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識到自己心理有問題的人,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嗎?


只有認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這是必要條件!

認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並且願意作為「病人」或「來訪者」去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的人,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這是充分條件!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想法是:『我去學心理諮詢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這樣我就不用去找心理諮詢師了』。那這種想法是危險的,反而是不太適合做諮詢師的。(是在找不到,被逼無奈是另一回事,前提是你要願意去找)

為什麼認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是當心理諮詢師的必要條件?

因為,事實上,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是輕重、程度、性質、方向、主題有所不同。我們必須認識到並接受這個客觀事實。

請看《精神病理學》第一章第1頁:「純粹的健康和純粹的疾病都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既是健康的,同事也是有病的,差別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的。」

從心理能力上來說,「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是一種有自知力(insigh)的表現。最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明明自己有病卻否認自己有病。

認識到自己也有心理問題的作用——增加對來訪者的共情、接納

心理諮詢師認識到並接納自己也有心理問題,他對待來訪者自然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接納。這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咨訪關係,並且在治療中會有更好的著力點。

人人都有心理問題,更準確的說是——人人都面對4種終極命題的挑戰。

哪4種呢?

死亡:人人都怕死,螻蟻尚且偷生。只有少數人能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自由:自由聽起來美好,但是它的意思其實是——完全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

孤獨:不僅僅是通常說的寂寞、無人理解、無人陪伴,更是根本的「存在性孤獨」,無論我們和別人怎麼親近,畢竟還是兩個有點不同的人。沒人能代替我們去死、去選擇、去受苦

無意義感:註定要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那麼多價值觀,哪個是對的,哪個是我要的——看起來都有道理,又好像都不牢固……。人是自由的,要為自己完全負責,意義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那這個意義足夠「堅強可靠」嗎?

面對這4種終極命題,人就延伸出了各種痛苦、心理問題。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第一章第11頁第一段寫道:『奧托·蘭克早就說過:如果治療師把人視為懷有恐懼和痛苦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受本能驅動的生命的話,那麼他在治療上將會擁有更好的著力點。』

當我們一起看見並承認這4大終極命題,才可能——

理解自己的痛苦,也就理解了別人的痛苦。

真正的齊肩共進,建立最深的、也是平等的關係。

為什麼心理諮詢師之前,必須去接受心理諮詢?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的作者,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另一本書《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里是這麼說的:永遠不相信一個自己沒有接受過治療的心理治療師。

歐文亞隆這位大師級的人物,他自己都接受了至少有數年的心理治療,他的治療師是羅洛·梅。這是動力學取向心理治療師(或精神分析師)的傳統——只有自己接受過治療,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治療師。這一傳統基本上被整個行業、不同流派的人都接受認可。

連大師自己都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有大的可能性,比大師還牛逼?居然可以不接受治療就治好自己?這個概率太低了。

做人要謙虛。

最簡單的比喻是——

再好的醫生,都不可能給自己動手術。

再好的理髮師,都不可能給自己理髮。

上手術台之前,醫生要先給自己消毒。否則可能會帶給病人某些病原體。

心理諮詢也是如此。

除非是非常簡單、而且迫於無奈(確實找不到人)的情況下。顯然,一般是不可能有這種極端情況的啊。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幾乎所有來接受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人,都有「病恥感」。具體反應為,都很擔心「我正不正常?」「我是不是有病?」

「我正不正常」——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來訪者都會問的問題……。

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態度:

病沒有什麼可恥的,心理有問題也沒什麼可恥的。

但這種態度不是理性上的,而應該是感性的、直接的。

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去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很難說他真的打從心底接納「病」「心理有問題」這件事情。

比喻: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但是王婆自己從來不吃瓜。——這真的很難讓人相信,瓜真的有你說的好。

如果心理諮詢師在內心深處,是不接納心理問題的,那麼他就無法真的接納來訪者的。這可能會導致對來訪者的傷害,或者導致治療無效。

一個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坦然的接受心理治療,不僅僅是處理自己的問題(上手術台之前要消毒),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你看別人怎麼給你做的,你會有耳融目染的學習效果。

為什麼接納心理問題的存在,反而是改變心理的必要條件?

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大師——說過:

『當我接納真實的自己後,我就改變了。』

「接納」這個動作,它最早改變的,是降低「病恥感」「自我厭惡」「自我懷疑」等一系列情感。

這很重要,這相當於給「病人」「來訪者」減負,讓他們有力氣去做別的改變。

因為「病人」「來訪者」通常都有很大的情緒和情感壓力、內心衝突,他們無力顧及其他事情。

如果一個人有強烈的病恥感,他甚至都會逃避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因為他不願意承認「我有心理問題」。那這就更談不上改善他的生活幸福感了……。

如果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詢師,本身帶著有色眼鏡(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的)去看他的病人或來訪者,這本身是一種增加壓力、潛在傷害——別人來找你是療傷的,結果你變成增加別人的「病恥感」,這怎麼說都不對。

總結

①願意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的人,才可以做心理諮詢師

②願意去接受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人,才會是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③去接受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本身也是一種學習

④最重要而——其實人人平等、人人皆有苦楚,人與人在四大終極命題之前,其實是很相似的。所以才有互相理解、幫助的可能性。心理諮詢和治療才有可能有效,

最後的問題是,怎麼學呢?

記得不要只看心理諮詢或治療的書。

要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心理統計》。

參考有關答案:

心理學入門需要讀哪些書?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73342299832058125/

心理學分為多少種?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0008705080295694/

怎麼找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30407935078564110/

如何看心理醫生?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27288760994889998/

心理學家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嗎?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27881518373667080/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有過諮詢經驗,曾經是來訪者角色的人最後成為心理諮詢師,是許多心理諮詢師的經歷。因為久病成醫,或者說通過治癒自我的過程,逐漸感受到了心理學的魅力,立志用心理學幫助更多的人,這種經歷對於一個心理諮詢師來說是寶貴的。

曾經坐在來訪者的位置上傾訴、發問,也就更能切身體會來訪者的心情,當自己成長為心理諮詢師後,對來訪者的問題也就更容易代入,產生同理心。

另一反面來訪者的諮詢進度,有過經歷的諮詢師也會更有經驗。

在心理諮詢師的必修課中就有督導課,也就是諮詢師自己充當來訪者,向更高級別的心理諮詢師做諮詢,自己親身體驗諮詢的過程,了解來訪者的心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心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盡量還是不要去給他人做諮詢,心理諮詢師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因此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還有許多課程需要你去完成。

以上均為每日談心·顧老濕 原創

轉載請聯繫作者


什麼是心理問題呢?其實就是偏差,偏差毎個人都會有,但偏差的方向,偏差的大小,差別就太大了。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當初想要選擇這個專業,決定去中科院心理所讀書之前,我給自己做了一個MMPI人格量表,因為我知道自己也有問題,我需要確認我的問題在正常範圍之內,這樣未來從事這個工作才不至於傷害到自己,傷害到他人。

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各類疾病的癥狀描述和診斷條目,也就不可避免的聯想到自己,對號入座。因為有了量表,我知道自己有問題但問題在正常範圍內,所以對我的擾動並不大。

我並不是說要迷信量表,但是我們畢竟無法客觀清晰地認識自己,至少量表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參照。最主要的,是對自己負責,也對來訪負責的態度。

諮詢師體驗,是處理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獲得真實的做為來訪者的體驗,並在這個過程當中發展出用於工作的覺察力,如果只著力於處理自己的問題,而忽略另兩項,會比較難獲得專業上的成長。

個人真的很不建議以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為目的選擇做諮詢師,這樣很難享受這個工作的樂趣所在,而且容易在工作中受到傷害。

其實經濟帳也不合算,解決心理問題,接受諮詢只需要付諮詢費。做諮詢師,要花費大量的學費,還要承擔個人體驗和督導的費用,還要終生學習參加各種培訓,剛開始工作時收入都是倒掛的。不是真心喜歡這個專業,享受這個工作,並且有一定的經濟支撐,其實蠻難的。

有這個想法我表示理解,但是要告訴您一個事實,我的很多來訪者在他們接受諮詢的某個階段,都曾表達過想學心理學,想做諮詢師的願望,但隨著諮詢進程的深入,就都不再提這件事了。

所以,真誠地建議您,先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內心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再做決定。


他在沒有自己意識到自己有問題時,說明他是個普通人,當他意識到自己有問題了,他就有別於普通人了。這時候他就有專業知識了。所以她可以通過參加課程學習,通過考試,成為一個國家要求的諮詢師。過去的問題,能讓他更容易體會病人的痛苦。在諮詢中開放自己,與開放者共情。


推薦閱讀:

父母不同意我和男朋友結婚,應該怎麼辦?
給女生花錢時男生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蔡倫的自殺原因是什麼?
如果上帝讓你選擇,你要選擇哪張臉?
我陪著孩子成長,卻失去了愛,你們說值嗎?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