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克鼎」那有「小克鼎」么,為什麼青銅器都有這麼奇怪的名字?


先回答一下小克鼎的問題,小克鼎還真是有的,而且還不止一件。清末,它們和大克鼎一起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當時共出土七件。不過這七件小克鼎現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南京大學、日本書道博物館、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國的芝加哥美術館等七家博物館,如果想在一個博物館看到它們合體展出,這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下面再說說青銅器命名的事情,這位小夥伴覺得青銅器的名字都很奇怪,其實不然。現在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有名字的青銅器,其實都是博物館經過仔細的研究才確定的,可不是拍拍腦袋就決定的。以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司(後)母戊鼎舉例吧,對於這件大鼎的命名爭論了半個多世紀,還沒有一個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學者在為青銅器命名還是非常重視的。那麼青銅器的命名,到底遵循怎樣的規則呢?要為造型各異、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命名,其實工作量真的不小。

定器型

要給一件器物命名,首先要知道這件器物的器型。先秦時期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時間,眾多的因素導致很多青銅器型後人已經無法辨識了。從宋代金石學興起之後,當時的一些金石學家,就開始為這些青銅器分類,我們現在很多的青銅器器型的名字沿用宋代的一些命名,如宋人所編的《考古圖》和《博古圖錄》。青銅器根據用途,可分為食器、酒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雜器等。前面回答過一個關於器型的問答,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找銘文

一件待命名的器物定過器型之後,算是完成一小半的工作量,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找銘文。如果青銅器上發現有銘文,對銘文進行辨識,找出作器者的姓名或者族徽,加在器型之前,就是一件青銅器的名字了,如國博藏的子龍鼎,子龍是做器者族徽,鼎是這件青銅器的器型,就構成了一件青銅器的名字。那曾侯乙編鐘就不難理解了。大克鼎和小克鼎的主人,都是克,根據大小,命名為大克鼎、小克鼎。

辨紋飾

如果沒有銘文的青銅器怎麼辦,那隻能根據青銅器上的紋飾進行命名了。這一類青銅器在已經發現的青銅器,算比較多數的。如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龍虎尊就是以器物上的紋飾來命名的,與這件龍虎尊一起出土的還有珍藏在安徽博物院的獸面紋尊,這兩件器物上都沒有銘文,只能根據紋飾來命名。

特殊的器物

其實在已經發現的青銅器,還有一類非常特殊的器物,就是沒有辦法劃分器型的器物,而且這一類器物往往還沒有銘文,更難找到相關的信息,他們的命名一般只能根據其造型來命名了,這其中典型的要數,最近在網上很火的意見西周青銅器,雲紋五柱器,就是大家調侃的無線路由器。

總結一下就是,先定器型,卻定器型後,找銘文,沒有銘文的,則根據青銅器上的紋飾來命名。特殊的呢,就是見到一件命名一件了。


謝謝邀請。

大克鼎和小克鼎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都是西周晚期同一大貴族所鑄造的青銅鼎,並且大克鼎與小克鼎都是在光緒帝十六年一起出土的,它們都是出土自我國有著「青銅器之鄉」的陝西寶雞。

大克鼎共一件,是西周晚期的一名叫克的貴族,為了祭祀先祖而鑄造的青銅器,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小克鼎共七件,也是西周的克氏家族所鑄,為了宣揚周天子的仁德和祈求子孫世代福佑安康。

那麼,青銅器是怎麼起名字的呢?為何總感覺青銅器的名字是怪怪的呢?像司母戊鼎、曾侯乙編鐘等。

司母戊鼎的名字最初是郭沫若命名的,因為在司母戊鼎的鼎腹內壁有銘文「後母戊」三個字,根據鼎中的銘文可知,此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了祭祀母親所鑄,郭沫若取「祭祀母親戊」之意,稱其為司母戊鼎。

曾侯乙編鐘出土自湖北的曾侯乙墓中,曾侯乙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出土後就以此墓主人的名字命名了。

青銅器名字的命名方式,首先要研究它們的用途、分類,大概有那麼幾點規律可尋:1、根據青銅器出土的墓主人身份命名。2、根據出土青銅器自身所刻的銘文命名。3、史學家根據史料查詢,根據青銅鼎的用途、形狀等命名。


題主問的小克鼎當然也是有的。已經有人回答了,在此就不說這個問題了。

說個有趣的,就是曾侯乙編鐘的名字來歷。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樂器,藏於湖北省博物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外加楚惠王五十六年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最大者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高20.4厘米,重2.4千克。曲尺形鍾架總重量2500千克。編鐘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青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鍾架上,由六個佩側武士形象的青銅佣和圓柱承托。總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所以知道了吧,這就是編鐘名字的來歷。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是傳世的唯一的一套曲尺形編鐘,是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高度發的結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編鐘演奏第一次奏響時演奏了當時流行的歌曲《東方紅》。

「濫竽充數「的楚王鍾

再來說說楚惠王贈給曾侯乙的鎛鍾,鎛鍾鉦間有31字銘文:

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酓(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其永(持)用享。

大意為: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時(即公元前433年),楚王為曾侯乙做了這個鎛鍾,來紀念兩國的關係。

或許曾國對此感到特別榮幸,所以把這個鎛鍾加入成套的編鐘,也可以說是「濫竽充數「的楚王鍾吧,哈哈。

參考文獻:《中國青銅器辭典》

圖片來自百度,侵權請刪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 食器:鼎、簋、鬲、甗、盞、盂。

其中鼎、鬲、甗(音「眼」)都可以用來烹飪,主要特點是都有三足,可以在足內加熱,鼎和鬲的區別主要鼎的足和腹部不連通,鬲則是連通的,且足部為空心。最特別的是甗,它由下半部分的鬲和上半部分的(音「贈」)構成,中間可以通蒸汽,類似現在的蒸鍋;


推薦閱讀:

這些古幣有收藏價值嗎?
如何才能出售古玩?
海昏侯墓出土的連山歸藏全不全?具體什麼時間可以公布給我們?
清代光緒元寶戶部制二十錢,如何鑒定?
有,認識古文字的朋友嗎?

TAG:文物 | 文化 | 上海 | 考古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