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該不該阻止自己家的孩子和「壞小孩玩」?


不能強行阻止,要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那些行為是不對的。孩子還小,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許他是看到那個孩子的強勢,把他當作英雄。可以和孩子聊聊,為什麼喜歡和他在一起玩,如果真的是崇拜,就要想辦法,改變一下孩子的認知。

首先,給孩子講些有關英雄事迹,或通過繪本和視頻資料讓孩子知道英雄是什麼樣的。是扶貧幫弱的,不是欺負弱小,以顯示自己威風。

其次,和幼兒園老師溝通,在班級舉辦語言美評比,對不說髒話,懂得文明禮貌的小朋友提出表揚和獎勵,號召小朋友們都和懂禮貌的小朋友交朋友。讓孩子知道隨便說髒話是不對的,是不受大家歡迎的。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沒有所謂的「壞小孩」,只是在他生長的環境中受到了不好的影響,才會出現言行上的問題。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給孩子做好榜樣,嚴於律己,不要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成為不受歡迎的孩子。


謝謝邀請!

首先,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應該給孩子貼上標籤。

樓主所說的「壞孩子」亮亮很明顯就是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的孩子。實際上,每一個被貼了標籤的壞孩子本意並不是願意做壞孩子的。每一個壞孩子成為壞孩子,都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兒,也不要輕易打擊孩子的信心。

第二,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和各種小朋友都能夠有相關的接觸。

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小夥伴兒。一味的家長做干涉來固定孩子的朋友圈,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並不利。孩子是社會人,終究要走向社會,進入社會化過程,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盡量的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對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影響是非常有利的。正是因為孩子年齡小,所以他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過程是可控的,家長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做適當的正面的引導。

第三,針對孩子回家學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應該冷靜處理。

當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了一些自身家庭不太接受的言語或者是行為時,家長的處理方法最好是冷靜處理。在孩子第一次說或者是做這些不恰當的言行時家長不要有任何過激的行為或者是舉動,反而是漠視他,無視他,這樣很快孩子就會發現這些他覺得稀奇的或者是新鮮的言行,在自己的家庭中並不會換來一定的關注,從而忘記,或者是放棄。同時,家長也需要在孩子的這個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實際上孩子是希望通過這些新鮮的言行來喚起家長的關注的,家長應該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給予積極的應對。

第四,既然童童是讚賞笑笑的勇敢的,那麼建議家長做適當的鼓勵和影響。

樓主所說童童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幾乎不會惹爸媽生氣,說明童童自身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而調皮的笑笑身上所爆發出來的氣質類型,正是吸引童童的原因。建議童童爸爸應該多陪伴孩子的成長,在周末,在空餘時間,多陪伴孩子,參與勇敢的遊戲,這樣用父親自身的勇敢來吸引孩子,從而達到童童爸爸媽媽所希望的乖孩子的樣子。

在幼兒園鼓勵孩子正常和小朋友玩耍,反對告訴童童說不要和笑笑玩耍這樣的話!

我是宸媽,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懂點教育,懂點心理,懂點藝術,喜歡我的頭條歡迎關注。


謝邀。我的回答是:【不能強行阻止,而是應該了解清楚這件事背後的原因,再去正面引導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任何強制性的阻止都會破壞孩子自我心靈的正常構建,會使孩子們產生對抗心理。要讀懂孩子,給孩子科學的愛。在了解成長規律的情況下,給孩子們充分的愛、自由、和選擇。

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童童,為何從懂事變成了對抗父母的孩子。

1.是否存在以往的生活中,孩子充滿探索的慾望經常被破壞。

在面對同伴的這種「勇氣」時,彷彿感受到壓抑在心裡的不滿得到了發泄,獲得了一種快樂,把同伴樹立為自我心中的「英雄」。

通過閱讀問題的經過發現,童童從小特別懂事,很少惹爸媽生氣。表面上看這樣的孩子被教育得很好,實際上對於一位不到四歲的孩子來說,很有可能是在權威的要求和規則下才變得聽話的。

有過育兒體驗的父母都知道,如果成人在孩子三歲前充分滿足寶寶的需要,讓孩子去探索,就會碰到父母的認識與孩子行為相矛盾的時候,比如寶貝想自己爬到柜子上去玩,寶貝用舌頭舔玻璃,成人會認為有危險、臟而阻止寶貝,慢慢寶貝就會減少嘗試而變得聽從權威。

殊不知,這正是寶寶感官敏感期,他們是通過觸覺去了解周圍的事物,通過潛意識來認識周圍的事物。

如果父母在此時過多的干預孩子就會破壞孩子發育的正常秩序。就會造成孩子性格的偏差,會把比自己『厲害』的人樹為榜樣,喜歡跟他們玩。

2.自我意識建立時遭到破壞。

在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如,孩子不許別人拿他的東西,還強調:「這是我的,不給你」。大人們會認為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

會勸導孩子:「寶寶最有禮貌,給小夥伴一起玩好嗎?」其實,孩子在這時表現出的霸道、不分享,並沒有想到傷害別人,而是在維護自己,這正是自我意識的構建期,有了自我與外界的區別,從而產生了界線。

如果能平穩度過這一時期,孩子就會發展出專註和獨立兩個品格。人們天生都愛按自己的意識做自己的事,如果沒被打撓就會形成,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看世界,獨立便隨之而來,不容易受被人影響,如果孩子的獨立性被破壞,獨立意識不夠強烈,就希望通過他人來獲得認可。

圖片來自網路

其次,來了解一下「壞孩子」產生的原因

申明一下,我不喜歡輕易給孩子貼標籤,而是為了本問題做個區分。

1.缺乏關注。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喜歡搞破壞,欺負別人。原因之一是這類孩子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在四歲前他們的道德和是非觀念還未建立,所以我們不能以壞或邪惡來給孩子定性。

2.在孩子手部功能敏感期遭到了破壞。

兒童心理學研究,如果三歲前的孩子,手喜歡到處摸、捏、抓的時候被成人阻止,手部功能沒被喚醒,那麼到上幼兒園後,孩子就會通過打、推小朋友來喚醒手部功能的發育。

3.家庭環境的影響。

孩子嘴裡的髒話,四歲孩子的認知水平是不能分辨出好與壞,他們只是模仿身邊的人習得的,有時候甚至覺得好玩跟著說。

最後,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辦?

1.作為家長一定不要著急,不要斥責孩子,把事情擴大化。要本著遇到問題,理性的解決問題。

如果案例中童童的媽媽,不命令孩子別跟小夥伴玩,不暗示孩子與小夥伴玩會變成壞孩子,那麼童童是不會與父母對抗的。

如果父母換成一種平靜的心態,理解孩子模仿只是為了好玩的心裡,跟孩子聊聊,他喜歡小朋友的原因。問孩子如果打他人,別人會是什麼感覺;什麼詞語叫髒話,是罵人的,如果你被罵,會有什麼樣的心情。通過孩子自己的感受來認識對錯。

2.當然還可以通過講相關故事,從認知上讓孩子了解怎樣做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3.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讓孩子理解社會規範,禮貌行為,從親身體驗中去慢慢積累。

總之,家長不能強行阻止孩子不跟誰玩,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出現社交障礙和沒有主見。

圖片來自網路

謝謝你的閱讀與分享,歡迎一起討論。


謝謝題主給我們提供了如此細緻的場景描述,讓我們能感受到童童在這一階段面臨的情況。從您的描述里可以看出,亮亮是幼兒園裡出了名的愛欺負人的小朋友,還經常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可是童童卻很喜歡跟他玩,說他很勇敢。作為童童的媽媽,我想:

第一,強行勸阻甚至是強制隔離是沒有用的。因為吸引童童的,是「勇敢」這一項品質。所以,我想,媽媽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繪本等,告訴童童,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勇敢和淘氣之間又有什麼區別等。只有當童童明白了這項品質的內涵,並真正認可時,才會影響到他的行為決定和選擇。

第二,教會童童自我保護。孩子之間有時會分不清輕重,在一起玩耍時造成給他人的無心傷害。所以,童媽一定要提醒童童,如果亮亮脾氣很暴躁時,要保持安全距離;如果亮亮在做一些危險動作時,不要隨便跟風和模仿。

第三,給童童一些時間,讓他在接觸中去學會判斷和選擇。在這期間,要告訴他,哪些話是好話,哪些話不應該學等等。

簡而言之,童童還是個孩子,需要家長給予引導。但也不建議一刀切,給他展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世界,也是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讓他有感受,有認知,最後再慢慢做出選擇。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在育兒路上,一個人很孤單,一群人很溫暖!


婷媽有話說:其實「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家長眼裡,亮亮欺負別的小朋友,講話不文明,是個「壞」孩子,可是童童能看到亮亮勇敢的一面。所以我們做為家長或者老師的,要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能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孩子鼓勵,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孩子在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網路)

其實孩子在做一些錯誤的行為的時,很多是為了尋求過度關注。只是因為孩子的解釋能力很弱,在行動時採取了錯誤的行動,以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同學、老師或者家長的關注。如果我們能多關注一下孩子的需求,適時給孩子鼓勵,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得到提升,自然不會再採取那些錯誤的行為來尋求關注了。

對於童童來說,我們也可以適時的引導孩子,跟亮亮玩可以(孩子的童年需要有玩伴),但是講話不文明,這些不要學。可以通過講故事或玩遊戲的方式,慢慢幫童童建立一些是非觀念。

我是婷媽,一個七歲女孩的媽媽,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努力踐行不懲罰、不嬌縱的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關注「婷媽育兒筆記」,一起聊聊孩子的那些事。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娜(頭條號 愛孩子的李老師):

李 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高級家庭教育導師,正面管教家長課高級導師;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十餘年,全國進行線上、線下數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讓數萬家庭受益。

孩子的交友確時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在幼年時期,還是中小學時期,朋友、夥伴的吸引與影響力量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大的。面對玩劣的孩子,家長也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區分。

一、0-6歲的幼年時期

此時期的孩子沒有本質上的好與壞,一些在我們成人眼中看到的那些愛打人、咬人、推人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壞孩子。家長要有這個認識,既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孩子貼負面標籤,更不要輕易的給別人的孩子貼這種標籤,這會影響孩子的錯誤認知。

就像很多青少年時期愛打仗的孩子,大部分在幼年時期都是被家長認為是受欺負的角色。每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都會有過激的反應不但不安慰孩子還會訓斥孩子無能,不懂反抗,沒出息等等的話。那些孩子的行為也被家長定義為壞孩子,嚴禁孩子與他們往來。這樣做反而對孩子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他們更加留心觀察這些孩子的行為,慢慢進行了效法,對一些動作也有防禦性的反應,長大後就形成了攻擊性的行為模式。

其實,這些孩子並不是壞小孩子,只是他們的自我意識與自我保護過強、過激。在他們的意識里並沒有要故意欺負別人的想法,只是單純的想得到對方所佔有的東西而已。這期間,如果家長敢於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處理的話,不失為一次很好的社會交往的機會。家長只要適當的給予一些指導就好,凡是被搶過東西的孩子,他們下次再見到對方時都會馬上將東西藏起來,有的會交給大人,有的會要求交換等等,他們也會動用自己的小腦袋去想辦法來保護自已的東西。

二、小學期間

在小學期間,家長往往會將那些學習不好的一些孩子視為壞孩子,其實這也不是很公平。有些孩子玩心重,一直就沒有在學習的狀態上,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此時正是好動時期,精力旺盛,這些都會導致他們的成績下滑。

此時要教會孩子進行一分為二的看事物的方法,教給孩子如何看對方優點,教給孩子如何去欣賞對方的長處,對於那些有問題的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熱心助人的品質。此時的孩子都很願意當別人的老師,若讓他們去幫助誰,他們就會不自覺的要求自己做的更好,目的是給對方樹立榜樣。從而無形中也增強了孩子的管理別人的能力和領導力。

三、中學期間

在中學期間,孩子的是非觀與價值基本形成,但還不是很清晰,還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對於好壞他們已經有了一些評判標準,但還不是非常的嚴謹。性格品質也基本形成,但也會受到同伴的影響。加上他們正逢叛逆期,他們對家長與老師的管教都會存心叛逆。他們會與家長老師疏遠,會將很多秘密與心裡話喜歡對朋友說,所以要讓孩子結識一些品質優秀的孩子會對他們起到積極向上的影響作用。

所以這時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識別一個人的品質,對那些品質不端的孩子就要果斷的讓孩子進行隔離,經常會有一些優秀的孩子會被壞孩子帶入歧途。


我會,但是要根據情況來決定如何阻止。

首先好與壞是相對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很有可能對這個人的一生也造成深深的影響,所以當如果說,我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小夥伴,那麼我可能會,真的阻止我的孩子和她一起玩耍。

雖然這個「壞」,只是不符合我自己對孩子的成長要求,不符合我自己對道德底線的規範和標準,但是我覺得在教育小孩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到,遵守自己的教育底線,或者說叫道德底線。

所以一般來說我孩子身邊有了一些小朋友,他的行為不符合我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道德標準或者說底線的時候,我會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去勸阻孩子和他一起玩。

其次,適當遠離,不強制「制止」。

一般來說,我當孩子身邊出現這樣的小朋友的時候,我都不會以強制的行為去阻止孩子和他這樣的小朋友玩兒,我只是會讓他適當的遠離或者減少和他在一起玩的次數,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符合媽媽心目中的「好」小孩的底線的。

第三,正確引導,交給孩子是非觀。

一般來說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特別是當他身邊的小朋友做了那些我們倆都認為不應該做的行為的時候,我就會告訴他,你看他做的這種行為已經讓你不舒服了,那麼如果你去做這樣的行為,你也會讓別人不舒服,那麼你覺得這樣做好嗎?這樣的引導下的孩子一般都會覺得這樣的行為確實是不應該出現的,所以她會自覺地從小朋友身上去學到怎麼樣分辨哪些行為該做,哪些行為不應該做,從而創建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

所以我個人覺得,當我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會適當的阻止他和這樣的「壞」小孩玩兒。當然還是那句話,「好」與「壞」的標準都是相對的,這個看每個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底線,或者說對道德標準的一個衡量,這需要我們大人做好榜樣,端正自己的是非觀念。


壞小孩都是大人給孩子標上的標籤,其實孩子都是善良的,壞這??詞有點過了,最多是調皮搗蛋一點。而且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家長強加阻止,孩子反而會失去判斷能力,缺乏自信,缺乏交際能力等。要相信,孩子得到什麼樣的教育,他自然會交跟自己差不多性格的孩子,他自然會作出篩選,家長在一旁引導就可以了,不要阻止。


這是個很多父母都頭痛的問題,大家也都想知道該不該阻止?

問這個問題的媽媽,遇到的可能已經不算該不該的問題,或許是能不能阻止的問題。

在幼兒園哪怕到了小學和中學,孩子都有可能遇到文中的亮亮這樣的孩子。

本質上亮亮也不算是什麼「壞孩子」,只能說是比較貪玩,愛欺負同學。多數男同學上小學或者中學都會有這樣的習慣。

我們就遇到過一個孩子,在學校跟一幫學習不好的人天天混在一塊。他們那邊流行住宿,然後呢吃飯睡覺都要跟著一幫不愛學習的學生,這個孩子成績也慢慢下降。

可是過了段時間,發現這個孩子覺得那幫不愛學習的孩子不「酷」了,他有重新開始好好學習,跟一幫成績好的學生一塊玩了。

所以,有時孩子純粹是好奇,對於一些同學的行為感到很欣喜。他們會覺得:哇,這個同學好酷,好厲害,還敢跟老師頂嘴,上課睡覺什麼的。

但那種好奇感過去之後,孩子還是回到自己價值判斷的世界裡。所謂的三觀不一致,他們就很難玩到一塊。

再回到問題,童童最近跟亮亮玩得近,學了亮亮的粗話,這時候強行干預,效果應該不大。父母也不用那麼心急,孩子也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的。

最多可以引導童童明白哪些話可以說,哪些不能說。做好引導才是關鍵!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哦~


當然要阻止了。孩子還處於模仿學習階段,而且沒有分辯是非對錯的能力,非常需要家長的引導的。

首先,我覺得小孩子對小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比家裡人還大。如果孩子的好朋友是一個壞小孩,那自己的孩子也很可能會學壞的。不管是一些壞習慣還是壞行為,都是不好的。

其次,如果孩子學壞了,再糾正過來就非常麻煩的。所以,要在源頭上斬斷孩子的錯誤行為。

所以,我一定會阻止我家孩子和壞孩子玩的。不過,當然不會使用暴力的方式,而且循序漸進的引導,告訴孩子哪種朋友是真的好朋友。


推薦閱讀:

成長工場寶媽:寶寶越喂越瘦?你也許忽略了這一點!
寶寶很久不嗯嗯……便秘?未必!
最好的早教,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寶寶不會這個 永遠擺脫不了奶睡抱睡
寶寶莫名哭鬧、睡不踏實?如何緩解腸絞痛?

TAG:育兒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