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遼代替于禁救援樊城,會敗給關羽嗎?


張遼與關羽先前在與劉備走散後,就是由張遼過來與關羽約法三章,這才將關羽招到曹操麾下。而且兩人都是同鄉,在曹營關係也非同一般。但張遼未必會敗給關羽。

不得不說,在劉備取得漢中定軍山大捷之後,蜀漢士氣高昂,雖然不得其民,卻也興高采烈。而與此同時宛城候音叛變,關羽並沒有出兵利用此次機會,反而讓曹仁這傢伙先下手為強,平定候音叛亂,緊接著進駐宛城。

而後關羽率軍北上,響應劉備先前隆中對所言出兵宛洛,雖然此時關羽出兵,但並沒有接上候音的叛亂,這已經是一個時機的損失。

不過好歹關羽才華出眾,一路出兵擊潰曹軍,逼得曹仁據守宛城。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的曹仁,一直都是個硬骨頭,當初周瑜攻取南郡之時,就在曹仁這裡吃過虧。曹仁武力自然比不上五虎上將,所以單挑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而作為守御名將,曹仁曾對陣東吳大都督,又是以守城而聞名,現在雖然向曹操求援,但想來以其的本事,再堅守也不成問題。

而堅守的問題可以從徐晃救援可以看出,徐晃在於禁兵敗後,領兵支援曹仁。當時關羽可以乘船臨城,而城中的魏兵在曹仁的指示下背水一戰,當然這沒有什麼價值。重要的是徐晃趕到,從側面夾擊關羽,迫使關羽撤退,從而救援了曹仁。回到正題上,讓我們對於禁和張遼二人的能力進行分析。于禁從陳留起兵就跟隨太祖一同征戰,頗有戰功,平定黃巾,扼守營寨,討伐叛逆……算得上是元老重臣,所以曹操才會把重要的局面交由他來負責。

而張遼呢?相比于禁的統兵來看,張遼好出奇兵,在張八百大破孫十萬,陣斬踏頓單于,平定叛亂和鎮守合肥……相比于禁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張遼的戰術要高于于禁,在面對戰事的時候,能夠隨機應變,尋找適合的機會來應對。所以才有少數破多數。當然孫權的指揮能力也不敢恭維。

于禁當初率七軍支援,而北方士卒不善水戰。主帥代替後,該來的暴雨還是要來的。不過相比于禁的打法,張遼更加熟悉關羽的作風,所以善於用兵的張遼,估計會先于禁抵達宛城,而後兩人展開對決。

雖說天氣的原因不能阻擋,但于禁所率七軍皆是精銳,可不同之後的徐晃新兵。兩人之間並沒有對決,而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切都是未知數。


先說說看,于禁去救曹仁的經過,當時關羽與龐德交鋒不利兩軍僵持。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正與曹仁戰於樊城,曹仁部將立義將軍龐德誓死抗擊關羽,且使弓箭射中關羽額頭,一時間震懾了關羽軍隊;

不久于禁抵達荊州,曹仁派龐德與于禁合兵一處駐紮在樊城北面,與曹仁形成掎角之勢。不料,八月,天降暴雨,這場暴雨一連十幾天,漢水隨之泛濫,關羽利用水勢乘戰船圍攻于禁、龐德。

于禁是七路曹軍的都督,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但是由於這一場天災七路人馬都被洪水淹沒,迫於如此形勢,于禁及所部三萬人馬向關羽投降。龐德雖然表現得十分英勇,最終也被關羽擒殺。

于禁和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為「五子良將」,五子良將為曹魏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都是曹操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大將,于禁是最早跟隨曹操的大將之一,是曹操從行伍里提拔上來的,相當於是嫡系。

張遼是降將,呂布戰敗之後,張遼投降了曹操,此後為曹操征戰四方,立下不少功勞,特別是合肥之戰,擊敗了孫權,以少勝多,成為經典戰例。

但是,于禁在建安二十一年就是左將軍,假節鉞,于禁甚至斬殺大將,不用單獨請示,權力非常之大,可見他的實力和威望,而此時張遼就是個征東將軍,二人不可同日而語,不在一個等級水平;

于禁和張遼兩人若論智謀,估摸是在伯仲之間,所以說即便是張遼去,怕是也吃力不討好,關羽當時勢頭正盛,一往無前的!!!(個人觀點,敬請斧正!)


張遼應該可以取勝!關羽在當時有兩個弱點非常明顯,而張遼又有一個絕對優勢關羽無法抵擋!于禁沒能把握住可以說非常可惜!而張遼應該可以以己之長擊彼之短!比如,後來的徐晃伐關羽!

關羽的弱點一,水軍陸戰!關羽帶領的這支部隊是荊州水師,他們非常精於水戰!這是他們的優點,如果讓他們下到水裡那根本難有對手!但是關羽卻調他們陸戰攻城!雖然以前的水師不是專業的水師,不至於完全不會打仗。但是由於疏於陸戰訓練,他們一般適合打散兵戰,不適合打陣仗,比如,後來徐晃就是利用這一個弱點,利用陣仗來打對攻,關羽水軍不是徐晃步兵陣的對手,被逐一打敗!

關羽的弱點二,兵少!整個關羽的荊州兵馬也就三萬,而荊州的幅員那麼大,又有東吳虎視眈眈,他的後方相當空虛,只要把他吸引住,那麼他就會不斷往前線調兵,這樣,荊州這麼一塊大魚餌就會釣來東吳。如此,則事半功倍!

而張遼,是騎將,帶領弓騎兵,在逍遙津八百弓騎兵屠殺東吳數萬水軍,這是曹軍優勢兵種,荊州兵從沒碰到這種對手,完全沒對戰經驗,對關羽軍同樣碾壓!


結果已經確定了,于禁敗了,投降了。那麼如果張遼去救樊城,會怎麼樣呢?我認為張遼失敗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張遼與于禁是什麼水平?張遼,于禁並列為曹營的五子良將,五人中,尤以張遼和于禁最為顯重。

于禁起於黃巾猖亂,初附濟北相鮑信,後歸王朗,被推薦給曹操,即拜司馬,是最早一批追隨曹操的將領,深的曹操器重。

在南征北戰中,于禁大多為從征,但卻幾乎參與了曹操早中後期爭霸過程中的一切平討之路。于禁雖大多為從征,但卻有很大的自主性,有主見,有謀略,深的曹操信任和讚譽。曹操曾言: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另有裴松之作註: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

裴松之與于禁基本為同一時代之人,所以他對於禁的評價頗為可靠公正。而「毅重」正是領軍主帥所必須具有的品質。

張遼同樣是一位獨當一面的主將,具有大局觀,勇武威猛,韜略良謀,文武兼具。

張遼初隨丁原,後歸董卓,又屬呂布,最終棲息曹營。張遼前期威名不顯,鬱郁不得志,在曹營中才大顯身手,名揚天下。

張遼最得意之作,當為合肥之戰,張遼作為領軍主將,在曹操敗北之際,臨危受命,面對來勢洶洶且由孫權親自領兵的江東軍隊,張遼以弱敵強,最終獲得大勝。並差點生擒孫權。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最終,張遼也成長為曹軍陣營中最具實力和能力的將領,並有超越于禁聲望之勢。

可以說于禁前期赫赫有名,張遼後期強勢崛起,兩人水平為並先爭鋒,旗鼓相當。

再看關羽,關羽後期在荊州混的風生水起,愛百姓,親士卒,把荊州打造成鐵板一塊。關羽出擊後,兵鋒所指,眾皆披靡,一時間,曹魏惶恐,幾乎遷都以避關羽鋒芒,關羽確實威震華夏,一時無兩。

雖然後來荊州兵敗,關羽父子身死,但這主要是孫權突襲,蜀兵未出,關羽高傲所致,與關羽水平高低無關。

救樊城之時,曹操點將,其時于禁已老,心氣衰退,更兼荊州兵神勇,曹操尚且心怯,其他將士更是惶惶不可終日。這個時候,正面應剛荊州兵,無論是張遼還是于禁,都沒有信心。兵心不穩,主將再厲害也沒太大作用,僵持下去,蜀兵一出,曹操局勢更壞。

關羽號萬人敵,謚號為壯繆,從這裡都可以看出關羽的厲害。關羽雖敗,卻沒有人認為是他水平不行,而是時也,命也。


推薦閱讀:

《魏書-變節者傳-第二回》
三國周瑜曾意圖弒君自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涼州之亂八 重建涼州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
十勝十敗論——郭嘉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TAG:關羽 | 三國 | 于禁 | 張遼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