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癥狀是什麼?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癥狀
1、月經不調
患上子宮內膜異位,往往伴有月經不調的癥狀,比如發現月經周期不斷縮短或不斷延長,月經量比往常明顯增多等,就說明卵巢功能出現了一定異常。當然並非所有月經不調都等於患上子宮內膜異位,必須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
2、痛經
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併發症中最常見的一種,並且通常不是從月經初潮開始出現,而是某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有痛經癥狀,痛感可能發生在經期前、經期中,甚至經期後。
同樣也並非所有痛經都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應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後才可下定論。
3、行房不適
行房不適也是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煩惱的癥狀。你想像不到異位的子宮內膜可能種植在哪裡,當它種植在子宮直腸凹陷時可能會使周圍的組織產生粘連或者結節,這樣就導致行房時會出現疼痛感,降低了X生活體驗。不少女性因此對行房產生了抗拒心理。病情嚴重時還伴隨輸卵管炎症或粘連,這也是導致不孕的重要原因。
4、排泄異常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還可能引起周期性的排泄異常的癥狀。如果異位的子宮內膜種植在膀胱,就有可能引起尿頻、尿痛甚至血尿等癥狀。如果異位的子宮內膜種植在腸道,就容易引起便秘、腹痛或腹瀉的癥狀。如果子宮內膜異位使輸尿管收到壓迫,被壓迫的一側就容易出現腰部的疼痛感。
這些就是子宮內膜異位可能引發的一些癥狀,如果覺得和自己的情況比較吻合,就建議及早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以確認是否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其他疾病。
據統計,有5%—10%的生育期婦女罹患此病。
痛經,是內異症最常見的癥狀。
疼痛比較劇烈的,需要服用止痛藥物來緩解。
月經失調,是內異症的癥狀之一。
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嚴重時會導致貧血。
不孕,也是內異症患者的癥狀之一。
約有四成的患者有不孕的困擾。
大約兩成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僅在體檢時發現有內異症。
有些患者平時沒有政治,但體檢的時候查出肚子里有兩個蘋果大小的囊腫,就是是內異症作出來的妖。
有些內異症的癥狀千奇百怪,花樣翻新,這又是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內異症是個行走的禍害,走到哪裡就禍害到哪裡。
它能禍害直腸。
一來大姨媽,肛門墜脹、腹瀉、便秘,有的甚至還會出現便血呢。
禍害膀胱。
一來大姨媽,尿頻、尿痛都可能發生,嚴重的還能出現尿中帶血的情況。
它要是禍害到了肚子上的手術瘢痕或者臍部。
一來大姨媽,瘢痕處、肚臍周圍會出現包塊,而且包塊還會增大,出現疼痛癥狀。
這貨居然還能禍害鼻腔,一來大姨媽,您這鼻子就得跟著流血。
還有患者一來大姨媽就咳血。醫生一查,內異症這貨居然跑到人家肺里去搞事情了。
雖然這些癥狀各種奇葩,不過內異症搞事情一定是在姨媽期,這點是死的。
如果癥狀是姨媽一來,就反常,姨媽一走就正常。
說不定就是這貨在搞鬼。
(想要了解更多內異症的知識,關注深讀視頻,深讀君攜手六十萬三甲醫生,24小時為你提供在線問診服務。先看視頻再問診,清楚多了)
子宮內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極易複發,並且具有類似惡性腫瘤一樣的生物學行為,具有癌變的可能。內異症是一種複發性疾病,年複發率為10%,5年複發率為50%。
內異症的複發原因包括2個:第一,新生病灶或者病因未控,經血仍逆流;第二,殘留病灶持續或長大。此外巧克力囊腫難挖凈,深部病灶難清除,也是內異症複發的因素。
巧克力囊腫以及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DIE)為子宮內異症複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剝凈巧囊以及切除DIE病灶能夠顯著較少內異症複發,
術後長期堅持使用達菲林?治療能夠延長疾病複發時間。典型內異症多發部位的病例,如骶韌帶內異症、陰道直腸隔內異症、複發內異症。
內異症是一種慢性病,有合併哮喘、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還具有類似惡性腫瘤一樣的生物學行為,例如可浸潤生長(侵犯腸管、輸尿管和膀胱及陰道等),或者轉移到遠處生長(肺部,皮膚 腦部等)。此外,內異症還可能癌變,形成卵巢透明細胞癌,卵巢子宮內膜樣癌,癌肉瘤等。
病例舉例:28歲女性,診斷內異症,進行「剖宮產瘢痕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術後病理檢測是癌變為透明細胞癌,並且後期發展為腺肌症,輔助生殖受孕無果。內異症癌變為透明細胞癌可能性較低,如果考慮到此種可能,應該在卵巢腫瘤剝掉後裝袋取出,防止癌細胞擴散。
內異症複發重在預防
預防內異症複發,首先要保證手術的徹底性,剝凈巧囊,切除DIE病灶,術後還要堅持藥物長期治療,對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應建議儘早妊娠,避免複發。
您好!您可以參照下面的內容進行調理、治療。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EMT,簡稱內異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部位。異位內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位於盆腔內,最常見於卵巢、宮骶韌帶,其次為子宮、直腸子宮陷凹、腹膜臟層、陰道直腸膈等部位,所以通常稱作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本病主要見於生育年齡的婦女,約76%患者年齡在25~45歲,生育少、生育晚的婦女發病率明顯高於生育多者,絕經婦女若用激素替代治療也容易發生本病,且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病理形態上屬良性病變,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種植、侵蝕和遠處轉移的能力,可引起持續加重的盆腔粘連、疼痛和不孕,嚴重困擾著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
就臨床資料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症具有以下特點:
①是繼發性痛經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在卵巢內分泌影響下,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呈周期性改變,特別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相應部位劇烈腹痛,故亦稱為子宮內膜異位性痛經。
②本病患者的不孕發生率高達40%,引起不孕的原因複雜,與卵巢功能、精卵結合及運行、盆腔的內在環境、免疫功能等均有聯繫,中重度患者可因卵巢和輸卵管周圍粘連而影響受精卵的運輸。
③由於病情反覆發作,疼痛進行性加劇,並引起不孕,故屬於難治性疾病範疇。
【病因病機】
前人對子宮內膜異位症尚無直接的論述,但對痛經,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有記載。《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在「月水行止腹痛」中論及痛經曰:「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於胞絡沖任,或傷手太陽少陰經,用溫經湯、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若血結成塊,用萬病丸。」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指出:「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明確指出痛經在發病時間上有經前和經後的區別。張景岳對痛經論述更為詳盡,在病因上提出了氣滯血瘀和氣虛血虛的不同。《景岳全書·婦人規》論「經期腹痛」曰:「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察言,言不能悉也。」其按疼痛的性質和時間分虛實的觀點有獨到的見解,對痛經的辨證作了規範性論述。
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於經產的余血流注於子宮沖任脈絡之外,氣血失暢,腎虛氣弱,以致蘊結而為血瘀。《證治準繩》謂:「血瘀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達腰腹……此病令人無子。」
我們認為,本病病機為腎虛瘀結。腎陽虛弱,經行感寒,或於經行不凈之際進行宮腔操作,血行不暢,積於子宮,逆流於子宮之外,蘊結於脈絡之間,形成血瘀。在病情演變過程中,有偏於腎陽虛弱者,有偏於瘀結者。兼氣滯者,情志不暢,肝氣不舒,經行不利,經血積滯於子宮胞絡,不通則痛;兼氣虛者,體質不足,脾胃薄弱,或大產流產後正氣虛弱,氣虛下陷,瘀濁鬱結於胞宮;亦有兼陽虛者,脾腎陽虛,可致痰濕內阻,或經期產後胞脈正虛,濕熱之邪乘隙而入,稽留沖任或蘊結胞中,濕熱與經血相搏結,瘀滯不暢而發為痛經。濕熱內阻者,病變更為複雜。
總之,本病乃腎虛氣弱,正氣不足,經產余血濁液流注於胞脈胞絡之中,泛溢於子宮之外,並隨著腎陰腎陽的消長轉化而發作。經產余血本屬於陰,陰長則留瘀亦長,得陽長始有所化,因而亦出現消長變化。異位的子宮內膜不易吸收,不易消散,其所致之痛經是一種比較難治的疾患。至於氣滯、氣虛,常是病情發展過程中的兼夾因素。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
本病表現為痛經,經期或經期前後小腹或少腹劇痛,隨病程進行性加劇。典型的痛經多於經前1~3天開始,行經第1天疼痛劇烈,此後隨異位內膜出血停止而逐漸緩解或消失,常有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色紫有血塊,亦有在經凈時發生疼痛者,常伴有肛門或小腹墜脹感。
15%~30%的繼發不孕和月經異常患者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月經淋漓不盡等,可能與卵巢實質病變、無排卵、黃體功能不全或合併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有關。
其他受病灶侵襲的部位,如陰道內異症出現性交痛、特別是深部性交痛,以經前最為明顯;腸道的內異症則多見腹痛、腹瀉、便秘、周期性的少量便血等;膀胱內異症表現為尿痛和尿頻;有手術瘢痕的內異灶多隨著月經周期的遷移而發生該部位的疼痛;直徑較大的卵巢巧克力囊腫在多種原因下尤其是腹壓增大時可出現破裂,表現為劇烈腹痛、噁心嘔吐、肛門墜脹及腹膜刺激征。
(2)檢查
①婦科檢查:若內膜異位於子宮肌壁,檢查時可捫到子宮均勻增大,質硬,有壓痛,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若內膜異位於盆腔,子宮多為後位,活動度不良或固定,子宮直腸窩或子宮骶骨韌帶或宮頸後壁等處可捫到一個或多個不規則的硬結節,多有明顯觸痛。若內膜異位於卵巢,在附件區可觸及與子宮或闊韌帶、盆腔壁粘連的囊性包塊,活動度差,有輕度壓痛,肛診更為明顯。
②輔助檢查
A.影像學檢查:B超(陰道及腹部B超)可以確定子宮的大小、形態、質地,有無卵巢和子宮內膜異位囊性包塊及包塊的大小、形態、質地、回聲及和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盆腔CT及MRI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診斷價值。
B.血清CA125值測定:用於監測異位內膜病變活動情況,其監測療效和複發的意義更具有臨床價值。腹腔液早期診斷異位症較血清更為準確,CA125與CA199同時增高有助於診斷內異症。近年研究發現,子宮內膜芳香化酶及CA125聯合檢測對內異症的診斷價值較高,尤其對早期內異症的診斷明顯優於單純CA125值的測定。
C.腹腔鏡檢查:對B超檢查陰性者,可選擇腹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是明確診斷和治療內異症的最佳選擇,並可決定內異症的臨床分期。
D.抗子宮內膜抗體:為內異症的標誌性抗體,靶抗原是內膜腺體細胞中一種孕激素依賴性糖蛋白,血中檢出該抗體說明體內有異位內膜刺激和免疫內環境改變,其測定方法繁瑣,敏感性不高。
E.測量基礎體溫:BBT雙相,但高溫相偏短或欠穩定,行經期高溫相下降不明顯。
(3)明確診斷
根據病史(包括月經史、孕產史、家族史及手術病史),疼痛的發生髮展與月經和剖宮產、人流術、輸卵管通液術的關係,痛經進行性加重,婦科檢查可觸及包塊或觸痛結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排除子宮肌瘤、盆腔炎後遺症、卵巢惡性腫瘤及宮腔粘連症等引起的痛經,即可確診。腹腔鏡檢查作為首選的確診方法。
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有意義的指標還有抗碳酸酶抗體,白細胞介素(IL)-6,可溶性細胞分子(sICAM-1)和腹腔液腫瘤壞死因子(TNF)等。這些指標對診斷內異症的價值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有學者推薦使用熱-色試驗(heet-colortest),其原理是內異症病灶中的含鐵血黃素遇熱(100℃)後發生組織化學反應而變成棕褐色。
此外,國外學者發明的熒光診斷(PDD)法可明顯提高內異症的檢出率,而且熒光度越強,病灶的生物活性越高,因此,腹腔鏡手術中使用PDD檢測內異症病灶,有助於保證手術切除的徹底性。
2.鑒別診斷
(1)卵巢惡性腫瘤早期無癥狀,出現癥狀時多呈持續性腹痛、腹脹,病情發展快,一般情況差,常伴有盆腔包塊和腹水。B超檢查示包塊為混合性或實性,血清CA125值明顯增高。
(2)盆腔炎性包塊多有急性或反覆發作的盆腔感染史,疼痛無周期性,平時亦有下腹部的隱痛,可出現發熱和白細胞增高等。
(3)子宮腺肌病痛經癥狀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同,但以下腹正中疼痛更為劇烈,子宮多呈均勻性增大,質硬。經期檢查時可觸及子宮疼痛,常與內異症並存。
【辨證施治】
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月經的情況、結塊的大小、部位以及體質和舌脈可辨別虛實寒熱。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機在一定程度上隨沖任胞宮陰陽盛衰而變化,證候屬性略有差異。一般而言,經後期陰衰血少,多屬正虛血瘀;經間期陰精充實,陽氣內動,多屬正盛邪實;經前期陰陽兩旺,瘀血又蓄,邪正搏結;行經期胞宮由實轉虛,瘀血部分泄越,但新血受瘀血阻滯,離經停蓄又成新的瘀血。因此,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病機亦有所區別。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經血色黑,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苔白膩,多屬寒凝血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行不暢,色黯有塊,塊出痛減,伴胸悶乳脹,脈弦,多屬氣滯血瘀;病程較長,腹痛喜溫,肛門墜脹,便意頻作,神疲乏力,舌質淡胖有齒痕,多屬氣虛血瘀;腹痛頻作拒按,帶下色黃量多,經血穢濁如絮如帶,舌紅苔黃膩,多屬濕熱瘀結;月經不調,伴腰骶酸痛,形寒肢冷,頭暈耳鳴,顴紅口乾,眼圈黯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多屬腎虛血瘀。
本病治療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為原則,一般經前以調氣祛瘀為主,經期以活血祛瘀、理氣止痛為主,經後則以益氣補腎、活血化瘀為主。同時要注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痛經為主者重在祛瘀止痛,月經不調或不孕者要配合調經助孕,癥瘕結塊者要散結消癥。
(一)主要證型
以腎虛瘀結為主,但又有偏於瘀結和偏於腎陽虛兩種。
1.偏瘀結證
證候:經行不暢,色紫黯,有小血塊,或經量過多,有大血塊,小腹脹痛拒按,痛甚則噁心嘔吐,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質黯,邊有瘀點,苔薄,脈弦。
分析:素性抑鬱,復傷情志,肝氣怫鬱更甚,肝氣不舒,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故色紫黯,發為痛經;瘀傷血絡則經血過多,有大血塊排出;氣血瘀滯,不通則痛,小腹脹痛拒按,甚至出現陽氣阻隔而不達之兆,故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質黯,邊有瘀點,苔薄,脈弦為瘀結之象。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方葯運用:琥珀散(《普濟本事方》)加減。
琥珀粉(分吞)3g,當歸10g,赤芍10g,生蒲黃(包煎)6g,延胡索10g,肉桂(後下)3g,三棱9g,莪術9g,制乳沒各6g,廣陳皮6g,川續斷10g,廣木香6~9g。
方中琥珀、當歸、赤芍活血化瘀,為主;肉桂、川續斷溫通化瘀,配合延胡索、三棱、莪術、乳香、沒藥、陳皮理氣行滯止痛,為輔。諸葯共同起到化瘀消癥止痛的作用。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疼痛劇烈者,加蜈蚣粉(吞)1.5g,全蠍粉(吞)1.5g;血量過多者,加三七粉(吞)1.5g,醋炒五靈脂10g;小腹冷痛,經前白帶偏多者,加艾葉9g,吳茱萸6g;少腹刺痛,經前黃帶多者,加敗醬草15g,紅藤15g,苡仁15g。
2.偏腎陽虛證
證候:經行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大小不等之血塊,或夾爛肉狀血塊,小腹墜痛,疼痛較劇,大便溏泄,腰酸明顯,腰腹冷痛,面色無華,四肢亦冷,舌質紫,邊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
分析:先天稟賦不足,或多病久疾耗傷腎陽,陽氣虛弱,沖任不固,故經行量或多或少;陽氣不足,胞脈失煦,故經色紫黯,有大小不等之血塊,或夾爛肉狀血塊;陽氣不升,胞臟受寒,故小腹墜痛,疼痛較劇;陽虛則寒甚,故便溏腰酸,腰腹冷痛;陽氣不足以外達,故面色無華,四肢亦冷;舌脈均為陽虛瘀滯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助陽,化瘀止痛。
方葯運用:助陽消癥湯(夏桂成經驗方)加減。
丹參10g,赤芍12g,川斷12g,杜仲12g,紫石英(先煎)15g,廣木香10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生山楂10g,肉桂(後下)5g,石打穿12g。
方中川斷、杜仲、肉桂、紫石英溫腎助陽,丹參、赤芍、石打穿、延胡索、五靈脂、生山楂活血化瘀止痛。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經前期服,加懷山藥10g,菟絲子10g;行經期服,加益母草15g,澤蘭葉10g;經期疼痛劇烈者,加景天三七10~15g,琥珀粉1.5g。
(二)兼夾證型
1.兼氣滯證
證候:精神抑鬱,胸悶煩躁,經前乳房脹痛,兩少腹酸脹,經行少腹脹痛劇烈,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小血塊,苔薄膩,脈弦或弦細。
分析:肝主疏泄,長期罹病,心中不悅,肝氣不舒,或因精神壓力較大,始終不能緩解,氣機不暢,郁阻於胸脅、乳房、少腹等部位,故見悶脹及疼痛;瘀阻胞宮則月經排泄不暢,量少;郁久化熱,內擾血海,故量多;肝氣鬱結,血行不暢,脈道不利,故弦或弦細。
基本治法:疏肝解郁,化瘀止痛。
方葯運用: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合金鈴子散加減。
柴胡5~9g,肉桂10g,小茴香,當歸10g,川芎、赤白芍各10g,白朮10g,茯苓10g,川楝子6g,延胡索10g,制香附9g,制乳沒各6g,全蠍6g。
方中肉桂、柴胡、小茴香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延胡索、沒藥行氣活血,散寒止痛;川楝子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當歸、川芎為血中之氣葯,配赤芍活血行氣,散滯調經。諸葯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心煩失眠,舌尖紅者,加鉤藤(後下)15g,青龍齒(先煎)10g;小腹冷痛,平時帶下甚多,色白質黏膩者,上方去金鈴子,加小茴香5g,吳茱萸3g;平時少腹刺痛,帶下色黃質膩者,加紅藤15g,敗醬草15g,蒼朮10g。
2.兼氣虛證
證候:經期或經將凈時小腹及肛門墜痛,經行量少,色淡紅或黯紅,無血塊,伴有納差神疲,四肢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分析:《傅青主女科·調經》云:「婦人有少腹行經後痛者,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腎氣之涸也。」腎氣不足,或大病久病,陽氣虛弱,無以生化,沖任失養,故經行量少,色淡紅;氣虛精不足則神不守舍,故神疲,四肢乏力;舌脈均屬氣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氣昇陽,化瘀止痛。
方葯運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黃芪15g,党參15g,白朮10g,茯苓10g,陳皮6g,炙升麻、柴胡各5g,炒當歸、赤芍、五靈脂各10g。
方中四君加黃芪益氣補血止痛;炙升麻、柴胡、陳皮昇陽氣,溫通經脈;當歸、赤芍、五靈脂活血止痛。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小腹冷痛者,加炮姜5g,肉桂(後下)3g;疼痛劇烈者,加石打穿15g,延胡索10g;脅痛乳脹,小腹脹痛,屬血虛肝鬱者,加小茴香、烏葯;腰腿酸軟,屬腎虛者,加菟絲子、續斷、桑寄生。
3.兼痰濕凝滯證
證候:平時有癥瘕,行經期腹痛,經量偏少,色暗紅,或有少量血塊,小腹肛門墜痛明顯,腰酸,大便易溏,腰腿冷,舌質暗淡苔白膩,根部較厚,脈細濡。
分析:腎之陽氣不足,氣血運行失暢,故結而成癥;胞宮胞脈失煦,濕濁停滯,久而凝痰為患,瘀滯胞脈,故經行量偏少,色暗紅,夾少量血塊;下焦虛寒,脾腎不足,故大便易溏,腰腿冷;舌脈均屬痰濕凝滯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補腎,溫陽利濕。
方葯運用:助陽消癥湯(夏桂成經驗方)合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丹參10g,赤白芍各10g,山藥10g,丹皮10g,茯苓12g,川斷12g,紫石英(先煎)10g,五靈脂12g,生山楂10g,穿山甲6~9g,桂枝6~10g,桃仁10g,蒼白朮各10g。
方中穿山甲、紫石英、桂枝助陽通絡止痛,為主;丹皮、赤芍、桃仁、五靈脂活血化瘀,為輔;山藥、川斷補腎助陽以消癥。
服法:經前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行經期去山藥、白芍,加廣木香9g,延胡索10g;大便溏泄明顯者,去桃仁、山藥,加煨木香9g,砂仁(後下)5g,薏苡仁15~30g
4.兼濕熱瘀結證
證候:癥瘕積於腹中,月經先後不定,行經期腹痛,量或多或少,色黯紅,或有黏液樣血塊,少腹隱痛牽及腰骶,平時大便秘結,帶下黃,質地黏膩,舌質紅,苔黃膩,根部較厚,脈弦數。
分析:經期、產後胞脈正虛,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稽留沖任或蘊結胞中,濕熱與經血相搏結,瘀滯不暢而發為痛經;氣機運行受阻,結為癥瘕,氣血不調則月經先後不定期,行經腹痛,經血色紫黯或有黏液樣血塊;病久釀濕生熱,鬱積胞宮或宮旁,故少腹隱痛,牽涉腰骶;平時大便秘結,帶下黃,質地黏膩,舌紅苔膩,脈弦數均屬濕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化濕熱,通絡活血。
方葯運用:內異止痛湯(夏桂成經驗方)合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減。
鉤藤(後下)、當歸、赤芍、五靈脂、桃仁、延胡索、莪術各10g,肉桂(後下)3g,全蠍粉(吞)、蜈蚣粉(吞)各1.5g,丹皮、丹參各10g,制香附12g,省頭草10g,馬鞭草15g。
方中當歸、赤芍、桃仁及諸蟲葯以清化濕熱、通絡活血為主,配香附、延胡索、莪術調氣止痛,加省頭草、馬鞭草增強清熱除濕、消瘀止痛之功。
服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經前1~2天開始,經凈後停服。
加減:若出血增多,去丹皮、丹參、當歸、赤芍,加炒蒲黃(包煎)10g,茜草10g;大便秘結明顯者,加桃仁10g,川牛膝10g,山梔9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散結鎮痛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巧克力囊腫。
(2)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巧克力囊腫。
(3)大黃?蟲丸每次8粒,每日3次,吞服,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巧克力囊腫。
2.外治法
(1)中藥保留灌腸忍冬藤、三棱、桂枝、烏葯、延胡索、木饅頭、鬼見羽、制乳沒各15g,濃煎至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2)貼敷法用乳香、沒藥、赤芍、丹參、水蛭、三棱、莪術、川烏、草烏、延胡索、肉桂、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製成膏、糊、粉劑,外敷下腹部。
(3)離子導入用丹參注射液或丹參、牡丹皮、三棱、莪術、赤芍、乳香、沒藥、水蛭等煎湯,以直流感應電療機行下腹部透腰部電離子導入。
3.針灸
(1)體針取關元、中極、合谷、三陰交等穴位,溫針或艾灸,每日1次,連續3次,每次留針20分鐘。經前或經行期治療。
(2)耳針取子宮、卵巢、交感、內分泌、神門、肝、腎、庭中,毫針捻轉,中強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壓籽。經前或經行期治療。
【轉歸及預後】
內異症治療的根本目的是:「縮減和去除病灶,減輕和控制疼痛,治療和促進生育,預防和減少複發。」然而本病的高複發性尚未能克服,單純手術和藥物治療均有局限性,因此採用手術加藥物治療有利於提高療效。術前給葯的目的在於縮小病灶,降低手術難度和損傷程度。
對藥物治療無效,盆腔包塊巨大,要求近期妊娠者,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手術治療。目前認為腹腔鏡手術能夠提高妊娠率。對希望妊娠者,術後不宜應用藥物鞏固治療,應行促排卵治療。術後2年內未妊娠者再妊娠機會甚少,因而應儘可能在此時間內妊娠。手術後疼痛不能緩解時,宜給予6個月的藥物治療。
【預防與調護】
1.月經期應減少劇烈運動,經期應嚴禁性生活。
2.防止經血倒流。對宮頸管狹窄或閉鎖、宮頸粘連、陰道橫隔、子宮極度前後屈等引起的經行不暢,應及時糾正。月經期宜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檢查,如有必要,則操作應輕柔,不可重力擠壓子宮。
3.避免手術操作所引起的子宮內膜種植。經前應禁止各種輸卵管通暢試驗。宮頸冷凍、電灼等不宜在經前進行,否則有導致子宮內膜種植在手術創面的危險。人工流產吸宮時不要突然降低宮內負壓,以防止碎片隨宮腔血水倒流入腹腔。剖宮手術時要注意保護手術野和子宮切口,縫合子宮時要避免縫針穿過子宮內膜層,以防內膜異位於腹壁切口。
4.適齡婚育和藥物避孕。妊娠可以延緩此病的發生,對已達婚齡或婚後患痛經的婦女,宜及時婚育。已有子女者,長期服用避孕藥物能抑制排卵,可促使子宮內膜萎縮和經量減少,因而減少經血及內膜碎屑逆流入腹腔的機會,從而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臨證經驗】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臨床較難治的疾病,不論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遠期療效均不能令人十分滿意。如果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或借鑒西醫學的檢查和診察方法,採用中醫藥的方法治療,一般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從「痛經」、「癥瘕」入手。近年來,隨著刮宮、剖宮產及人工流產術的增加,本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本病發病部位廣泛,最常發生在卵巢,約佔80%,子宮、子宮骶骨韌帶、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和陰道直腸膈等部位多呈散在性,早期較難診斷。中醫治療本病歷來重視活血化瘀的方法,輕則以桃紅四物湯加減,中則用琥珀散、莪術散,重則用抵當湯、大黃?蟲丸。疼痛劇烈者,可加入制乳香、制沒藥、延胡索、琥珀粉;經行量多者,可加入三七粉、五靈脂、花蕊石、蒲黃;經行量少者,可加入川牛膝、澤蘭葉、益母草等。根據我們對此病的長期實踐觀察,結合基礎體溫(BBT)曲線的變化使用補腎調周法,並加入一定的活血化瘀藥物療效較好,茲分兩個部分介紹。
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基礎體溫(BBT)低溫相偏高,特別是行經期,BBT應該下降,卻降而復升,或下降不快。總之,如果行經期低溫相偏高,或低落後又上升,或緩慢下降,且伴有高溫相不明顯者,一般應考慮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可能。根據我們臨床上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BBT的觀察,其高溫相主要有三種形式:①緩慢上升;②高溫相偏短,不能達到12天,一般維持在9~10天,或偶爾達到11天;③高溫相偏低,BBT高溫相與低溫相之間的差距較小,一般在0.2℃~0.3℃之間。
BBT的曲線變化可有助於辨證。低溫相偏高者不外乎兩種:一是氣滯血瘀,經血內結而不行;二是陰虛氣火偏旺,或心肝鬱火偏甚。高溫相偏短、偏低、緩慢上升等均屬腎陽偏虛或脾腎陽虛。在觀察療效的過程中,BBT正常或較正常者的治療效果較好。我們認為,只有維持好BBT的高溫相,而且連續3或5或7個月經周期的BBT高溫相正常者,才能達到效果穩定。
補腎調周法,即按月經周期進行調治。行經期以活血化瘀為主,一般可用膈下逐瘀湯,藥用炒當歸、赤芍、五靈脂、益母草、青皮、延胡索、制香附、澤蘭葉、山楂、茯苓等。經後期滋陰養血,以歸芍地黃湯加減,藥用丹參、赤白芍、懷山藥、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牡蠣(先煎)、川斷、菟絲子等。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血瘀成癥所致,因此,在滋陰養血的方葯中常需加入山楂、五靈脂、石打穿等。經間排卵期以補腎調氣血為主,可用補腎促排卵湯,藥用丹參、赤白芍、懷山藥、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紫石英、五靈脂、紅花、石打穿等,服藥的劑數按「7、5、3」時數律。經前期以補腎助陽為主,再加入化瘀消癥之品,常用助陽消癥湯,藥用炒當歸、赤白芍、懷山藥、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紫石英(先煎)、蛇床子、石打穿、生山楂等。一般自BBT達高溫相後即服,直至經行停葯。根據我們多年來的臨床體會,恢復和維持正常的高溫相對控制癥狀和抑制內異症的發展是有效的,但根治內異症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掘。
驗案舉例
孫某,女。
2008年9月3日初診。主訴:未避孕1年余不孕,發現腹部包塊1周。2008年8月22日B超檢查發現右附件包塊,大小49mm×47mm,泥沙樣回聲。CA199:57.51。診斷:巧克力囊腫。
2008年9月27日行腹腔鏡下右卵巢巧克力囊腫剝除術,術後病理診斷:符合子宮內膜囊腫。平素月經規律,5~6/37天,量、色無異常,無痛經,有性交痛。生育史:0-0-1-0。
2008年10月23日複診:末次月經2008年10月19日,腹腔鏡術後第1次月經來潮,刻下:周期第5日,月經將凈,大便質軟,舌邊齒痕,苔黃微膩,脈細小弦。經後期治擬益腎,處方:生地6g,砂仁(後下)5g,赤芍10g,白芍10g,丹參10g,炒山藥12g,陳皮10g,紅花6g,炒白朮10g,木饅頭10g,鬼箭羽10g,路路通10g,甘草5g。6劑內服,同時予以保留灌腸。外用方:皂角刺30g,桂枝10g,敗醬草30g,乳香15g,沒藥15g。
2008年10月30日複診:月經周期第12天,小腹脹,大便不成形,舌體胖大,苔黃膩,脈細。經間期,治擬益腎健脾活血促排卵。處方:丹參10g,山藥10g,赤芍10g,川芎10g,紅花10g,川斷12g,路路通15g,蒼朮12g,白朮12g,法半夏10g,陳皮10g,石菖蒲10g,谷芽12g。3劑內服。
2008年11月3日複診:月經周期第15天,基礎體溫高溫相不穩定,小腹及雙乳作脹,舌體胖大,苔膩,脈細。經前期,治擬益腎疏肝。處方:炒党參12g,川斷15g,鹿角霜15g,炒山藥15g,路路通15g,炒白芍12g,蘇木10g,炮姜5g,谷芽12g,麥芽12g,木饅頭10g。
調周治療5個月後受孕,予以保胎治療。
【小結】
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研究不斷深入,如能在以下方面突破將帶來質的飛躍。
1.調節內分泌和免疫功能
整體調控是根本的措施。降低激素依賴的靶相因素,如雌激素(E2)、孕激素(P)、雌激素受體(ER)及孕激素受體(PR),可抑制異位內膜組織的生長增殖,促使其萎縮。
2.加強鎮痛作用
降低血清及異位內膜中的PGFα含量,提高PGE2含量,降低6-酮-PGF1、血栓素(TX)B2水平,提高下丘腦、垂體、異位內膜組織中的β-內啡肽(β-EP)、強啡肽含量,減少血清內皮素-1(ET-1)的分泌,從而減少對異位內膜的刺激,可產生鎮痛作用。
3.改善局部病灶
設法干預「在位子宮內膜決定」的「3A模式」,即子宮內膜的黏附、侵襲和血管形成的過程,改善異常的血液循環狀態,改變異位內膜網狀纖維結構,使其組織凋亡,有助於異位結節消散。
痛經不該小覷,或許是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的。
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在子宮腔內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出現了子宮內膜,並伴隨著月經出現周期性出血。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不是惡性病,但是它卻表現得「劣跡斑斑」——難治療、易複發、好種植、多轉移。
內膜異位可以出現在全身任何組織器官——種植到鼻腔,經期鼻腔出血;種植到膀胱內膜,經期血尿;種植到肺支氣管,經期咯血... ... 而且會隨著血流流動,內膜細胞附著在組織器官上,形成異位出血灶。最常見的異位器官是卵巢,長期的出血被包囊在卵巢組織內,形成巧克力囊腫,導致不孕;另外一個常見區域是盆腔器官,廣泛的異位組織形成「盆腔沙塵暴」,導致經期劇烈下腹痛。因為炎症因子作用,患者很難正常受孕。
盆腔鏡下,盆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伴有出血。箭頭所示為異位的、出血的內膜,位於子宮和直腸之間。
盆腔鏡下所見子宮內膜異位症,暗紅血凝塊組織為陳舊性出血。它們就像「盆腔沙塵暴」一樣,困擾女性健康。
至於為什麼會引發這種疾病,有許多學說。減少內膜異位發生的簡單預防方法就是減少剖宮產、減少人工流產。妊娠期間,異位的內膜會缺少激素刺激安分下來;絕經期後,異位內膜也會因為失去激素刺激而逐漸萎縮。在婚育年齡的年輕婦女,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短期避孕藥是可以有效減輕子宮內膜異位引發的痛經。
現在由於內膜異位治療效果因人而異,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育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一般主張手術配合服藥,主要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經期疼痛,改善生育能力,綜合治療,長期管理。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請轉給身邊需要的人!獲取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和悟空問答「倩Sur」
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簡單的理解就是子宮內膜長到了其他地方,可以是任何部位,比如膀胱、卵巢、輸尿管等各種地方。不過大部分還是在盆腔的一些臟器里。最主要的癥狀就是痛經了。看到痛經,很多女生有可能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是內異症,其實我自己在學到這個病的時候也一度懷疑自己是內異症,嚇的去做了B超,直到沒有奇怪的東西長出來才放心的舒了口氣。
內異症會有哪些癥狀呢?第一,如果你以前沒有痛經,但是後來例假期間開始痛經了,並且一次比一次疼,甚至連著外陰或肛門、大腿等地方,整個例假期間都疼的話,還是建議早一點就醫,即使不是內異症,也要好好治療痛經,畢竟有可能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有痛經的女生還是要引起重視,日常生活也注意不要貪涼飲冷,注意保暖之類的。第二,就是在同房時會很痛,尤其是在例假來之前同房,這時疼痛更明顯,因為異位的內膜組織也是在雌激素的刺激下長起來的,子宮裡的內膜長的同時,異位的內膜也是會長的,這個時候性交,會刺激到異位的部位,從而產生疼痛。第三,也是很多想懷孕的女性需要注意的一點,內異症可能會導致不孕。如果異位到卵巢或者輸卵管的話可能會影響精子和卵子結合以及受精卵的運輸。其他的癥狀還會有月經稀稀拉拉一直完不了、周期性的肚子疼等。在醫生檢查時有可能會摸到囊腫,也會有壓痛等。
臨床上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其實很難確診,B超雖然是診斷卵巢異位囊腫和膀胱、直腸異位的重要方法,但是因為囊腫的回聲圖像沒有特異性,所以不能單純的依靠B超來確診。另外一種辦法可以做CT或者核磁,對內異症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比較貴,一般不作為首選的診斷辦法。再者,內異症時血清CA125可能升高,但是變化範圍很大。而且在其他的疾病中也會升高,比如卵巢癌、盆腔炎等等,所以特異性比較低。目前被公認的有意義的診斷方法就是腹腔鏡。如果你經常肚子疼,而且痛經越來越嚴重,但是在醫生內診和B超檢查又沒有查出來什麼的時候,特別是查了CA125升高的時候,最後還是做個腹腔鏡,取活組織做個病檢來排除。
本期答主:王娟,醫學碩士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意即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散落至子宮外的地方( 如腹腔或是腹膜表面),當出現在卵巢則稱為巧克力囊腫,出現在子宮肌層則稱之為子宮肌腺症。當動情素增加時,內膜組織也會增生長大,當動情素和黃體素都下降時,內膜組織便會脫落剝離,以經血的方式流出。但這些異位的內膜組織也會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到了生理期也會剝落出血,但這些血液不像子宮內的經血可以順著子宮頸排出,而是滯留在人體,長期累積下來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的原因有哪些?- 月經逆流: 月經來潮子宮收縮時,會把剝落的子宮內膜經由子宮頸排出體外,但也會把子宮內膜經由輸卵管推入腹腔,造成異位。
- 淋巴系統輸送: 子宮內膜組織也會由子宮血管和淋巴管在子宮內的開口,傳送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肺部、肚臍、淋巴結等處。
- 免疫系統缺損: 當內膜組織異位時,異位的組織應該會被體內白血球和淋巴球吞噬,但當免疫系統有缺損時(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異位的組織便會持續滯留在人體。
子宮內膜異位病患會有哪些癥狀呢?
- 經痛: 流竄到子宮外的內膜組織,仍會回應荷爾蒙發出的信號,每個月仍會隨著月經周期而增生、剝離,患者經痛會非常嚴重,可能會痛到冒冷汗、嘴唇發白、身體蜷縮。
- 性交疼痛: 陰莖抽送時會使子宮在骨盆里輕微移動,但因為子宮內膜異位,造成黏連,子宮被固定住了,因此在性行為時會有撕裂般的疼痛。
- 不孕症: 子宮內膜在骨盆腔算是異物,會受到白血球的攻擊,而這些反應釋出的生化產物會影響生理功能,包括卵子形成、排卵、精蟲運送、精卵結合的能力、胚胎髮育與著床等,造成不孕。
- 藥物治療: 常見藥物包含Danazol、GnRHa、黃體素、口服避孕藥等,還有所謂的荷爾蒙治療,原理在於抑制子宮內膜的周期性成長,用藥物來建構一個類似懷孕及停經的生理狀態使異位的內膜萎縮。
- 避孕器: 使用一種稱為「蜜蕊娜」(Mirena)的避孕器,可以釋放黃體素,抑制子宮內膜生長、經血量變少,減輕經痛。藥物僅作用在卵巢、子宮,不會造成肝臟的負擔,副作用少。適合不打算再懷孕者。
- 手術治療: 3公分以下的囊腫,不一定要開刀,繼續追蹤觀察。5公分以上的囊腫,則會建議病人一定要開刀。囊腫愈大,佔據卵巢的部位也會愈大,所以刮掉的範圍也會愈多,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未來後遺症也愈少。
- 懷孕: 現代女性晚生育、少生育,甚至不生育,月經來的次數多,相對子宮內膜四處遊離機會較多。懷孕期間子宮內膜不會增厚、月經不會來,等於是一種休息。
這些人得到子宮內膜異位機率很高!
- 懷孕數少或不曾懷孕過的女性
- 免疫系統缺損者
子宮內膜異位會有哪些併發症呢?
- 急性腹膜炎: 當巧克力囊腫破裂時,會造成腹內出血,囊腫的分泌物也會流到腹腔,變成急性腹膜炎。
- 卵巢癌: 巧克力囊腫有1%的機率會癌化成卵巢癌,雖然機率極低,但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時就應接受治療。
1.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指的是某些子宮的內膜組織沒有長在子宮體內,而是長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全身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個體之間會有很大的差別,臨床上較常見的是出現在盆腔臟器和腹壁膜。
2.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會有哪些具體表現?
①下腹部疼痛與痛經:疼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表現,其典型的癥狀就是痛經,但約有近半數的患者是沒有痛經表現的,所以痛經並不是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特有指標。
②不孕:患有內異症的患者可能會有卵巢、輸卵管等組織的粘連,使輸卵管變形、堵塞從而影響受精卵的運輸而導致不孕。
③性交不適:粘連的異位病灶在性交時碰撞易引起疼痛。
④可能會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月經淋漓等各種月經異常表現。
⑤其餘特殊癥狀:異位的內膜在子宮體外的任何部位成長都有可能出現這些部位的周期性疼痛與出血,甚至是產生血塊。例如,異位的內膜若長在腸道內可能有腹痛和周期性的便血等癥狀,若長在膀胱可能會出現周期性的尿頻和尿痛,長在輸卵管可能導致輸卵管的狹窄、阻塞,從而有腰痛、尿血等癥狀。
綜上,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表現與月經密切相關,但由於異位的病灶在個體間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具體的癥狀也因人而異,所以並不是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都會痛經。若疑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建議去正規醫院進行診療,以減輕病痛,促進生育。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內膜絕大多數位於盆腔器官和腹壁膜,以卵巢、宮骶韌帶最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形態學上呈良性表現,但在臨床行為學上具有類似惡性腫瘤得特點,如種植、侵襲及遠處轉移等。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育齡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高發年齡,其中76%在25-45歲。近年來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與社會經濟狀況呈正相關,與剖宮產率增高、人工流產與宮腹腔鏡操作增多有關。持續加重的盆腔粘連、疼痛、不孕,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典型癥狀為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疼痛多位於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常於月經來潮時出現,並持續整個經期。疼痛程度與病灶大小不一定呈正比,粘連嚴重的卵巢異位囊腫患者可能並無疼痛。內異症患者不孕率高達40%。B超是診斷內異症的重要方法。我的微信公眾號:聽萌醫生說做認真的醫學科普,講有趣的醫學故事。
你願意,聽我說嗎?
子宮內膜異位症即子宮內膜生長、散布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若長在卵巢內,則形成巧克力囊腫,若長在子宮肌層中,則稱作子宮肌腺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的原因有月經逆流至腹腔內和血液淋巴系統,將內膜細胞傳送至其他部位,免疫功能缺損,以至於白細胞與淋巴細胞無法處理過多的內膜組織,造成內膜組織附存在人體的其他組織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癥狀為行經時劇烈生理疼痛。不孕、性行為疼痛、月經來之前點狀出血、經血量過多、血尿或排尿疼痛、排便疼痛等,也是可能的癥狀。不是所有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都會出現典型的癥狀,到醫院進行檢查才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改善。多多溫敷下腹部,促進血液流通,增強子宮功能。平時進行坐浴,促進下腹部盆腔的血流通暢,抑制子宮內膜的異味生長。痛經時跪坐腳張開,膝蓋分開超過身體寬度,平舉雙手,上半身向前直到雙手觸地,自然吸吐,停留一下再挺直上半身。重複3次。
推薦閱讀:
※對於練功練太極的度應該怎麼去把握?
※為什麼喝酒的越來越少,喝茶的越來越多了?
※如今DHA產品隨處可見,寶寶真的需要額外補充DHA嗎?
※常頭暈乏力、心慌氣短怎麼回事?這樣食補可很好地改善體虛癥狀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