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什麼被稱為「大夫」?
我們經常看見在古裝電視劇里,稱呼醫生為大夫或者郎中,為什麼?
」大夫」一詞最早應該出現在先秦,是官職的稱號,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遂以大夫為官職之稱,後世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大夫」,御史大夫、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隋唐、明清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
把醫生尊稱為「大夫」是從我國宋代開始的,宋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頂峰時期,統治者結束了五代時期的混亂局面,社會安定,醫學作為一門實用技術得到包括帝王的推崇,得到空前的發展,繁榮。
一直以來,醫生的懸壺濟世雖然被人視為濟世良方,但總體上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但是,這一局面在宋代得到極大的改觀,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對醫者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范仲淹那句著名的話「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把醫者擺到與「官」、「相」同一個高度,對醫者的推崇,由此可見一般。
在宋代,我國的醫務制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宋朝專門設置醫官,別設官階,有大夫、郎、醫效、祗候等,而官職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翰林醫痊、翰林醫診、翰林醫學……由此,人們逐漸將醫生稱為「大夫」了。
那麼,郎中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郎中」與「大夫」一樣,也是醫生的別稱,「大夫」稱謂一般在北方較為習慣,而「郎中」在南方更普遍,是習慣問題。「郎中」由於現代電視劇的負面描述,已經稍微帶有貶義了,比如「江湖郎中」,在電視劇中往往被描述成了街頭賣藝賣狗皮膏藥的江湖騙子,被污名化。
社會的不斷演變,「郎中」一詞已經很少人用了,「醫生」一詞成了社會普遍對醫者的稱謂,但在北方地區仍然有很多人使用「大夫」一詞。不管是「醫生」,「大夫」,「郎中」,他們,都是一群懸壺濟世的人!
好像是大(dai)夫。具體為什麼這樣稱呼我的確忘記了。
大夫,多義詞。大(dài)夫,現代指醫生;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明清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1.宋朝醫官別設官階,有大夫、郎、醫效、祗候等。見 宋·洪邁《容齋三筆·醫職冗濫》。
2.對醫生的尊稱。
3.舊時,太醫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古漢語中大字音dai,daifu一稱流傳至今成為對醫生的敬稱。應當指出的是,daidu的讀法是大夫這個稱謂的古語讀法,而現今所謂dafu雲者,是建國後幾次漢語多音詞規範化時提出的讀法。千年來漢語發音的遽變,使得現代人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去讀「大夫」二字為dafu,而民間俚語及古漢語發音此詞應為daifu。
大夫是對過去宮廷中醫生的稱謂,民間的就稱為郎中,而不是現在醫生的稱謂,醫生是一種職業稱謂,大夫是對那中職業的尊稱,中醫歷史上對朝中官員的總稱就稱為大夫,中醫生也被視為朝中官員一般得到的尊稱。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明星的地位才會讓我們平眼相待?
※翼支付專業的話費卡轉讓平台
※天氣乾燥,嗓子干疼,保護嗓子和皮膚的7種方式
※為什麼感覺越長大和父母溝通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