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輩親是什麼心理?


隔輩親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國內會出現,在國外也非常常見。隔輩親這種現象我個人認為是一種「代償心理」。

拿我們自身來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那時都是各個崗位的中流砥柱,正值風華,一心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或者希望整個家庭能生活得更為寬裕。於是,他們時間輾轉於工作中,很少能有時間和機會跟自己的孩子好好相處,或者陪著孩子們一起成長,這在他們整個生命中都是一種缺失和遺憾。另外,對那些生於60年代的父母而言,由於當時大環境造成的物質方面的匱乏,使得他們很難或者說根本沒有關注過子女的精神、心理層面,為子女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是他們的追求。當這些父母的孩子有了孩子,他們成為姥姥、姥爺、爺爺、奶奶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離開了昔日的工作崗位,生活的空閑時間相對富裕,便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孫子輩的身上,他們在隔代撫養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伴隨著這些小小的生命慢慢成長,就如同他們年輕時一樣。這樣一來,在隔代撫養的過程中,他們「彌補」了年輕時生命中缺少的那一部分經歷,有時間也有機會去再一次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變化,這對他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而這些愉悅感正是由孫子、孫女、外孫和外孫女們所帶來的,他們在他們身上也傾注了更多的陪伴和情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隔輩親」的現象。


謝謝你的邀請。

隔輩親,就是爺爺奶奶對孫子輩的實力寵溺:要什麼就給什麼。

現在的老人們對孫子輩的愛意基本上會呈現出爆髮式的表達,即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對於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感到無奈和矛盾。

我和自己的孩子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因為工作關係,我和父母沒有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因此孩子與爺爺奶奶見面的機會並不多,有時一年只能在春節見面,於是每次孩子回到老家,老人們對孫子幾乎是有求必應,這和我們在家裡對待孩子的方式很不一樣,甚至是衝突的。

在家裡,五歲的孩子需要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掃地、倒垃圾等等。一方面,讓孩子意識到他對家庭是有貢獻的,同時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孩子可以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並不斷發展各種能力,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和社會。

只有付出了多少,才能獲得多少,這一直是我們對孩子秉承的教育理念。

但是,回到了老家,面對爺爺奶奶的無原則寵愛,孩子就會把之前的堅持拋之腦後。例如,他早上不再需要按照原先規定的時間起床,起床後爺爺奶奶會幫他準備好衣服和整理床鋪,而且還會不斷滿足孩子對零食的慾望。

於是,孩子開始變得無法無天,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完全忘記之前的約定。對於這種情況,許多父母感到了無計可施,有時對孩子要求高一點,就會被孩子的爺爺奶奶嚴厲訓斥。

在這裡,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父母曾經對待自己猶如嚴厲的班主任,但他們對自己的孫子卻是實力寵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老人們與孫子真正見面的機會並不多,那麼他們對孫子輩補償愛意的最直接表達方式,就是容忍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過度滿足孩子;

另一方面,老人們也是在對兒女輩進行補償,對孫子輩的寵愛實際是在補償那個曾經被自己嚴厲苛刻著的兒女,就像我的父親對我特別苛刻,但是他對我的孩子反而是無條件的寵溺。

這一切不僅僅是孩子被滿足,也滿足了老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寵愛兒女的願望。

因此,當我們能接受老人對待孩子的寵溺方式,那麼也意味著成全老人對自己兒女的那一份遲到的、補償的愛意。

——by 胡慎之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祖孫在一起的時候,寶寶得到了照顧,爺爺奶奶得到了歡樂,這也填補了他們在年輕時候因為工作繁忙而與自己兒子女兒缺少交流的遺憾。具體來說,孩子們往往代表著天真純潔,而在成人的世界裡,則充滿競爭挑戰以及欺騙和陷阱。經歷了這一切的老年人,終於可以在孫子輩身邊返璞歸真,沒有爾虞我詐,只有純真。 其次,孫子輩意味著生命及活力。如果一個家庭只有成年人和老人組成,難免死氣沉沉,大家都有感觸,如果家裡多了一個小孩,就跟多了很多口人一樣,充滿活力,而孩子們因為小需要大人的照顧,也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除了黑白灰以外的色彩,時不時冒出來的童言稚語,更是生活很好的調味劑。 第三、孫子輩的行動活躍,很愛問問題,而老年人的思想往往趨於老化,我們都不知道,不用的東西更容易壞掉,要經常用,才能保持活力。因此,老人在於孫輩相處的過程中,會因為跟著他們到處跑而鍛煉了身體,會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而去動腦,這樣可以很好的延緩身心衰老。 還有一點就是,當我們人老了,兒女們也正好處在事業的發展期,每天忙於工作和應酬,很有有時間去陪伴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和孩子正好擁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在一起互相陪伴,從而給彼此精神上的支柱。

最後還想說的是,其實隔輩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祖輩的肩上沒有那麼重的責任,不需要像父母一樣,為了孩子的未來操碎了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好而上手上腳,他們只想著孩子能健健康康的長大。作為孩子,當然更喜歡整天哄著自己的人。


隔輩親是什麼心理?

這得從兩個方面說,一方面就是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自己的孫子、孫女的角度,另一個從孫子、孫女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也是一種隔輩親,當然也是一個角度。

今天我們主要談的就是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從上至下,這樣的一個關係來談。

我想從五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這個心理現象。

第一個方面就是享受而非責任

我們在教養自己的下一代時,第一責任人是爸爸媽媽。第一責任人在心理上、行為上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因為他有著要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就是自己的遺傳基因能夠健康順利的成長這樣一個責任,因為有了這樣的責任,在心理上就會有壓力、有焦慮。有對孩子成長是否長好,這樣的壓力和焦慮,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腦袋當然決定行為了。

爸爸、媽媽就是坐在第一責任人的這個位置上,所以很多時候從這個心態上來說就和其他人不一樣了。對孩子要求就會多,互動會緊密。

又因為焦慮,所以內心會變,就顯得可能沒有那麼親,但實際上這種要求高恰好又是另外一種親。

而作為爺爺奶奶也好,包括舅舅、姑姑、叔叔、阿姨其他的重要的親人,不是第一責任人,不是第一責任的話往往會輕鬆一點對待這些孩子們。

所以生活中發現舅舅啊,姑姑啊見到自己外甥、侄兒、侄女的時候通常都是輕鬆的,他們是沒有壓力的,因為這個壓力被爸爸媽媽承擔了,爺爺奶奶更是如此。

所以其實爺爺奶奶他們是享受者,他們和爸爸媽媽一樣享受了天倫之樂,同時他們並不像爸爸媽媽一樣是第一責任人。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因為位置的不同,責任的不同,社會角色的不同,所以在心理上就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放肆的、大膽的、盡情的去享受和孫子孫女的愛的連接,這種天倫之樂不需要去承擔什麼責任的。

這就是第一個原因,也就是第一個現象。

第二個就是基因的一個認同

為什麼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孫子孫女會更加的親熱,有時候會維護孫子孫女呢,因為這是一種人的本能,生物的本能,爺爺奶奶的基因遺傳下來了,所以會對孫子輩有著一種認同。

這種認同就是,人家的再好也不是我的,我的再不好也是我的,更何況怎麼看我的孫子孫女都好,所以就是有這種基因的原因,對自己的孫子孫女就顯得更親,這是一種本能的認同。

這是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就是社會依戀

老年人會有一種社會功能喪失,不是完全的社會功能的擁有者。

成年人還有社會交往,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有自己的工作,但是老年人基本上是慢慢的社會功能喪失了。

比如說他不工作了,在社會當中的價值就找不到了;比如說交往圈子越來越小,人際關係當中體驗的互動而產生的這種價值感越來越少,因此社會心理依戀滿足的渠道越來越少,就會更多地關注到自己的家裡人。兒子媳婦女兒並不一定隨時都和自己有連接,都在忙著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情,所以就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隔輩上去了。

他們就試圖從孫子孫女這一代人去獲得社會心理沒有被滿足的部分,這就是社會依戀。這種需要必須親,不親的話,滿足不了這個需要。

這是第三個方面。

第四點就是掌控感

雖然老年人的社會掌控感越來越薄弱。比如說沒有支配的權利了,沒有安排的權利了,金錢經濟或者一些事物都要靠他人去支配,但是他們仍然是一個獨立的人,一樣是有掌控感需要的,他們的權力的這種心理需要並沒有減少,但是外部的這種權利其實已經被剝奪了,他們又必須要掌控。

在隔代撫養的家庭裡邊很多的老年人,其實是通過控制孩子而實現對這個家庭的掌控,不管是愛也好,還是什麼也好,就是通過這種控制孩子從而掌控這個家庭。控制孩子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掌控孩子的父親母親。所以很多老年人不自覺得就會成為掌控者或者控制者。

要控制就必須要親吶,隨時看著這個小孩,隨時要掌控著這個小孩,隨時要和小孩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當然有時候控制到了一種變態的程度就是畸形的那種程度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也會導致家庭裡面婆媳關係,倫理關係發生衝突,這當然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是第四個方面。

第五心理的安全感

就是心理的安慰,為什麼是心理的安慰呢?在社會中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一種文化心理:老年人如果被小孩子喜歡,說明他更長壽。

有些老年人發現很小的小孩子或者小嬰兒都不喜歡他,他心裡邊是非常恐懼的。這種恐懼感是一種死亡的恐懼,就是一種無意義的喪失的那種恐懼感,所以一般情況下的老年人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就更願意接近小孩。

小孩跟他親近的潛意識裡面都會感覺到自己不是那麼快死的,有這樣的一種心理的安撫,心理安慰的作用,所以老年人比較願意接觸小孩子。當然接觸別人家的小孩子總是不那麼容易,接觸自己的小孩子,自己的孫子孫女啊這樣更容易。

這是第五個方面。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隔輩親,從五個方面探討了老年人對小孩子的心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各位!

聲明:本篇文字內容歸韋志中所有,嚴禁其他公眾號轉載,如有發現,責任必究!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志願者專家王雪萍:

在中國,有種心理現象叫隔輩親。就是爺爺奶奶對孫子的疼愛遠遠超過兒女,也超過當年養育兒女時候對自己子女的情感。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1、 從孫兒那裡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在中國傳統的理念里,重視子孫昌盛後代的繁衍,父母生育子女是個人的能力,能否傳承是父母關心的,當兒子能生育子女時候,祖輩的心理是快樂的。從家族傳承的角度,孩子的生命是是家族生命的延續。

二、從孫兒那裡獲得快樂與希望。老人飽經世事滄桑,在純真的孩孫那裡感受到純潔的快樂,返璞歸真。孩子的茁壯孩子的天真笑容可愛的話語時常逗得老人忍俊不禁,讓老人感受生命的快樂,看到生命的希望,老年人孤獨寂寞,兒女工作忙不能陪伴,孫輩陪伴了老人的寂寞時光。兒女已經定型,但孫子充滿希望,從孫子身上可以看到無窮的未來。

三、在孫輩那裡重獲人生價值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在多方面處於衰退狀態,但與兒孫的玩耍、教導他們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我價值。

四、從孫兒那裡彌補自己當年在子女教育的心理需求。孩子與爺爺奶奶更親的原因還在於祖輩和父輩的責任差別,父母子女之間對人生教育有不同的理念,產生衝突;但與孫輩沒有衝突,關注點更多集中快樂的孩子身上。一方面,父母比爺爺奶奶承擔了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為了避免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他們會很嚴謹地跟孩子相處,並對其做出更多的行為約束,而爺爺奶奶沒有這層責任,可以更放肆地愛孩子,甚至把當年因責任扣留的疼愛都給了孫子輩。另一方面,當年沒有對兒女實現的願望,也在孫輩身上予以滿足彌補。


這個春節相信小夥伴們都是在串親戚中度過的,大家有沒有發現往往隔輩的老人和孫子輩更為親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不難解釋,孫子輩對於祖父母輩來說,是自己基因的延續。對孫子輩的親近是對自身基因的認同,實屬生物的本能範疇。當這些祖父母輩自己還是年輕的父母時,難免缺乏育兒的經驗和經濟實力,多多少少會對自己的兒女有虧欠心理,但卻已經無法補償。當自己的兒女有了下一代,此時這些祖父母輩的時間和經濟實力都已經達到了高峰,自然將這種補償心理投射在了孫子輩身上。

另外,老人多數都處在空巢期,需要親人的陪伴,孫輩的出現自然填補了心理上的空虛。而老人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心態更加寬容,這也就是為何隔輩親人可以玩到一起去的原因。


1、每一個人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很多人在最初做父母的時候都不懂得如何做父母,也有可能是工作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和耐心,還有可能是條件所限,不能天天陪伴。

這種種情況就造成了父母對自己孩子內心有些愧疚,感覺自己沒有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長。等自己的孩子有孫輩的時候,就會把這種愧疚轉化成一種補償心理,給她自己的孫輩。

2、做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人差不多也要60歲左右,甚至年齡更大一些。這樣的年齡和特別小的孩子在一起,內心其實是有一種焦慮的,這種焦慮就是分離焦慮。

老人們在60歲離開工作崗位,就會造成經濟、健康、社會角色、個人價值感等方面的喪失。身體的衰老也不斷的在提醒著年齡的狀況,那麼在於隔代人相處的過程中,老人內心深處都會有一種衰老分離的焦慮,因此就會把更多的愛給到小孩子。

3、人年齡大了,很多事情的看法與年輕的時候不一樣了,看事情更包容,更從漫長的一生來看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件事情的對和錯,所以老人們對於兒孫犯一些錯誤大多都能夠包容、接納、允許。

這就造成孩子在老人面前似乎沒有了規矩,也不怕他們,從而引起年輕父母的一些憂慮,擔心孩子沒有規矩,沒法管了。但實際上小孩子都很聰明,他知道爺爺奶奶對他的寬容,在他們面前就會撒嬌,就會觸碰底線。但是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他知道父母有原則講規矩,因此也會乖乖的遵守。

4、現在的老年人自己的童年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因此更關注吃。所以他們倆孩子也更多體現在吃東西方面,比如追著喂,換花樣的買零食;還有體重超重,但並不忍心節制孩子等。

以上是我想到的老人為何溺愛孩子的幾個方面原因。年輕的父母不太希望孩子被溺愛,因此可以琢磨一下自己的父母溺愛孩子會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愛,溺愛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不好,適當的調整一下,這樣對於全家的關係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有好處。

透過心理學,願每個人都擁有溫暖如春的人際關係。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普遍特有的現象。這道簡單的問題,卻展示出巨大的系統性的模式。

先看一下年齡,如果存在隔輩親

那麼孫子輩是0—25歲,父母輩25—55,爺奶輩55——正無窮。

中國另一個特有現象為父母嚴重參與孩子的生活。

基於這兩個前提之下就可以開始我們的探討了。

首先,爺奶過多的參與了父親的生活,導致父輩的獨立能力發展有很大的阻礙,父輩雖然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但是從情感上、心理需求上,對爺輩有很大的依賴。但遇到事情上刷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甚至有時父母會主動來幫助!而孩子的出現,無疑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其次,父輩第一次當父母,而爺奶卻擁有好幾年的經驗,這讓隔代撫養加了5分。甚至很多父母並沒有準備好應對新角色。在這個複雜的輻射式思維社會裡,多了一個角色,相當於多了無數由點和點之間的連線。

再次,從心理學上,孩子、父母與老人處於三個「巧合」的階段。

嬰兒、幼兒階段的孩子是建立依戀的重要階段,雖然還不懂事,但是通過言語和行為已經產生了很多互動。所謂的「印刻」就是對撫養者的認同感。

父母處於事業探索期,婚姻維繫期以及更年期。這會讓父母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大大的減弱,甚至產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

爺爺奶奶,處於生命主題的焦慮期,他們逐步失去了生涯,生活等方面的控制能力,而孩子是最容易,最有成就感的,最有意義的控制物。另一方面,父母的逐步分離,讓爺爺奶奶繼續找到來自後代的精神支持,很顯然專業到孫子孫女身上。

綜上所述,「隔輩親」是從社會背景到心理階段的產物。

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


隔輩親上面有大拿回答很準確,我不做過多敘述。

我來探討為什麼會寵溺。

因為老人和孩童處於人生階段的兩端。截然不同的生命狀態是隔輩親產生的根本。

1、老人生命無多。尤其有了第三代的老人,對生命得認知更加深刻,更明白生命得重要性。更傾向於去珍惜。更希望看到新生命快樂欣欣向榮的狀態。尤其現在的老人,幼年時物質生活的匱乏讓他們想在孩子身上滿足對那個自己兒童時代無法被滿足的遺憾。轉嫁過來就是對孩子生命得珍惜,珍惜產生寵溺。

2、這可能更像是老人第二次當爸爸媽媽。彌補遺憾。這樣的心理會讓人處於一種過度飽和的狀態。易產生過猶不及的方式方法。

3、幼兒的可愛本身就會吸引人關注寵愛的本能。老人本身的心理就更傾向於兒童。身體易受傷。寵溺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

4、現在社會的老人大多沒有太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思想熏陶,更傾向於認為吃的最好穿的最好就會發展的最好,這是教育和認知的問題。

5、老人的無所事事狀態,孩子更是自己人生意義的寄託。全部的關注湧入孩子便會寵溺。

鑒於此。

第一呢,和老人多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普及一下現代的教育思想。

第二呢,給老人多找一些老有所得老有所樂的事情。

第三。不要否定老人對孩子的寵愛。更多的時候肯定才是讓人轉變思想的武器。


隔輩親,說的是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的疼愛勝過兒子、媳婦。

(姥爺、姥姥對外孫子、外孫女的疼愛也勝過女婿、女兒。)

隔輩親,主要原因是孫子、孫女的身上流淌著爺爺奶奶的血。血濃於水嘛!

隔輩親,孫子、孫女,就是爺爺奶奶「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掉在地上怕碎了。

隔輩親,爸爸媽媽敢動孫子、孫女一根指頭,爺爺奶奶就說,「沖我們這把老骨頭來吧!」

隔輩親,人越老,就越孤獨。爺爺奶奶,與孫子孫女待在一起,啥憂愁煩惱都忘了。

隔輩親,孫子孫女是爺爺奶奶的眼睛、胳膊和腿。

隔輩親,兒子、女兒的氣,爺爺奶奶會生,孫子孫女永遠都是「對」的。

隔輩親,中國的傳統,一代一代都是這樣過來的。


推薦閱讀:

女生對一個不熟的男生說他的缺點出於什麼原因?
總感覺自己有精神病該怎麼辦?
突然有一天,你的腦海里有沒有想避世的念頭?

TAG:心理 | 心理學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