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秉五常.有五臟,五臟有五聲.宮.商.角.徵.羽。是怎樣音聲。有誰發出來聽聽?


這句話出自《傷寒雜病論》第一篇--平脈法

平脈者,平人不病之脈也。如四時平脈,五藏平脈,陰陽同等平脈之類是也。人病則脈不得其平矣。如四時太過不及,陰陽藏府,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錯,生死不平之脈之類是也。平者又准之謂也。言診者,誠能以諸平脈准諸不平之脈,則凡太過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瞭然於心手之間,而無稍差謬。然後可以傷寒之脈,准諸壞病;亦可以諸壞病之脈,准之傷寒,誠所謂一以貫之而無餘者已。《醫宗金鑒》

這是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第一篇,也就是說是正常人的脈象,自然說脈象出聲音是不可能的。所以自然要去找一下如何表述的。

五聲」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理論,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臟,五臟配五行,五行配五志。而「五音療法」就是在此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具體說:宮調樂曲,悠揚和諧,助脾健運,旺盛食慾。商調樂曲特點:風格高亢悲壯、鏗鏘肅勁,善治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鬱,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

「《靈樞·邪客》中把宮gōng、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與五臟相配:

脾應宮,其聲漫而緩;

肺應商,其聲促以清;

肝應角,其聲呼以長;

心應徵,其聲雄以明;

腎應羽,其聲沉以細,

此為五臟正音。

顯然這應該是描述五聲辯證法,以人發出來的一些聲音來判斷他的病情。古籍遺失過多,這五音辯證已經是眾說紛紜。我找了個古人關於五音的一些描述,想來就是古代醫生根據病人在發這五音的時候出現偏差從而判斷其病情。

具體還真是外行,只能根據史料判斷到這個地步,與大家勘正。


專答 老醒雜評:

中醫黑,黑中醫,都成了職業了。

笑話中藥不能作雙盲試驗,不能作雙盲試驗就是假藥,但是,中藥連花清瘟膠囊、雙靈固本散還有其它中藥卻已經通過了臨床和雙盲,雖然是中國的FDA,奧司他韋雖然通過了臨床和雙盲,是美國FDA,卻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無效並且有害,中醫黑們很被打臉哦!

攻擊中醫的治未病,說沒病治什麼病,就是大騙子嘛,但西醫疫苗防疫就是典型的治未病,等於說西醫疫苗防疫是騙子,中醫黑們這怎麼能說圓滿呢?

反對中醫經絡理論,但幾百個循經皮膚病病人身上天然的就有可見的經絡,中醫黑們眼不瞎吧?

黑中醫越來越難,《中醫藥法》已經生效,再攻擊中醫就要犯法了。中醫黑們又從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上找碴,這不,又把中國古代五聲音階當做攻擊目標,其實攻擊目標還是中醫,好像中醫毒死過他八輩祖宗一樣。說「無論是五常還是五臟,都是附會古代陰陽五行封建迷信學說的產物。比如五行對五臟,五行對五音等等,實際上,按照自然規律,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七音階最符合聲學習慣,而中國對七音階的推崇遠在上古時期。1987年,在舞陽縣賈湖村「裴李崗文化」遺址中挖掘出16支用猛禽骨管製作的七音骨笛,距今8000年左右,後來七音變成五音,全是陰陽五行理論糟蹋的結果。」

你笨,但中華民族的祖宗不笨,宮、商、角、徵、羽相當于洋人的1、2、3、5、6,為什麼沒有4、7?你肯定不知道,你要知道就不會這樣攻擊中華文化。就你這水平敢跟我中華民族的祖宗叫板?我來教你一招兩招。1、2、3、5、6都是全音,3,4和7,1之間都是半音,鋼琴鍵盤上有的兩個白鍵之間有個黑鍵,有的兩個白鍵之間沒有黑鍵,知道為什麼嗎?我們的祖先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了發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和世界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沒了4、7就相當於沒了半音,音程變得和諧了,其實樂器上還是七音階,作曲的時候完全可以不用4、7,這類曲子多了,流行歌菊花台、青花瓷、滄海一聲笑都是,還挺流行的,年青人喜歡,沒人說不好聽。就你這類傻瓜不知道。音階可以有半音,你可以天生只有半個心、半個肺、半個腎、半個肝、半個脾嗎?宮、商、角、徵、羽還是調式,古人發現五臟有病,發出來的音也會有調式變化,隔牆聽音就能診病,病好了,調也回去了,現在還真驗證了古人的這個理論,現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里還有會的。你啊,孤陋寡聞嘍!人啊,一張嘴就讓人看到底是很尷尬的,你不覺得嗎?


中醫理論確有不可推敲的地方,但不能否定中醫的科學性和實踐價值。目前,網友站在各自的立場打口水仗,實在不應該。各民族都有自己醫學文化,後人都應當相互學習、研究、繼承,取長補短,為人類醫學發展作出貢獻。


推薦閱讀:

鐵皮石斛花有哪些功效與作用?
人服用多巴胺會怎樣?
為什麼說白髮不能拔也不建議染,白頭髮該怎麼處理?
腦子裡總忍不住亂想,害怕恐懼睡不著,是什麼病?
#吃貨神技能# 到底什麼是食品標籤呢?要不要看?怎麼看呢?

TAG: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