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有何出色之處讓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他不可?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史稱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難得啊。可或許是優勢過於明顯了,沒有激發出他應有的鬥志和潛能,皇帝做的一塌糊塗。

他爹嘉慶好歹還掄了三斧頭才休息的,可你瞧這哥們,從登基到崩世,好像乾的活兒真不多,即便幹了,也是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沒有多少正面的意義。

一、整頓吏治。

豫親王是清初開國功臣多鐸之後,妥妥的一個鐵帽子王。嘉慶皇帝的國喪期間, 豫親王愣是壓抑不住自己的獸性,強行和自家的一個丫鬟發生關係。本來,此事可大可小,結果呢,道光同志特別生氣,下令處死豫親王。這可捅了馬蜂窩,不僅宗室紛紛勸阻說情,就連太后也跳出來阻撓。其實每個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想著皇帝一言九鼎,咱們鬧一鬧也算是送豫親王高高心心的走了。可結果呢,沒看懂劇本的道光皇帝,居然收回成命了。

吏治腐敗,在道光即位時已經非常明顯了,貪官眾多,層層盤剝。道光皇帝幾次都想革除弊制,但無奈利益集團勢力太大,咱的這位董事長性格軟弱,毫無霸氣,缺乏志向和決斷力,幾次仰天長嘆之後,也終於像他老爹嘉慶皇帝一樣,走向了懈怠,知難而退了。

後來,談起官員通過陋規搜刮百姓,道光皇帝憤然嘆息,這種情況「相沿已久名為例禁,其實無人不取,無地不然」。當然啦,當時的道光同志說的很慷慨,不過呢,也就說說而已,連他自個兒都沒當真,說完也就完了。

二、厲行節儉。

吏治整頓難有作為,但總可以獨善其身吧。於是道光同志掀起了絕對非主流的節儉風潮。這就有點兒過頭了,身為皇帝,你可以狠,可以傻,也可以色……,但是,你別摳啊,而且還成功當選了中國史上最摳的皇帝。

舉例說明,道光同志宴請大臣吃飯,流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公開場合通知大臣一聲,皇帝要賜飯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流程已經結束。真飯是沒有的,想吃回自己家吃,皇帝賜飯只是一個榮譽頭銜,表示老大對你最近的工作很滿意,僅此而已。

日常中,道光的辦公用品只用普通的毛筆、墨、硯台,還把那些御用過的毛筆、墨和硯台賞賜給大臣繼續使用;吃飯每餐不過四樣菜肴,除龍袍外,其餘常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這句話真沒有誇張。

後宮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的華麗衣服。除太后、皇帝和皇后以外,其餘眾人基本上粗茶淡飯,非節慶之日不得食肉,其餘山珍就更別想了。這哪裡是皇宮的生活,簡直是難民營的生活,怪不得從他開始一個比一個瘦,敢情都是餓的。

朝堂上,百官都學習皇帝好榜樣,穿舊衣服能陞官。你可以試想一下,在道光皇帝的朝堂上,放眼望去,大臣個個衣衫襤褸,知道的是大清朝道光皇帝在朝會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丐幫洪老幫主在破廟裡聚會呢。

三、 禁煙運動。

道光同志估計到死也沒弄明白,當初自己為何要禁煙?

他爹禁煙,是因為人家嘉慶不吸鴉片。而自己平時吸的挺帶勁兒,為啥要禁煙呢?哦,想起來了,上次丐幫朝會時,好多大臣都主張禁煙,說是為了鞏固政權,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提防洋人藉此叩關國門……。反正聽起來蠻有道理的,於是就同意了。同意了就干,而且沒人反對(英國人倒是反對,可見得著他嗎)。

道光元年(1821年),決定摘除循隱夾帶鴉片之洋商伍敦元所得頂帶,以儆效尤。道光二年(1822年),令廣東並各省督撫,嚴查銀兩和鴉片,不準有偷漏情弊,如有放縱之官員,「即行參革治罪」。道光三年(1823年),命吏、兵二部酌定失察鴉片條例。道光九年(1829年),命兩廣總督李鴻賓等妥議截禁鴉片來源及嚴禁洋錢流通章程。道光十年(1830年),命內閣通諭各地,嚴禁內地種賣鴉片煙。道光十一年(1831年),命山東巡撫納爾經額妥議嚴禁種賣鴉片章程,還命兩廣總督李鴻賓確查外船囤積私銷鴉片積弊並酌議杜絕辦法。道光十三年(1833年),令各省督撫嚴防外國船隻侵入內地洋面,還命內閣通上禁煙禁紋銀出洋。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命閩浙總督程祖洛等妥善斟酌肅清洋面死犯鴉片之策。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令林則徐抵達廣東,在鄧廷楨等的密切配合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抗英鬥爭。

四、 鴉片戰爭。

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史稱「虎門銷煙」。

虎門硝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強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中國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愛國熱情。 經過這次事件,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無畏和剛正不阿的形象也甚為後人傳頌。

但是,「虎門銷煙」並沒有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救中國於水火之中,反而是加速了英國殖民者對中國的侵略。直接原因,禁煙運動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殖民者的經濟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從這個角度看,「虎門銷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腳步,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轉變。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正式爆發,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也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滿清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使其成為滿清第一個割地賠款的皇帝,更成為中國社會由盛轉衰的直接見證者,驚醒了做了成百上千年「天朝上國「的美夢。

這哥們,沒啥功勞,也沒有闖了多大的禍。如果他的年代換成他爺爺乾隆,那估計可就咱兒完啦。。


作為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道光皇帝,一出生就已經被乾隆、嘉慶內定為未來的儲君了。

尤其是嘉慶帝,因為他心愛的皇后喜塔臘氏在做了一年多皇后就去世,皇父嘉慶自然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旻寧身上了。

皇父關懷,自己努力

除了乾隆、嘉慶兩代的看重之外,還要旻寧自己懂事,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才能最終繼承大統。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親自賜婚喜塔臘氏為皇十五子顒琰的嫡福晉,四十年生皇子旻寧(即道光皇帝)。乾隆親自賜婚,自然希望喜塔臘氏所生的皇子能順利登基,以填補自己的嫡子永璉不能繼位的遺憾。(永璉之名乃雍正親賜,代表著雍正、乾隆兩位帝王的深切寄託,可永璉早死,乾隆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除了皇爺爺的殷切期望外,父親嘉慶也對旻寧的教育方面十分重視,希望他要修心養性,靜心讀書。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旻寧,並沒有在父親的沉重壓力之下產生任何叛逆心理。而是「經史融通,奎藻日新」,自律自愛,學而有成,儼然一副盛世英主的模樣,這讓嘉慶皇帝很是欣慰。

平亂有功,繼位風波

旻寧不止能文,而且能武。嘉慶十八年,發生了自「宋明未有之事」的天理教民攻入皇宮的突發事件。當年,嘉慶正在木蘭圍場狩獵,旻寧卻因事先回京師。亂事一起,天理教首領林清率領天理教明攻入紫禁城,直衝皇帝寢宮——養心殿。

當時的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聽聞事變後卻不像其他人一樣亂作一團,而是馬上組織了一支防守部隊。旻寧自己則是「命進撒袋、鳥統、腰刀,飭太監登垣以望」,並且「發鳥統殪之,載發再殪」。旻寧親自動手打死了幾個靠近養心殿的亂民,臨危不亂。

而亂事暫時平定後,旻寧「飛聞上報」在木蘭的嘉慶,並下令「關閉京城四門」,到儲秀宮安撫太后和一眾嬪妃,甚至親自帶領衛士到西長街一帶巡邏,一直堅持到亂事平定,嘉慶從木蘭圍場回來。「天理教之亂」後,眾人或稱其智勇沉著,或誇其舉措有方,旻寧在朝野民間中的威望大增。

不過旻寧的皇位是穩了,可意外這種事說來就來,嘉慶二十五年,驅熱河秋獮的嘉慶皇帝突然病逝,可他按照前朝秘密立儲所寫的詔書,卻找不到了。經過了一番折騰,最後才在服侍嘉慶多年的老太監身上的小盒子里找到,於是當日便宣布:由嫡長子旻寧繼承大統。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受到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影響,現代很多人提到道光皇帝第一時間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鴉片戰爭。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經過前前後後兩年的戰爭過程,清帝國最終敗給了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國,簽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從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歷史。

因為鴉片戰爭,道光皇帝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無能,懦弱,甚至廢物,這可能是很多人對他的第一,也是唯一印象。然而,拋開農業國大清被發達工業國英國吊打這一屈辱的事件,道光皇帝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幹啥啥不行的皇帝,相反,道光皇帝作為一個守成之君,在不和工業文明接觸的情況下,是相當合格的。

不妨看一看,道光在位期間的一些建樹:

  • 道光皇帝繼位之處,便提倡節儉,在他登基之後的半個月,便下了一道詔書,要求」各省的陋規,如舟車行戶、火耗平余、雜稅存剩、鹽當規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無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藉此恐嚇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只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將所屬地區陋規逐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

  • 道光六年,曾經在新疆做亂的大小和卓之中的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張格爾,從境外借兵侵入新疆,道光皇帝派兵前去平叛,經過三年的戰爭,最終活捉張格爾,將其押送至北京,斬首示眾。此舉保衛了西北邊境的穩定,並且鞏固了清朝對新疆的統治,維護了版圖的完整與統一。就守成之君的標準而言,憑藉這一點,道光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合格了。

  • 此外,道光皇帝曾經整頓吏治,查處過一大批貪污分子。雖說由於清朝此時積弊已深,此次肅貪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然而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有意作為。

  • 對於鴉片的態度,道光皇帝實際上一直秉持著「禁」的態度,只不過朝中大臣分為;兩派,林則徐等人主張嚴禁,而埼善和伊裡布等人主張緩禁,道光最終聽從了林則徐的建議,嚴禁鴉片,此舉最後成為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通過以上粗略的列舉,可以發現,道光皇帝雖然晚年經歷了對工業文明的重大失敗,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表現可以說是合格的。這也說明,道光是一位合格的,有一定能力的傳統意義上的專制君主。這也無怪乎嘉慶皇帝要傳位給他。

實際上,道光皇帝在小時候便展現出了他在文武方面的才能。道光在孩提時代,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在跟隨乾隆皇帝打獵時,不到十八歲的道光御前獵鹿,討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城,彼時還是太子的道光皇帝親自率領火槍營,身先士卒,全殲了天理教徒,使得嘉慶皇帝化險為夷。這些都說明,道光皇帝是一個有著不凡的文化素養和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皇子,嘉慶與乾隆都看好他,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是乾隆皇帝的的孫子,嘉慶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嘉慶四年,嘉慶皇帝遵秘密建儲的家法立其為太子;嘉慶二十五年即皇帝位於太和殿,時年三十九歲。

道光雖然是嘉慶的第二個兒子,但是其母是嘉慶的嫡福晉喜塔臘氏,而皇長子卻為側福晉所生,且兩個月即夭折。所以說,道光皇帝的地位是嫡長子。乾隆在即位後,就立自己的嫡長子永璉為太子,後因其病逝,才改立了顒琰為太子。所以嘉慶即位後,遵循其父的傳統,也立旻寧為太子。而且此時重嫡輕庶的觀念在滿清皇室里也已十分濃重,這也使得旻寧的地位相當優越,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首選。

而且道光皇帝自幼就聰明伶俐,深得其祖乾隆皇帝的喜愛。乾隆五十六年,十歲的道光隨乾隆到木蘭圍獵,用弓箭捕獲一頭鹿,這令乾隆十分高興,當時就賞給了黃褶、翠翎。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他出生於乾隆47年,他的容貌在《清宣宗實錄》中有這樣的描述:「神智內足,天表挺奇,宸儀協度,顧身隆準,玉理珠衡。」當然,這裡面肯定有不實之處,但也基本屬實。但是,道光帝能夠成為皇太子,絕對不是靠他的漂亮外貌。道光帝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儲,有三個因素:

一、出身尊貴,母為皇后。道光帝的生母就是嘉慶皇帝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也就是說他是皇后所生的皇子,也是清朝12帝當中,唯一一位嫡出的皇太子。道光帝在嘉慶的皇子排行中是皇次子,但是他的哥哥生下來還沒來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所以,旻寧實際上就是皇長子的地位。這樣,旻寧不僅是皇后所生,還是嘉慶帝最大的皇子。把他立為皇太子,實現了整個清朝皇帝立嫡立長的願望。

二、才思敏捷,富有文采。清朝的皇帝十分注重培養皇子的文化修養,規定6歲就要入上書房讀書了,而且,還要為他們請來國學大師做他們的教員,教授詩文。清史記載,道光帝「六齡就傅,聰明天亶,目下十行」。這說明道光帝小的時候不僅頭腦聰明,而且反應敏捷,試想能夠一目十行的人能有幾個呢?

三、小而勇武,被乾隆看中。乾隆56年,10歲的旻寧隨皇爺爺去木蘭圍場,參加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10歲的旻寧騎著快馬一箭射中了飛奔的野鹿,乾隆皇帝非常高興,還為他寫下了一首詩。高興的是,旻寧比自己跟隨皇爺爺打獵還小兩歲呢。慶幸皇室後繼有人。

這樣一位深得皇爺爺和皇父喜歡的皇子,如果不當皇帝,可就真是大清的損失了。


並不存在題主說的乾隆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道光不可的事情,道光也沒有什麼出色之處,他能繼位純粹是因為他是嘉慶的嫡長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人。

(道光皇帝)

清朝入關以前,並不講究漢族的那種世家大族嫡長子繼位的傳統,故而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因為與其他貴族的關係問題沒能繼承皇位。但是隨著入關,清朝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逐漸漢化,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尤其是康熙,很早就立了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的兒子胤礽為太子,希望嫡長子繼承能避免諸多皇子爭奪皇位的情況發生,但是事與願違,太子胤礽不爭氣,兩立兩廢,而其他皇子也是摩拳擦掌如狼似虎,最後鬧得兄弟相殘不可收拾。

而後繼位的雍正也子嗣單薄,沒有嫡子成年,存活的長子弘時又因罪被殺,到雍正死時只有三個兒子了,後來繼位的乾隆也是當時存活的最年長的,也算變相「無嫡立長」。而雍正為了防止皇子爭位,還設立了秘密建儲制度,提前把傳位遺詔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另一份隨身攜帶,以防不測。乾隆皇帝也想立嫡長子的,但是不幸其最愛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所生皇次子永璉(端慧太子)、皇七子永琮(悼敏皇子)都早早夭折,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又因罪被廢。再加上乾隆活得實在太長,眾多皇子都沒熬過他,等到退位時早就不存在什麼嫡長子了,最後才選擇了十五字永琰。

(嘉慶皇帝)

嘉慶跟先輩們不一樣,他死時終於有嫡長子在世,那就是皇次子綿寧,即後來改名旻寧的道光皇帝。綿寧是嘉慶第一任皇后孝淑睿皇后的長子,由於嘉慶的皇長子早殤,所以綿寧其實還是最年長的皇子,可謂名副其實的嫡長子。這才是他繼位的資本。

(孝和睿皇后)

可即使這樣,道光繼位也並非一點波瀾都沒有,因為嘉慶皇帝突然猝死在避暑山莊,身邊沒有找到藏遺詔的密盒,所以,究竟由誰繼位並不確定,幸虧嘉慶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賢德,並沒有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同樣算是嫡子的皇三子綿愷繼位,而是堅決支持前任皇后的兒子綿寧繼位,再加上後來大臣們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的遺詔看到名字也是綿寧,最終確定綿寧繼位,由此,綿寧一生都特別敬重這位繼母,也特別優待了孝和睿皇后的兩個兒子。

所以說,嘉慶認定道光繼位,那是延續了立嫡長子的思想,很正常也很普通,這也是直到他死後公布遺詔才確定的。至於乾隆,孫子有一群,更是沒有特別關照過綿寧如何,他只是留有旨意,後世綿字輩皇孫繼位,將「綿」字改成「旻」字,因為綿字常用,皇帝名字用這個字不方便天下人避諱。這道旨意是針對所有有可能繼位的綿字輩皇孫的,並非為綿寧一人。


滿清全部繼承人中,只有道光才是嫡長子。

所以乾隆(當時已經確認嘉慶為繼承人)嘉慶都期望道光最終繼承皇位。


恰恰以他的平庸,才僥倖繼承皇位。

他若出色,神武聰慧,早就圈禁於宗人府。

皇帝最敏感,潛在有可能危脅其皇位的人。

不管親疏,先把他們扼殺於搖籃中。

故,傍君如伴虎。

皇帝也殺子。

#凌遠長著井


推薦閱讀:

雍正合適繼位的兒子為什麼只剩了弘曆一個?
劉徹、李世民、朱棣、乾隆,哪個更偉大?
乾隆為何六下江南?難道真的是去尋找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大清十二大皇帝乾隆銀幣值多少錢?

TAG:清朝 | 乾隆 | 嘉慶 | 道光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