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解讀「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這句話?#情緒大作戰#?


1)這一心理現象在說:炫耀的是空虛,是理想自我

人生充滿了哲理,類似這樣的句子「越怕什麼,越來什麼」「越想要什麼,越失去什麼」「越低調,越是最牛的炫耀」等,多的是。這些句子反映出的,好像都是悖論哲學。

存在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存在即合理。「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之說,既是存在,也有存在的理由。怎麼解讀這句話?最好換成:怎麼解讀這一心理?因這一說法,是含哲理的表述,但它所指向的是人身上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現象。

我把這一心理視為:炫耀空無。這個空無,其實是人內心的渴望、理想與目標,只是懷揣已久而沒兌現的一種心裡堅持。但這很可能成為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比如表演人格,或叫自負、賣弄等。心理學認為,人自出生到16歲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在個性成長中,包括形成有種種防禦機制,以用於應對自我(自尊自戀)需求的挫敗,其中有一種防禦機制叫投射性認同,簡單理解就是,一個人對外界事物、對人的看法,是以自我內心所經驗所認定的而給出。投射性認同,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不成熟的,如分裂樣的投射認同:自己感覺好的留下自樂,自己感覺不好的,投射給他人,認為是他人的不好所致。

顯然,「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是在鄙視一個人的虛偽。這也是一種投射性認同的心理現象,不過他投射認同的對象,是自己。怎麼講?我們把炫耀視為一種表現,把被炫耀的視為某成就的擁有。那麼,越炫耀的他,有兩個自己,一個是根本就沒有某成就的他(缺乏),一個是極想擁有的他(幻象)。他長期的,極度認同自己那個幻象,和極度否認自己的缺乏。現實中他向別人展示的,主要是那個被自己認同的幻象。當然,這一深層動機可能有二:一是自卑,害怕被人瞧不起;二是渴望了不起,或叫自我理想。這些動機以勢不可擋的力量驅策一個人,為掩藏自卑或躲避傷害,會拼勁表現自己,愛炫耀則成為很光彩的表現之一。說到底,炫耀是一種虛榮的投射,為了贏取被認同而有的浮誇表現。

2)相由心生的反版

佛學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說的是,所有世間幻變皆因內心意念而起。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確也是,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此處「相」指的是物相,世間萬物的表現形式。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狀態的對同一件事物的觀感是不同的。正所謂你用什麼顏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顏色的。一個本性悲觀的人,神情總是倦怠,一副對凡間種種都無所謂的樣子。一個樂觀的人,總是表現出積極、豁達。

這一相由心生的思想,在投射性認同的機制看來,是一種內外一致的心理投射。用俗話說,這個人很透明。「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越缺少什麼」既是一種相由心生,也是一種心理投射。這個「相」跟他內心的「想」一致的,只是,相被投射的是他內心的理想自我。如果說成妄想也可以,妄想,就是把內心意象當成了現實的一種思維。

從人的自我實現上講,你有多大能耐,就有相匹配的願望滿足。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實含義,就要求一個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面對各種誘惑時有理性的選擇,處逆境時有默不申辯的承受力,於恩將仇報之際有坦然笑對的包容,面臨天下事有不怒不驚的鎮定,遇四海人有不卑不亢的平和。而這,是心智很成熟的人可以達致的境界。

人有了複雜的社會角色之後,已不可能停留在無欲的單純狀態,人性本是多重的。如果把人的內心看成是雙重自我的結合,一個是真實自我,一個是虛幻自我,那麼,成熟的相由心生,所投射出的是真實自我,而炫耀空無的人,所投射的是那個虛幻自我。「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也是一種暗諷,說難聽點,是暗諷人的太要面子,或是不要臉。客觀說,愛炫耀的人,其心智還不夠成熟,內心還沒有力量,去承受並承認他的虛無。


人是有機的整體,我們的一言一行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表達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越是不經意間流露的情緒,越是下意識表現出的態度,越能夠反映我們內心最真實的狀態。

當我們感到內心在某些方面有所匱乏時,大部分人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會是否定或者掩蓋它,因為自我功能的良好運轉要建立在我們對自己的認可與肯定之上。

因此,任何動搖自我認定的事情都會被處理,而且最開始用的方法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省力。人通常要到無法迴避時才會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去真正解決問題。

反向形成,就是一種否定、掩蓋問題的方法,反向形成的意思是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情況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行為,通過加強這種相反行為來達到一種「說服」自己的功能,說服自己「我沒有這種不能被接受的情況,你看,我在它的反面做得多好!」

但是,我們要明白,並不是每個人在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點時都意味著他在反向形成。如何區分這個人是在反向形成還是在真實表述?去感覺他在表述時,是否有非常急切想要說服你的衝動。

如果一件事在一個人內心是被深深認定的,那麼他就不需要用力過度地去讓他人相信自己,他會表現得更自然平和——就像潤物細無聲的小雨,它的存在遲早會被他人感知。

另外,「越炫耀什麼,就越缺少什麼」,這句話不能被簡單膚淺地按字面意思解讀。

比如,一個拚命在朋友圈曬包的人,你不能說她缺少包——她真的不缺,她有幾十上百個包呢!但她確實是在反向形成。包包代表著價值,但她缺的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精神上的價值感。她想用物質上的價值來彌補精神價值上的空洞,這是其反向形成的真正邏輯。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一定是想要隱藏什麼。因為他在這方面有短板或者不足,也或者他在這方面有過刻骨銘心的痛,所以他想儘可能把自己偽裝得完美一些,再完美一些,而炫耀自然成了最好的方式。當然,有的人刻意炫耀,也有可能他在這個方面比較有優勢或者比較富足,不一定完全是因為內心缺失。所以,你要分清楚上面兩種情況。我覺得,要想區分清楚上面兩種情況,就要了解一個人的過去,他經歷過什麼,發生過什麼,也曾渴望過什麼。這是最有效了解這人的方式,希望能幫到你。


並不能直接說:「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炫耀只是一個行為,是為了獲得或者滿足心理的某種需求的一個行為。所炫耀的東西和想要滿足的心理需求並沒有特別直接的聯繫,也不能說:炫耀的就是內心所缺失的。對於不同個體來說,同樣的炫耀行為,其需求是不盡相同的。

炫耀的東西一定是他人沒有的或者缺少的,通過在他人面前炫耀這些,來獲得滿足感和優越感。炫耀這一行為在本質上是想獲得他人認可,是想通過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生活中,愛炫耀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不肯定,甚至會有一些自卑(有時候一些個體,會通過過度的炫耀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

炫耀是為了獲得或者滿足心理的某種需求,這些需求才是個體內心所缺失的。如:一些人在網上、朋友圈炫富,以及炫身上的名牌衣服,並不能說他們一定是缺少錢或者自卑心理導致的,有可能只是為了得到他人關注和羨慕以及獲得優越感。

每個人,在炫耀的時候,其背後都是有一定的缺失,但並不能通過所炫耀的來推斷個體內心的缺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有炫耀行為,就有內心缺失,內心缺失的並不是所炫耀的東西,而是炫耀所帶來的優越感、滿足感、認同感。雖然一些炫耀的背後是自卑心理作怪,但最終想要獲得的是他人的認可,通過他人的認可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自我」。


這句話不絕對 ,炫耀和性格和家教更有關係 。


你內心缺什麼,你會覺得人家在炫耀什麼。


人總有一種趨避心理,即向他認為好的事物靠近而規避於他認為不好的事情。會讓人感覺內心缺少的東西,必定是他認為好的,所嚮往的東西。而這又定是他不能擁有的,所以,很多常人看見的「炫耀」,未必是真出於炫耀之心。或許只是他人得償所願時忍不住的分享,或者是他小心翼翼的小心思,希望能永遠留住那些。若是一個人已經擁有的,是他視為平常的,那種激動的想要分享心情就沒那麼強烈了。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只是某種程度上的正確。它更應該反過來,一個人內心缺少的東西,你總能頻繁的看見他表現出來,那於我看來,未必都是炫耀之心。


親:

咋說呢?這句話雖然看起來簡單,卻富有內心的那份缺少感!在當下這個社會裡、人的生活物質文化程度不一樣,就感覺別人炫耀了什麼,內心就有一種不平衡的感覺,其實不是這樣的,按某程度上講,一個人炫耀什麼不會缺少什麼,因為觀點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圈子不同,接觸的事物,立場不同,其實內心深處卻的是聰明智慧!我們不能和別人攀比什麼,一個人的涵養就能提現!


我覺得的確是這樣,以前窮,現在轉運了,到處秀,唯恐天下沒人知道他有錢了,這就是土豪,暴發戶的思路,是炫耀的人都是窮人出身。有錢人,從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富有,已經常態,無需炫耀。


世界的衝突在差異(逢六為沖),不同的基因對同一問題的理解也不同。這差異,除了東西方文化差異,更關健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基因差異。為什麼一部分有知識的人越讀書越講理,而另有一部分有知識的人越讀書卻越來越不講理,視理為"廢品″,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收到一女生表白,我該接受嗎?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花30元去看電影,卻不願意花30元買視頻網站的VIP?
如果有一天突然爆發全球性核戰爭,你會怎麼樣?
有人只聽英文歌,不聽中文歌是什麼心態?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