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人有修心的意識?
(這是」對什麼是城府」的回答。特此說明)
有些城,隱藏著巨大的玄機,進入後,有雲遮霧障的感覺,不光是客觀的東西存在那裡,令人讚歎,而且有內涵,就是深厚的底蘊。國外的,譬如義大利的弗洛倫撒,誰去了,精神都會為之一振;我國的北京,也是如此,沒有人不會對北京城內的紫禁城置若罔聞。但是,也有一些城市,雖然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歷史留下來能顯示自己淵源的古迹不多,譬如徐州,如果不是後來從地下挖出來那麼多的古代遺產,徐州確實會感到尷尬。如果把人比作一座城,道理也是如此。
【心生萬物,心為萬物主。修心,可以增長智慧,減少痛苦和煩惱。】
- 修涵養。經常反思自己、內觀自己,可以更好的認知自己,優點、不足、哪些還需要注意、哪些還需要改進。這主要是內在的。
- 修態度。這主要是對外的,如何去面對社會的各種現象,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何去對待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如何去看待不同人的行為。
- 修慈悲。更加的善待自己,更好的善待他人。把別人當成自己,以己度人,能從外在的角度去思考和對待問題,少些抱怨,少些責備,有更加慈惠的心,會少些敵人。
- 修智慧。有更大的格局,有一顆更淡定的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順應萬物,境由心轉,沒有煩惱,不再痛苦。
「修心」是人們需求層面的產物,可以這樣理解:人的需求是從基本的生存物資需求(如衣食住)滿足後,然後再過度到精神層面的,「修心」就是精神方面的「提煉精神」,如果在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情況下,人們是想不到「修心」的,他們只會渴求滿足饑飽、冷暖的物資條件。現在的國人生活好了,當然要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了,所以就會產生高層面高人的「修心」,使心達到一定文化、藝術、道德高度的境界,享受智慧和曠達。但還有一種修心與上面的不同,那便是:在物慾橫流的世界,在權勢霸道的社會,一些較弱勢的群體,為把心找一個可以安置的地方,所進行的「修心」,給自己的心畫了一個圈,常知足,常感恩,常行善,修心既「修行」,
1、孔子的「修心」,給孔子帶來了什麼?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都包含了「修心」的內涵,這三家對「修心」的名稱、具體細節有些差異,但是,基礎原理都一樣,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人體」、「兩套心智系統」上。所謂「修心」就是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修心」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用現代更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心智系統轉換」。把這點明確了,我們來看「修心」給孔子帶來了什麼。《論語》中有一句孔子回答子貢的話:「一以貫之」。這句話要與孔子另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從心所欲不逾矩」結合起來,一起看。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兩話的真實意思是,孔子經過「修心」以後,他的認知模式發生了改變。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是現實世界,人在現實世界中遇到什麼事,就用現實世界的共同經驗(知識)去認識這件事。而「修心」後,孔子的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發生了改變,「認知界面」不再是現實世界,而是孔子自己的「意識空間」,孔子通過對外在事物在意識空間中的「意識影像」的洞察(貫之),直接發現外在事物的內在規律(一)。也就是說,很多事情,孔子可能第一次接觸,也能馬上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大家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儒、釋、道中都有「不思而知」,「不慮而知」的說法。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都是基於「修心」後,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發生改變後的體驗。普通人用常規的認知模式體驗不到這種情況。(所以,我一直說,儒釋道不是哲學,不能用概念、經驗去理解)孔子的弟子基本上都是通才,遇上什麼事都能幹得很精通。最不可思議的是子有,一個學禮樂的儒生領兵打仗,照樣打勝仗。為什麼孔子一個教禮樂的老師,卻能教出一批治國通才呢?這就是「修心」的結果,心智系統轉換以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是不可思議的。這是中國人會意識到「修心」的歷史淵源、利益淵源。2、第二個問題來了,孔子是怎麼會意識到「修心」的呢?要認識這個問題,大家先要破除一下已有認識,我們受西方歷史觀的影響,認為人類是從落後、愚昧走向文明的,西方世界是這樣的,所以,TA們能接受進化論。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歷史可不是這樣的。中華文明的源頭一開始,就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的基礎上,甲骨文中隨處可見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造的字。比如我們熟悉的「天」字、「二」字都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黃帝、堯、舜都不是普通人,都是經過心智系統轉換以後的人,這樣的人被後世稱為聖人。這些聖人在中華文明源頭的一開始,就給中華先民制定了完整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幫助民眾訓練心智系統轉換用的,其作用類似佛教的具足戒,在行為規範中「修心」。所以,並不是孔子自己意識到要「修心」,而是受到了當時歷史傳承的影響。孔子的作用在於,在當時禮樂衰敗的情況下,重新把禮樂背後的「修心」作用重新發掘了出來,傳承給了弟子們。
所以,中國人會意識到「修心」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源自中華源頭文明的感召。第二,有這樣意識的人,在輪迴中,也許就是中華先民中的一員……
心智玩家:還原中華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不覺得有多少人修心。更多的是在修心機。
修心本身就是心,這個心也要修。修心之人不僅要能修心,又能修修心之心,又能修『』修修心之心『』之心。。。如果說修心是要靜,那麼修修心之心就是要動。也就是說真正修心的人看起來和沒有修心的人幾乎一樣,不同之處就在於修心的人表現出小孩一樣的真,天真,純潔,直率。
另外,不是真正修心的修心人都是懦夫。他們只是在逃避現實的苦難,以修心為名去麻醉自己,讓自己以為現實的東西不值得追求,可實際上內心對現實極其的嚮往。他們是想追求,有害怕受傷,又怕別人看出來,有所自尊,於是說修心。
當然,也有可能是缺乏智慧才無法跳出自己的設限。如果是這樣,他們就無法通過修心獲得內在的平靜,甚至修心就是在壓抑真實的自己,這比不修心的俗人更加痛苦。無法真正的修心來消除痛苦,也不去釋放真實的自己,這種行為背後依然是虛偽和膽怯,他們害怕現實中的痛苦甚於假裝修心壓抑自己所承受的痛苦。
不多。很少。更多的是玩心者。用自己的理解,道理重新組合的人是大多數。修心,要靜坐,要身心感應,受用出現。涼,熱,舒服,各種體驗出現。做對的人,會進一步感覺脾氣好了,習氣脫落,慾望減少。這個叫修心者。中國大陸修心者寥寥無幾。做對的更是五指之數。返看美國,兩千萬靜坐者。雖然沒有正統,也有接近的高級成就者。
其實,我對這個現象的理解非常簡單,「修心」不過是「削足適履」!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體制下,個人空間被長期擠壓,人們必須在狹縫中求生存,「修心」不過是改變自己適應體制塑造下的環境。至於西方人,他們就比較幸運,他們構建了一個充分發揮個人天賦和創造力的社會文化體制和價值觀體系,他們更在乎創新和改變世界。
大家好!聖人注重修心?心善則善!心惡則惡?一切皆有心!道佛也都講修心?發心大,則成就大!大家心胸一定要寬廣呀!
中華文明注重精神勝過物質。為什麼?人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精神追求的無止境可以導人向上,越無止境,精神越可以提升;物質則不然,越是追求物質享受,品質越低下,慾望如同溝壑,越填窟窿越大。因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無不注重修心。當然,其中也有真修心和假修心的區別。真修心,超越物質的誘惑,直達至臻;假修心,欺世盜名,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