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在一起久了就會經常為了點小事就吵架呢?


感謝邀請。可以說為人父母,很少有不吵架的,不吵架的一般都是非常懂對方的人。比如楊絳先生和錢鍾書的結合,他們是夫妻,是情人,是朋友。世間有如此美好結合的夫妻畢竟還是少數,多數還是性情各異,不能完全相互理解的人結合在一起的。

父母的吵架,其實是由意見向左開始的,各自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可是總是相互不認同,所以才會吵架。

懂吵架的人,會越吵感情越濃

有些人,會越吵感情越好,是因為各自很多想法都悶在心裏面,到吵架的時候都爆發出來了,此時雙方才相互知道對方的真正的想法,開始慢慢更了解更理解對方,慢慢懂得對方的真實感情和不易之處,也慢慢更加懂得體諒和關心對方,於是關係越來越好。

像我的父母,從小就是一直吵架的,基本是三天一大吵,一天很多鬧,我一度認為他們是毫無感情的,曾經悲觀地想以後不要他們那樣的婚姻。幸運的是等到我懂事一些以後,父母吵完架父親會告訴我他們不是因為沒有感情而吵架,而是因為生活的瑣事,因為太缺錢太窮而吵架。父親的解釋,及時糾正了我對父母感情的誤解,也讓我有意地觀察他們相互對待的方式,從中發現了他們真正吵架的目的。現在父母老了,感情越來越好,雖然他們也還吵架,但吵架的方式明顯變了,能夠比較平和地就事論事,不再像以前那樣惡語相向,在一起的時候有吵有鬧,偶爾分開了,又很不適應,心裡一直想著對方。

我的父母不是很懂吵架,但是他們都懂表達自己,沒有在吵架中讓雙方很難堪,也沒有在外人面前說對方的不是,他們只是把不滿都傾倒出來,讓對方知道,希望對方有所改變。在平時他們也懂得相互體諒關心和感激,所以即便吵架吵得很兇,也吵不散,到老了以後更加惺惺相惜。

不懂吵架的人,會越吵感情越淡

有一些人吵架,越吵感情越淡。因為吵著吵著,就發現雙方根本沒有相互體諒,從小吵變到大鬧,從就事論事變成人身攻擊,原本有的感情也在一次次的吵架中慢慢耗盡,直到最後有些人再也過不下去了,只好分道揚鑣,而有些人若是還能彼此忍受,就將就著過完了一生。

其實說到底,人都希望別人懂自己,都希望得到關心和愛護,都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只是在對方身上有的期待,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落空,於是心生不滿,這些不滿會在吵架中慢慢釋放。可是不同的人,表達不滿的方式不一樣,才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結果和結局。

吵架也有技術,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吵架也需要技術,表達不滿需要有正確的方式。懂吵架的人,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吵架,感情會越吵越濃。不懂吵架的人,不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不滿,感情會越吵越淡。

如何才是正確的表達不滿?表現不滿之前,先承認對方的付出。比如:丈夫下班回家,看到家裡亂糟糟的。還沒脫鞋就先數落起妻子來,說妻子一天在家都幹嘛了,這麼亂也不收拾一下。可事實上,這一天剛好小孩不舒服,妻子折騰了大半天,早餐都沒得吃,直到快到下午才早飯連午飯一起吃了。原本就很累的妻子聽到丈夫的數落,氣不打一處來,開始了各種埋怨和更多的數落,於是一場爭吵就這樣開始了。

若是換一種處理方式。比如,丈夫一進門看到亂糟糟的家,先問一句:今天怎麼啦?是孩子不舒服了還是你不舒服了,怎麼家裡這麼亂也沒空收拾一下?若是丈夫先表達了關心,即便後邊再指責,妻子聽了心裡也會舒服很多,也不至於大吵大鬧。

夫妻之間吵架,以尊重雙方的形式表達不滿,感激承認雙方的付出,很多問題就會在吵架中慢慢解決掉。若是以指責的形式表達不滿,只看到對方的不足,沒有看到對方的優點,不會表達感激之情,不承認對方的付出,那麼很多原本不是問題的小事,也會慢慢升級為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身為子女,若是發現父母經常吵架,要以理解的方式去對待父母之間的事。若是發現父母吵架總是以互相傷害的方式進行,那子女就要做好中間人,給他們做調和員,待父母冷靜之後努力讓他們明白雙方想表達的真正意思。很多時候父母是死要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對對方的感激和依賴,此時子女不妨出來巧妙地幫助表達。我小時候就經常當父母的調和員,我覺得很管用。父母關係的緩和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我們子女的調解。

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到您。我是娥姐姐,育兒也育己,感恩父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歡迎關注交流,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優秀的子女、妻夫、父母。


首先,不知道您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但是為人父母者,不敢說100%,99%的人都可以為孩子付出汗水,傾盡金錢,甚至流血,乃至生命。反過來,我們中有多少能為父母付出汗水,為父母花掉你所有的金錢,為父母獻出你自己的生命。父母為兒女付出的是100%,而兒女為他們付出的只是你一生中所擁有的30%。

人和人相處,必然會有摩擦,會有磕碰。即使有也希望像一句話說的那樣「夫妻就是床頭吵架,床尾和」,和父母也更是一樣,就事論事,吵完一個小時,最晚第二天就忘記它,如同它沒有發生。其實父母更多引起子女反感的是絮叨,啰嗦,同樣的事情,說起來沒完沒了。其實父母是怕孩子忘了,或者當耳旁風不當回事。相信是沒有惡意的。

其實,回過頭來看,上面的大道理都懂,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不可能避免,對對方某種做法的吐槽,嚴重點說就是討厭,厭惡,不喜歡。比如孩子30多歲了嫌孩子不結婚,這也不能怪老人,因為他們有延續整個家族繁衍的使命和責任,到他們的年齡你也會這麼做。

大道理誰也懂,但是實際生活中,還是難免有吵吵鬧鬧。這就是生活,無法改變,只是希望能多一些溝通,心存感恩,也許吵架的事情能少一些。

有類似經歷的,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鳴。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


結婚前我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吵架,結婚後我和老公也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拌嘴。但我發現我公公婆婆卻很少吵架。通過對比我發現有以下願意:

一:彼此要相互理解

我公公和婆婆以前是公公在外面打工掙錢,婆婆在家干農活照顧小孩上學,可以說都非常辛苦,雖然我婆婆沒有掙錢,但公公也比較尊重她,所以說夫妻彼此相互理解尊重非常重要。

二、相處時要懂得遷就彼此

我的性格跟我媽比較像,比較強勢,看到彼此另一半做的事情不順眼的時候就容易動怒,所以時間久了,彼此就容易有怨氣。

三、因為親近,喜歡拿地方出氣

現在人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壓力以及各種生活壓力都比較大,有時候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發泄口,只能找自己最親近的人去敘述和宣洩,說多了,對方容易厭煩,因為本身自己也承受很大的壓力。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吵架是因為什麼?都明白彼此的心意,會選擇吵架嗎?我想所有人都知道,肯定不會的,對吧。

那麼吵架的原因是對方不懂我,我不懂對方。當我們在表達需求的時候,當我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通過指責埋怨,嘲笑,等等方式去發泄情緒。

比如說你怎麼這樣呢?你咋回事兒?你想咋的?這樣的語氣,對方聽來會感覺到攻擊,那麼也會讓對方有了防禦機制,他也會通過指責或者冷暴力的方式去回擊你。

而且很多時候吵架也來源於誤解。我們不了解對方真實的心意,對方也不了解我們真實的心意。而且我們還受到一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許你的媽媽受到她爸媽的影響,她的爸爸是以暴力相向的模式,她的媽媽是以指責埋怨的模式,那麼你的媽媽就學會了這兩種模式。我們不是說我們願意去學習,是我們耳濡目染就會學習到。

如果我們不自知,不覺察,我們就會被這個模式所影響,並帶入到我們的這段婚姻,這段家庭里。

那麼也許你的爸爸成長於一個被批評或者被懷疑的環境下,出不了,被懷疑,因為他從小到大就是被懷疑長大的。他的家人會懷疑他偷錢,可是他並沒有偷。他的家人在對他的語氣上讓他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他長大極力避免去進入這樣的家庭。

那麼當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相遇以後,你們會看到模式。當你的媽媽指責你的爸爸的時候,你的爸爸會採取防禦機制去回擊。

那麼這個模式怎麼破除呢?是需要心理諮詢師的介入的,心理諮詢師會告訴爸爸,會告訴媽媽他們的模式是什麼?當人一旦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容易改。

因為以前他是自動化的,無意識的去這樣做,他現在有意識了,他就會對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行為進行一下中斷。

並且諮詢師還會告訴父母,你們需要看到彼此的需求,當一個指責的人,她那樣的語氣去對你宣洩的時候,是不是她有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你需要首先冷靜下來,去詢問一下。

比如說,看到你生氣了,你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不是我哪裡做的讓你不滿意了?當你這樣去表達的時候,我相信對方也會慢慢冷靜下來,因為對方覺得你理解我了,而一個被理解的人,他的情緒自然會慢慢得到緩解。

那麼再比如當你的爸爸採取防禦機制去回擊的時候,你的媽媽在指責完之後,也可以冷靜下來,她會去想是不是我剛才的行為讓他感到不舒服了?

她同樣也可以問,你不說話是我剛才在語言表達上有一些問題嗎?是不是我剛才的語氣讓你感到不舒服了?你知道嗎?當人這樣去做的時候,對方有很大的可能選擇開口講話。

那麼了解人的需求,是心理諮詢師需要做的。那麼這個方式也是可以進行複製的,只需要你有一些同理心,當一個人選擇跟你爭吵的時候,你不要去,只看到他對你的這種攻擊,你也要去了解跟你爭吵背後的原因,是不是他心裡有一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當一個人總是會採取防禦機制去回擊你,拒不聽你講話的時候,你作為另一方也需要冷靜下來,讓自己的心平和下來,去看一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你能了解他的需求的時候,你就理解了他的情緒和行為。

這樣,當父母之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發生爭吵的時候,我也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你的父母絕對不是只因為這一點小事,也許之前還會有其他的事情,他們選擇了積壓情緒,對這件小事上採取了爆發的方式。

那麼我們需要讓他們情緒得到舒緩以後,再去解決問題。

最後的重要部分是你作為子女,你的需求是什麼?你希望擁有一個怎樣的家庭,你希望爸爸媽媽會怎麼改變?你希望爸爸媽媽會怎樣相處?你要知道的是,當你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發生改變。

他們會去想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會對子女的內心造成影響,那麼,當他們再次發生爭吵的時候,就會冷靜的想一想,我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對我的子女造成不好的影響?

所以說,這就是心理諮詢的作用。讓每一個人都看到對方的需求,去了解彼此的需求。我們對於需求的表達可以是平緩,可以是平和的,可以是讓雙方都感到滿意。

每一個人都希望被溫柔以待,那麼你可以先溫柔對待自己,再去對待他人,只需要你付出一些愛心,很耐心和同理心,而這就是心理諮詢師的工作的意義。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滿意,謝謝!


謝謝邀請!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任何人為了生存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壓力的。那麼這些壓力應該怎樣釋放呢?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種方式,那就是生悶氣,然後發泄給與我們最親密的人,甚至惡語相向,因為我們對於陌生人和朋友都要保持那份「尊重」,對於親密愛人就不一樣了,不用保持神秘,不用擔心他會不會生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頭腦一熱只知道把氣撒出去就好,沒有後顧之憂!如果是為人父母壓力更大,子女教育的問題,贍養父母的問題,工作問題……也許這才是釋放壓力的一種吧,爭吵不見得是壞事,也許那也是愛的表達的另外一種方式!我的媽媽平時也和爸爸爭吵,有時我都認為一句話的事至於嗎?但是真到有一方生病或者不舒服,也還是很「相親相愛」的,所以我根本不擔心他們爭吵,我認為那是他們「秀恩愛」的一種!??


小的時候不明白,家裡父母總當著我們孩子面吵架,整得當時我們小小的就成了勸架的中間人。等自己當了父母了,面對婚姻了,才真正體會到了那種理還亂的煩和無奈。

就我自身感觸我總結了幾點:

1,矛盾是日積月累的;

2,吵的不是架而是氣;

3,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4,吵架未必全是壞事,它是一種激烈的溝通;

5,吵架時說的話不完全是氣話,值得自己琢磨和領悟;

6,女人吵架愛說反話,男人吵架愛當真;

7,結婚2年內是磨合期,7年是考驗;

8,婚姻里沒有神只有人;

9,能認真聽你講理還願意爭辯的就還能過下去。

10,夫妻生活有助協調夫妻關係;

11,能聊的來很重要。


小時候我非常不能理解我父母為什麼經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結婚後我發現我也忍不住經常和老公吵架。

我想吵架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能盲目地去指責我們的父母,有時候吵架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試想我們有壓力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只能和自己親近的人吵架來緩解情緒。

結婚之後我發現我和老公吵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性格比較強勢,看不慣老公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同樣的我強勢的性格受我媽影響也非常大。試想哪個人願意做事總是被人指指點點,所以時間久了就容易拌嘴。

另外一個吵架的導火索是因為孩子,現在的父母把教育看得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都想讓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而且每個人都覺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不能有一點閃失,這樣兩個有不同觀點的父母就容易發生爭執。

還有一點原因是父母因為要照顧家庭,還要工作彼此壓力非常大,可能在工作或者跟家裡親朋好友相處時偶爾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樣就只能跟自己的配偶發泄了,這樣也很容易吵架了。


這個其實也很正常啊,夫妻兩為點家常事,或者小孩之間的事,還有就是有的人在背後說夫妻兩的壞話,被老婆或老公聽到了,就是說那個人說你,本來是小事,因為心裡難受,不說不舒服,然後兩就開始番舊賬,說這說哪裡,所以夫妻兩磕磕碰碰很正常,所謂床頭吵床尾和嗎?

還有為了小孩子的事,或小孩讀書不行,指責你沒教好啊,然後就開始互相指責,哎!都是點芝麻小事,夫妻在一起生活沒有不吵架的,我覺得吵吵跟和氣,跟了解對方也好,說白了,發泄完了就好了,不要大吵就好,小打小鬧還行。


這個有時候就是傳說中的代溝,意見不統一,或者你內心裡有什麼東西沒釋放出來,憋在心裡難受,遇到點不順心的事情就不舒服,有時候我就這樣,想開了,學會了忍讓,心靜下來,一切都會好的,生氣對身體真的不好,沒發現為什麼和朋友之間吵架很少?父母面前的你有可能不是真正的你


雖然我們都是父母所生的,但是我們卻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性格,就會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尤其是青春期以後的孩子,自己的獨立意識特彆強,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當父母不同意我們生活發生的時候,就會發生矛盾,和父母發生一點小矛盾,也屬於正常的現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為孩子著想的,在父母眼中,不管孩子多大了,他始終是是個孩子。

和父母發生矛盾,要及時的溝通,有時候把話說開了就好了,千萬不要和父母置氣,既傷害父母,又會把自己心情弄得特別糟糕。

感謝你的邀請,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咱們可以再交流。


推薦閱讀: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讓你感覺自己很無力?
有哪些簡單易學的菜,可以在春節回家的時候拿出來露一手?
被閃電劈到會產生多重人格嗎?
喜歡挑別人碗里菜的人是一種什麼心理?或者這種人是什麼樣的人格?

TAG:家庭戰爭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