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發展是如何從冷兵器時代進入到火器時代的?


我國在北宋時期發明火藥以後,就開始了火藥的簡單開發與使用,如類似於火器的投石機,鐵蒺藜雷火球,用竹筒發射的突火槍。1126年,李綱在擊退金國入侵的「東京保衛戰「中,就曾使用了「飛雲霹靂炮。在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入侵過程中也曾大量使用類似於地雷和火炮的軍事裝備。元朝也十分重視火器的發展,在征伐日本和對元末的農民起義軍隊都大量的使用了火器。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重視火器的發展與使用,在當時121萬的軍隊中有12一18萬人在使用火器。

明帝國在進入永樂時期後,國力鼎盛,火器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使用。1403一1419年,步軍和水軍開始大量的裝備火器。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大量使用火器的艦船,如福船,蜈蚣船等等。永樂八年,成立的3600人編製的神機營每人都配備了火器,並且成立了400人管理的重火器部隊。當時明帝國常備軍裝備的標準是:銑,刀牌佔30%,弓箭佔30%,火器佔40%。

明帝國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就曾說過:「海戰的過程不過是大船勝小船,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

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十分重視火器的使用,並且研製成功於實戰的「自犯鋼火輪」類似於今天的水雷。

萬曆年間的火器專家趙士禎著有《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並且研製成功「鷹揚炮「,「火箭溜「「制電銃「,都投入到對倭寇的戰鬥中。明末軍事家茅以升著有在清代乾隆年間遭遇到禁毀的《武備志》,本人也研製成功用於實戰的鐵殼地雷「混江龍」。

《中國,軍事史,兵器卷》記載:明帝國後期的火炮,用精鐵鑄造,技術上接近西方,數量上穩居世界第一。艦船炮射程達4公里,野戰炮射程達到10里。開始採用爆炸彈丸(開花彈),分裝填葯,後膛裝填,有射程瞄準具等等。

明帝國是從建立到滅亡都十分注重火器開發,研製,與引進的王朝。

歐洲的火器發展史分為輕火器和重火器兩個階段。

一:輕火器發展進程。

15世紀時,歐洲的火器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擁有更高精度和射程的火繩槍取代了火門槍。隨著使用新式火槍的火槍手在軍隊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火器的使用己經對戰爭越來越重要。羅伯特.巴雷在1598年的軍事論文《現代戰爭的理論和應用》中,」一位紳士」向「一位中尉」指出,過去,英國人是用長予而非槍炮完成偉業的。對此,那位上尉輕蔑地說: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自從火器出現以來,戰爭已經被改變太多了。

火門槍在開始的使用時是和傳傳統的弓弩混編一起用於散兵做戰,隨著威力更大,更加笨重的大型滑膛槍出現以後,火槍手單獨作戰時很容易受到攻擊。西班牙人最初的解決方案是在野戰中結合防禦地形或者地形作戰,在察里諾拉戰役(1503年)和帕維亞戰役(1525年)中擊敗了驍勇善戰的瑞士人。西班牙與此同時還將長予陣和火槍射手結合起來,組成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陣。

西班牙實戰中的方陣火槍手主要要有兩種部署方式。

一:袖陣

此陣是最簡單基礎的火槍隊形,由緊靠在長矛方陣兩側或四周的一到兩列火槍手組成,他們是大方陣直接的火力來源,尤其是在防衛陣型側翼時最為重要,使火槍手能最直接地受到長矛手的保護,因而西班人又稱之為「衛陣「。

二:角陣。

角陣的情況要比袖陣複雜的多,它是由一定數量,一般為100人上下的火槍手排成小型方陣,部署在長矛方陣的陣角上,有時四個腳均帶一個,有時則只部署前面的兩個。在實戰中,戰鬥中的角陣經常被派往距離主陣地一段距離,通常採用散兵的隊形對敵人展開射擊。遭遇直接攻擊時再撒回主陣地。

荷蘭的莫里斯親王在研究古羅馬的兵書《戰術》上得到啟發,引入了後轉行進的經典戰術,即連續數排火槍手按順序前進,射擊,後退,裝填,形成連續不斷的彈雨,這種排槍射擊方法對軍隊的戰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達到了殺傷敵人更為有效的效果,因為軍隊線性排列可以在同一個地點部署更多的人教。

古斯塔夫繼承了荷蘭的戰術思想後,明白了排槍和線式編隊的全部潛力,他通過對火槍手的不斷操練,滑膛槍手提高了裝彈的速度,達到了只要6列隊型就能達到連續不斷的彈幕。同時還採用一種更致命的「雙倍」射擊,射手們密密麻麻排成3列,第一排跪著,第二排蹲著,第三排站著,以致於「在同一瞬間將更多的鉛彈射進敵人的身體,因此也給敵人造成了更多的傷害與麻煩,因為一記持續漫長的雷霆之擊要比十回斷斷續續的散彈使人更加恐懼害怕。瑞典戰術的成功很快引來了效仿者,在呂岑戰役中(1632年),天主教老兵一直忍到最後一句刻才下令齊射,結果把瑞典軍隊的前排一口氣打垮。「

重火器的發展進程。

在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中,英國人發射的大炮是為了嚇退熱那亞的弓弩手,因此,當時的火炮在戰役中很少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查理大膽的改組炮兵以後,使用了更輕型的火炮以適應野戰。穆爾騰會戰中(1476)雖然最後遭到失敗,但是也同時給瑞士人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在那個時代單純依靠野戰火炮的火力是不足以抵擋步兵進攻的。雖然如此,但是野戰火炮在戰役中己經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有時或許就能迫使對方發起違背本意的進攻,甚至達到了足以影響開始的戰役行動。在16世紀兩場相似的會戰,弗洛登戰役(1513年),或是拉文納戰役(1512年)那樣。到了17世紀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較為激進地提高了炮兵的機動性,他將瑞典炮標準定為24磅,12磅,3磅三種口徑,其中3磅炮本身連同炮架才重625磅,這種輕型炮可以隨時移動,用途十分廣泛,古斯塔夫給團一級別的進攻部隊配了這種輕型炮,將炮兵和步兵結合起來。古斯塔夫對團屬炮的發展使步兵作戰對伴隨炮的需求始終影響著軍隊的戰術理論,編製和兵器的發展。


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由中國的煉丹家發明於晚唐,火藥的巨大意義很快就被軍事家認識到並逐步應用于軍事活動。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大都首先用于軍事領域,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這樣。

我國著名爆炸力學家丁(忄敬)先生說:「火藥原始配方的發明是一件大事。由於古代軍事家與煉丹家的關係十分密切,這種燃速快並具有一定威力的火藥配方一旦被煉丹家所發現,必然引起軍事家的注意。戰爭經常推動一些科學技術前進,各種技術的發展都深受軍事需要的影響,而且一種新技術在發現後通常都是首先應用於戰爭的目的。火藥這一新事物能直接為軍事服務,無疑更易得到軍事家的重視和採用。因此,火藥原始配方的出現預示著火藥兵器時代的來臨。」

軍事史家們較一致認為,至遲在宋代初年,火藥已用于軍事。丁(忄敬)先生說:「火藥技術的發展,始於宋代。火藥用於兵器,宋開國後即有記載??由於戰事對火藥的大量需要,北宋在開封建立火藥製造工場,稱為『火藥作』。宋敏求(1019—1079)《東京記》記載,當時有八作司,火藥作居首位。曾公亮等奉宋仁宗之命編撰的《武經總要》(1040年受命,1044年成書)中刊載了3種火藥配方。」

從火藥發明到開始用于軍事不足百年,到曾公亮記入《武經總要》不過100多年。宋代還發明了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這種槍雖然很原始,但它是真正的射擊性管形火器,因為射擊性管形火器應具備的基本要素——身管、火藥和子彈,突火槍已經具備了。」

到明代,火器已經相當發達。戚繼光曾經說過:「軍中秘訣,稱干比戈??譬如彼以何器,我必求長於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舉器先殺到他身上了,他應手而死。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無用矣??《兵讖》云:『一寸長,一寸強。』此六字其,秘訣乎?」(《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解》)「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南方則大炮、火箭、鳥銃,皆為利器。」(《練兵實紀·雜集卷之·儲練通論下》)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倭寇首領王直(一稱汪直)被浙江總督胡宗憲誘降。胡宗憲命王直造鳥銃,中國才開始學習此技。火器經歐洲人改良後,又重新回到了中國。

戚繼光對王直製作和使用鳥銃、佛狼機的方法十分注意,這些火器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和圖解。

「鳥銃之中准,在於腹長而直??其妙處,在今添出前後二照星??其准在放銃之人,用一目眇看,後照星孔中對前照星,前照星孔中對所打之物。」(《紀效新書·卷第十五·布城諸器圖說篇》)

火器的使用改變了戰鬥隊形和作戰的方法,《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兵器》中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火器應用于軍事,殺傷力和破壞力比冷兵器大為加強,戰鬥隊形由大陣趨向小陣,密集趨向疏散??在明朝中葉,民族英雄戚繼光,為了戰勝具有優勢火器裝備的倭寇,就曾創用了一種僅有12人編成的『鴛鴦陣』和由鴛鴦陣兩等分所構成的『兩儀陣』或『小三才陣』以及由鴛鴦陣展開成橫隊的『三才陣』。」


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最早應用於戰爭的國家。早在隋唐時期,一些道士為求長生不老葯,架爐煉丹。而藥王孫思邈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光是位出名的道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在一次煉丹過程中,他把一些硝石、硫磺,還有一些木炭放一起「煉製丹藥」,結果不久可怕的事就發生了。煉丹爐里的丹藥轟的一片火光後蕩然無存,丹爐也被巨大的力量掀倒在一邊。而這次意外,成就了早期火藥的形成。

唐朝後期,戰場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到了宋朝,人們開始把火藥試著用於戰場。士兵把火藥包捆綁在弓箭上,點燃引信發射向敵方陣地,雖然那時的火藥威力有限,但還是給對方造成了一些火災和恐慌。隨著火藥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一些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武器。到了元朝時候,已經出現了具有一定威力的「開花彈」,銅鑄,鐵鑄火炮也有了牽引、固定、和瞄準裝置。

13世紀後期,火藥也通過商貿或者戰爭,從中國經印度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再由阿拉伯傳入了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在歐洲,火藥得到的長足發展。人們研發了大量火藥武器,曾經耀武揚威的歐洲騎士階層逐漸衰落。某種意義開講,火藥的傳入,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統治,極大的促進了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

而中國自清朝中後期,受國力逐漸衰落、封建制度、以及閉門鎖關的對外政策等因素影響。火藥武器不光沒有發展,反而落後於明代!這也成為中國後來屢次被西方列強和日奴役欺凌踐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如今的中國,吸取了以往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大力發展軍工科技。還有包括錢學森、鄧稼先、吳自良等等一些老一輩科技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中國的「火器」已今非昔比。自行火炮、中遠程火箭炮、東風洲際彈道導彈等高尖端武器不斷列裝陸軍部隊。只要觸及中國底線,東風速遞,使命必達」!


火藥的發明和火器的發展,是兵器發展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到了我國的明朝,火器已普遍用於戰爭。然而,由於我國的封建王朝長期奉行閉關自守的政策,特別是清王朝,對外實行海禁,對內限制地方發展科學技術,使我國熱兵器技術長期停滯不前。但是,歐洲的火器卻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製造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後,引起了歐洲兵器發展的革命。16世紀後的歐洲正處於封建制度崩潰瓦解的時期,新興的第三階層利用強大的火炮轟平了成千上萬的封建城堡,埋葬了封建王朝。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為了爭奪殖民地,擴張海外商品市場和勢力範圍,建立了裝備新式火炮的遠洋艦隊,開向亞、非、拉、美各國進行武力侵略,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火炮、火槍等熱兵器技術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

在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生產方式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勞動為標誌的近代產業革命之前,由於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使得火器製造水平也很低。當時雖然火器已大量裝備軍隊,但其命中精度低、操縱不便,威力也不大。根據杜派提供的兵器殺傷力理論指數(TLI),17世紀滑膛槍的殺傷效能只相當於標槍,19世紀的來複槍殺傷效能僅等於長弓。因而,在歷史上,冷兵器和熱兵器並用的時期持續了將近900年。


蒙元時代在歐洲戰場火器就得到了大規模展現,但並不是戰爭的主角!不過正是因為蒙元把火器的使用帶到了歐洲,從而促使了歐洲對火器的進一步的更新,並使之成為了戰場的主角!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加速了這一發展!使的戰爭行成了一段時間的一邊倒,即火器完全戰勝冷兵器!這從英國征服印度,到美洲大陸的擴張就可以看出!如果是冷兵器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時我們不要忘記歐洲特有的環境,列國爭霸,這促進了技術的使用!


推薦閱讀:

PP89式100毫米迫擊炮,目前有哪些價值?
為什麼手槍子彈彈頭不是尖的?
直升機掛反艦導彈有哪些劣勢?
我軍的單兵夜視裝備和美軍的差距有多大?

TAG:冷兵器 | 文化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