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八歲,睡覺抱著玩具熊二,買了新的也不玩,一直玩那箇舊的,孩子是什心理?


您好,我是一位心理諮詢師,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是大多數孩子都有的成長經歷,你孩子一直喜歡舊的玩具熊二,在心理學上這箇舊的熊二是他的「過渡性客體」,通俗得講,就是孩子把就玩具熊二當成媽媽的一種象徵。

記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一隻小木槍好幾年,睡覺時都放在枕頭旁邊,後來槍把有點壞了都不捨得扔掉,很多孩子都會表現出非常依賴自己曾經用過的某一件玩具或者物品,比如布娃娃、小枕頭、玩具等。這些物品被稱為「情感依戀物」或者「過渡性客體」。

從字面意義就可以理解,這是孩子的一種情感寄託,是孩子依戀父母特別是媽媽的一種象徵,當媽媽因為上班或者外出不在她身邊的時候,或者孩子到了和父母分床睡的年齡,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這時候有喜歡的玩具或物品陪著,他就會得到心理安慰,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反應!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議家長尊重孩子的這種選擇,不要把孩子依戀的舊玩具扔掉或者送人,多和孩子進行情感溝通,多安撫和擁抱孩子,讓他知道即使短暫的分開他也是安全的,幫助他平穩的度過這個心裡發育階段。


謝謝邀請。

孩子在睡前找安撫物很正常,會讓他安靜的入睡。我家老大小時候喜歡一隻絨布狗,抱著就睡了。而老二喜歡我的一件睡衣,摸著扣子就睡了。慢慢長大了就好了,不要擔心。

兒童心理學上來說是尋求心理安慰和心理暗示,熟悉的食物更讓孩子有安全感,所以你的孩子一直喜歡熊二,抱著就安心,不需要過分擔心,尊重孩子的一些無害的小習慣。長大以後可以自主入睡就不會這樣了。


一個八歲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總是要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熊二,買了新的也不要,一直只要玩舊的。這種孩子的心理主要是有兩種:一種是對這個物品的依戀,另一種是這種物品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我兒子從幾個月開始就一直抱著他的貓,是去到哪裡就抱到哪裡的那種。這隻貓是我用襪子做的,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玩具貓。

縫縫補補了幾年,也洗了幾年,這隻貓已經很舊了,就算你有其他更可愛的玩具,他都不要你的,只要這隻貓。也嘗試過在市場上在網上找同樣的襪子,實在是找不到。也給他另外做過更可愛的貓,他就是不要。

他每次喝牛奶都要抱著,睡覺的時候抱著睡,出去玩的時候一起帶去。記得我生二寶坐月子的時候,他一直在旁邊纏著,實在沒辦法,她奶奶就帶他去外祖家住了。由於走的匆忙,忘記拿貓,晚上的時候怎麼都不睡,還一直在哭,實在沒辦法,他爸爸只能在那麼晚又冷的夜晚送過去。

他三歲的時候送他去幼兒園,由於怕他在幼兒園不適應,所以也把貓咪塞到書包裡面給他。剛開始的時候午睡他都要抱著睡。有一次被一個小朋友搶,老師就哄他放到書包裡面,要不就被其他小朋友搶,後來就不抱著睡了,但也要背去學校。

這隻貓從小到大都陪伴著他,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對這隻貓的依戀,而這隻貓也能給他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說一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吧。我兒子今年5歲,從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就給買了一個枕頭,很可愛的那種,孩子慢慢的長大了,每天晚上睡覺都抱著,對,抱著,他枕的是另一個,他對這個枕頭特別的愛惜,後來還給起了專門的名字。去哪裡都抱著。後來到3歲的時候,是在是用不了了,很多地方都爛了。我們就給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但是不行,他也是非要拿舊的,問他,他就說是味道不一樣。最後沒辦法,我們就給他商量了一個方法,就說現在你看,這箇舊的已經很多地方爛掉了,如果你還繼續用的話,它最後就全部爛完了,爛完了以後就再也見不到了。這樣吧,我們把你這箇舊的收藏起來,你隨時可以看,但是不能抱著睡覺,因為抱著它它就壞掉了。於是我們就把那個枕頭放進了透明的抽真空袋子里。從此他開始用這個新的,慢慢的對這個新的也有感情了,去哪裡也都帶著呢,尷尬的是這個新的最近也快爛掉了。

其實孩子特別愛惜一樣東西的現象非常的常見,有的是枕頭,有的孩子偏愛小毯子,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愛媽媽的睡衣,她媽媽不穿那件睡衣睡覺都不行的。其實,從心理角度來分析,這就是孩子對於母愛的一種延伸,也有人說是對夥伴的一種延伸。他們從小就是跟大人在一起,但是大人總要離開他們去幹些別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會選擇一樣他們自己能夠隨時控制的物品,當做媽媽的延伸,所以慢慢的就產生了感情。就算是給換一個新的一樣的,他們當然也能夠分辨出來那個是自己天天抱著的東西啦。

所以這個很正常,只是新舊代替的時候,要跟孩子好好作解釋,不能直接換掉了事。

答案來自頭條號:優優育兒V


尋找安全感

喜歡一直以來都在身旁的東西,因為他知道這些東西才能夠帶給他無比的「安全感」。這沒什麼不好,孩子心細、念舊,認真看待事物之間的緣分,你大可放心,孩子將來即便出遠門,也會心系著家中的爹娘的。

找回熟悉感

有些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會感到很緊張、焦慮,這時候如果有熟悉的東西在他身旁,確實能起很大的慰藉作用。

釋放壓力

先問問你怎麼釋放你的壓力?大吃大喝?看場電影?跟朋友聊天?

這些顯然都是成人才會做的事,那對孩子來說,也許只要摸到玩具熊,他的壓力瞬間就可以獲得減輕了,若是這樣,可真要好好對待這隻熊了!


孩子有個東西可以當作慰藉沒什麼不好,我侄女現在都初三了,考試前一晚還會抱著從小到大的一條小被,摸摸它、聞聞被子的味道。她說這樣能安定她的心神!

我自己小時候也有個熊娃娃,小時候很愛帶它四處晃,早就縫補不知多少回了,雖然已經很久沒拿出來了,但始終捨不得丟,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如果把它丟了,好似也把小時候的回憶也給丟了。

但我聽過最誇張的例子,是有個朋友,回到家中的時候,喜歡用「奶瓶」喝東西!沒錯!是寶寶在用的那個奶瓶沒錯!他說,這樣能解除他的壓力。

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不損及他人,而孩子覺得能安定他的心神,你就隨孩子的意吧!


我是CEO帥爸,長期育兒關注議題,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或加粉!


你好!

在大人眼中眼裡的髒兮兮的熊二,在孩子看來可不僅是個玩具那麼簡單。

從英國知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兒童早期情感發展理論來解釋,孩子對熊二的反應稱為「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l),這個玩具就是稱為孩子的「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s)。

從出生開始,父母就是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這給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可能越來越多的離開孩子,這時孩子就會尋找一個替代,代替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直到他足夠覺得安全。

如果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孩子從出生後的幾個月開始,逐漸表現出對某個身外物的情有獨鍾,可能是媽媽的一個手帕、一個玩具泰迪熊、玩具槍等,這種行為可能延續到上學之後,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過渡狀態」。如果擁有這樣的客體,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是一件好事。

這個「過渡性客體」成為對父母情感依賴的替代物,起到了「情感補給站」的功能,幫助孩子逐漸向情感獨立方向發展,如果能夠過渡順利,那麼孩子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有一天會完全拋開這個愛物。

孩子對「過渡性客體」投注了深厚的情感,如果家長因為不理解,用暴力拿走,孩子就要在情感層面面對一次突然的喪失,如果家長貶損這個玩具或者用開玩笑的方式藏起來或者破壞,這都會影響孩子情感發展的進程,所以如果他喜歡,就讓他自己擁有這個東西,任意支配,以此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會有那麼一天,孩子不再因為「過渡性客體」不在身邊而焦慮了,他已經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力量,去探索這個世界了!


孩子放不下的或許不是玩具,而是那個玩具給他帶來的快樂,她習慣了有舊熊二陪伴的日子。這時的孩子或許不知道什麼是感恩,但是她肯定知道什麼對她來說比較重要

就好比一個廚師為什麼會一輩子幾乎就用一把刀,不是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只是感覺這個刀他用著順手,他習慣了!

再比如我們回家的時候往往喜歡走一條路,因為這條路哪裡深哪裡淺是我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們也是習慣了!

生活中有的人喜歡穿運動鞋,有的人喜歡穿皮鞋,而且一些人一穿就是一輩子,這只是習慣!

被蛇咬過的人都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是一種被動的習慣!

等等……

所以小編認為就是孩子的一種習慣!為了以後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我們要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幫他們改正壞習慣,習慣影響人生


孩子8歲了,思維已經從幼兒期進入童年期了。思維水平已經有一個高度的發展了。對自己的認知,對周圍事情和人的 情感體驗更深入,更又了自我感悟和理解的程度了。

8歲的孩子 不再像嬰幼兒那樣 對玩具 都是 新、奇的喜新厭舊,不再像嬰幼兒那種 不斷認識陌生事物來 探索世界的特點了。

8歲孩子,情感依戀已經上升到主動意識層面的理解程度了。對自己情感有了分辨能力和歸屬感,和專一需求了。 這都是孩子思維發育的標註。

孩子專註習慣一個玩具,睡覺也摟著,說明這個玩具可以給孩子帶來心理安撫與安全感。這個玩具對孩子具有精神陪伴支持的作用。對玩具產生情感心理依戀。很正常的。

但這個提問者 如果是家長,提問言語中 能看出家長 一方面觀察孩子細心,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似乎 更習慣 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孩子,這是家長育兒的大忌。家長本人內心更有誤區,說明你認為孩子總是習慣新玩具才對,對一個你都看不上的舊玩具不舍,你就認為不對了嗎? 孩子的專一性,孩子的情感發育你如何培養呢?孩子小學 ,沒有長久的持續品質,什麼都喜新厭舊, 新的貴的就算好的 這類的理念,對孩子人格培養都是不良的熏陶。你希望自己孩子具體什麼品格特點?你的生活細節對孩子的陪伴點滴 ,你的觀點與理念 對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培養。所以,家長細心、用心、智慧、育兒就是日常隨意的互動 ,無形的教育孩子成長的。因為你家長可以為了 現有5分鐘的教育,改變自己,但365天的生活細節 點滴 才是不斷的,不停的反覆的對孩子的培養與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這個時期,舊的熊二玩具對孩子的意義甚至要比父母更為重要,因為這個是孩子自己發現或創造的,而不是母親或者父親給的。

在心理學上把這樣的物體、某些重複性動作或者某些聲音,稱之為「過渡性客體」,實際上這些東西沒有過渡性,只是在孩子的認知過程中起到了一個緩衝作用。

孩子在剛開始是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一體的,母親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親(這樣說,並不是很正確,但能夠容易理解),等孩子慢慢的長大,就會慢慢認識到自己和母親都是單獨的個體,是倆個人,而不是一個人,這個時候就會開始焦慮不安,隨著母親不能經常性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會加劇孩子的焦慮體驗,為了緩解這一與母親分離的焦慮,就會在生活中尋找一個物品,來連接外在客體(母親或者母親的乳房)與內攝客體。

對孩子而言這個物品是能夠給自己安慰的,讓自己不那麼焦慮,換句話說這個物品所代表的即是自己的母親,又不是自己的母親。


安全感。

讀過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寫的《小王子》嗎?還記得狐狸對小王子說過的話嗎?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就是你的,與其他千千萬萬的都不同,你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我們會彼此需要。

玩具熊二起初也許只是一個玩具,像別的任何玩具一樣,但是因為孩子喜歡,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已經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裡面,在他的心裡,熊二是只屬於他的,有他的愛、他的依戀,是他的玩伴,是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它陪他那麼久……

新買的再好,也不能與熊二比,有些東西是無可替代的。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作為大人的我們不也一樣,什麼東西用久了,便會放一份感情在裡面,刻上只屬於你的時光印記。如果是在特別日子特別的人相送的,就會更有一層深意在裡面,會倍加珍惜。

還有愛情,也是一樣,如果你在一個人身上傾注了感情,愛上了他,那麼旁的人再好,你也不會喜歡,都無法替代你愛的那個人。

所以,你應該感到高興,孩子有著豐富的情感,有著感知覺察世界的能力,幫他把熊二清洗乾淨,如果破了,幫他縫補一下,他會很感激你的,因為,你那麼懂他……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23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寶寶開始從「破壞」轉到「建設」
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價值,最好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怎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耐心的方法
輔食添加四步驟,一歲前輔食如何加、何時加、加多少?滿滿乾貨等你來~
這些育兒誤區,您是否也曾經犯過?

TAG:育兒 | 玩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