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去理解父母輩的婚姻呢?
每一代的婚姻與家庭,都有著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縮影。
我們的父輩,生長在文革末期,見證了改革開放,目睹了國家發展,而且繼承了老一輩的價值觀,愛情觀,人生觀。
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很多地方溫飽都是問題,我們那裡的父輩們兒,大部分為了生存,闖到了北大荒,因為這裡能吃飽,能生活,更有大部分人落在那裡,留在那裡,終在那裡。
解決了溫飽,也是成年的時候,找對象成家立業是首要問題,很多人就必須回老家了,因為成家立業,守孝父母是那時的傳統,都必須回到家中,由媒人托媒,雙方見面,最後成家。那時候如果有自由戀愛的,是非常稀奇的,大部分在城市裡,而在我們農村是少見的。
那時候沒有磨合,雙方沒有意見,就定日子結婚了,那時候的人也是樸實的,因為生活都很困難,男的種地幹活,女的做飯洗衣看孩子,新婚的也粘糊不了幾天就會平淡,因為很忙,很餓。
那時候男的都會被託付要照顧好女人,而女人都會被教做一個賢妻良母,三從四德雖然沒有了,但是還有很多約束和習俗。當然生活中總有磕磕絆絆,但是大部分都是因為雞毛蒜皮,大事還是男的當家的,而小事吵吵就過去了。
父輩們兒的感情,是相濡以沫,少有瘋狂的青春,都是在朝夕相處的歲月里開始沉澱,多數的都是親情,感情為主。
但其實,那才是愛情,經過時光洗禮的才是愛情。那個年代沒有離婚,就算天天打架,頂多是女人回娘家待幾天,男人去認錯接回來就好了,生活就是這樣,磕磕絆絆是必然的,是必須的。那個時候離婚是丟人的,女人離婚回娘家都不受待見。
我的父輩們,每個家庭都會吵架,但從未有人離婚,而今都以白髮,相攜相守,眉眼中的恩愛反而比過當年,因為那是歲月的見證,吵鬧,卻不孤獨。
形式大於感情吧。跟現在的相親比較像。
為什麼要結婚?年齡到了,該結婚了,於是覺得哪家的孩子行,談一陣子就結婚。
結婚了就要幹嘛,要孩子啊,於是結婚後一年,一個孩子就出生了。如果是女孩,就算罰款也要二胎,如果還是女兒,有可能還要第三個。(計劃生育期間要罰款的,我出生被罰了5000)
同樣還有離婚。很多叔叔阿姨在一起吵架打架冷戰分居甚至出軌等等,第一個想到的竟然不是離婚,而是如何維護婚姻這個架子。
畢竟在他們心裡,老道德給他們形成的習慣和壓力不是這個嚮往自由的現在能夠輕易改變的。
磕磕絆絆,攜手走過改革開放,跨過千禧。大概這是「千年」的質樸純粹的愛情吧
還記得小時候常常見到鄰居家吵架,也曾聽家裡的老人談起誰誰家的雞毛蒜皮不合的小事。但是從沒見過有誰誰鬧的離婚的。多是吵架,摔東西,或者回娘家
那時候的人,真的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床頭打架床尾和。或許有人覺得是那時候的人懼怕閑言碎語,認為離婚是丟面子。我覺得無論是因為社會輿論,還是父母之命,只要在一起。那就會為維護家努力。這就是愛情。
百度的愛情是說
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嚮往,以及無私專一併且無所不盡的情感,還有嚮往未來的生活。
老話說「不捆綁,不成夫妻。」我不贊同也不否認這種觀點。老話里的捆綁多是父母包辦婚姻。這樣的婚姻多半不幸福,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是講究緣分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
而我提這樣一句老話想說:其實父輩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捆綁,壓迫著兩個人在一起,不會輕易的說出分開。而當今社會,自由,平等,博愛。人是有慾望的,也是自我的。每個人都在人海里尋覓,又或者因為一件小事就結束多年的愛情。更甚者,戀愛如穿衣喝水一樣稀疏平常。我不是針對什麼人,也許有的人只是不厭其煩的找到一個 錯了 又找,堅持尋找真愛!
愛情沒有標準,也沒有特定的答案。就是在一起相互扶持,走過半個世紀。無論是因為衝動,還是父母之命,還是種種原因。只要在一起了,那就是緣分。珍惜身邊人,如果那個他(她)不珍惜,結束也無可厚非。只是請慎重考慮,自由平等開放也意味著選擇的多,想像的或許有,但你不一定等的到。這樣大概才會像父輩一樣不迷茫,不知不覺的就是白頭偕老。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推薦閱讀:
※結婚了以後的某一天,你突然發現對方不愛自己了,你會選擇離婚嗎?
※弟弟結婚姐姐該不該給父母錢幫助父母娶弟媳婦?
※夫妻共同債務24條修改後對已判決生效的案件起作用嗎?
※張雨綺敢愛敢恨,馬伊琍說且行且珍惜,她結婚19年被出軌4次!
※維護一個家庭的穩定和幸福是妻子的職責嗎?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