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打太極拳嗎?您知道太極拳的起源嗎?太極拳創始人是誰?
中國自古就有「柔弱勝剛強」的老子哲學,這一哲學體現在武術上就是「以短乘長」「以弱勝強」。「以短乘長」主要體現在劍術上,「以弱勝強」主要體現在拳術上。劍術雖然多數失傳了,但文史資料上還是依稀可見的,但拳術卻不見記載。
不記載不表示沒有,可能是拳術不如劍術更實用,所以劍術有更多的光環。但元朝禁民間執兵器後,劍術逐漸失傳,但拳術大興,張三丰就是拳術集大成者。
劍因為不耐磕碰,又比較短,所以使用時注重四兩撥千斤,注重身法,以巧取勝,以小力勝大力。劍被禁止後,劍術的理念傳移到拳術上,促進了拳術發展。張三丰就是在此背景下創造了十三式。十三式是太極拳的母拳,最初在武當山流傳。
明末,天下大亂,眾多道士下山傳拳。
明末清初,山西介休綿山有道士傳拳,從綿山傳出的十三式被稱為「綿拳」。河南博愛太極宮有道士傳拳,從太極宮傳出的十三式被稱為「太極養生功」。
綿拳後來又發展出三支。一支是洪洞通背拳,一支為澤州小王莊太極拳,另一支在北京白雲觀綿拳。河南博愛太極拳則主要在當地流傳,後發展出趙堡、楊式、陳式、吳式、武式、孫式、李派等各家太極拳。
你吃的大米知道誰種的嗎?你不個歷史學者、不是什麼教獸,相信你沒必要去研究這些,更不必糾結這些。
但是對於對一代太極拳的代表者我們都要給予足夠的尊敬,而不是一再的否定他們!如果你作為學者能夠把太極拳的起源搞清楚,那麼你可以申請獎學金去吧,你也可以申請什麼個諾貝爾。
今天的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等,不需要你質疑誰是正宗!太極拳發源於中國起源於中國這就足夠了,太極拳是中國的就可以了!
但原所有的太極拳友,今天能把太極拳練好,身體鍛煉好,能夠延年益壽,就是你的福報!
傳統拳說白了就是以前總結的搏擊技術,它跟現在的科學技術一樣,雖然要考慮發展的歷史沿革,但更注重目前的進展水平。
而太極拳等諸多傳統拳的練習者經常掛在口頭上,就是這種拳術是誰創立的,祖師爺有多牛,而不說說在現階段徒子徒孫們把這項拳技發揚光大到哪個層次了。這跟講到跳高就只能說說朱建華,談到跨欄卻只好回憶劉翔是一樣的。
我們看看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初大量的港台武打電影,很多武打明星打的就是傳統拳術,而且由於當時拍攝技巧的落後,傳統拳的演練原汁原味地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會覺得這些傳統拳法確實笨拙、落後、不實用,這也說明傳統拳在當時的真實情況,直到現在,傳統拳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與之同時代的,就是李小龍電影的出現,顯然這種一枝獨秀的情形其他人是無法複製的。
八十年代初電影《少林寺》令人眼前一亮,這是武術表演的最好呈現,因為裡面囊括了當時好幾屆的武術套路比賽的全國冠軍。從順帶拍攝的花絮紀錄片看,參與電影演出的幾位來自日本的拳手與李連杰較量過,李先被打趴,接著又用日方的動作打趴對手,並未佔到多少便宜。這已經說明有人在挑戰中國拳手的實戰水平了。
一項技術的發明者必定是當時的牛人,傳說陳式太極的創立者陳王庭就曾經當過武將,他回到家鄉陳家溝後把以前所學武技整理歸納,創立了陳式太極拳,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他的想法:「忙來時耕田,閑來時造拳。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而到陳家溝學拳的楊露禪,又根據自己的情況創編了楊式太極拳。練了陳式小架的滿族人全佑,成為了吳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孫祿堂更是把太極、形意、八卦的技法溶於一爐,創出孫式太極拳。還有更少人演練的武式太極拳……這些傳說中,創立者對技術的傳承和個性化發揮都達到極致,這才符合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
而現在,明擺著這些搏擊技術都失傳了不少,沒有牛人把它們發揚光大,一碰到有人挑戰就傻眼了……
謝謝邀請!我不會打太極拳,但我知道太極拳的起源和創史人!相傳太極拳起源於武當山道教,祖師張三丰是太極拳的創史人,但需歷史學家考證,只是相傳,沒有實證!
<1>我打太極拳。年少時酷愛中國武術,16歲時父親給介紹了一個師父,學得是楊式太極拳,之後又學過赫氏、陳氏。那時思想上有誤區,認為太極拳又慢又軟不實用,不如少林拳威風,閃展騰挪竄蹦跳躍,練好了能打架。之後真得又拜師學習中國摔跤和少林拳。再之後遇明師高人指點,才頓悟拳種無差別,拳法有高低,只要得法,是拳都能出功夫!
<2>武當太極出武當,陳氏太極夲姓陳——從小處說,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從大處說,天下武功出易經,陰陽大道乃本源,伏羲老祖在此,哪個敢稱陰陽始祖?老子天下第一,哪個敢稱是創始人?中國武功的核心機密世傳心法就在太極陰陽圖中,誰能解得其中意,走遍天下無人敵!
<3>探討太極拳某一拳種創始人無可厚非,若論太極拳起源,無人敢奪先天之功,即使張三丰老先生也不夠資格。感謝邀請。
我不會打太極拳;但我身邊有幾個練太極不錯的摯友和摯親。太極拳之「太極」一詞源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北宋邵雍稱:「心為太極」,這正是太極拳以心運意,以意運拳之本,以拳冠名之始。太極經典著作《陳氏拳械譜》內有:若知此棒出何處?盤羅留傳在邵陵。據名宿唐豪考證邵陵系少林。陳家盤羅棒譜中,有很多棒勢與少林棍法毫無二致,所以太極起源必受少林影響。該拳開山之祖陳王廷又曾曰: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所以成於道家。
俺會打太極拳,學得是八十五式楊式太極拳。早年,本人體弱多病,十六歲那年,在上海跟俺舅舅學得太極拳,只是本人比較懶,學會卻不經常練,但時至今日,太極拳還沒忘記,時不時的會練上一遍,主要是怕忘記了。太極拳的發源地是河南陳家溝,後楊露蟬向陳王庭學拳,藝成後,名揚四海,正式將此拳命名為太極拳。太極拳有幾大流派,分別是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和孫式太極拳。
三年前開始習練太極拳,我雖然練的是陳式太極拳,但我認為太極拳應該是有張三丰所創,現在社會上都說焦作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太極拳是有1600年出生的陳王庭所創,有待考察 。暫不論太極拳是誰所創,習練太極拳確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身體方面,思想方面習練久了身體健康,百病不侵,情緒穩定,沉穩幹練。
我很喜歡太極拳 也想練習太極拳!在當今社會 感覺無法真實的去了解什麼太極拳的發源地!創建人!因為 我們所接觸到的所以傳承 僅僅都是傳說 不是史實!所以無法回答真實的答案來!因為喜歡 所以就投入了一生的時間去習練 也曾想找尋真實的太極拳 真實的太極拳大師!可是 三十年奔波 都沒有看到 接觸到!基本上 都是一些誇張的 神話的 甚至做假的 人和事.......!儘管這樣 我還是相信 這個傳統武術 包含著太極拳精湛功夫!所以 至今都在練習著!最大的好處是 通過太極拳乃至傳統武術的長期鍛煉 給來我堅韌的個性 不屈不撓的精神!更使我擁有了一生的強健體魄!一生沒有吃過一片葯 沒有生過一次毛病!再就是太極拳讓我確立了對人生揮灑自如的信心 能夠理智對待一切事物 做處正確的選擇!我認為 太極拳的初始功能應該是兩個 一.用以保身護命對付暴力 也可以說是具有技擊博殺功能!二 健身養生功效 十分明顯!經過解放後國家對太極拳體育文化的定位 又讓太極拳 有了愉悅人心 美輪美奐的藝術風格!以上是我個人的體悟 感覺!那些不尊重傳統文化 滿嘴噴糞的下流小人 如果在我面前還想惡意詆毀 侮辱太極拳的話!不要在這裡亂嚼舌頭 !拿出一點男人的勇氣 到我面前試試再噴!我接受所有責疑太極的人挑戰!沒有年齡限制 沒有體重身高限制 沒有一切規則限制 更沒有場地平台擂台限制!只要你選擇的 我都接受!無論合法還是不合法!我都迎戰!我尊重任何人 尊重任何行業 尊重任何宗教!但我更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我也欽佩世界上的先進科技!可我是中國人!我的語錄是:術高莫用 用則盡達!對不練武之人 對沒有惡意之人 哪怕受氣 絕不動武!反之 凡惡意詆毀 侮辱 欺負 中國傳統文化 責疑太極拳的 !那一定是把所有的勁力輸出 !真正讓你知道什麼叫不死就殘!有同道中人 也希望多給批評 讓我有所提高 不甚幸欣!如有一見一試 也可點到為止 共同提高!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非出身武術世家或未當過兵的人,年輕時或接觸不到真正的武術,大都將精力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即使在業餘時間裡,憑著身強力壯少患病而想不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及至到了一定年齡,猶如車輛磨損一般,身體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狀況』,車輛尚且可以大修,而身體卻不能『大修』,只能通過適當方法進行鍛煉,以盡量恢復身體機能,而打太極拳也就成了最適合的鍛煉方式。我也是由於年輕時太過拼事業而嚴重透支了身體,當意識到亞健康的危害性時,為恢復身體健康才開始思考如何選擇鍛煉方式哦。憑著對太極拳健身的常識了解,我花學費給自己找了個當地的武術界人士做為入門的引路人,開啟了鍛煉歷程。因為身體已經失去了太多彈性,在前三個月里吃了不少苦頭,度過了身體適應期時,我已經學會了二十四式太極拳哦。但是,由於引路師傅是外家拳出身,更由於武術界人誰都不肯輕易將太極拳內核教給學生,在對武術界有了初步了解後,我便離開師傅而開始了包括深入了解『太極門』在內的全方位自修……其次回答第二個問題,太極拳因與傳統哲學和傳統中醫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類當起源於道家!最早見於仿生的五形導引術,再引入道家內丹修鍊原理後逐漸完善而成。再其次,就我對太極文化的了解,太極拳的源頭在道家,經歷了數千年期間的漸漸完善,只有各時期的代表人物,而沒有具體的創始人。道門原有經典不外傳的規矩,而現在社會能看到的用詩寫就的《太極拳經》,沒有具體的作者,王宗岳為其做過註解,而後形成他自己的著作《太極拳論》。迄今為止,能全面承載傳繼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是道教!對原本出自道家的太極拳,道教自有典籍記載出自張三丰。社會為與道家爭奪什麼太極拳『創始人』而吵鬧很長時間了,除意圖為自家賺取名利之外,有意思嗎?!
推薦閱讀:
※【理】獨孤逸風關於太極拳「借地之力」的思考
※第五期太極拳佰鏈薈之榫鉚結構與太極
※五音規律對應的五行
※歷史文獻中最早,最完整的明朝太極拳論文
※(452)·楊氏太極拳·玉女穿梭 式攻防含義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