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康熙是一個怎麼樣的皇帝?


《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可以說是「千古一帝」,他從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是一位有所為的君主。

康熙思維敏捷,足智多謀。這一點在除鰲拜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鰲拜活了一輩子卻敗給了一位少年。鰲拜雖然兵多將廣,親信眾多,但是有勇無謀,最終成了別人的棋子。康熙大膽提拔漢臣伍六一,並將自己和老祖宗身家性命也交付與他。當然,這也不是隨隨便便草率的決定。考察這個六一,孝庄早就進行了。康熙也在反覆的斟酌,並暗中派人監視。

康熙愛民如子,善於體察人民疾苦。那時賦稅勞役嚴重,加之一些地方受災,百姓大多流離失所。康熙一面撥糧震災,另一方面減輕災區的賦稅。永不加賦這個這個制度就是康熙提出來的,極大的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常用民心不可欺來警戒自己,深知自己的工作重心。 康熙也尊重科學,愛惜有學識的人才。

姚啟聖恃才放曠,被先帝貶為庶民。隨著台灣收復受挫,康熙重新啟用了他。把他從馬場請來,聽聽他對收復台灣的意見。姚啟聖於是從一個庶民又升至福建巡撫,節制各級官吏。總體來說,康熙算得上是一位賢君。他是從三皇五帝來說在位時間最長,養育子孫最多的君主。他的一生政績卓著如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台灣等,每一項都是一個傳奇!


在康熙王朝里,在太皇太后孝庄的輔助下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封后(取四大輔臣之首索尼之孫女為妻)親政,後智除鰲拜,平定三番(在國家危亡之機康熙用漢臣周培公為將率軍解除危機,平定了吳三桂,後周培公被康熙貶至盛京而孤獨終老)。

收復台灣(在周培公的舉薦下康熙用兆啟聖的遷界禁海,並用離間之計收了善海戰的敵將施琅,後康熙用施琅收了台灣)。

親祭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之墓,維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親征准葛爾大汗葛爾丹(中後期的康熙親自帶兵遠征蒙古,最後平定蒙古叛亂)與沙俄簽了泥不楚條約(第一個平等條約)。

還一直用權臣明珠牽制權臣索額圖,並且在晚年一舉滅了這兩個黨爭。他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到達頂盛,促進了民族團結與和平,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統一,百姓安居樂業,人稱「康熙盛世」,其帝王之術更是手熟於心,文治武功亘古罕見,因而又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天楓認為在這部劇中康熙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從一個懵懂的孩童,逐漸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

首先在 康熙幼年事情不得父親的喜歡,後來父親出家小玄燁在祖母的輔佐之下成為清王朝的帝王,在四個輔政大臣的輔佐下治理國政,在第一次見到四個輔政大臣的時候就變現出來了帝王之氣。隨著年齡的增長 和首輔索尼的去世,此時康熙意識到大權旁落的危險,暗中謀劃除掉了鰲拜親政。

年輕的康熙畢竟缺少經驗,大權在握就要削藩,被吳三桂玩弄於鼓掌之間,心灰意冷想到了退位,經歷了這一次打擊終於成長起來,成為真正的帝王,從此開啟其帝王之路,此後 的他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親征噶爾丹,為了江山甚至不要親情,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為了大清王朝的 穩固,將自己心愛的妃子貶為庶人,其實內心也有說不出來的苦楚。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康熙 | 康熙王朝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