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候交通落後,楊貴妃真的能吃到荔枝嗎?


杜牧一句"紅塵一騎妃子笑",讓楊貴妃愛吃荔枝這事千古流傳,但靠著"紅塵一騎」,真能讓楊貴妃吃到新鮮味美的荔枝嗎,這讓人懷疑。

荔枝產於南方廣東福建一帶,距長安有千里之遙,即使採用當時最頂尖交通,也需四五天,若加上採摘時間,荔枝的保鮮期早就過了。何況從荔枝產地到皇宮,並不都是上好驛路。但這並不意味著真的沒有其他保鮮方法。

我們的祖先是智慧的。為了延長保鮮時間,從實踐中歸納很多保鮮方法。其中最實用的是冰保鮮,這種方法就是現代也常用。唐宋時期,匠人們在開採礦石的過程中,發現了硝石製冰技術,並投入使用,只不過造價高昂,不是一般家庭能用得起的。

另外,楊貴妃若想吃到鮮荔枝,還可以採用移植荔枝樹的方法,雖然技術難度較高,但以唐朝奇人異士倍出的情況,也未必做不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完全是可以的。

千萬不要小瞧唐代的通訊能力,這是帝國維持強大的支柱。

當時大唐在全國建有無數驛站和快馬。

任何地方的緊急軍情、緊急物資、緊急公文,都立即通過八百里加急傳送。

這些驛站都建立在所謂的官道邊,也就是官府修理過的道路。

自然,這道路和今天的馬路不能比,大體是可以騎馬快速奔走的土路。

同時,道路傍邊每隔20里有驛所,有吃有喝,還能換馬。

自然,一些偏遠地區,就不可能20里有驛站,但三四十里內肯定還是有的。

快馬加急,換人不換馬;換人不換文件。

據《大唐六典》記錄,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職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當時的馬,一般一小時最快跑50多公里,跑100公里就一定要換馬。

這樣,只要不斷的換馬,就可以保持每小時50公里的時速。

這種緊急文件,一般是天剛亮就必須出發,一直跑到天黑。

當時大唐規定,加急一天最快要跑600里,也就是300公里。

從四川的荔枝產地到長安,大概1000公里,那麼快馬4天就可以跑到了。

鮮荔枝可以保存至少4天不變質,如果採用低溫保存技術,也就是荔枝帶著葉子再用冰塊降溫,可以保存一周以上不變質。

那麼,楊胖胖絕對是可以吃到鮮荔枝了。

只是,800里加急可非同小可。就為了吃這些荔枝,不知道會累死多少匹馬,耗費全國的物力和財力就更別說了。

而且,為了運輸這些荔枝,這些古代快遞員也是很慘的。

大唐規定:凡在驛途中耽擱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則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更加,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自然,運輸荔枝如果失敗或者出問題,這個快遞員恐怕小命難保。

這一切,如果是用於國家大事,自然無可厚非,現在只是為了讓楊胖胖笑一下。

可見,大唐的衰敗也不遠了。


當然能夠吃到。

首先看下貴妃吃的荔枝的產地,大致上有巴蜀、嶺南兩種說法。

《唐國史補》裡面說,貴妃生在蜀地,喜歡吃荔枝,但是後來嘗過嶺南產的荔枝後覺得更加美味,此後嶺南的荔枝就成了貴妃的固定貢品。

也有各種資料說貴妃的荔枝其實還是來自巴蜀,比如蘇東坡的《荔枝嘆》里就明確提到荔枝取自涪州。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雖然說法不一。

但是無論從巴蜀到長安,還是從嶺南到長安,貴妃都是能吃到荔枝的。

再說保鮮問題。

我們都常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的話來形容荔枝保鮮的重要性。

見於荔枝的這種習性,運送荔枝就要追求速度,這時候驛送制度的優越性就出來了,通過不停換馬,一路狂奔,方能保證荔枝的新鮮。

《輿地紀勝》里就記載了從涪州摘了荔枝後,取道子午谷,三日即可到達。

再輔以必要的密封手段,吃到新鮮的荔枝,對於貴妃來說並不算難。

當然,對於馬不停蹄的運送者來說,則是艱難險阻,風險極大了。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啊,以一國之力做一件事還是做得到的。而且,楊貴妃吃到的不一定是嶺南荔枝而是蜀地的荔枝。

《華陽國志.巴志》載:「東至魚腹(今四川秦節),西至子午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蜀都賦》注引《南裔志》也說: ……江東至郡江洲縣往往有荔枝……」。可見,屬於亞熱帶態氣候的川東南,當時是產荔枝的。李肇《國史補》云:「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故每歲飛馳以進」。由此可見,楊貴妃吃的是家鄉的荔枝,或許吃的不是荔枝是對家鄉對兒時記憶的思念。

可能又要問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荔枝過去能不變質?答案是,以國家之力修建了一條荔枝道:涪陵荔枝在質量上不及南國所產,但從成都近了一兩千里,若捨近求遠,路迢時曠,難以保鮮。其次,長安至川東南如經褒斜成都,繞道何止六七百里,權衡之下,以走子午道進鎮巴境內入蜀為最近,於是荔枝道便成了,也就成為唐朝最繁華的一條驛道。用驛站傳遞八百里加急兩三天時間裡,不計馬匹和人的生死是有可能做到的


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首詩:「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很有名,一是因為楊貴妃,二是因為荔枝。下面,小編就說說,在唐朝如何把南方的荔枝快遞到北方?

我們知道,在運輸、物流業發達今天,大西安任何一條大街小巷都可以吃到荔枝。但是,在唐代的長安要吃到新鮮的荔枝到底有多難?如果,你了解長安距荔枝的產地、運輸的路程和運送時間的話,一般人是肯定吃不到荔枝,更別說是新鮮的荔枝了。

唐明皇李隆基為了博得貴妃的一笑,下令從千里之外給貴妃飛馳轉運荔枝。那麼,根據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我們應該知道,過了6天的荔枝,是絕不敢作為貢品送給貴妃的。當然,楊貴妃是不能吃變質的荔枝的。

那麼,問題來了,唐朝究竟是如何快遞荔枝的?

據文獻記載,古代裝運荔枝的空容器主要有瓷壺和竹筒。其實,唐代的古代人已經創造了鮮荔枝的運輸、保鮮方法。將荔枝裝入容器,之後密封。這樣有利於迅速積累二氧化碳,抑制了果實本身的新陳代謝,氧逐漸降低,延長了荔枝的成熟時間,從而達到荔枝的保色和保鮮。就這樣,唐朝的楊貴妃不但能吃上荔枝,而且吃的絕對的還是新鮮荔枝。

由此我們可知,唐朝快遞荔枝主要依賴於竹筒密封保鮮,效果還是相當不錯。


楊貴妃吃到荔枝肯定是真的,問題是在唐宮裡除了楊貴妃,又有誰見過荔枝?就算是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都出自楊貴妃之後。楊貴妃出生於四川眉縣,8歲喪父由叔叔接去洛陽。楊貴妃喜歡荔枝,只能說她8歲前吃過荔枝!至於她怎麼會吃過荔枝,我就不多說了,我一說就會招來一遍臭罵聲。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每年結實的唐玄宗總要派專人給她從四川涪州快馬長途傳送,到達長安時要求荔枝鮮味不變。要做到荔枝鮮味不變,就要短時間內送達長安。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沒有飛機、高鐵是如何做到的荔枝短時內送達目的地?從涪州到長安千里之遙,這就要歸功於驛道快馬。

一騎紅塵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在這裡詩人岑參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普通驛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則要求日馳500里。唐朝規定30里一驛,每兩驛置驛防兵300人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期全國有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專門從事驛務工作的員工20000多人,其中驛夫1700人。所以有這樣一支有保障的郵驛暢通的隊伍在,「」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楊貴妃固然可以吃到新鮮荔枝了。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屌絲逆襲」
廈門博餅遊戲的由來,根源竟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
抗戰勝利73周年,談談戰火紛飛中的中醫
中國古代索兵鑒賞:套馬的漢子不光威武雄壯還能上陣抓人
此人兵變逼父親退位,登基後把愚昧落後的小國,治理成現代化富國

TAG:唐朝 | 楊貴妃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