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面是由馬克·波羅從中國傳入歐洲的嗎?


義大利面是與披薩齊名的義大利的標誌性食品。據統計,義大利有三百多種不同形狀的義大利面。義大利的地方飲食文化造就了無數種以義大利面為主角的美食。

關於義大利面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起源於中國,後由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將意麵帶回自己的國家,後因義大利麵條美味獨特,不久,紅遍了整個歐洲;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羅馬人口眾多,又容易腐壞,為此,羅馬帝國的國王,就想出了把麵粉揉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晒乾的妙計。關於這兩種說法,我比較贊同第一種,但確切的來說,義大利面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入歐洲的說法並不嚴謹。雖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提到,他曾經在東方看見有人利用樹上的果實製作麵條,但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他描述的是東南亞一帶西米粉的製作方法,和中國麵條沒有直接聯繫。所以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麵條並非中國的麵條,事實上在馬可波羅回到義大利之前,義大利已經流行通心麵和細麵條。保存在義大利熱那亞檔案館有一份士兵巴士托內在1279年寫的遺書,囑咐將一籃子通心麵交給親屬。

那麼義大利麵條是怎樣由中國傳入歐洲的呢,個人比較贊同是麵條可能通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人傳入西西里島,再傳入義大利半島。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阿拉伯商人的存在。

文/GSN(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


義大利面又叫「意麵」、「意粉」,雖然是西餐里一道常見的主食,它可能是口味和口感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一種麵食。意麵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就出現了。關於意麵的來源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定論。

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義大利面是由馬可·波羅由中國傳至歐洲的。公元 1292 年,馬可·波羅結束亞洲之旅返回歐洲時,把改良的中國麵條引入了義大利,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意麵品種單一,調味料也不及現在豐富。其實,在馬可·波羅生活的時代,義大利就已經有麵條了。那個時候的麵條被稱為「lagane」,即「千層面」的意思。與現在不同的是,「千層面」不是煮著吃,而是烤著吃。

第一個水煮義大利面的確切記錄,是在阿拉伯人所寫的耶路撒冷猶太法典中。單憑這一點,有一個小眾的觀點認為,義大利面是由阿拉伯人引進義大利的。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大大影響了義大利南部地區人們的生活,對當地飲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西西里的意麵食譜中仍舊包含典型的中東調料,比如葡萄乾和肉桂——這些可能都是那些中世紀時期意麵原始配方的見證。

義大利的氣候十分適宜硬質小麥生長,因此這種主食很快就傳到了義大利大陸地區。早期的意麵製作是一項費力的工作,揉面、擀麵、晾曬,需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文藝復興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逐漸豐富起來,干意麵營養豐富,易於保存,成為航海途中的首選。到了17世紀,義大利面已經徹底變成全國上下最流行的主食,原因非常簡單,它便宜、方便,配合著花樣繁多的醬汁,直到19世紀,意麵與番茄相遇,才成就了意麵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接下來,就是人人皆知的美味延伸了。


推薦閱讀:

TAG:義大利粉 | 美食 | 飲食文化 | 馬可·波羅 | 麵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