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你會怎麼辦?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發脾氣,父母首先要思考他們為什麼要發脾氣。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只有一個:他的需求沒有被理解。
比如,小嬰兒發脾氣,主要形式就是哭鬧。這可能正在表達當下他的需求,比如困了、餓了、想要你抱抱了……這個時候,父母顯然不能去教育小孩,更不可以通過斥責、打罵來控制小孩的發脾氣。因為他們的哭鬧是基於無法用語言表達需求。如果這時候暴力應對,則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感覺到無助。
對於幼兒發脾氣,形式可能是哭鬧,也可能是撒潑打滾。甚至有動手打養育者的情形。這種情況,顯然也是因為幼兒的需求沒有得到理解和支持所致。當然,幼兒的需求,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比如他們就不吃飯,要玩。或者非要小朋友的玩具,拿不到就撒潑打滾。孩子的需求,對於他們當下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一點父母務必要理解。對於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不能否定,但不一定要支持。這時候可以用幻想的方式來滿足。比如:要是現在我們已經吃晚飯,那就可以繼續玩積木了……這個小汽車的陽陽哥哥的,要是他願意借給我們玩就好了……
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發脾氣很有可能是他們做的事情不被我們理解,他們在乎的事情被我們忽視。總而言之,孩子發脾氣,定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他們當下的需求沒有被理解和重視,被我們以學習重要、聽話、講禮貌等要求而忽視。這時候,父母應該仔細傾聽孩子的想法,聽聽他們到底要什麼,不要輕易否定、評價,否則孩子就容易形成性格執拗(他們要堅持自己的需求卻永遠得不到理解),不考慮他人的需求。之所以容易變成這樣,是因為他們的需求從未被人理解,所以他們總是在向父母索取理解而無法站在父母的角度。也就是說,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學會理解他人。
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即將進入青春期,這時候他們逐漸開始敢於對抗父母的控制和否定,所以更容易以情緒化的方式來挫敗父母,從而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當然,民主型的家庭,父母總會是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不同,但絕不輕言否定,更不會脅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這時候孩子反而不容易情緒化,因為沒有什麼事情需要通過情緒化的反應來獲得。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必然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當成一個外人來對待,這就是所謂的心理界限的形成。當你把他們當成一個外人來看待,就意味著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不能輕言否定和傷害。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孩子發脾氣的可能。當然,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容易發脾氣,因為他們不怕父母了。
那能不能少發脾氣或者不發脾氣呢?當然可以。不過,這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比如,當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如果父母是仔細傾聽,發表觀點,然後請孩子自己去做選擇,這種相處的模式,孩子就能習得。即便未來他們遇到有不同意見的事情,他們也會用這種方式去應對,因為他們並沒有學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脅迫。
也就是說,要想孩子少發脾氣或者不發脾氣,需要兩個條件:
1、理解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感受;
2、可以發表意見,但永遠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
謝邀。
我們先來看,「孩子為什麼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孩子身上是不是有個開關,稍不留意,開關打開、脾氣爆發出來?
探究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丹尼爾西格爾是一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提出全腦教養法,而且對我們人類處於情緒狀態的大腦進行掃描測試和研究。
鑒於我們大腦組織和工作原理比較複雜,於是丹尼爾就通過形象的手掌來解釋大腦調控情緒的功能。
簡單來說,打開手掌,手腕部分相當於腦幹,作用是調控自主神經系統對人體的調節。比如熱了出汗、餓了吃飯、心臟跳動、呼吸等,是不需要我們意識的參與。
把大拇指折向掌心,折在手心中的大拇指就是中腦,也叫動物腦。作用是應激反應,負責決定面對不同情況是打還是逃跑。也就是當我們處於中腦狀態時,思維和動物差不多,只會想到逃跑、應戰的反應。
再把其餘四個手指蓋在大拇指上,覆蓋住中腦,手握成了拳頭??,此時手背和手指的表面就是大腦皮層,是高級中樞神經系統。
手背的部分是大腦皮層後半,是我們感受、信息的接收區,拳頭??的前面是大腦思考的地方,思維從這裡產生,也是信息處理的地方。最前面指甲蓋的地方成為前額葉皮質。
這個前額葉皮質就是人腦和動物腦的區別所在,功能包括情緒調節、社交關係、直覺、自我意識、道德認知等。前額葉皮質的一個特點是,當人感覺有壓力、感到恐懼、傷心等狀態時,就會失去功能。這時用手表示就是手指張開、露出中腦,在我們課堂上術語叫「大腦蓋子開了」。
這個大腦蓋子一開,也就是我們的前額葉皮質失去工作,就不能自主調控情緒,也就是所說的控制不住情緒,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對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緒來說,那是更難!為什麼?因為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差不多要到25歲左右才發展的和大人差不多。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哭鬧耍賴等,大人和他們講再多「不要哭了、好好說話」等,都是沒用的,因為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也做不到。
所以,基於以上知識指導,在面對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時,我會這麼做:
1.不和發脾氣的孩子對著發脾氣
也就是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因為我們比孩子有能力來控制自己不跟著發火、動怒。根據「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當我們和孩子對著發脾氣時,他們看到大人的神情、動作也會進而效仿和「變本加厲」。孩子越是不可愛的時候越是需要父母的關愛,而這時平和安靜的父母也可以逐漸讓孩子平靜下來。
2.接納孩子的脾氣(情緒),看見他們的內在需求
有的父母說,孩子動不動、稍不滿意就發脾氣,其實父母是知道孩子的「意」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需求沒有被看到。看到孩子真實的想法和需要,接納他生氣、傷心難過的情緒,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看的出來,你真的很喜歡那個玩具,當媽媽不給你買時,你感到很傷心。」說到這裡孩子會感覺到被理解了、媽媽是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受的,這也是父母和孩子重新產生連接的方式。
3.引導孩子的情緒,平時注意刻意練習控制脾氣
接著上面的話,「知道你很生氣、難過,但我們之前有約定,只能在過節時候買玩具作為禮物,而不是看到就買。你現在也許坐下來喝點東西可以感覺好些,或者媽媽陪你去外面走走、亦或你自己冷靜一下。」給出具體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內心的情緒釋放出來,平時也注意刻意練習,允許孩子有脾氣,但要在疏導情緒、建立連接以後再去糾正行為。
當然也還有其他做法建議就不一一列舉,希望對題主有幫助,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留言交流。
作者:叢叢
美國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兒童社會情商和技能培養老師;新東方親子閱讀指導師
我寶寶才一歲三個月,別看小傢伙年紀不大,可是讓我頭疼不已。愛哭愛鬧愛發脾氣,幾乎成了這個小傢伙的標籤。想要玩的東西,想要吃的東西,或者想要你幫忙才能幹的事情,一旦沒有立刻滿足他,立馬就變臉。哭的那叫一個委屈,讓你瞬間覺得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媽媽。沒辦法,誰叫他是自己的崽,只能再一次做出讓步。小傢伙的願望被滿足會高興的忘乎所以,有
時候手舞足蹈有時候咯咯的笑,有時候又沖你擠眉弄眼以示炫耀。我又會被他各種表情逗得破涕為笑,暗自感慨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強的模仿能力。
有人說我太嬌慣他了,不能什麼都依著他,該打就得打該吼就得吼,否則以後長大了你就控制不了了。我對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極其不贊成的,我特別想問一下,為什麼要控制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家長,我想更多的去引導他,教育他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不是把他變成自己的傀儡。
孩子還很小很多時候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所以會產生比較激烈的情緒。作為媽媽,我會耐心的跟他講道理,告訴他這個為什麼不能碰,碰了之後會有什麼危害,對你是不好的。可能一開始寶寶並不買賬,這時我會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引導他去看平時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外面的小狗??,他一聽會立馬來了精神,或者抱著去樓下玩一圈,然後他會心情大好忘了之前的不快。隨著寶貝一天天長大,他會聽懂你跟他的解釋,不要急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我還喜歡給小傢伙搜集各種各樣的玩具,像鍛煉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的玩具車,提高寶寶樂感的音樂電子琴,還有教寶寶練習發音的有聲挂圖,最近又新購置了一套增加寶寶邏輯思維能力和顏色認知能力的早教智慧套柱。這些玩具都是在寶寶不同的階段喜歡的東西,可以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專註力,在寶寶哭鬧不止的時候,沖他搖一搖他最愛的撥浪鼓,或者打開那隻一拍腦袋就嘎嘎叫的玩具鴨。他馬上就被吸引了,開始過來跟你搶新玩具。
確實再多的玩具也有寶寶玩膩的時候,想想我們大人也一樣,所以不要過分苛求孩子。那麼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多開發幾個寶寶感興趣的小遊戲來分散寶寶注意力。比如捉迷藏,這是我和寶寶屢玩不厭的一個遊戲,不困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只要我一說寶寶藏好了嗎,媽媽來了,我家寶寶立馬進入狀態,找個東西把自己遮起來,當我輕輕掀開遮擋物的時候,他會笑的眼鏡都眯成一條縫,哈喇子都流出來了,那個樣子好笑急了。身為寶媽的你們有木有感到幸福感爆棚。
有時候我覺得看孩子是件辛苦又甜蜜的事,看著孩子一天天在你懷裡長大,懂得越來越多,把你氣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又擺出一副萌萌的表情把你逗樂,你是不是覺得生活中增添了更多美好,也有了更多希望。
孩子還小,總有任性管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對待脾氣暴躁的孩子要以靜止動,不能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要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交往,如果他發火了,自己硬對硬,那就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便使用家長的權威讓他服軟認輸,他也僅僅是口服心不服,長期下去,對他性情會起很大副作用。此刻動怒和使用暴力手段都不是明智選擇,我會讓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發火過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也許他就能心平氣和的接受。把孩子當作愛人,當朋友一樣去對待,我若溫柔了,他又如何暴躁得起來呢。孩子還是重在引導。
孩子發脾氣是常有的事情,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冷靜:當發現孩子要發脾氣的時候,先給他幾分鐘讓他冷靜下來,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2)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能夠體會對方的心情和想法。(3)溝通: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4)提醒:要告訴孩子在自己要發脾氣的時候,提醒自己,氣大傷身,並多想想發脾氣的原因。(5)家長在平時要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切記簡單粗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