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一斗米是現在的多少斤?


想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以前的重量單位換算。

一石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為十合,一合為十勺,一勺為十抄,一抄為十作,一作為十厘;

一斤=十兩=100錢=500克,一錢等於5克;

古代的計量單位是極為精確的,都是十進位的,一升約等於1.25斤,十升為一斗,所以一斗約等於12.5斤,12.5斤=6.25公斤。

每個朝代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在漢代一斗約為2公斤;在唐代一斗約為6.25斤=3.125公斤;

宋代的一斗約為11.84斤=5.92公斤;在明朝一斗大約為18.25斤=9.125公斤;

現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

如果你有不同意見可以評論留言!

門道文化為您解答!歡迎瀏覽更多我的原創中國傳統文化類文章,謝謝!


古代每個朝代的一斗米都是不相同的,但是都是十進位制。可以換算出來。

現代的一升米是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而古代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厘,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這只不過是通過換算得出的,但是各個朝代卻又是不同的。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10斗為一石,那麼一斗應該是5.9公斤了,也就是11.8斤,約等於12斤。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五斗米是多少斤米呢?

據史料記載:

漢代,一斗等於2000毫升,所以一斗米相當於4斤米,五斗米大致是20斤米。

唐代,一斗米=6.25斤米(貞觀年間)。

宋代,一斗米=11.84斤米。

明代,一石米=153.5斤米,一斤米=594.6克米,一石米=91.09千克米,即一斗米=18.25422斤(明中期)。

現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米,一斗米=12.5斤米,五斗米就是62.5斤米。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南朝詩人謝靈運曾以斗米量才。若沿襲漢制,謝靈運的才大致是四斤,不過全天下的才也只有四十斤!


首先謝謝悟空哥的邀請。

斗是古代常用的度量單位,在電視或者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幾斗米、幾斗糧的,那麼,到底一斗米是多少斤呢?

其實這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因為朝代不同,所用的斗的大小也不同,那麼一斗米的重量也會隨之變化。大家可以看下下圖:

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體積為1000毫升的米,有多重呢?一升水是兩斤,那麼一升米總比2斤要重,考慮到有縫隙,還有品種不一樣的米密度也不大相同,我們這裡取個大概數即1000毫升的米重2.5斤。

古代一斗等於十升,我們取幾個主要的朝代來分析下吧:

漢代:漢代一升等於現在的200毫升,也就是說1斗等於2000毫升,故漢代一斗米差不多有現在的5斤重,即2500克。

唐代:1斗=6000毫升,故唐代一斗米約重15斤,即7500克。

宋代:一斗=7020毫升=17.55斤=8775克。

明代:一斗=10350毫升=25.875斤=12937.5克。

所以說,朝代不同,所用的斗不同,一斗米的重量也會有所不同。以上僅供參考。


謝邀了。古代斗是盛糧食的器皿,後來衍生出計量的作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彰顯了計量單位的重要性。

1.斗是古代計算體系一員。一斗十升,十斗一石。這個換算是基本固定的。

2.各個時代斗的標準不同。斗的測量,時大時小,不像現代計量單位這麼精確,沒有公認的標準。如:在漢朝,一斗約4斤;唐朝,一斗約6斤;宋朝,一斗約12斤;明朝,一斗約18斤。到了現代,一斗12.5斤。各朝法律都不盡同,但在自成體系的換算中還是比較精確的。

3.斤也有變化。如同斗一樣,斤也是有變化的,況且還是16進位。如明朝一斤約600克,現在是500克。隨著國際交往擴大,為了便於交易,按照國際通行標準,1977年我國頒布《計量條例》,以法定形式確定了換算標準。

因此,不能籠統地說古代一斗等於多少斤,應看具體年代而定。


謝邀請。

這個問題把我弄糊塗了……

一斗米是多少斤,應該沒有準確的數字。粟米、糜黍、稻米、高粱等由於質地、密度和籽粒的不同,一斗的重量也輕重不同。在古代隨著朝代變遷升斗、斤兩的大小也略有變化。古籍中雖然記載著當時升、斗、石的標準,但都沒有說明是以哪一種米為標準的,所以不足為據。

查網上,有人說古書上記載的米是指大米,這在南方或許合理。那在北方呢?粟米在古代,是黃河流域的主要糧食作物。宋真宗趙恆在《勸學詩》中就有「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的句子,所以我想古書中的米應該是指粟米(小米)或許更合理一些。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一斗小米是多少斤。由於古代的標準不一,書中記載的也都是當時標準,引用古籍會給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用現代有的實物說話可能更好一些。八十年代初農村有的家庭還有叫升的器物,聽老人講,一升小米是5市斤,即2500克,黃米(糜黍去殼)略少,高粱、大米略少於黃米,玉米一升大約在4斤左右。由於後幾種作物,難取整數,用糧食作交易時,常用幾升或幾斗什麼糧食進行交易。以通行的十進位進行計算,一升5斤,十升一斗,一斗為50斤;十斗一石,一石小米500斤。


古代的斗,是容量單位。問一斗米是多少斤?讓我們來計算一下。按《漢書》記載,一斗=10升,10升是一石。約定重量,三十斤為一斛,四斛是一石。也就是說一石等於現代的110一120斤之間。斗的體積是20立方厘米左右,容大米滿尖。重量在13一15公斤之間。也就是現在的26一30斤吧。(注:石,dan讀擔)/現在部分農村的老年人,常用一斗等於三十斤,來給下一代講古話。


謝邀。這個問題涉及到古代度量衡(就是長度、容積和重量)的演變問題。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對古代中國意義重大,主要是便於貿易交換和政府徵稅,經過後世不斷完善逐漸固定下來,用來進行度量衡的基本單元是「黍」(音Shu第三聲),這是一種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又叫「稷」或「黃米」,比小米稍大些,可見度量衡的統一來自民人實踐,不是憑空想像來的。

據《舊唐書 食雜誌》記載:量鉅(容積),以黍中者1200為一龠(音yue第四聲),兩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再看權衡(重量),仍以上書記載為例:100黍的重量為一銖,24銖為一兩,16兩為一斤。

算算一斗等於多少黍:1斗等於100合,等於200龠,等於24萬黍。

算算古代一斤等於多少黍:1斤等於16兩,等於384銖,等於38400黍。

古代1斤等於現代1.6斤,所以現代1斤等於38400除以1.6等於24000黍。

所以古代1斗只相當於現代10斤。當然古代3升為大升,3斗為大斗,以大斗算則相當於30斤。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斗,既是盛糧食的一種木質容器,也是計算糧食重量的一種工具。正面看,上小下大梯形狀,兩邊有把手,稱斗耳,方便搬倒。斗製作規矩,上口下底皆正方形,一般為楸木為材料,堅固耐用。

類似斗的工具曰升,十升為一斗。

作為一種較為標準的計量工具,是以精糧(米)來計算的,一升約為三市斤(一斤為十六兩,現為500克)。十升為一斗,一斗為30市斤,即現在的15000克,當然,因糧食的比重不同,一斗的重量也有差距,怎樣精確計算各種糧食重量,民間自有辦法。已故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的斗,應是我們討論的斗,以前中學課本中有載。

為公平起見,斗都配有類似直尺形狀的刮子,裝滿糧食,用刮子一刮,與升、鬥上沿齊平。以前大戶人家多於心計,刮子有內弧外孤兩種,放糧時用外弧刮子,收糧時則用里弧刮子,為的是賺些便宜。還有「小斗出大斗進」之說,即小斗放貸,大斗收租,一斗頂一斗,可謂坑人。此種情況,多見於收租院類階級教育展覽館和現代文學作品中,亦不足信,因為斗是互為借用的。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斗有所誤解,認為斗有挎把,如籃子狀,此種工具北方人叫木挽(yuan)斗,因木製耐用,不怕坷碰,多為木匠盛工具用。

作為較為標準的糧食計量器具的斗,近現代(即明清後)才通用,且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現在要再見斗的芳容,只能到民俗博物館了。


斗是容積單位,即度量衡中的量度單位,古代主要用於糧食的計量,現在已經極少使用。古代的"擔、斗、升、格、斛與斤兩換算均為15進位,1斗=15斤。

換算大概如下:

1斗=10升=15斤=7.5千克

這個換算是以大米為標準的,裝其他東西要按所裝物體的容重決定.要注意的是斗是容積單位,不是重量單位。


推薦閱讀:

歷史|泉冷幾時
東北大米的起源與發展
任何一個人都不重要
【軼事秘聞】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宋父為何要給孫中山下跪?
當人海遭遇火海,越軍視角下的「7.12」慘敗

TAG:歷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