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仨》作者是誰?


《我們仨》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楊絳,當時,楊絳的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都已去世,她寫了一些紀實性的散文,回憶一家三口幸福的時光。《我們仨》就是由這些回憶文字組成的,2003年7月由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受到人們的熱捧。

楊絳1911年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楊蔭杭留日出身,曾任北洋政府司法官員,後來在上海當律師,抗戰末期在蘇州病逝。楊絳與父親感情很深,她的《我們仨》中有不少筆墨是寫父親的。抗戰期間,楊蔭杭避居上海,楊絳一家三口從歐洲歸來後住在楊家,在楊絳筆下,錢瑗對姥爺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所以爸爸(楊蔭杭)對圓圓頭(錢瑗)特別寵愛。我們姊妹兄弟,沒一個和爸爸一床睡過。以前爸爸的床還大得很呢。逃難上海期間,爸爸的床只比小床略寬。午睡時圓圓總和外公睡一床。爸爸珍藏一個用台灣席子包成的小耳枕。那是媽媽自出心裁特為爸爸做的,中間有個窟窿放耳朵。爸爸把寶貝枕頭給圓圓枕著睡在腳頭。」

楊絳的公公錢基博也是一位著名學者,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抗戰期間在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教書,勝利後到武漢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任教授,1957年病故。這些經歷楊絳都在《我們仨》中有所涉及。楊絳曾在文章中講過一件趣事,晚清狀元張騫曾稱她的父親楊蔭杭為「江南才子」,結婚後錢鍾書將張騫致父親錢基博的信給楊絳看,信中稱錢基博是「江南才子」。於是,楊絳帶有幾分調侃、幾分得意的筆墨說:「這使我不禁懷疑:『江南才子』是否敷衍送人的,或者我特別有緣,從一個『才子』家到又一個『才子』家。」

1948年夏,錢鍾書爺爺百歲冥壽,分散在各地的錢家後人都回無錫聚會,錢鍾書三口也一同回老家。在這次聚會中,錢基博偶然發現他的孫女錢瑗是個讀書的好材料,於是他對錢鍾書的幾個弟弟說:他們的這個那個兒子,資質屬某等某等,「吾家讀書種子,唯健汝(錢瑗)一人耳」。楊絳在書中評論說:「爹爹說話,從不理會對方是否悅耳。這是他說話、作文的一貫作風。」

1949年後,錢鍾書和楊絳夫婦到北京工作。楊絳在書中還記錄了錢鍾書與清華同窗胡喬木的交往。據楊絳回憶,1977年他們搬到北京三里河寓所後,胡喬木常來找錢鍾書聊天,開始還帶個警衛,後來就一個人隨隨便便來了。他們談學術,談掌故,談讀書,無話不談,錢鍾書是個有趣的人,胡喬木也很有趣。關於他們與胡喬木的關係,楊絳在書中這樣寫道:「我們和他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們卻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可以隨便來,我們決不能隨便去,除非是接我們去。我們只能來而不往。我們收到庇護,心上感激。但是鍾書所能報答的額,只不過為他修潤幾個文字而已。鍾書感到慚愧。」

楊絳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90多歲了,夫亡、女故,孤身一人,冷冷清清,寂寞異常,只有在回憶中度日。正如她在《我們仨》中所說:「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每當讀到這段話,我就想,從某個角度講,壽長有時候是不是也是一種折磨?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楊絳駕鶴西歸,「我們仨」團聚了。


《我們仨》這些年長期在暢銷榜上,是一本非常耐讀的書。作者是楊絳,民國的才女,錢鍾書的夫人。《我們仨》以細膩的筆觸和平實感人的文字記述了錢鍾書、楊絳,他們的女兒錢媛之間的往事。大眾對學者的家庭是陌生的,《我們仨》講述的是這個三口之家,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錢鍾書曾驕傲地誇耀自己的妻子是民國「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絳翻譯了西班牙語小說《唐吉坷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當時在上海,楊絳的名氣比錢鍾書還大,人們介紹錢鍾書,都說是「楊季康先生的丈夫」。

如此有才氣的楊絳因為深愛錢鍾書,深愛他們這個家,在家庭里也盡職盡責、無比細心地扮演著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

在《我們仨》中,"拙手拙腳"的錢鍾書總愛"做壞事",打翻了墨水瓶,楊絳會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不小心把檯燈砸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錢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不同於錢鍾書給人外表圓滑,實則刻薄的印象,在家裡的錢鍾書是很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我們仨》沒有什麼高深的寓意,寫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讀來卻意味雋永,感人至深,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也是普通家庭脈脈溫情的回憶。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推薦閱讀:

上聯:風和日麗春色滿,如何對下聯?
中國的詩詞文化該如何延續?
上聯:自然醒後學自然,自然不會,求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