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年少不懂李宗盛,長大方知林憶蓮」這句話?
李宗盛的歌里有百味人生,有生活中的酸甜苦澀,沒有經歷過得少年,怎知生活的不易,他的歌就像一壇老酒,放的越久,味道越醇厚,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品出味道。
李宗盛的歌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那假惺惺的無病呻吟,更不需要什麼完美的編曲,一把吉他一副粗啞的嗓子,用最普通的唱法輕輕唱給你聽,感覺聽他的歌,不是在唱,而更像是在說一個故事,他生活化的詞句看似平淡無奇,但卻有著對人生的感悟,對不同階段的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所以寫得歌細膩真摯,耐人尋味,年少的人生活閱歷少,不會細細品味歌曲的內涵和感悟,自然也就聽不懂李宗盛了。
其實當你聽懂了李宗盛,自然也就知道了林憶蓮,如李宗盛所說「像林憶蓮這樣的女人,只要聽到她的聲音,便足以愛上她」。林憶蓮的聲音是歲月的恩賜,一位素素淡淡的女子,一副溫柔細膩的嗓音,通過音樂成功演繹了從一個青澀少女到知性女性的蛻變,有人聽林憶蓮的歌,就像是在聽一個女人的心路歷程,輕聲呢喃,飄逸性感,卻又嬈而不妖。李宗盛的詞曲是滄桑的沉澱,很容易生出一種畫面感;而通過林憶蓮唯唯唱來更有著一種知性的味道,可惜很久不再有這種聲音了,就算有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謝邀~~
李宗盛的歌像一杯茶,適合一個人就著對舊日時光的回憶慢慢品酌,年輕時的我們無法享受它平淡無味又略帶苦澀的滋味,更無法想像以後的日子會與它為伴,似戲謔,似自嘲般地訴說往日的點滴,幾十年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離別愁恨,不再一如既往的狂奔,而是慢慢學會了放下腳步,這種轉變,這其中的人生苦澀,李宗盛只用幾字便將其勾勒出來,如此的直擊內心,當我們聽懂他的歌時也意味著對青春的永別,若不是真愛過,受傷過,誰又聽的懂李宗盛。
林憶蓮算不上美女,但卻有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獨特魅力,她的沉穩內斂,她寧靜時的笑,她那即便歷經歲月滄桑卻愈加動人的風韻,再加上她的歌聲,足以讓李宗盛愛上她,當我們褪去稚嫩,經歷了愛情,也曾為愛付出過真心的時候,我們懂得了李宗盛的愛,也懂得了林憶蓮的愛,我們總是不解如此了解又如此相愛的兩個人為何會分手,也許答案早已被李宗盛寫在歌里:「為何你不懂,只要有愛就有痛」,愛過也痛過,至於痛在何處,又何必再去揭開呢?只要我們懂了李宗盛對她的時常思念是愛,懂了林憶蓮再未提及他的過往也是愛,懂得了:「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若曾真心真意付出,就應該滿足」,如此便好。
最後以辛棄疾的一首詞結尾吧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當愛已成往事,就將往事隨風吧。
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從三首歌開始的。我認為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當愛已成往事》,抒寫人失戀後男女雙方的心理與情感,想忘卻忘不掉,想逃又逃不開。正反映了李宗盛對於林憶蓮的愛意與深情,即便這首歌初意並不是寫兩人感情破裂的。這時期的李宗盛,也可以說青年、中年的我們對於愛情的執著、熱情又無可奈何。感情充沛,愛來愛去,追逐名利,前途,卻忽略了身邊最值得的人,愛已成往事。第二階段為《山丘》、《給自己的歌》,後者是對《當愛》的進一步發展,人近不惑,應該為自己而活,審視一下自己的前半生,愛情、事業,而最後的選擇就是《山丘》,「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但還有一座另一座山丘在後面,或荊棘坎坷,因為「心裡活著的還是那個年輕人」。努力,奮鬥。
李宗盛確實有才,成就了許多歌壇巨星,這些巨星不是天王就是天后。作品有愛情的、親情的、朋友的、人生的……李宗盛在八九十年代達到鼎盛,加上與林憶蓮的結合,使得其作品傳唱度更廣。
「年少不懂李宗盛,長大方知林憶蓮」這句感悟主要是七八九十年代的人,初聽只識音,好聽。隨著年齡增大,社會閱歷積累,大多數人感覺李宗盛寫的就是我們自己。
推薦閱讀:
※想讓小孩去城裡讀書,爸媽卻不讓,我該怎麼辦?
※五十歲沒存款的人是不是只能指望兒女了?
※你在乎的人在節假日都不會給你問候,對方是什麼心理?
※要達到什麼樣經濟基礎,才能考慮養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