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舍,是怎麼死的?


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通知,要求老舍必須繼續到單位接受批鬥,不許不來。 老舍第二天早上出門,坐在湖邊想了半天,自沉。老舍究竟為什麼如此就輕易自盡呢?1899年,老捨生於北京一個旗人家庭,其家當時住在今小楊家衚衕。次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老舍的父親身為護軍永壽鎮守正陽門,面對來犯的日本軍隊力戰殉國。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老舍家曾遭義大利軍人劫掠,當時才一歲半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於難。由於父親的陣亡使得老舍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直到9歲時,由一名叫劉壽綿的滿族黃帶子貴族資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讀書。這是維基百科中的描述。簡簡單單幾句話,道盡了塵世間無盡滄桑。幼年喪父的老舍從小就和母親相依為伴,母親靠給人洗衣服來維持家用,可能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出身貧窮的老舍打小就既敏感又絕強,在那個新舊社會交替的年代,他經歷並親眼目睹了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可能有人就會質疑,這樣一個洞察世事,將人心看得如此透徹的人,為什麼會因為受辱而選擇自殺呢?看過老舍小說的讀者都知道,在老舍的筆下不乏有經歷各種艱難困苦但依然挺過來的硬漢,從中也可以看出,老舍對世事變遷和悲苦看得特別坦蕩,這樣一個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因為一次受辱而選擇自殺。但事情就這麼簡單的發生了。老舍的筆下也有不少自盡的人物角色。在小說《四世同堂》中,遭受日本人侮辱的祁天佑最後選擇投進了護城河。在小說《茶館》中竭盡維護「裕泰」老字號卻沒有成功的王利發王掌柜,最後選擇上吊。《駱駝祥子》裡面的小福子別父親賣到了窯子里,最後受不住非人的對待,也上吊自殺。自殺並不是懦弱,尤其老舍筆下選擇自殺的人物,他們之間都有某些共性。首先,他們對生活的態度都是嚴肅認真的,並不是頹廢消沉的人。其次,他們都是忠烈者。因深知無法實現自己的現實抱負,才憂憤地自盡。最後,在老舍的筆下,他們的死都乾脆利落,根本就沒有死前的渲染鋪陳。文如其人,一個作家在安排自己心愛的人物某種死亡的結局時,卻也正是他潛意識中對於死亡的某種態度。這些被安排死亡結局的小說人物,哪一個是自輕自賤者呢?都不是,他們是一群熱愛生活並認真生活的人,他們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他們卻沒有生在春天,眼前也並不是大海和鮮花。作家王小波曾在雜文《知識分子的不幸》里寫道:我也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什麼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為經得起全球知識分子的質疑,那就是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我認為,知識分子的長處只是會以理服人,假如不講理,他就沒有長處,只有短處,活著沒意思,不如死掉。老舍的死究竟該由誰來負責?是因為他的生性敏感,寧為玉碎的性格嗎?是因為紅衛兵們的迫害,背後小人的陷害嗎?還是因為整個民族陷於瘋狂無序的不理性嗎?我們來不及猜測,就如同來不及回望曾經冰冷的太平湖。1944年是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一年,日軍突襲重慶,老舍的朋友問他怎麼辦,老舍隨口而出:「背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裡便是我的歸宿!」《老舍文集》第八卷寫道:我們就盼望那大悲劇的出演,把笑改成淚。歷史是血淚的凝結,珍藏著嚴肅悲壯的浩氣。笑是逃避與屈服,笑是本無可說,永無歷史。悲劇的結局是死,死來自鬥爭;經過鬥爭,誰須死卻不一定。願逝者安息!


自而是死,這是我們知道的說法,小道消息是他殺,老舍的夫人說:老舍先生躺在太平湖岸邊,負責抬屍的杠夫檢查完老舍先生屍體後告訴胡,鼻里有血,口裡有血,腹中無水……這不能不讓世人懷疑,一個投湖自盡、因水致死的人腹腔里怎麼可能會沒有水?問了一下百度老師,原來老舍先生所謂「投湖自盡」一直被質疑。如台灣作家姜穆先生說,「他一直認為老舍先生之死是他殺所致,理由有三:一、他死後腹中無水;二、腳下無泥;三、鞋襪都在岸上,結論是他並非投水自殺,而是被謀殺之後將屍體運來擺在了太平湖邊。」

死都死了,再去追究是如何死的,意義已經不大,關鍵是逝者安息。悲劇不再重演。


推薦閱讀:

再過一百年也不過時 老舍趕集:理想的家庭必須在理想的國
老舍嘲諷過《1984》嗎?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學成就誰更高,該如何評價他們的文學作品?
老舍還是隱藏的武林高手?

TAG:老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