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 「年」字?


「年」這個字確實有點特殊,特殊在哪裡呢?

首先,漢字的「年」,確實給人一頭霧水,從字形上很難看出字理何在。

現代漢字學引入了一個「理據度」的概念,以此將漢字分為三類:全理據、半理據、無理據。

那麼,「年」在文字學上叫做「無理據」的「記號字」。

如果以部首索引查字典的話,「年」應該怎樣查?

《康熙字典》竟然將其歸入「干」部,我估計是不得已的辦法,《新華字典》也沿用。

其次,「年」是個常用獨體字,一般常用獨體字往往會變成漢字常見的偏旁部首。

但是,極其反常的是,幾乎沒有漢字以年為偏旁部首。

只有幾個極其罕見冷僻字以「年」為部件,都不在《通用規範漢字表》內。

比如「哖」,是生造的方言字,是地名「噍吧哖」,在中國台灣省台南縣玉井鄉。

先解釋第一點,為什麼「年」字是這樣的構形?

先說結論:因為漢字「年」從漢代隸書到魏晉楷書階段,產生了訛變,完全丟失了字理。

(篆書過渡隸書叫隸變,而蠶頭燕尾的隸書變為橫平豎直的楷書叫「楷變」,大致發生在三國魏晉時代,目前從傳世的碑帖來看,鍾繇、王羲之這些人,大概起來很重要的作用,為楷書立下了法度。)

我們先看《說文》的解釋:

年,穀孰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

再來看「年」的古、今文字演變過程:

【引自: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冊中,頁638】

《說文》的解釋基本是靠譜的,「年」的甲骨文、金文從「禾」從「人」。小篆從「千」。

(「千」的古文字就是「一人」的合文,「身、千」一聲之轉,借「人身」之「身」,表數量「千」)

甲骨文和金文以「人頂谷禾」之形,會意「人收割成熟的穀物」,而商周時穀物是一年一熟,所以,很自然就能引申出「年歲」的意思。所以,「年、稔」是古今字。

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穀梁傳·桓公三年》

五穀大熟為大有年。——《穀梁傳·宣公十六年》

豐年多黍多秊。——《詩·周頌·豐年》

有年。——《左傳·桓公二年》。孔穎達疏:「年訓為稔」。

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受年」一詞,【受年】也就是【收年】:豐年好收成的意義。

比如《合集36975》:商王占卜北、西、南、東,四個地方的土地是否能受年(好收成)。

漢隸還有點「禾、人」的遺留,到魏晉楷變、南北朝的魏碑,就完全訛變成一個獨體字了:

漢隸:

晉代王羲之蘭亭帖

漢代以後各種碑刻上的年字: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很清楚了,「年」其實是「禾、人」的訛變,形成的一個獨體字。

其實,從「禾、人」的漢字還是很多的。「年」的構形其實跟「季、黍、香」相同。

最後,交代一下另一個問題:

「年」中的「人」是義符,也是音符,因為「人、年」古音相同,至今很多南方方言「人」的發音跟「年」一樣,比如:吳語上海話,閩南語等等。

我永遠記得小時候去上海的時候,跟上海孩子一起玩,他們那種濃濃的優越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阿拉是商亥年,儂是夯哈年(我是上海人,你是鄉下人)。

二、三十年前上海人,恨不得把上海人三個字刻在臉上。香港人覺得大陸人都是「阿燦」,上海人覺得上海以外的人都是鄉下人。

上海城鄉結合部的青年韓寒說的用油條洗臉的余秋雨,也是上海人(祖籍浙江餘姚),在他的《文化苦旅》的散文集中,那種上海人優越感一覽無疑。余秋雨大概就是今天說的油膩中年男。

看來「油膩男」是韓寒發明的。

我至今耳朵對上海話特別敏感,三公里以外都能聽出來,總覺得上海話像打機槍一樣,特別是上海大媽說的時候,給人一種市儈、刻薄、尖酸的感覺。為什麼有些人就能聽出吳儂軟語?

總之,上海油膩男余秋雨,有一個很好的總結:上海話俗,南京話土,北京話油。


人類在近3,000萬年的原始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年。年是交配和繁殖的節日,受從黃河流域到湄公河流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從 臘月初五或者十五開始,到臘月三十結束。當發情期結束的時候,年祭也就結束了。被部落認為幸運的女人懷孕了,開始孕育生命。沒有被幸運之星光顧的女人,就開始來月經,把敗死的紅色的生命血水排除體外,為了掩飾尷尬,她們用染紅的編織物和植物葉子遮擋自己的陰部。

面對懷孕的艱難,女人生產的生命危險,撫養孩子的漫長辛勞,毫無交配對象的選擇權,交配時候的被動和少歡,很多女人不願意過年。她們把自己關在黑乎乎的屋子裡,很多人早早地把紅色招牌和旗幟掛在自己的洞口或者茅草屋門口,告訴那些還在尋求繁殖機會的男人,這裡的年已經過完了。

東方的象形文字「年」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最早的象形文字年就是畫作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做愛的兩個人。從規範象形文字的表意功能來看,最上面的橫和撇表示,在上天的啟示和安排下,中間一橫代表的男人和下面一橫代表的女人交配。交配用兩橫間的短豎表示。從 表示天的那一橫開始,連接男人和女人,中間長豎落地,表示只有上天的靈魂,參與男人和女人的交配,才能產生新的生命。年字經常也寫做「姩」,與年相對應的就是「生」字,過年後9個月,當豐收的果實堆滿了倉庫的時候,娃兒就開始冒頭,出生了。

直到女娃找到娃兒果以前,人類和其他很多哺乳動物一樣,都是這樣一年發一次情,發情期交配生娃。而人類幼兒哺育期是最長的,因為這種生育劣勢,人類儘管異常聰明,卻不是這個星球上的強勢物種。1200萬年前,女娃找到了娃兒果,也就是《聖經》講述的蘋果,我們祖先的繁殖方式是慢慢演化成我們一樣的。生育強勢和智慧強勢結合起來,才讓我們成為藍色星球的主宰。


年(碾nián)中的「丿」指示有力的作用,地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運動和變化;「 」十和二的合體,說明一年有十二個月;加點「 丶」表示年有平年和閏年。借「碾」聲說明地球能自轉和繞太陽公轉。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說我們華夏民族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知道地球自傳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比西方十六世紀(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早知三千多年。

年的本義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共十二個月。可引申為1.每年的,如年會、年鑒、年利、年薪;2.一年的開始,年節、新年;3.有關年節的(用品),如年畫、年禮、年貨;4.時期,時代,如近年、年華、年號(a.帝王用的紀年名稱;b.公元紀年名稱)、年限、年深日久;5.收成,如年成、年景、年謹、荒年;6.歲數,如年紀、年事(歲數)、年高、年輪、年壽(人的壽命)、年力(年齡與精力)、年衰歲暮(年紀衰老,壽命將盡)、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7.人一生所經年歲的分期,幼年、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8.科舉時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稱,如年兄、年誼(同年登科的關係);9.姓。

《華夏上古志?五千年演義》記載:做了首領的堯,仁德像蒼天那樣廣大,無所不被;智慧像神靈那樣微妙,無所不知。堯讓重和黎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長,重和黎居然成了兩位天文學家呢!他們還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識傳授給羲和、羲仲,讓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堯任命了農官后稷之後,農耕日漸發達,他也越覺得播種、收穫,都須掌握四時,而是掌握四時必須懂得天象。於是,堯把羲和、羲仲等人召來,命羲和細心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民政部來制定曆法,以便人們按時令從事生產。他命羲仲住到東方海濱,觀察記錄日出的方位與時間,以晝夜平分那天作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觀察太陽如何向南移動,以定夏至;命和種住到西方的昧谷,專門測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移動的方位,以定冬至。堯分派完之後,又說道:「我告訴你們,大概可以366日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閏月的辦法去解決,這樣,春夏秋冬就好確定了。確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確定出年來了。」這樣的測量方法,有點物理學知識的就會明白,古人知道地球自轉和繞太陽公轉的道理了。

石碾的結構

石碾【niǎn】碾是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年)的產生的。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盤(碾台)、碾砣(碾磙子、碾碌碡)、碾框、碾管芯、碾棍孔、碾棍等組成。石碾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盤。碾盤和碾砣的接觸面上,鏨(zàn)有排列整齊的中間深兩邊淺的碾齒,而碾砣上鏨(zàn)有排列整齊的一邊深一邊淺的碾齒,用以磨碎糧食。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碾齒深的那頭在中間),而碾框是用硬木(一般是棗木)做成的架子,呈四邊形。碾砣兩頭的中央有兩個向里凹的小圓坑,裡面固定著一個小鐵碗兒,叫碾臍;在碾框的對應位置固定著兩個圓形鐵棒,與碾臍相對,凹凸相合,能自由轉動。碾框的一端,中間有一孔,套在碾管芯上,而碾管芯是固定在碾盤正中央的一根金屬圓柱。碾框上一般還鑿有兩個碾棍孔。這一切組合就緒,再安上碾棍,這盤石碾就可以使用了。碾棍是兩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分別插在兩個碾棍孔里,呈對角線分布。當逆時針推動碾棍,碾砣轉動起來,石碾就開始工作了。使用一段時間後,碾齒被磨平了,需請石匠重新鏨出碾齒來,賦予這種石制工具以新的生命活力。

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一、在甲骨文中,「年」的意義是「年成、收成」。《佚》550:「丙午卜,爭貞:我受年?一月。」《合》118:「貞:我不其受年?」《粹》907:「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受年?」意為「會獲得好收成嗎?」《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註:「五穀皆熟為大有年。」《穀梁傳·桓公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甲骨文中還有諸多求年於河(河神)的卜辭,相當於後世的「祈谷」之祭。

二、甲骨文中紀歲用「祀」不用「年」,到了周代,紀歲才用「年」。《封簋》:「萬年(以)(厥)孫子寶用。」《免簋》:「免其萬年永寶用。」《師酉簋》:「佳(唯)王元年正月。」《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三、年齡。《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史記·賈誼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

四、帝王的年號。《三國志》:「改年為延康。」


河北蔚縣是年味最濃的地方。


年,是一個記錄時間的字。在傳統文化裡面,是用天乾和地支代表的。比如像2017就是丁酉年。中華先民根據太陰曆得出365天為一年。每一年分12個月。從正月開始直到臘月。當臘月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就為過年。中華民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不光是在此時此刻,舉家團聚,走親訪友,更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在各地有不同過年的習俗,基本內容還是相同。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皇帝的年號來進行紀年。比如萬曆十二年,道光三年,乾隆二十八年。前面兩個字都是皇帝的年號,後面是時間。年代表一個事物的開始,也代表一個事物的結束。一個皇帝登基改元,就是從元年開始。比如萬曆元年,知道這個皇帝死去,退位。這個年號就終結了。下一個皇帝開始新的元年年號。

現在以西曆公元紀年,比如去年是2016,今年就是2017。只是數字的疊加,對時間和事件難以聯繫。所以西元紀年,簡單便捷。但是缺乏中國傳統紀年方法的故事性。比如:辛亥革命、戊戌變法等等。

對「年」字對中國人有獨特的情感,和不同於西方的解釋方法。這個字裡面包含著濃濃的東方情感,家國情懷,歷史事件。

最後,歡迎您關注今日頭條號「周易文化應用研究院」,謝謝邀請。


從說文解字來說,年就是人們把收穫的糧食運輸回來。

後來歷經演變,變成收穫的節日,以及經歷這樣一個節日,所有的一個歷程,再延伸就為年齡。

但在這節日過程中,人們演繹出了不同的傳說,這也體現了人們對年的喜愛之情,這樣理解也是有情有理的。

關注我唄??


推薦閱讀:

上聯:嘯傲風月逍遙派,請對下聯?
梅開朵朵風雪煉精神,求上聯?
《倚天屠龍記》中楊逍的身世是怎樣的?他與黃衫女子有什麼關係?
上聯,秋菊清秀麗影俏?
為什麼四大名著里只有紅樓夢形成了「紅學」。而沒有形成「三學」, 「水學」?

TAG:民俗 | 教育 | 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