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對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嗎?如何定義「存在」?


哲學是…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這是以今推古的錯誤說法→是因有了哲學才有了科學,而不是相反。"存在"包括兩大類: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三種形式::物質、信息、精神。

1>哲學"最初"不是產生於科學,而是產生於不自覺的社會實踐。

古希臘是哲學的發祥地,那時不要說有科學,連學科也沒有,卻誕生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偉大的哲學家,何故?

原因在於: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面對形形色色的自然現象,面對人們千奇百怪的說法→ 一些有文化有頭腦的思想家→思考→有了想法→招徒講學,著書立說→形成思想理論學說→哲學。

在前面一千餘年的哲學發展史中,人類的實踐也不斷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商業化也逐漸興起,工業製造也隨之發展,"科學"也逐漸萌芽→直到誕生。

科學誕生於中世紀,是古希臘理性哲學的必然結果,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理論自然科學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髮生和發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臘那裡。」

從這一點說,是因為有哲學才有了後來的科學,而不是相反!!

當然,後來的科學發展,又大大豐富了哲學理論→如果沒有分子原子學說和進化論,就很難有後來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

2>"存在"包括兩大類: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三種形式::物質、信息、精神。

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是個終極答案,即本體論→從現代科學來看,世界萬物最終的組成是:A〉→分子、原子、粒子、波粒疊加態等。

例人,人從物質形態來看,是由水/脂肪等組成

→這就是物質概念,否則就不是物質,例如:根號2,就不是物質→即根號2不能直接追溯到上面A>的狀態。

唯物主義還有一種說法:物質是客觀存在→於是有人認為"客觀存在"就是物質,這是錯誤的。

物質是客觀存在→但客觀存在不一定是物質,也可以是"信息",例如:園周率/文字/電腦里的內薦資料/二維碼→這些都是客觀存的信息而不是象以A>那樣的物質。

因此客觀存在有兩種形式:物質的客觀存在、信息的客觀存在→客觀存在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

主觀存在就是:人類的精神產品,理論學說、文學藝術、宗教、也包括胡說八道的迷信/邪說

→它們都是客觀存在人腦思維的結果,區別只在於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只是腦洞大開。


我建議題主一定要閱讀專門的學術書籍,即使是知乎,也有不少回答很不靠譜。

建議閱讀的書籍

《西方哲學史》,這是對西方哲學傳統的流變有一個基本的框架理解,你就知道「存在」是很不容易定義的,尤其是現代哲學裡的「存在」概念,根本上是反對定義的。不讀專門的書籍,你就弄不清楚這種深奧的問題。此外,你也弄不清楚哲學到了近代、當代為何不再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語言哲學》,不讀這本書,你就弄不清哲學為何會有第三次轉向,弄不清為什麼辯證法只在國內是科學,只在國內是邏輯學,弄不清哲學為何不是對具體科學的總結,不清楚當代哲學為何會面臨霍金的嘲諷——是一種墮落。

存在的不可定義

不但「存在」於現代哲學中不可定義,即使古代哲學中,「存在」也不可定義。所謂的定義有很多種,但亞里士多德所使用的主要是「屬+種差」(邏輯學)或「種+屬差」(國內哲學常用的翻譯),由於「存在」上面是沒有屬的,所以,「存在」無法進行概念定義。

存在屬於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它的古希臘語是estin(英語轉寫,直接替換成古希臘語字母就是原文),屬於第三人稱單數。真正的起始,是巴門尼德。歷經柏拉圖,一直到亞里士多德才算定型。


本號【老九散講】連載有一期涉及到題主的第一問,現轉錄於下。歡迎拍磚,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號。


上一期嘚啵了半天,到最後也沒說明白中國有沒有哲學,尤其是沒說清楚孔子算不算哲學家。為什麼呢?因為一直沒說明白什麼是哲學。如果不給哲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如果沒有一個人們公認的定義,那麼哲學就相當於那個只傳下來了名字卻沒有實物或圖紙的木牛流馬——反正誰也不知道真的啥樣,也就誰都可以說他鼓搗出來的那個才是真的了。所以,在沒有定義的情況下,別說要說清楚中國有沒有哲學,就算是要說清楚西方有沒有哲學,也等於是痴人說夢。

圖:反正誰也沒見過,憑啥不能說這就是木牛?

「定義」是一個邏輯學術語。雖然邏輯學的具體內容不一定人人了解,但它的鼎鼎大名還應該是都聽說過的。至於「定義」這個詞,那更是不管學沒學過邏輯學,也都已經在課堂上聽到過N次了。

為什麼要有定義?為了避免歧義。有定則無歧,定義的「定」就是這個意思。比方說,單說一個「奶」字,你知道是什麼意思?乳汁?乳房?祖母?哺乳?不管你是自己宅在家裡開腦洞,還是跟別人擼串吹牛逼,你非得在這四個意思里找准一個,而且不能變來變去。不然你不是把自己弄瘋,就是被別人胖揍。

所以,如果誰告訴你定義哲學是一個從來沒被完成過的工作,那麼依上可知,這個人不是個瘋子就是個騙子。你一定不要相信他。

那麼什麼是哲學呢?蘇格拉底說,哲學就是愛智慧。智慧是一個理想,是追求的目標,對這個理想的嚮往和追求,就是哲學。這就是說,既然哲學是對智慧的追求,那麼智慧的化身因為不再需要對智慧進行追求,所以就不可能有哲學。因而,被譽為智慧的化身就意味著沒有哲學,沒哲學的思想家當然也就不可能是哲學家。

上一期說過「沒有智商的愛,可能不是愛而是害」,在這裡倒是得到了很好地體現。不妨把話說明白了:老九沒有別的意思,老九隻不過是說,不管是孔子、耶穌還是馬克思,人們只要把他說的話當成不容置疑的真理,他的哲學也就死了,剩下的只是教條。

話題又扯遠了,咱們還是回到哲學就是愛智慧上來。智慧是一個理想,是追求的目標,對這個理想的嚮往和追求,就是哲學。所以,哲學不是一種靜態的知識系統,而是一種動態的(理性)思考活動。

如果打個比方說的話,那就等於說哲學是「漁」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相當於是智慧,哲學的目的是捉到魚,但它本身不是魚,它是關於怎樣捉到魚的學問。康德說,人們「不應當學習思想,而應當學習思維」,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漁」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方法就有不斷改良和進步的可能。我們不能說因為發生了改良和進步,「漁」就不是「漁」了。用竹竿兒去河裡叉魚跟開著拖網漁輪捕魚比起來有如雲泥,但它們終歸都是「漁」。

對哲學的定義也是這樣。不管你用的是理性主義的思辨方法,還是經驗主義的實證方法;不管你秉持的是邏各斯精神,還是努斯精神;不管你思考的是世界的本源、認識的本質,還是方法可不可靠、道德絕不絕對,那都只是叉竿和拖網、黃花魚和白鰱魚的區別,都只是工具和對象的區別,而非是漁或不是漁的區別。

那麼好了,你會漁,你把它教給我吧?你撓撓頭,面露難色。你說你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弄的,只是那麼憑著感覺一叉,就叉到了魚,或者,你說你只是瞎鼓搗了一通就把船開走了,然後就稀里糊塗的網了一船魚回來。你說我會怎麼想?

我大概會認為你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而故意不教給我的,但你當然真的不是這樣,你確實是說不清自己是怎麼做到的,那麼我要說,你只不過是掌握了一種方法,但你還沒辦法把它說出來並傳遞給別人,也就是說,你的確會漁,但還沒有「漁學」。

你還沒有方法論。你有方法,但是沒「論」。你不能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別人聽,讓別人知道你是怎麼做的,從而可以複製你的行為,並且屢試不爽。對捕魚來說,你還沒有漁學;對愛智慧來說,你還沒有怎樣去愛智慧的「愛學」,也就是還沒有哲學。

這就是說,至少,哲學首先是方法論。現在,老九要進一步說,哲學是且僅是方法論。其他的一切,管他什麼本體論、認識論、還是什麼倫理學、美學、科學哲學、法哲學、邏輯哲學等等,統統都是方法論對不同對象的運用。有了這些運用之後才能產生結論,才會有對世界、對人生、對道德、對科學以及對其他一切東西的看法,才會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

如果我們去翻一翻哲學辭典也會發現,不管是康德,還是邏輯實證主義者,或者是賴爾或維特根斯坦,他們在解釋什麼是哲學的時候,固然在運用各自不同的手段,針對著各自不同的對象,但是卻異口同聲的強調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活動,都在強調其所具有的方法的性質,而否認其「理論性」。

「理論性」這三個字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方法論作為一種「論」,不可能不是理論化的。它如果不是理論化的,那就要退回到會漁但還沒有漁學的境地了。在這裡所否認的並非是這一點,而是要淡化其作為一種知識的色彩,突出它的方法本色。

說清楚這一點,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就顯得很簡單了。哲學就是方法論。只有方法沒有論,那就還不能算是哲學。由於對象的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哲學問題,而因為方法論不同,相同的哲學問題會有不同的解答。答案水平的高低,固然有高明與否的技巧因素在內,但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方法論。再高明的魚叉大師也干不過拖網漁輪,這是不說自明的事兒。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會懷疑:這麼說豈不是一切「學」都是哲學了?數學也有一套它自己的方法,也能明確地傳授給別人,但它是數學不是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等等也是這樣。

沒錯,我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所有的一切「學」都(曾經)是哲學,包括數學、歷史學和經濟學!它們最初都是哲學的一部分,就像科學最初是自然哲學一樣,只是後來才獨立出來的。

以經濟學為例。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巨著《國富論》,而在此之前,作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教授的他,擁有另一部著名作品《道德情操論》。這兩部著作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在亞當·斯密那裡,它們是一體的。《國富論》中所建立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是以《道德情操論》為前提的,它是《道德情操論》所論述的思想的繼續發揮。

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一書中所說到的歷史事實:「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被認為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只是在《國富論》出版之後,經濟學才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倫理學中分離出來,也正是因此,亞當·斯密才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要知道,愛智慧是對「一切智慧」的愛,或者更準確的說,智慧是一個整體因而是唯一的。它包羅了對所有一切領域的洞曉,並不是說關於數的知識、歷史的知識、經濟的知識就不在智慧之內。愛智慧也包括對這些知識的追求。

所謂「哲學是百科之母」要這樣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才對。


哲學如果通俗的解釋就是思考的學問,一直是一種行進中的狀態,我們現在談的哲學,是已經是哲學了的哲學,是歷史,是概念,真理解了哲學,又是真的喜歡哲學,那就保持哲學的思考特性,像那些哲學大師那樣的去思考著,未必要記住他們那些耳熟能詳的妙句。而是要學習他們思考的心境和路徑。存在,是一個深不可測問題,科學在解釋物的存在,可是我們思想的存在,雖然是物的一種折射,但是加入了人類的更多的質疑和探究之後,思考的奇妙反而沒了著落,所以哲學很快的轉變成了科學,作為思考的哲學,只能是歷史的,哲學概念的哲學,思考的哲學等待著科學打開思考的大門,探究思考的存在是怎樣的存在著運作著,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想像是否必須實證,想像的存在是哲學的本質嗎?。


無論是哲學或者科學都是現代社會的新概念,在古代是沒有這一概念的。但是無論是現代哲學或者科學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其本質都離不開人類社會的自我認識和實踐。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的價值所在,但現代科學大都指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法則,實際:上是人類運用工具。哲學主要硏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它包括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的具體對象不同,因而邏輯法則有所不同,但後者包含著前者,而前者不能背離後者,自然科學一旦背離了哲學都將成為偽科學只有把哲學和自然科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完整的科學體系。如哲學思想家黑格爾的辯證存在論思想即包含有人的意識存在(社會存在)也包含客觀世界存在(物質世界的存在)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不合理性所以:必須通過辯證來確定。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即相對中的相對,只有相對中的相對才有相互,只有相互才能正確解釋客觀,才能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建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與黑格爾的辯證存在論即同一性的相互關係在邏輯形式上不謀而合,所以愛因斯坦不僅只是一個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家,他的自然科學理論完全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哲學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哲學的思維原則和思維方法(包括邏輯方法)可以范導各門具體學科的研究和發展。

「存在」可以定義為只在時空中的存在,也可以定義為在時空中的存在以及超越時空的存在,而超越時空的存在是一種概念性的存在,對人而言也有其意義和作用,例如靈魂、自由意志、上帝等。


推薦閱讀:

太原早教要選擇專業科學的教養方式,安全度過敏感期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揭曉,4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敢為天下先
就在今晚7:30線上講座:科學規範的跑前熱身究竟如何做?
善良正值的生命應該怎樣面對低等生物。

TAG:教育 | 哲學 | 科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