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什麼讓你有回家的慾望?
世紀八九十年代,回家只能去坐火車,那個年代沒現在方便,只能到火車站的賣票口去買票,有時隊伍排得幾百米長,但一天只放那麼幾張票,根本就輪不到,所以,常常是買票販子手上的高價票。記得來北京之後第一次回家,是站著回去的,到家之後腳都腫了,當然也有美好的事情,有一次在車上認識了一個美女,她是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的學生,與我同鄉,同在一座城市。所以,一路聊得很歡,後來她也到圓明園來看過我,再後來她還獲過全國歌手大獎賽的優秀獎……」批評家楊衛在談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春節回家時這樣講到。 提到春節回家,就會想到電視中非洲荒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它們不停地奔跑著,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游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跌落于山崖、淹沒於激流,食於天敵,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這與春節回家的人群何其相像, 不管路途多麼艱辛,人們總是義無反顧。 對於回家人們為何如此執著?是親情血脈的召喚?是文化的塑造集體無意識還是原始的慾望和衝動使然?「家」之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曲折的回鄉路 1969出生於湖北黃石的當代藝術家馬六明在談到他來北京後第一次回家的情形時這樣講到:「帶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淹沒在火車站的人山人海里。」 1993年馬六明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到京後的第一天就入住北京東村(畫家村),起初他並不知道東村裡有那麼多的藝術家,大概過了一個月,大家慢慢認識了,那時候還沒有人做行為藝術,主要是有的藝術家還在中央美院進修,有的是做攝影的,有的是做音樂的,就是不同的人,後來在東村的狠人都成了朋友以後,經常聚在一起,聊藝術。 馬六明說那時候的北漂族,更多的是帶著一份理想來的,然後完全看不到前途。現在的年輕藝術家來是看到有很多範例,成功藝術家的範例,但是他們那時候是沒有的,和現在的北漂族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春節,從小時候一到臘月20就等啊等啊,因為過年大人們給壓歲錢,所以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主要是小時候缺錢,過年有錢,感覺現在過年,主要是看父母和親戚,每家都是團圓,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關心老人,帶他們一起出去看看走走。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讓他們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和食品,享受春節的美好時光。當然,放假也是讓自己放鬆和休息的時刻。
自己快30歲了,既沒有掙到錢,又沒有成家,馬上過春節,不敢回家面對父母,自己也不願意回家,問老王這樣好不好。老王看了這位網友的留言,就告訴他,肯定要回家的,父母給你的關愛,希望在節假日對父母的陪伴,而不是想著你掙錢的多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