摩擦的聲音,也可以是人的嘆息聲,或者兼而有之。
《木蘭詩》這裡的「唧唧」,指的是機杼聲。
「唧唧復唧唧」這句詩,確實引發了很多人的興趣,這裡的「唧唧」有幾種意見:一種認為是機杼聲;一種認為是嘆息聲;還有一種認為是蟲鳴聲。
認為是嘆息聲的,主要的理由是:詩的下一句已經說明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既然「不聞機杼聲」,那這裡的「唧唧復唧唧」當然就不是機杼聲了,而且列舉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和其他的依據,認為「唧唧」是木蘭的嘆息聲。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唧唧」是蟲鳴聲。這種說法認為:「唧唧復唧唧」這句話一開始是「敕敕何力力」,無具體含義,單表聲,是當時民歌開始前的一句吆喝。然後在流傳中變化成「促織何唧唧」,意思是蟋蟀鳴叫,後來才變成了「唧唧復唧唧」。並列舉唐王維《青雀歌》「猶勝黃雀爭上下,唧唧空倉復若何。」、唐李郢《宿杭州虛白堂詩》「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為證,不過蟲鳴聲的說法缺乏合理的來源依據。
我認為,解讀古文,要堅持「以經解經,以文解文」的原則。究竟這裡的「唧唧」是什麼,應當在原詩中來判斷。《木蘭詩》的前半段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詩中有「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裡的「不聞……唯聞……」和「不聞……但聞……」應當放在一起來解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裡「聞」的主體,按照下文,應當知道就是指「爺娘」即木蘭的父母。詩中既有「機杼聲」,那就是說「當戶織」之時應當有發聲,那麼「木蘭當戶織」的時候應當有發聲而木蘭的父母「不聞機杼聲」作何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木蘭這個時候一邊織一邊嘆息,嘆息之聲被她的父母注意到了。那麼她父母為什麼「不聞機杼聲」?這裡的「不聞」指的是「充耳不聞」,「不聞」並不等於「沒有」,而是「沒有注意……,只聽到了……」,因為「機杼聲」原本正常,被木蘭的父母自然忽略掉了,而是注意到不正常的木蘭嘆息之聲。
簡單地說,那就是機杼聲客觀存在,「木蘭當戶織」與「唧唧復唧唧」是因果關係。至於木蘭的父母「不聞機杼聲」,只是對機杼聲習以為常,主觀上忽略了,也就是「久而不聞其香」的意思(這說明木蘭很勤勞,經常「當戶織」)。這裡的「聞」是很主觀的,比如下面的「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已經離家,怎麼還會「聞爺娘喚女聲」?客觀上當然不會,這裡說的是木蘭的主觀感受。
所以,「唧唧復唧唧」里的「唧唧」確實就是機杼之聲,無需再引它證。否則,詩中又何須說「木蘭當戶織」?又如何解釋「當戶織」而無聲?
你好。
這裡的唧唧,有兩成意思:
1.織布機的聲音下面一句說了,木蘭當戶織,說明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
2.嘆息聲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作者清楚地說出,這時只聽見嘆息的聲音,因此「唧唧」是嘆息聲。
類似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唧唧就是嘆息聲。
我是小栗科技,歡迎關注。
九五原創之七言長篇敘事詩 《花木蘭傳》 (花木蘭從軍記二百言) 寫在開篇:經過多次刪改,終於完成。由於筆者能力有限,可能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尚望眾多方家雅正。本詩參詳《樂府詩.木蘭辭》和連環畫《木蘭從軍記》,取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大敗柔然的戰爭傳說為背景,並把故事結尾嘗試著做了部分改動。 (一) 北魏天下享太平, 忽有柔然犯邊庭。 燒殺搶掠惡作盡, 萬千黎庶不安寧。 (二) 告急文書似雪飛, 八百加急入帝京。 天子御覽沖沖怒: 速調精師退賊兵。 (三) 陝西延安尚義村, 老將花弧六十春。 亦曾上陣平敵寇, 戰功赫赫有功勛。 (四) 花氏次女曰木蘭, 武略文韜藝不凡。 人言虎父無犬子, 自幼武功得真傳。 (五) 花氏姐弟愛耕耘, 採桑織布補家貧。 日日常遵父教誨, 夜夜習武用功勤。 (六) 閑來四鄰話桑麻, 紛言邊關戰事發。 木蘭聽罷心思量: 何日披掛保國家。 (七) 一日公差到花門, 奉命傳達招兵文。 招兵軍帖十二卷, 欽點老將赴征塵。 (八) 花弧年邁鬢染霜, 不似當年血氣剛。 自古聖命最難為, 只有勉強去赴湯。 (九) 公差二次催軍情: 花弧何時出邊庭? 急壞花氏木蘭女: 老父年邁怎可行? (十) 阿弟年幼尚無知, 怎可替父上前敵。 莫若我扮男兒身, 替父上陣或可行。 (十一) 花翁聞言曰:「不準, 戍邊哪有女兒身」。 木蘭三番苦哀求, 花老堅決不應允。 (十二) 木蘭暗自下決心, 勵志報國付青春。 偷將披掛準備好, 再求老父允不允? (十三) 東市轡頭西市袸, 南市駿馬北市鞭。 齊備盔甲槍在手, 代父出征殺敵頑。 (十四) 木蘭志氣感花弧, 保家何分婦與儒。 奮力殺敵當驍勇, 文韜武略展宏圖。 (十五) 天兵天將欲出征, 鑼鼓號角震天鳴。 賀氏老帥督後陣, 逢山開路急先鋒。 (十六) 木蘭改名花木力, 同營結交好弟兄。 摩拳擦掌躍欲試, 研討文略和武功。 (十七) 一名劉兄牢騷言: 「出征賣命靠兒男, 婦女無事幹家務, 日日在家享清閑。」 (十八) 木蘭道與劉兄言: 「大哥此話理太偏, 耕織績麻作衣襪, 怎是在家享清閑?」 (十九) 九曲黃河鳴濺濺, 天兵不日過黑山。 飢餐渴飲曉夜宿, 衛國保家到邊關。 (二十) 龍虎戰旗舞飈風, 鑼鼓喧天馬嘶鳴。 邊陲處處埋忠骨, 不聞爺娘喚兒聲。 (二十一) 寒來暑往幾度秋, 陣戰木蘭顯勇謀。 白晝廝殺風烈烈, 夜幕胡騎鳴啾啾。 (二十二) 不覺征戰十二年, 北魏雄師敗柔然。 降書順表割城池, 天兵得勝欲凱旋。 (二十三) 賀帥升帳大營中: 「副將木力最英勇, 今日班師回朝去, 萬歲面前請頭功。」 (二十四) 東川紅日披彩虹, 齊奏凱歌鑼鼓鳴。 人逢喜事精神爽, 非只一日到京城。 (二十五) 京師街道鋪土黃, 秧歌獅舞樂聲揚。 文武百官齊道賀, 老帥得意笑洋洋。 (二十六) 北魏天子坐明堂: 「有功將帥重封賞, 木力小將功顯赫, 加封爾為尚書郎。」 (二十七) 木蘭叩首謝封賞: 「微臣不要尚書郎。 家山父母已年邁, 萬歲賜臣回家鄉。」 (二十八) 天子昭旨賜還鄉, 忠孝兩全紫金梁。 綢緞千匹銀五車, 回家盡孝見爹娘。 (二十九) 燕雀報喜登高枝, 木蘭載譽歸鄉時。 軍漢報帖至尚義, 村口鄉親人如織。 (三十) 溪橋流水映長空, 陌頭楊柳戲鳥鳴。 闊別家山歸故里, 鄉親夾道笑相迎。 (三十一) 阿姐聞妹歸故鄉, 拭窗凈路掃閨房。 阿弟聞姐歸故鄉, 磨刀霍霍向豬羊。 (三十二) 阿爹聞女歸故鄉, 與鄰寒暄笑聲揚。 阿娘聞女歸故鄉, 盈盈喜淚落兩行。 (三十三) 木蘭歸家上閨房, 褪去戰袍換女裝。 素手軒窗理雲鬢, 裊裊蓮步貼花黃。 (三十四) 倚欄眺望窗外景, 萬千思緒笑臉盈。 輕推機杼穿梭緊, 深樹翠鳥唧唧鳴。 (三十五) 一日門外鼓樂聲, 迴避肅靜官轎停。 卻是賀帥來尚義, 不知遠來為何情? (三十六) 隨來小轎有幾乘, 賀帥小女步婷婷。 隨來執仗兩廂列, 車車禮品門前停。 (三十七) 花弧搶步忙叩首: 「饒恕老兒未遠迎, 老帥何事臨寒舍, 清晨喜鵲枝頭鳴。」 (三十八) 寒暄禮讓到中庭, 果品糕點奉香茗。 賀帥拱手笑聲語: 「此番有事求老翁。」 (三十九) 「老夫有女曰盈玉, 年方二八俊婷婷, 木力噹噹男兒汗, 贅為我婿可否行?」 (四十) 花翁閉口笑不語, 喚來木蘭到前庭。 老帥可識我家女, 不知眼熟還眼生? (四十一) 老帥捋須看木蘭, 此女頗似木力男。 莫非木力同胞姐, 簡直一樣無二般。 (四十二) 木蘭昂首氣凜然: 「大帥可識木力男, 末將本是女兒身, 欺瞞大帥罪不淺。」 (四十三) 「阿爺年邁疾病纏, 膝下木力小兒男, 木蘭假作木力名, 替父殺場十二年。」 (四十四) 賀帥恍然鼓掌笑: 「深謀遠慮才智高, 忠孝兩全有膽略, 一代巾幗女英豪。」 (四十五) 「小女盈玉福不淺, 未贅佳婿心不甘。 花老可否有心意, 木蘭盈玉結金蘭。」 (四十六) 花弧起身拱手謝, 帥府門高怎可攀? 賀帥搖手曰「差矣, 莫非老哥將我閑?」 (四十七) 花弧忙說好好好, 快備銀燭和香案, 今日時辰正當時, 兩女即刻結金蘭。 (四十八) 花府門前響炮鞭, 敲鑼打鼓樂連天。 四鄰門前齊祝賀, 人人花府發賞錢。 (四十九) 木蘭進前拜賀翁, 女兒給爹大禮行。 賀帥連說兒免禮, 他日隨父進京城。 ……… (五十) 傍地雄兔腳撲朔, 同走雌兔眼迷離。 雙兔並行似比翼, 安能辨我是雄雌? (結束語) 木蘭從軍二百言, 諸君看罷作笑談。 詩友有意多雅正, 佳話一段代代傳!! 滄州九五原創於滄州
象聲詞,聲音不大而反覆出現。常於北方語境中出現。如:唧唧歪歪,瞎唧唧。
在木蘭詩中,木蘭的嘆息聲和織布的聲音,交替出現。一會有織布聲音,一會有嘆息聲,描述為「唧唧復唧唧」,理解這句詩,應該放在一定情景中去理解,重點字是一個「復」字。有一種聲音,又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不這樣分析,只研究象聲詞能有什麼結果呢?
隨著故事情景的發展,最後聽不機杼聲了,只聽到木蘭的嘆息聲,木蘭的心事加重了。前面的描寫,為故事的展開敘述,做了鋪墊。
這是《木蘭詩》的第一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裡唧唧的意思是嘆息聲。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讚揚了木蘭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