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著名嗎?


一縣一品助農行動,為家鄉農產品喝彩!陝西東大門,潼關醬筍

潼關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東鄰河南省靈寶市,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為陝、晉、豫三個省的要衝。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鍾是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歷史

商代:隸定國,稱桃林。周代為畿內地,錄虢國(北虢),稱「渭汭」。春秋:稱桃林塞,隸晉。晉侯使詹嘉處暇守此防秦。戰國設寧秦縣,屬寧秦縣轄地。漢高祖五年,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後以船司空官名為縣名,隸京兆尹。東漢:複名船司空縣,隸司隸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縣併入華陰,隸京兆尹。後經三國、魏、晉275年均屬華陰縣。北魏屬定城縣。西魏:定城縣併入敷西縣,直至北周。隋朝:屬敷西縣隸華州。五年(609)改敷西縣為華陰縣,潼關屬之。唐垂拱元年,華陰縣改稱仙掌縣,天授二年分仙掌縣東部(潼關)設潼津縣,隸虢卅。後經五代、宋、金、元約670餘年,均屬華陰縣。明朝屬陝西都司。 清雍正二年設潼關縣。乾隆十三年改設潼關廳,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民國二年(1913)廢廳,設潼關縣,屬陝西關中道。

 佛頭山風景區位於潼關縣安樂鄉境內,是以秦嶺支脈佛頭山為主體的山嶽型風光及宗教文化風景區。其主峰因酷似佛首,故稱佛頭山。自古即有「關南名勝」、「西嶽第二奇山」之稱,為古今著名避暑遊覽勝地。因其山頂常年白雲縈繞又稱「白雲山」。佛頭山的馳名,主要源於潼關妙善公主在此學佛行法並最終在山頂佛崖寺修成千眼千手菩薩(即千手佛)的美妙傳說。佛頭山自然風光俊美:走進十八盤陡峭的台階蜿蜒曲折、嶂天蔽日。沿途可看到水花四濺、滲涼沁人的「滴水崖」、天造地設、別有情趣的「石挾通幽」、一路雖覺疲乏但「步步高」使你平添力量。「九天攬月」促你快步向上,站在「觀日台」除清晨可賞美麗壯觀的「佛山日出」外,抬頭遠望,那茂密蒼翠的樹林、鬱鬱蔥蔥的灌木,多彩多姿的山花,足以使你陶醉。低頭近看,山下那彎曲小道上曲曲蠕動的上山人流,映襯在青山綠樹之間,實如人在畫中行,畫在目中動。喜歡刺激冒險的年輕人可爬一爬「步雲梯」,上一上「神龜石」,特別是欲上「九天攬月」之士不妨攀上「通天梯」登上佛崖頂那將另是一處醉人的天地—極目遠眺,滔滔黃渭,盡收眼底,浩浩秦川,飽覽無餘,巍巍峰巒,綿延足下,使你頓生「一覽眾山小」的自豪……。

黃河風景區度假遊樂中心東區位於黃河潼關轄區東段,秦、晉、豫三省交界。東至黃河護岸23號壩,西至黃河公路大橋,南至207省道,北至黃河中心線,東西全長5公里。黃河公路大橋,同蒲鐵路大橋飛架南北,連霍高速公路與遊覽區平行相距不足百米,景區大門即在207省道旁。奔騰南下的黃河,穿-峽谷,「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益增其奔猛」,在潼關古城外,兼容了西來東去渭、洛河水,三河交匯後在此忽急折東流。黃河激浪中的驚險漂流,譽滿秦、晉、豫的黃河鯰魚湯以及近在咫尺的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城」的潼關古城,近年來已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同時,僅距黃河數百米遠,又有蒼翠碧綠的鳳凰山、東山可供利用,極易開發空中、水上、陸地、山野等各種遊樂、觀覽項目。

一縣一品(潼關醬筍)

潼關醬筍創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潼關醬筍」是渭南市名揚四海的傳統名優特產,由潼關縣醬菜食品廠生產。它以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外形美觀,紅褐透亮,色澤鮮潤,酥脆鮮嫩,咸中有甜,筍香濃郁,醬香撲鼻,食之開胃,風味獨特,耐於長貯,最宜佐餐而聞名遐邇,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譽。潼關醬筍營養豐富,富含脂肪、蛋白質、氨基酸、粗纖維、糖分、氮化物、鐵、磷、鈣等多種營養成分。並有促進食慾、壯健身體之功能。潼關醬筍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選用當地所產上等萵筍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這裡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所產萵筍挺直堅實,個大皮薄,粗壯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細均勻,葉黃,外皮發白,內皮變硬,為優質萵筍,號稱「鐵杆青筍」,是製作醬筍的理想原料。採用山西潞鹽為輔料。這種鹽含硝大,食用雖不佳,腌制醬菜卻很理想。(各地農產品免費上架中國農林科技網農林商城,特色農產品可直接進入農林商城購買)

老潼關肉夾饃


關注中國農林科技網,在主界面下方點擊官網申請註冊會員,免費發布供求信息。關注公眾號:中農科技網,瀏覽海量農林資訊,實用技術!


潼關當然著名了。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是進入中原和衝出中原的關隘,此關一失,離亡國已不遠,很多電視劇電影和古詩裡面都會提到潼關的


潼關位於陝西省

渭南市

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

水經注

》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

關山

,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

武則天

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

潼津縣

,明設

潼關衛

,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

三秦

之鎖鑰,所以成為

漢末

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古潼關遏聚關中東面,有黃河,秦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潼關醬菜,肉夾饃,黃金久都生命久負盛名,十里長廊更為新游地,俯瞰渭河黃河……


在潼關縣北,雄踞晉、豫、秦三省,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潼關北臨濤濤黃河,南依巍巍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的:「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

潼關東面山峰連接,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岳。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此後歷經戰爭洗禮,仍保留著基本風貌。現留關城周長5公里,北面與東北以夯土為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六處門外,尚有南北兩個水門。 由於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的城磚被拆卸一空,但從斷垣殘壁處,仍可窺當時堡壘之雄姿。


潼關縣位於陝西省關中東端。東鄰河南省靈寶縣,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河相望。是關中的東大門。 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22千米,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迹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感謝邀請。

潼關是古代比較有名的關隘,東漢曹操使人修建。

古代所有的關隘都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地理位置特殊,建設後易守難攻;第二軍事要塞,兵家必爭。而古代中原一帶秦、晉、豫都是富庶、繁華的地區,潼關就是這些地方的門戶。

其實所有的關隘都有棄車保帥的作用,仗在這裡打,不會影響到好地方的建設和發展。所以,一般的關隘都是軍事和軍工密集的地方,民風彪悍,大多以武勇為尊,歷朝歷代攻伐不斷,而潼關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地方。


推薦閱讀:

TAG:兵出潼關 | 文化 | 歷史 | 地理 | 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