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真的有用嗎?
如果,想從中得到知識的,那沒用。
如果,想修身養性,做個善良正直的人,那就有用。
在我看來,《論語》在『』四書『』中是最淺顯易懂的,幾乎每一句話,都能拿到現實生活中去體會和實踐的。
比如關於『『孝』』,孔子說過好幾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等等,都是能馬上實踐的。
比如,關於『『仁』』就更多了,『『仁者愛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其言也仞』』、『『剛毅木訥,近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又如,關於做事,孔子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敏於事而慎於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還有關於學習、做人、禮儀等等各方面,都還是與我們當下息息相關。
學習《論語》,我的經驗是多讀,讀是朗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實指的是朗讀,而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看書』』。
多讀之後,不用看翻譯,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像本來就融在血液中的傳統文化被激活一般。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切問而近思』』,多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去體會和反思,這是學習《論語》的正道。
答題完畢!謝謝邀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傳統文化!
謝謝!首先回答你關於社會上國學班的疑問,我在這裡用一句話來回答你: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希望這句話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團。
到底我們學習《論語》有沒有用?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這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有這個疑問,主要是不了解什麼是《論語》?在這裡我就先借曾仕強老師的話告訴你什麼是論語。
所謂《論語》,「論」那個言字旁換成車字旁,就是車輪的「輪」字。大家想想看,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不要認為是什麼航天科技或者什麼,其實就是輪子!只要沒有輪子,什麼都不存在。我們再仔細想想看,哪個東西不需要輪子?輪子誕生的基本構想,就是周而復始,循環反覆。人類的文明離不開輪子,我們現在常說歷史的車輪,就表示時間像輪子一樣向前。
所以,《論語》就是用嘴巴講的輪子,它有兩個意義:
一、《論語》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則。不讀《論語》,怎麼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二、《論語》是以身作則的最佳榜樣。要以什麼作則,把《論語》拿來看,照《論語》去做,就以身作則了。
另外,我們今天都在說要閱讀經典,《論語》就是我們說的經典之一。我們中華民族的學問都是自上而下的,古代聖賢已經把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所有事情都講清楚了,我們只需要以此為典範,認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胡亂創造。這一點等你閱讀經典後慢慢就知道了,我就不在這裡做解釋了。
所以《論語》所記載的內容,都是孔子平日里所說的一些道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孔子語錄,但是這些語錄,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發的。而一切一切都在變化,只有人性自古以來始終沒有改變,所以對於今天的人們,重物質生活而輕道德修養的我們來說,重新閱讀《論語》,了解其真義,應該可以正本清源,歸根復命,走出光明的未來。
學這個東西真的有用嗎?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多年了,有一個體會可以分享給你,關鍵時刻,這些經典是可以救命的!話不多說,希望你自己慢慢去體會,是否有緣是你的造化啦,謝謝!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宋時開國宰相趙普曾被稱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在中華歷史和整個文化體系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而其思想核心的代表《論語》也一直穩坐近2000年的寶座。
現在看來,《論語》經歷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應我們現在的發展和思想,但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不能全盤接收,也不能完全視為糟粕,應當理性地看待這一傳統文化。
個人認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會學習,學會做有智慧的人。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古人早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之也無涯,唯有上下求索,雖路漫漫而修遠,但學海無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而《論語》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時而學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對學習的一種追求,一種態度和一種境界。
不管我們身處何地,身為何人,身在何時都應不斷學習,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二、學會提高我們的處世哲學和道德修養
《論語》有云: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就是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有愛心,以賢德之人為榜樣,不斷激勵完善自我,完善自己的道路德修養。
在現代社會,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和尊重,但去很少去換位思考。需知」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要得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學會真正去尊重別人,否則就難以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不會自尊自愛。因而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以真誠的心待人,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學習如何健康構建我們的人生觀
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我們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苦難與挫敗。一如魯迅先生對我們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視淋漓的鮮血,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首先不苦苦糾纏其中,其次承認不足並通過努力去彌補不足,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們能領悟到一種智慧,學會正確的學習,調整我們的心態,規範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處世哲學。可以說,《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其許多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閃現智慧的光芒,這也與我們現在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旨不謀而合。
因而,我覺得學肯定有用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來解釋幾句,題主就知道有用沒用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翻譯過來就是:學了東西,經常練習,多開心啊。
但看看很多在校學生,一說「學習」就愁眉苦臉,哪裡有半點開心的樣子?
老夫子說錯了嗎?沒有。
看他們玩遊戲時候的開心樣子,玩遊戲也是需要學習的,題主可以試試看,如果不學習「屬性」,「戰術」……連遊戲都玩不好。
為什麼一種學習就「苦不堪言」,另一種卻「樂此不疲」?
因為「苦不堪言」的學習是「強迫」的,「樂此不疲」的學習是自願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真正的用處是:孩子如果不喜歡學習了,破解方法是想辦法把學習變成「自願」而不是「強迫」。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翻譯:顏回啊,他不是一個有助於我的人,他對我說的話無不心悅誠服。
深一點的認知就是,一個人如果總是聽不到反對意見,他就沒有辦法成長。
就像照鏡子,只照到自己好看的地方,而需要改進的地方卻照不到,這樣的鏡子不是好鏡子。
這是一句警示語,警示我們如果太一帆風順,沒有一點問題,對我們的成長反而不利。
《論語》的用處在字面之下。需要用心品讀才會出現。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上學不一定都有用,但不上學真的很難有用。
對於這個話題,我想太多人都用和我共同的看法,因為有太多的實例擺在我們眼前了。
拿一個看似遙遠而大家都據悉的例子來說——馬爸爸的學習故事。我們知道,馬爸爸在青少年時代,學習就一直不行。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第一次考了1分。儘管高考失敗,但馬爸爸還是堅持看書學習,立志要上大學。之後,1984年他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到他創辦海博翻譯社、創辦中國黃頁網站,到阿里巴巴,到今天......
試想,馬爸爸要是不上學會有今天的成就嗎?前一段時間,和我一個大學老師聊天,提及到他的學習上的同學,有兩個人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個同學,好不容易在家裡人的要求下考上了一個本科,但成天看小說,打遊戲,到上癮的程度,之後也順其自然的肄業了。肄業之後,在家待業,迫於家裡的「嫌棄」而投奔朋友找工作,在朋友的推薦下,做過幾個工作,但沒有技術、沒有工作能力,很自然的又回到了朋友身邊。之後,朋友又推薦他創業——養鴨,他投入了一大筆資金購買了一批雛鴨,幾個月後,幾千隻鴨子只剩下100不到,因為衛生、疾病而沒有技術支持的原因,又虧本了。
另一個同學是這樣的,高考考了至少四次,為什麼記不到具體考了幾次呢,是因為當時大家看著他一次次的落榜又一次次的考,什麼時候考上大學的都沒印象了,直到後來那個同學功成名就找同學聚會,大家才知道他原來考上了大學。
也有人說,還有很多沒有讀過書的人,現在一樣是大老闆。但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且他們背後的艱辛付出我們並不知道。
上學,不一定可以掙到很多的錢,但是真的可以開拓一個人的視野,讓人更有遠見。上學,就像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抵達成功的階梯,我們順其自然的上去就能成功;反之,沒有上學,就沒有這個階梯,我們要想成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搭建通往成功的道路。
智聯校園 學生牛帥兵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查看官方網站 智聯校園 大學生成長求職平台謝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論語》中的句子了。只要讀過中學的人都能夠倒背如流。
大家知道《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章句組合成的書。所以《論語》里的文章其實是比較碎片化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當時的某些場景下的有感而發。
題主問學習《論語》真的有用嗎?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是有用的。
另外,任何問題都需要辯證的來看。包括我們在閱讀、理解《論語》的時候也需要用辯證的思維來讀。
《論語》篇章並不長,2萬字左右。看起來內容是比較散亂的,章節之間似乎沒有什麼聯繫。
不過我們其實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來看,它還是有一定的邏輯主線的:
一是強調個人的修身:仁義禮智信,核心是「仁」。
二是強調治國之道:德。
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我們並沒有機會處於孔子當時的環境下,所以事實上《論語》里有些句子是值得推敲的,不同的場景下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才會在前文里就提到要辯證的來理解《論語》。
孔子在《論語》里宣揚的是正能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終極目標,實際上這句話是給當時的君王們寫的,並非普通人。君王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所以這句話里最基礎最必要的是修身,修身是做仁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首要條件。
而修身對於普通人而言也是適用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論語》自省自知。
因此對於個人而言,讀《論語》,學習《論語》也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
我想,「修身」就是學習的目的吧。
老實說,其實我是沒有資格談《論語》,這只是個人的一點感悟而已。
所以總結下上面的內容就是兩點:
1、我認為有用。
2、學習的目的是:修身。
《論語》里倒是有句自己很喜歡的話,用以自勉:「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親愛的,您認為讀《論語》有用嗎?
您讀《論語》的目的是什麼?
歡迎您在評論區說說自己的想法!願和您一起交流!
我想堅持一生的事:讀書,寫字。——沙栗
謝謝邀請。 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的最佳方式心 ~口 ~意~ 行,當我們不能做到的時候就爭取理解其意,當我們不能理解其意的時候就要用心去學,當我們不能用心去學的時候就要用口把他讀出來!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發生都是一個震動的頻率,都會影響我們自己和身邊的人!當我們隨著年齡和經歷的成長,你會發現在某一個時間節點會突然明白原來記憶深處的某句話的深意!我就經常會突然間頓悟某句三字經 百家文里的話語論語是儒家經典,儒家講求知行合一,訥於言而敏於行,但是現在的教育都是培養記誦,學生往往不理解真實意思,這就導致根本無法學以致用。其實論語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學的,而學是要以理解為前提。 我覺得,小學一年級學論語沒大毛病,背誦也沒大毛病,但是只讓孩子背誦毛病就大了,如果不能讓孩子理解,那就像給孩子吃無法消化的食物一樣,食物雖好,但是無法消化,那就沒什麼用處了,而且還可能取得相反效果,讓孩子以後見到就噁心,再也不想看到這類食物了,那讓孩子背論語真實得不償失。 所以,學習論語,方法很重要,理解很重要,但是背誦卻不重要。其實論語全書加起來也就一萬多字,而且句子短,也不用急著背誦,而且把內容理解了再背誦,效果事半功倍。
有用。
首先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下來孔子說的話。相當於是學習筆記。
孔子自己說的 他是述而不作。
二:學習論語 要先看古代的人對論語的看法 解釋。然後再看近代以及現代的。有繁體字的先看繁體字的。如果是 大家 翰林 進士 註解的尤其佳。現代的莫名其妙的大師慷慨激昂的演講 不知所云的註解,參考下就行了,不用在意。
三:背一背 讀一讀。
四:有用沒用很難講,還是先看一看吧。免得 書到用時方恨少。 談戀愛的時候背幾段論語 可以顯得很有文化的樣子。勾引文藝女青年 可能大概有點用吧??。
五:在下來一段 請欣賞。
論語 卷九 泰伯第八
子曰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這句是這樣的,孔子說, 學自外人外部,要至熟才能長久。因為學自外來 不是內足 如果不是深刻理解 再加上三天打魚 兩天嗮網,很容易忘記的。於是就這樣擦肩而過。 如果堅持不懈 外合於內 則內足 則己及 則不失。
個人愚見 僅供參考。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論語》是本怎樣的書,裡面都講了什麼。《論語》的〝論〞是二聲,輪纂的意思,就像古代車輪的輻條編在一起組成車輪一樣,由孔子的弟子、門人將他與弟子、時人的言談、觀點編纂成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宋代趙普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對於《論語》,我們中國人可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裡面的〞孝、悌、仁、義、禮、智、信〞等理念已深深融入到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了,且歷久彌新。我們今天學《論語》,可以用其開篇〞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來理解其必要性和目的。我曾經說過,《論語》就像一池清泉,你能從裡面掬捧出什麼,就看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比如說,我從中確定了人生的方向、事業及態度,這難道不重要嗎?
談一談我學習論語的感受吧。第一個就是明白了可以理解了我過歷史上的很多問題和很多時間的發生機制。儒家思想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就在我過歷史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雖然歷代歷朝的統治表面上是儒家而骨子裡是法家,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的價值觀經過數千年已植入了中華民族的骨子裡了。所以,包括現在我們在考慮問題,看待世界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在使用儒家的價值觀。比如,我們看到不尊敬老人的就會唾棄,看到不不忠於國家的,就憎恨。雖然這些看上去是現今社會的普遍的道德準繩下的表現,但它的由來是源自儒家思想的。所以論語作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學習他是有必要的。
另外,有一些光為流傳的句子是出自論語的,經過多年的傳習,有些改變了原來的初衷意義,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原來的意思跟現在大家理解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好好學習一下,對論語,對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根源有更多的,更深的理解。
推薦閱讀: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西周篇)
※國學經典之《大學》全文及解釋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修班正在招生(可申碩) | 推薦
※非相 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