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大多是小葉茶嗎?
感恩邀請,要說這個問題,先說茶樹好了,雲南按照樹的高度和形狀主要有喬木,半喬木,灌木類的茶樹,根據這些樹的類型所長出來的葉子的大小分出了大,中,小葉種。而這些茶樹類型無論葉形大小,現在說100年樹齡的就算古樹,而雲南喬木型茶樹大多是大葉種,或者中小葉,小葉目前沒喝到,灌木型的大,小葉喝過,希望對你有幫助。另外,喝茶如果糾結這些沒用,你能喝出古樹,大樹,古樹是否是理想的,那才叫喝茶,理想的小樹茶已經很好喝了。因為茶是給人健康才喝的,古樹茶,大樹不一定健康,台地茶也不一定不健康,比如南糯山,景邁這些古樹茶園以前都算類似台地了,國家政策不允許打葯後,台地茶樹往有機方面發展,但是。。。由於之前的農藥化肥,你去雲南看茶樹,找的茶樹即使是古樹,也不一定好喝。
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茶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樹茶、大樹茶、台地茶又什麼區別?
首先,我們來看茶樹的樣子,茶的樹形。
一般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也稱半喬木型)、灌木型。
一、喬木型茶樹:
植株高大,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為野生古茶樹。
二、小喬木型茶樹:
植株較高大,基部主幹明顯,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
三、灌木型茶樹:
植株較矮小,無明顯主幹,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一張圖對比,可以比較容易區別,
茶樹自古以來,都是野生的品種,被發現和利用後,經過天然或人為從原產地向外遷移傳播,不斷移植和馴化的過程。
因此茶樹的類型又分為 野生型、栽培型、過渡型(圖)
一、野生型茶樹
野生茶是茶的源頭,指存在於天然林中與栽培茶種有親緣關係的茶組植物。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大量利用的茶樹。多為小喬木或喬木,樹齡幾十年至幾百上千年不等。
嫩葉無毛或少毛,葉緣有稀鈍齒、或全無鋸齒。因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捻成條索,毛茶顏色多呈墨綠色。主副葉脈粗壯而明顯,茶菁多呈墨綠色。茶性滑柔而質重,香氣深沉而特異,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長且穩定,耐泡度比常茶高2至3倍有餘。
越是稀有的,就是越貴的!野生茶就是如此,茶中極品,不可多得。
二、栽培型茶樹
與野生型相對的是茶樹的栽培型,通過人類不斷栽培出來的茶樹類型。
以小喬木居多,因有人工管理、矮化,便於採摘。
嫩葉多銀毫,葉緣較野生型銳齒,亦有無鋸齒者。葉身較野生型喬木為薄,毛茶顏色多呈深綠或黃綠色。主副葉脈明顯。茶性較野生型強烈而茶質相當,香氣較揚,口感較野生型水略薄而剛烈。
三、過渡型茶樹。
茶樹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是一個漸變過程,這包含茶樹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類型由少到多、逐漸向前發展的過程。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徵又具栽培特徵的茶樹類型——過渡類型茶樹。
因此,栽培型茶樹到底自何時起,很難說有明確的劃分界限,
茶葉的種類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
一般說來,
大葉種更經久耐泡,製成的茶味道相對濃烈。
小葉種相比之下滋味淡薄些,但香氣更高揚。
中葉種則介乎兩者之間。
古樹茶、大樹茶、台地茶的區別
首先,要有個概念,古樹茶和台地茶不存在喬木灌木類種的區別。
一、古茶樹
嚴格意義上的古茶樹為300年以上的喬木型大葉茶樹,多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
由於其根植較深,不需要人工澆水施肥,適應並能夠抵抗各類病蟲害,無需使用農藥,更自然、無污染,屬於環保型茶葉,古樹茶根部深入土壤,因此樹茶內含物質豐富,耐泡且更具香氣,滋味醇厚,回甘生津,是一種地道天然有益的茶葉。
二、大茶樹
一般指古茶山古茶園未經矮化的栽培古茶樹。
三、台地茶
是指那些運用現代茶葉種植技術,新種植的密植高產的現代茶園產出的茶葉。它們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由於密植和過多的人工增產干預,該類茶園的基本特點是「集中連片、高產」,伴隨的是「噴葯施肥、中耕修剪」。
該類茶人工栽培後一直處於相對比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說是人工養殖茶。
那麼茶樹原來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任何植物都有原種,唯獨茶樹未聞有原種,
沒有原種,茶樹的這個變種那個變種,都是沒有根據的。
根據陳椽先生編著的《茶業通史》考究,皋蘆種是茶樹原種。
皋蘆種生於原始森林中,屬於半喬木型。
由於自然推移於氣候適宜地區,各地氣候和天然自花受粉率不同,性狀變異,時間久了,名字逐漸被各地的方言所代替,比如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稱為苦茶,廣東大葉種,湖南高腳茶或峒茶,四川頂峰大葉或大樹茶,貴州高樹茶或高腳茶或大樹茶。
皋蘆原種,樹形屬於半喬木與灌木之間的中間型。
有四個傳播途徑,稱為四大變種
1、撣部型變種
屬於半喬木與喬木之間的中間型,從雲南原產地往南方熱帶傳播,樹高葉形都比皋蘆種大,主要分布在泰國高原、緬甸撣部、寮國及阿薩姆等地。
2、阿薩姆變種,再往南傳播,屬於喬木型,樹高葉形都比撣部型大,主要分布於印度各地。
3、大葉變種
中間型的皋蘆種,樹形比皋蘆原種小;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和雲南。
4、武夷變種,從雲南向東南溫帶往福建東北傳播,樹形比皋蘆原種更小。
葉大葉厚跟古樹與否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而是跟茶種有關。茶樹有大葉種和小葉種,有厚葉型和薄葉型。
市場上很有些用大葉厚葉的台地茶,採用輕度揉捻,製成松拋條,充當古樹茶。很多茶友都存在著一個誤區,以為大片葉就是古樹茶,或是樹齡較長的,所以現在市場大多造茶都是做成松拋型的。
先來看看古樹茶的特點:
1、樹種、樹齡:
古樹茶,喬木科,特點:植株高大,主幹及枝幹明顯,植株稀疏,產量低,不易採摘,樹齡達百年以上。
2、海拔、環境:
古樹茶一般均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較高,無人為因素,環境可稱得上原生原態的自然環境;就想易武颳風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此地自然風光極其優美,清晨雲霧繚繞,日出時,猶如夢境般色彩斑斕,奇幻悠悠。
3、生長方式、樹高、根系:
古樹茶:均無人為管理,純屬天生天養之物,在廣別老寨茶山,有一棵800年的古樹茶,由勐海縣茶科所06年鑒定,樹高8.5-9米左右,根系深入土壤的深度即為8.5-9米,此時它能吸收得到的礦物質養分是非常豐富飽滿的,所以此種茶樹不能喝起來口感飽滿,變化豐富,還能具有獨特的地域性風貌特徵,也就是常說的山頭特點,如:易武密香,細膩,猶如少女般的陰柔之美;景邁山獨特的王者之香:密蘭香韻,老班章的茶性剛勁有力,獨具英雄之氣概等等,每個茶山均有各自獨特特點。
總的一句,我國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茶樹的原產地,沒有之一。
古樹茶種類是分茶區域的,例如,就勐庫茶山來講說,就有東西半山茶區,與南勐河為之分,東半山多為藤條茶 西半山多為自然生長大葉種茶 比如壩歪長葉種 壩卡上寨冰島老寨茶種等等……
古樹茶大多為大葉茶。中緬邊境以及緬甸的古樹茶老茶葉片甚至有手掌大,有歲月的古樹甚至比人高好幾倍。古樹茶也會比小樹茶等葉片大些,這個在泡茶的時候就可以分辨。而且,好的古樹茶都有「茶氣」,除了提神,飲用起來蕩氣迴腸,還釋放壓力。
古樹普洱茶以大葉種為主,其中西雙版納的倚邦茶山和普洱市的景邁山以小葉茶種為主,其他的地方都是大葉種,
特別是勐海地區,小葉茶種就比較小見!
古樹茶應該大部分是大葉種茶。喝茶還是建議喝普洱茶,尤其是古樹茶。因為古樹茶經歷那麼多年,對蟲害有免疫,再說茶樹那麼高大,也沒法打農藥;其次,根扎的深,吸收的營養物質更多,更耐泡!想要了解更多,請請關注我的公眾號:雲南宛嬋。
雲南古樹茶分為大葉種和小葉種兩類,以大葉種居多。大小葉種的區分主要在葉片的寬窄幅度上來區別。理論上葉面面積28-50平方厘米之間為大葉種,28-14平方厘米為中小葉種,具體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區分。也就是說古樹茶葉片長度差異不大,但是寬窄幅度差異會比較大。小葉種古樹茶葉型偏狹長,大葉種古樹茶葉型偏寬大。
最出名的小葉種古樹茶產區有普洱瀾滄景邁山、困鹿山,西雙版納勐臘易武的曼松、倚邦,墨江鳳凰窩等。比較有名的大葉種古樹茶有西雙版納勐臘茶區,勐海茶區,臨滄勐庫茶區的古樹茶。大葉種可以有多大呢?以下兩片是比較典型的大葉種葉片形狀,以下葉片只是用茶樹老葉片舉例,並非品飲部分。理論上大葉種茶的多酚含量較高,小葉種的氨基酸含量較高。大小葉種古樹均有茶質非常好的代表,品飲口感上會有區別,耐泡度和茶質沒有優劣之分。茶質的優劣和內含物質,工藝有關係,和葉片形狀,大小,顏色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請大家選購茶時勿以貌取茶。古樹茶 也叫大樹茶,在雲南有六大古茶山。
古樹茶嚴格意義上的古茶樹為300年以上的喬木型大葉茶樹,多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
喬木大樹,自然不是小葉茶。
小葉茶既小葉種茶,成熟葉葉面積小於或等於20平方厘米。
大葉茶類所含的茶多酚、咖啡鹼等有效物質較多,製成的茶味道濃烈,但滋味收斂性略強;小葉茶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高,可制出高香茶葉。
古樹茶不一定是小葉茶,古樹茶按照樹型的不同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三種,按照葉張大小可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雲貴地區的古樹茶以喬木型,小喬木型為主,葉張一般是大葉種為主,如雲南大葉種,福建,浙江,廣東地區的古樹茶主要是以小喬木,灌木,葉型以中小葉種為主,如安溪鐵觀音,福鼎大白菜等,也有喬木,大葉種,如水仙等。
古樹茶大多是大葉種的。
古樹茶是從雲南起來的概念,指1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雲南的古樹茶多是大葉種,普洱茶的定義就是雲南大葉種、指定工藝、後發酵等特點。
那為什麼說是大多,不是所有呢?確實有少量的古樹茶是中、小葉種的,不過數量實在太少了,一般喝茶的沒必要關注。
當然,現在貴州、四川也都有發現成片的古樹茶樹,但概念是雲南提出來的,也是雲南推廣開的,被消費者認知也最廣,所以在這裡我認為古樹茶是專指雲南古樹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