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年獻座主僕射兼呈同年》:拂煙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辭九陌塵,什麼意思?
拂煙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辭九陌塵。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將雙耳負伶倫。
賈嵩詞賦相如手,楊乘歌篇李白身。
除卻今年仙侶外,堂堂又見兩三春。
首聯:拂煙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辭九陌塵。
人個理解,拂煙披月原來應當指的是路途遙遠,在此可以引伸晚上也不休息,(只為廢寑忘食地努力讀書),羽毛新,羽毛指的是用羽毛裝飾的旗子或車輛,在此比喻在考試中取得了名次。這一句的大概意思就是,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第二句,主要的辭彙就是九陌,九陌原指漢長安的九條大道。《三輔舊事》云: 長安城中八街,九陌。後來引伸為繁華都市,也可以指長安。駱賓王《帝京篇》:「三條九陌麗城隅,萬戶千門平旦開。」辭,指的是離開,即離開京城,分別在即。當然可以理解為去某地上任。也就是說,這一句可以進行如何翻譯。
(現在),我們即將離開京城,分別千里。
頜聯,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將雙耳負伶倫。
主要的辭彙就是象罔,以及伶倫。
象罔,源於《莊子》: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原指以自然之道為行事法則的人物,後來引伸為大道,道理,本心,初衷等。伶倫,源於《呂氏春秋》:「昔黃帝令伶倫作五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伶倫指黃帝的樂官,是中華音樂的始祖。在這裡可以指享受生活或沉迷於物慾。那麼,這一聯的意思就出來了,就是感慨加自謙,大意為
我曾經迷失,苦苦求索,我努力進取,看淡物慾。或者說,我努力進取,輕於享樂,只是為了尋找曾經失去的本心。
頸聯,賈嵩詞賦相如手,楊乘歌篇李白身。
說的就是同年(一同考中的人),從標題中看,應當是座師和兩個同年在一起,所以隨便誇耀一番。說賈崇的文采像司馬相如,楊乘的詩歌有李太白之韻。至於是否真的有那麼牛,社交應酬之言,往往誇過其實。
尾聯,除卻今年仙侶外,堂堂又見兩三春。
仙侶在此指的不是仙人。而是人品高尚的人,《後漢書·郭太傳》:「 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後來杜公在他的《秋興八首》里也引用了這個典故。「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在這首詩里,指的就是主考官。畢竟從標題可以看出來,主要的人物還是主考官,沒有理由贊了同事,卻不誇領導。何況這種應酬詩基本都是這樣子的,把主考官放在最後說,也顯得份外尊重!(現在開大會,最後出場的不都是大領導么?)堂堂,在這裡,個人以為有些雙關之意,一是形容主考官相貌堂堂,有威儀。二是形容主考官氣韻不凡,責任重大,志向遠大。《漢書·蕭望之傳贊》:「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唐朝為官,是講儀容的,面相也可以加分,也就是說,這一出句,至少有兩層含義。但是第二種,形容志氣宏大則是必須要給主考官戴上的帽子。因此,兩三春就非常好解釋了,兩三就是虛指,春指的是事業,責任,或者是皇帝的信任。也就是說,這一句就是誇讚主考官,大意思即為
您不但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所以,您一定會更加受到重用。(潛台詞順便誇了皇上)
這首詩應當算是格式化的,即說了自己,也誇了同事,更讚揚了領導,最後還順帶了皇恩。可謂面面俱到,古人的應酬詩很難寫,所以大體上這些應酬詩都脫離不開這個範疇,確切地說離不開一個字,誇!
現在不也這樣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