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痛分娩在中國普及難?


你是怎麼知道在中國普及難的,不呀,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一個二胎媽媽,老大是14年在深圳出生,二胎在國外出生,和大家分享一下國內國外生孩子的感覺。

在深圳生一胎時開到三指醫生問我要不要打無痛,說打上十分鐘疼痛就會減輕,我一聽疼痛減輕,立馬答應,醫生讓我問家屬,當時我想,我疼肯定我自己決定,但是醫生執意讓我打電話,我就打電話通知了一下家屬,同意之後好像簽字了,當時忘記了,就被醫生帶去打無痛針,打在後背上,過了一會真的不疼,生的時候因為宮縮時疼痛不明顯所以不知道怎麼用力,好在幾個醫生幫我按出來了,說實話這個生孩子真的沒有感覺有多疼。

二胎在國外出生,生之前我就諮詢醫生有沒有無痛分娩的方式,醫生說有的,可是當我去醫院的時候,疼的死去活來,一直去問無痛分娩針,醫生竟然說沒有了,並且醫生特別粗魯,堅決不給打,問過很多在國外生孩子都沒有打無痛分娩針。

生孩子還是在國內好呀,國內早就普及無痛分娩了呀,可能是很多人不願意打吧。


談到無痛分娩,我老婆剛剛經歷過。

我老婆今年順產時也選擇了無痛分娩。就在待產前,老婆和我商議,如果能順產就用無痛,當時,我對無痛分娩認識不多,但只要能減輕分娩的痛苦,鎮痛分娩值得實施。

那一天下午,老婆懷疑自己胎膜早破,我就陪著去醫院,最終選擇住院待產,直到第二天上午,還沒有什麼動靜,醫生加上催產素來調動宮縮。一上催產素不久老婆就開始痛,但剛開始可以忍受,後面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痛不欲生」。不過好幾個小時沒有調動自身的宮縮,直到晚上催產素停了,自己的宮縮有了,醫生查一下宮口開了三指,才去產房打無痛。無痛是自費的,我去另外繳費。打了無痛之後,確實不那麼痛了,雖然產程進展稍微慢了點,但可以忍受,且為生的時候能夠保留點體力,畢竟一天沒吃下飯了,體力還是受一定的影響。到了第二天凌晨天微微亮,寶寶順利出生,一家人也鬆了一口氣。出乎意料的是,寶媽竟然要求自己推著寶寶回病房,還真這麼做了。

事實上,無痛分娩在我國使用率很低,有數字顯示,使用不到1%,即使三甲級婦幼保健院有的也剛開展不久,或者開展一段時間,由於多種問題就停了。造成無痛分娩在中國普及難,一方面很多人對無痛分娩認識不夠,擔心有風險,或者怕影響寶寶,還有的是家裡怕花錢,覺得生孩子沒有不疼的,忍一忍就過去了;另一方面,很多醫院條件所限,如麻醉師人手不夠或技術不夠,或者在醫院看來,開展這個項目的收益不大,沒能開展或暫停開展。

但,無論如何,從減輕產婦痛苦角度考慮,從人道主義考慮,無痛分娩應該得到廣泛實施,起碼可以給順產的媽媽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讓准媽媽從心理上能夠得到安慰,覺得生孩子可以不用那麼痛苦。


我生孩子之前跟家人已經充分了解了分娩鎮痛的相關知識,當時大家一致認為如果能夠順產就用無痛分娩,因為整體來說是利大於弊的~首先,減輕痛苦,因為胎位關係,我宮口開的較慢,有了強烈且規律的宮縮大約十幾個小時才勉強開到三指,打上無痛以後瞬間覺得活過來了。其次,因為有了中間相對不那麼痛苦的緩衝期,可以休息一會兒吃點東西調整狀態,為之後的生產做準備。再者,即使出現難產順轉剖,也不需要重新麻醉,只需將鎮痛泵中的葯換掉或加大劑量即可。最後還有親身經歷的很重要的一點,側切撕裂縫針的時候,因為孩子已經出來了,可以要求將鎮痛泵的流速開到最大,然後也能減輕痛苦~

至於它的風險,也就是很多人抗拒使用的理由,我知道的大概就是,一,因為使用的是椎管麻醉,很多人怕有致殘的問題;二,擔心麻醉藥物影響孩子;三,費用問題。先說第一點,這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否認風險存在,但是在我看來與減輕宮縮疼痛的大概率事件相比,我還是願意「冒險」~第二點,這純粹是對鎮痛分娩不了解才會有的顧慮,因為藥物劑量很小,進入胎兒體內的少之又少~第三,每個醫院的收費標準不太一樣,但是幾百塊錢的費用支出絕大多數家庭還是能夠承擔的吧~

個人感覺,無痛分娩要在社區就開始推廣,懷孕建檔的時候就得做好宣教~其實不僅僅是這個問題,連分娩方式的選擇上也要做好推廣宣傳,這些年以訛傳訛的事情太多,很多時候不是說身體上有多疼,更多時候是心理疼痛大於生理疼痛,所以說普及無痛分娩不是一個單一課題,還是要整體統籌,循序漸進~


回答里有很多特別專業的科普,作為一個順產生娃,也使用過無痛分娩的媽媽,從我的角度,我來說說為什麼這麼難普及吧……

首先就是觀念問題,很多人無法做到「感同身受」。都說生孩子疼,可是真的體會過這種疼的,除了順產媽媽,誰能體會?「女人生孩子都疼,又不是你一個?」「別人疼都沒事,為啥你就不能忍?」「生孩子疼你就忍忍嘛,眼睛一閉一睜就好了」特別是上一代作為生育過的婆婆們,說起這些扎心的話,簡直分分鐘想讓人崩潰,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無痛分娩根據不同地區收費不一樣。在我們地級市,大概費用在一千以上,我那時候好像是1300還是1500?具體有點記不清了,就是一個麻藥下去,會減輕陣痛帶來的痛苦。這筆錢對於很富裕的人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一般的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吧。沒有經歷的人會覺得就是一陣麻藥而已,確實挺貴的,更別說家庭條件非常一般的人了,會覺得這筆錢花的很不值,自然疼疼就好了嘛,又不會死人。所以這種心態下,很難將無痛分娩用的光明正大,哪怕是產婦本人,遇著條件一般的,也會捨不得。

作為順產生下一個七斤八兩、頭圍不小的寶媽,我只想說其中辛酸淚,懂的人有多少呢?生孩子疼不疼除了跟個人體質有關 ,還跟孩子大小、頭圍等數據相關,一個七八斤的寶寶跟一個四五斤的,生產的感覺肯定不一樣。

我生孩子那會,自認為忍耐力不錯的我,本來還想著忍忍吧,結果陣痛來的時候痛的是撕心裂肺,女漢子的我疼的眼淚嘩啦的,開三指前趕緊邊哭邊求著護士給我加無痛。這其中等待的過程漫長而痛苦,麻藥打了後確實痛感減輕很多,但是會有點使不上勁來的感覺。總之,女人生孩子真的是件又偉大又痛苦的事。

雖然我老公很體諒,在使用無痛上完全無任何異議,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家裡的親戚沒有異議,「無痛那麼貴,有啥必要呀,女人生孩子不都這樣的么?」「看看你嫂子,生孩子花錢很少的,你這費用有點高啊」無奈攤手……

如果你想問我無痛有沒有必要,我覺得吧,如果生孩子可以在痛苦中稍微舒適點,為什麼不呢?錢還可以再掙,對吧!


無痛分娩嚴格講叫分娩鎮痛。因為使用分娩鎮痛後,產婦依然會有疼痛的感覺,但疼痛的等級會明顯下降,很多產婦的感覺就是從地獄升到了天堂。這麼好的技術為什麼難以推廣?我分析原因如下:

一、醫療資源缺乏。

在中國整體醫生與患者的比例是比較低的,中國醫生一向效率高。但依然無法掩蓋醫療資源缺乏的事實。現有的醫療資源能完成基本醫療,卻無法滿足基本醫療之外的需求。簡單說,各個醫院的麻醉師短缺,能保證完成各類手術的麻醉已經把麻醉師累的猝死率高於其他行業了。手術麻醉是基本醫療,沒有麻醉無法手術,但沒有麻醉孩子還能生。有人問,沒有麻醉也能做胃腸鏡,為什麼胃腸鏡、人工流產做無痛的比率很高?而且胃腸鏡、人工流產與生孩子比疼痛強度很低。這其中的原因是分娩的過程很長,如果從臨產開始用無痛分娩,產程數小時到十幾個小時,麻醉師要全程監護。而胃腸鏡、人工流產一個手術10分鐘,一個麻醉師給一個產婦做分娩鎮痛的時間可以為幾十個胃腸鏡患者做鎮痛。

二、收費低。

目前大多數公立醫院都沒有分娩鎮痛的服務,而私立高端的產科醫院,期招牌就是可以進行家人陪伴、分娩鎮痛。原因是私立醫院的收費室公立醫院的幾倍甚至十倍。這些收費,足以支付麻醉師提供分娩陣痛的服務費用。前幾天,我接受環球時報的採訪,我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公立醫院產科的其它方面可以按照各地區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但分娩鎮痛應該提高收費標準,這樣醫院才能夠僱傭更多的麻醉師來完成這樣的服務。

四、醫生缺乏動力。

在醫院裡分娩鎮痛是沒有難度的麻醉,也難以出科研成果。按照現行的醫院激勵機制,科研與論文作為唯一的晉陞渠道,醫生沒有動力去做分娩鎮痛這種又苦又累又沒有功勞的工作(遇到夜間分娩,麻醉師要整夜監護)

三、觀念落戶。

醫生和產婦方面都有這個問題。很多產科醫生擔心分娩鎮痛後產程延長、增加分娩的困難以及增加胎兒宮內缺氧的發生率。在產婦疼痛和母兒安全進行選擇當然選擇母兒安全。但已經有循證醫學證明,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是安全的,不影響產程進展,不影響胎兒的健康。有些產婦以及家屬,尤其是是老年家屬,認為生孩子就該疼痛,當年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也擔心打了麻藥後會影響胎兒的健康。這需要我們這些科普工作者不斷的去做科普宣傳工作,轉變醫生和產婦家屬的觀念。

作者介紹

王玉玲

婦產科醫生王玉玲,副主任醫師,從醫25年。擅長女性月經疾病、不孕症、圍產期疾病的診治。著名的女性健康科普作家,新浪微博、今日頭條自媒體簽約作者,《女性周刊》《國家衛計委機關報》專欄作者。科普暢銷書《做個智慧的准媽媽》《子宮的秘密》作者。


看到「為什麼無痛分娩在中國普及難?」這個問題,又讓我回憶起之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的一則新聞:

「陝西榆林產婦因不能忍受疼痛而又不能如願行剖腹產,最終選擇跳樓自殺」。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仍然出現這樣的悲劇,真的很讓人痛心!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隨後也發文對此事高度重視,已責成當地衛計生部門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逝者已逝,願逝者安息!

在為此悲劇倍感痛惜之時,我也不禁展開以下思考:

1、「早已經開展了十幾年的「無痛分娩」技術為什麼陝西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沒有採用及時減輕產婦的疼痛?」

2、「是無痛分娩技術至今還未普及到這家醫院?還是已經有無痛分娩技術,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或者不能給產婦使用?」

因為並不了解該醫院內部的具體情況,所以也不能妄加評論,只能提出以上質疑。

不論什麼樣的原因,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關於「無痛分娩」的科普太不夠了!

為此,我特地向醫科大學的同學,如今奮戰在臨床一線的特別是麻醉科的大學同學請教:從醫學的角度,為正在或者將要經歷分娩的女性朋友們者簡單科普一下「無痛分娩」,以備不時之需。

以下是請教後有關「無痛分娩」的內容小結:

」無痛分娩」技術並不是一項新技術,很多醫院的」無痛分娩「項目早就已經開展了十幾年了。而近兩年,更是有許多大醫院實行了24小時全天候開展「無痛分娩」項目,用於滿足產婦減輕分娩疼痛的需要。

」無痛分娩「,即分娩鎮痛,是指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疼痛減輕甚至消失。迄今為止,目前所有分娩鎮痛方法中鎮痛最有效的方法是」椎管內分娩鎮痛」。

「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操作一般都是由有經驗的麻醉醫師進行。

麻醉的部位跟剖腹產的部位相同,但是麻藥的濃度僅僅相當於剖腹產的1/10~1/5。,因為通過胎盤的藥物微乎其微,對胎兒無不良影響,所以,無痛分娩技術對寶寶是安全的。

無痛分娩的具體操作過程是:麻醉醫師在產婦腰椎間隙進行穿刺成功後,在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注入少量局部麻醉藥物和阿片類藥物,並在硬膜外腔置入一根細導管,導管的一端連接電子鎮痛泵,由產婦根據疼痛的程度自我控制給葯,因為麻醉師已經提前設定好了每小時的藥物限量,所以不必擔心用藥過量的問題。鎮痛泵可以持續使用直到分娩結束。

無痛分娩屬於局部麻醉,對胎兒沒有什麼不利的影響;但是對產婦來說,存在個體差異。

有的產婦可能會產生輕微的頭痛和低血壓;有的產婦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瘙癢等癥狀。因此,在無痛分娩的過程中,需要婦產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共同監測產婦的情況。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無痛分娩技術雖然可以減輕產婦分娩時的疼痛,但是並不適合所有的產婦。

下面一些情況是不建議做無痛分娩的:

存在骨盆有異常、頭盆不稱、胎兒宮內窘迫、脊柱畸形、背部有皮膚感染、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有嚴重的高血壓等問題。有以上問題的任何一項,為安全起見,都不建議採用無痛分娩技術。

並且如果產婦患有妊娠並發心臟病,有藥物過敏史,腰部有外傷等病史,也一定要及時告知醫生。只有排除以上這些方面的全部問題的產婦才可以考慮採用無痛分娩技術。

總之,最終決定是否可以採用無痛分娩技術,是要由婦產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根據產婦產前檢查和評估後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生命可貴!期待「無痛分娩」能為更多的准媽媽和她們的家人所知曉。既要減輕准媽媽們分娩時的痛苦,又要同時保障寶寶和媽媽的安全。

為每一位即將分娩的准媽媽們祈禱!願你們都母子平安!


普及難的原因,表面上來說,是醫院的麻醉師少,做不了那麼多手術,但真正的原因是,是中國普遍不把產婦當作認真對待,完全忽略她們的感受,置她們巨大的痛苦於不顧。

因為覺得生孩子的痛「很正常」,所以,醫院裡也對招聘麻醉師毫無動力,醫學院里也不重視麻醉專業,麻醉師的收入低、工作忙、加班多、壓力大,當然就沒有多少麻醉師了。

如果大家都知道麻醉師的重要作用,把它們的工資上調兩三倍,你看還缺麻醉師嗎?

對於中國的產婦而言,「怕疼」是她們要求剖宮產的一個重要原因。麻醉醫生表示,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使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 視覺模擬量表,0分代表是完全不痛,10分代表是最痛,有高達9成以上的產婦表示產痛的疼痛指數VAS 超過8分。

無痛分娩,也就是目前國際醫學界應用最廣泛的方式是在孕婦脊椎的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藥,這種方式下,產婦的頭腦依舊清醒,麻醉僅僅阻斷產婦腰部以下的痛覺神經傳導。由於無痛分娩的利益小,醫院人手又不足,便顯得更加難以推廣。記者任芳在 2004 年的一篇新華社的文章中提到,「儘管相關技術 20 年前就已經成熟,但中國年均 2000 萬名產婦中,迄今累計只有約 1 萬名享受到了無痛分娩,比例不到 1%。」我沒有查到新的數據,但普遍反映,中國無痛分娩的比例還很低,哪怕是在大城市裡。

而中國國家衛計委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指出,無痛分娩在英國、美國已達到85%以上的普及率。

實際上,大量僅僅為了鎮痛而選擇的剖宮產是不必要的,並且會增加下一次妊娠和分娩的風險,其中主要是產婦大出血和併發症的出現。

比疼痛更可怕的,是人心,尤其是產婦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親人的反應。

「母親痛苦一點,想到孩子的來之不易,就會更愛孩子。」

「人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就你怕痛,這麼嬌氣?」

「女人都能忍痛,沒什麼大不了的。」

「沒有經歷過痛苦,就不能感受當媽媽的幸福,就不能算是女人。」

……

這些問題都很壞。古代還沒發明麻藥呢,你們現代的男人做手術為什麼要麻藥,古代人都能挺得住,為什麼你們就這麼嬌氣呢?

還有,男性做手術不使用麻藥,會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幸福感的!

——女性不是生來受苦的,尤其是生育,她在為家庭承受苦難的時候。她理應得到最好的關照,協助她進行好疼痛管理,以安全最舒服的狀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覺得我很有資格來談一談這個話題。下面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無痛分娩推行困難的原因。

醫療資源不足

主要表現在麻醉師的人員配備不足方面。由於,麻醉師工作強度和收入成反比,近年來選擇當麻醉師的醫學生越來越少了。這一點直接導致了無痛分娩的推行困難。我想醫院也是很想推行無痛分娩的,但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白天大家都在可能還好。到了晚上矛盾才會暴露出來。只有一個麻醉師值班,還要上婦科和產科的手術,你說他還來得及上無痛嗎?但倒霉就倒霉在,產婦是晚上宮縮強,所以晚上更需要無痛分娩啊!

醫務人員觀念跟不上

總有醫務人員擔心無痛分娩會影響妊娠結局,不給產婦上無痛。當然心還是極好的,只不過因為沒有更新知識而辦了壞事。無數的臨床試驗和調查告訴我們,無痛並不會影響妊娠結局。也請廣大醫務人員及時更新知識。

產婦及家屬觀念有誤

不願用無痛的產婦少之又少,不願用無痛的主要還是家屬。因為觀念的落後和對女性的輕視,總有家屬以影響胎兒為由讓產婦忍一忍。我對這種行為是非常反感的,也請各位產婦能堅持己見。

宣傳的不足

現在醫院的病人人滿為患。醫院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向病人宣傳無痛的好處。產婦甚至都不知道有無痛你讓人家如何選擇呢?當然,這一點目前肯定是無法解決的。病人肯定不會減少。那科普這這些事,就交給我來做吧~


為什麼無痛分娩在中國普及難。 這個問題其實回答起來還是比較棘手的,為什麼呢,畢竟無痛分娩過去也火過一段時間後來就又退熱了,但隨著近年來無痛分娩中國行的活動開啟,就又熱門起來了。這裡的無痛分娩指的是椎管內麻醉。 作為一個新項目推廣很重要,其中,有一點就是可以解放女性,從產痛中解放出來,告知無痛分娩的安全性,對胎兒的無害性。加大健康宣傳力度,使廣大孕婦深知,除了忍受鎮痛,還可以無痛分娩。受傳統影響,產婦,丈夫及婆婆媽媽,都認為生小孩就是要痛的,哪有生小孩不痛的事,忍忍不就好了。觀念根深蒂固。

麻醉方面,真的現在麻醉醫生奇缺,為什麼呢,在綜合性醫院手術太多了,不管什麼切,切,切,要切就要麻醉。過度醫療嚴重。哪還有麻醉醫生入產房呢,沒有麻醉醫生入產房,就談不上無痛分娩的實施。

其實分娩是個痛苦的經歷,並不會像那些醫生(我也是產科醫生)說說的痛並快樂著,那是種撕心裂肺的痛,不是每個人可以忍受的,甚至可以讓人頭腦發熱,看看XX的那個產婦就知道了,講講我身邊的產科醫護者生小孩,不是打呼嘯叫,就是還沒痛就要打無痛,要不就說給她剖了算了,醫護人員尚且如此,你要那些普通孕婦這麼辦。

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的認知能力升高,對心理問題越加重視,那無痛分娩普及也就不遠了。 無痛分娩普及困難的原因就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麻醉資源缺乏,無痛分娩知識宣傳不普及。


無痛分娩也叫做分娩鎮痛,包括非藥物性鎮痛和藥物性鎮痛兩大類。非藥物性鎮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藥物性鎮痛包括笑氣吸入法、肌注鎮痛藥物法、椎管內分娩鎮痛法等。

無痛分娩作為一項在一些國家已佔90%以上的成熟技術,在我國推廣困難,我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對於「過來人」經常提到的「生孩子哪有不疼的」這種觀點,應當給予糾正。我們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某媽媽在水中分娩,有的甚至跑到海中分娩,似乎看不到她們的痛苦,反而看到了她們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如果能夠通過各種方法,使得在胎兒和母體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減輕他們的疼痛,我們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首先,錯誤的觀念導致推廣受阻。

很多人認為打麻藥會對孩子有影響,「打麻藥會讓孩子變傻」。有的男方和家屬為了不讓孩子「受影響」,勸產婦「忍忍就過去了」。可是剖腹產也是使用了麻醉藥物呀,孩子變傻了嗎?並沒有!據研究報道,無痛分娩對新生兒Apgar評分均無影響,也就是說,不論是單純硬膜外麻醉還是腰硬聯合麻醉鎮痛分娩,都不會對新生兒的健康狀況、神經系統發育等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據調查顯示,無痛分娩對孩子遠期社會適應能力無明顯影響。這就說明無痛分娩影響孩子的觀點是不公正的。我們應當摒棄這種觀點,正確面對無痛分娩。

其次,麻醉醫生的缺乏使得醫院無力開展。

無痛分娩需要對於實施無痛分娩的產房,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有助產士、產科醫生、新生兒醫生和麻醉醫生守候待命。但是,許多醫院的產科並沒有常駐麻醉醫生,只是在大手術室有麻醉醫生。本來大手術室的麻醉醫生就已經很緊缺了,不可能再留駐在產房。沒有麻醉醫生,一旦發生意外只能臨時通知,就有可能造成不良結果。因而,麻醉醫生數量的巨大缺口,也是無痛分娩不能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經濟因素也是我們必須考量的一個重要原因。

採用無痛分娩,要使用麻醉藥物,就會增加一部分費用,有助產士和麻醉醫生的守護,勢必在收費上會有所提高,從而增加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對於一些收入不高的人來說,寧肯受點罪,也不願負擔太多的費用。因而也可能限制了無痛分娩的推廣普及。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分娩 | 健康 | 孕產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