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天南地北,但是小時候孩子們玩的遊戲卻基本上一樣,而且國外的也是一樣?


不同國家、民族、生活背景的孩子成長環境可謂各不相同,但我們觀察孩子們玩的遊戲會發現好像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這或許可以用心理學中關於遊戲的產生和功能的理論來解釋。

在現代遊戲理論中的認知學派理論著重遊戲與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關係。強調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遊戲練習並鞏固已習得的各種能力;遊戲促進認知發展;遊戲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對於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孩子來說,儘管他們的生活環境可以提供的遊戲資源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是差異巨大。但就孩子個體內在的認知、人格、身體機能的發展卻是具有共通性的。

按照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0-2歲的嬰兒處於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通過軀幹、四肢、頭和面部的各種動作感知外部世界,獲取對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如空間的大小、遠近,物體的顏色、形狀、軟硬程度,甚至味道、功能等等;並鍛煉身體的各部位的機能,像手的抓握技能、頭部的運動、軀幹的反應等等。因此這階段孩子的遊戲主要是一些機能遊戲。而這些機能遊戲雖然因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使用的工具是有差異的,但其操作和訓練的方法和規則卻是基本相同。

幼兒期的孩子發展的是具體形象思維,孩子的思維是以具體的情境為基礎因此他們的遊戲帶有很強的情境性,同時又因生活環境的局限和自我發展的需要而帶有很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孩子在幼兒期的遊戲更多的是象徵性遊戲。於是就會發現不管哪個地方生活的孩子,在這一時期都會玩過家家、騎馬打仗等遊戲,抱著洋娃娃扮演爸爸媽媽,把小板凳排成一列當小火車,夾著個竹竿或長棍兒當馬騎……孩子們在遊戲中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也能夠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當孩子再大一些,他們的思維將逐漸擺脫具體情境的限制,孩子能夠意識到在表象外的事物的內在規律和規則。因此遊戲也具有更為抽象的意味,沒有角色的設定和情境的局限,在抽象的規則內進行遊戲,叫做規則性遊戲,這些遊戲對人的抽象邏輯思維是很好的鍛煉。像棋牌類遊戲等,雖受文化影響,遊戲的種類有不同,但規則往往是共通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遊戲不僅僅只是「玩」,還具有促進個體心理發展的作用。文化雖有多樣性,但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是具有普遍規律的,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孩子所玩的遊戲也具有了更多本質上的相似性甚至是一致性。

鴨梨心理 查看官方網站 心理學專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陽光易德榮譽出品


謝邀!

本人80末90初,國外的我並不知道,但我們那時候,玩耍的遊戲包括但不限於:跳皮筋、滾鐵環、踢毽子、跳繩、踢皮球、拍畫片、拍紙寶、丟沙包、捉迷藏、老鷹捉小雞、打彈子(玻璃珠)、彈弓、抓石子、123木頭、摔泥巴、紙飛機、跳格子、打陀螺等。

電子類的遊戲包括但不限於:拳皇、魂斗羅、恐龍快打、俄羅斯方塊、西遊記、三國戰紀、影子傳說、圓桌騎士、三目童子、坦克大戰、貪吃蛇以及小霸王上的很多遊戲。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按說在悟空問答屬於流氓行為!

但既然問題出來了,我們就權且當做天南地北、國內國外的孩子們玩的遊戲都基本一樣。

那麼,既然當做一樣了,我們就把它看成一個真命題來研究。

這些遊戲能流行起來,必然有其共性,這裡來總結一下:

一、趣味性

玩過這些遊戲的人都知道,按照小孩心性,上述遊戲任取其一,都可以玩一上午而不覺得累,其趣味性自然不用贅述。

二、團隊性

人是社會性動物,小孩也不例外,而小孩恰處於學習和成長階段,流行起來的這些遊戲,如小霸王,需要兩個人配合,就算是一個人玩的俄羅斯方塊和貪吃蛇,也需要旁邊的小夥伴吶喊、助威、喝彩競爭才有意思。遊戲有利於孩子團隊性的成長,有利於單個的個體成長為群體,有利於團隊性的發展,自然而然就流行了起來。

三、競爭性

人要生存,免不了競爭,與別人斗,與天斗,處處存在競爭。寓教於樂的遊戲,在充滿競爭、不斷勝負的過程中,早早扮演了一個人生導師的角色,教會了孩子們對於競爭和勝負的認識,前人不斷總結和篩選各種遊戲,最終傳承下來的,都是這些帶有使命性質的好遊戲,所以,它們流行於世界各地。


推薦閱讀:

都誇楊紫變好看了,但你知道她都經歷了什麼嗎?
《變形計》12年,那些年被交換的孩子們,如今還好嗎?
娛樂圈裡的祖孫戀
朴燦烈腫若氫氣,李洪基胖成河豚!為啥韓國明星這麼容易肥
撕了20年的x,娛樂圈太精彩

TAG:娛樂 | 遊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