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恐婚的心理原因是什麼?


關於恐婚,跟性別,年齡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為什麼?如何調節?

一、為什麼?

1、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時候成長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中,或者是破裂而又被忽視的環境中,往往會讓一個人對於家庭失去信心,並且心生恐懼。從心理學動力學的角度來講,這會造成代際傳遞,也就是父母的婚姻模式會影響到下一代。

從小在這種痛苦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對婚姻產生恐懼,即使心有所嚮往,也會因為幼時的創傷而止步或糾結煩惱。

有一個來訪者,她的父母沒有離婚,但在她小時候就開始感情很淡漠,一直處在冷暴力之中,彼此之間不溝通,只通過孩子來溝通。她說自己小時候從來沒有感受過愛,彷彿自己就是一個傳話筒,被推來推去。雖然父母都說自己很愛她,但是她卻一直覺得自己很缺愛。

於是她很渴望有人愛她,並從異性中間獲得小時候家庭中缺乏的愛,但當到了要結婚的時候,她就各種理由退縮了。因為家庭於她來說,不是代表愛和安全,而是暴力和冷漠,她自然而然對婚姻產生了恐懼。

2、不合理信念的注入

小時候我們都會被教育:不要貪心,不要做夢,不要追求遙不可及的東西,王子和公主只有童話里才有。於是對於我們來說,優秀美好的人都是一個夢想。

於是在我們要結婚的年紀了,會理所當然的告訴自己,能和我一起幸福快樂生活的男人/女人根本不存在。這還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狀況。當你勇敢跨出去一步,這種情形還是會有所改變的,畢竟大部分都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有一種病態極端的不合理信念注入,那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婚姻幸福。舉個例子,現在時常上頭條的小龍女。有一個永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父親,有一個不斷給自己灌輸我這輩子就是為了你而變成這樣,男人不是好東西的母親。

於是她選擇了同性戀,媽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好男人,包括我自己的父親也如此對我們母女,那麼好,我就不再相信男人,也不喜歡男人。然而她跟媽媽之間爆出來的不斷的爭執,正是她對媽媽如此對待自己的抗爭,她不想為了媽媽而活著,畢竟她是她自己。

而她的媽媽也有跟她一樣的媽媽,她外婆和媽媽情感經歷及其類似。兩代人走了同樣的路。到了她這一代她想抗爭,就選擇了同性之間的愛和安慰。

當然除了這個名人事例之外,有一些婚姻失敗的男性女性都很容易給孩子灌輸自己的理念,男人女人是不可信的,婚姻是害人的,這肯定也會造成孩子恐婚,影響孩子一生幸福。

3、屬於迴避型/矛盾型的成人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是我們在嬰兒時期與重要照顧者之間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將會影響我們未來的人際交往,對於我們的親密關係影響更甚。

如果嬰兒有一個很情緒化,或者是不能及時滿足孩子需求的,不能接受孩子情緒投注的,對孩子回以著負面的情緒的母親,那麼孩子很容易成長為一個缺乏安全感,害怕與人交往,害怕被拒絕,無法判斷對方對自己會怎麼樣的人。

而這樣的人格將會影響到他在未來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例如,很想談戀愛,有暗戀對象,卻又很怕被拒絕,即使自己本身並不差,卻也絕對不敢去表白。甚至,連正常的人際交往都會恐懼,更不要談戀愛和走進婚姻了。

4、害怕失去自由,對承擔巨大責任產生焦慮

現在無論男性女性都講究獨立自主,因此一段走進一段婚姻往往預示著將會失去一部分自由。自由往往又是我們覺得最可貴的。在面臨從未有過的家庭責任時候,會自然產生出焦慮,自身無法進行調節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

交友的自由:

從心理層面來看,交友的自由對於人的意義,關乎他們的價值觀、社會關係等方面,所以重要性不亞於老公老婆。

獨處的自由:

有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男人無法忍受老婆的嘮叨,這會讓他無比懷念單身的美好時光。女人也同樣會懷念那些跟閨蜜,藍顏知己不分時候逛街聊天的時光。

經濟的自由:

婚姻中,往往經濟大權都是掌握在女人手中的,這會讓男人恐懼結婚後沒有私房錢了,在朋友面前就沒面子。而對於女人,也會擔憂自己無法掌控男人的經濟命脈,出現各種家庭問題。

保留嗜好的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嗜好,例如打球,釣魚,寫字等。他們會害怕進入婚姻後去做這些嗜好的時間會被剝奪。

野心的自由:

男人的野心是讓他們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期待,同時這也是他們最大的隱私,除了心愛的女人,他們也許不會跟其他人分享。

二、如何調節

1、認知到自己究竟屬於哪種原因

上面提到的幾種問題,先對照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類似的情況出現?如果沒有,那恭喜你,你的恐婚只是對於即將要承擔很多責任的焦慮。如果有,那麼也不用緊張,咱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解決,例如心理輔導心理諮詢。

2、坦然面對即將承擔的責任

焦慮這種情緒是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因此在選擇走進婚姻之前,需要我們進行深思熟慮,是否願意承擔,是否可以承擔,將結婚後需要承擔的事情和發生的變化做一個列表。自己去評價是否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中。

通過列表式來降低自己對於未知的恐懼,進而減少焦慮。那麼這件事情可以跟戀人一起進行,當有另外一個人與你共同分擔的時候,責任就變得比想像輕鬆了。

3、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如果是來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那麼根源就要追溯到童年,僅僅只是通過身邊朋友的輔導和陪伴,改善不了根本問題,需要通過專業的手段,心理諮詢來找到問題癥結,從癥結入手,才能改善恐婚的癥狀。

4、幸福的婚姻都是可以被「塑造」的

我們對一個人的期望,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整個狀態和行為方式。所有的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無論你是否有伴侶,都需要改變「抱怨」和「痛恨」的心態,而對異性、對你的伴侶,傳遞正面的信念和願望。只有我們散發積極的期望,才有可能收穫美好的果實。

更多心理學知識,請關注@惠瀾心理


恐婚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有一些人恐婚是因為他們可能在以前經歷過一些情感上的傷害,從此不相信愛情,或者他們看到身邊的人有離婚的例子,讓她們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並不會長久,與其步入婚姻的牢籠還不如自自在在地過著單身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對愛情和婚姻都沒有信心,也不能說他們存在心理疾病,只能說明他們活得比較現實和自我,追求的事物和一般大眾不一樣,考慮事情的角度也和別人不一樣而已。有些人恐婚可能是源於他們的家庭因素,也就是說他們原生家庭有過離婚史,而且在他們父母親離婚之前肯能相處的不太愉快,所以在他們潛意識當中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是愛情失敗的結晶,而且他們也害怕自己的婚姻也會像父母一樣失敗,所以他們不願意重蹈覆轍,而選擇不結婚。還有一些人恐婚可能是因為以前曾經有過結婚的經歷,但後來離婚了之後感覺到了自由的美好,不想再次陷入到婚姻的牢籠里,所以他們更加傾向於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人可能不是恐婚,只是沒有遇到那個真正想要把自己託付終生的人而已,當他們遇到那個對的人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就想和對方共度餘生了。因此,不管是什麼原因不結婚,其實都是個人的選擇,不應該多加言論,這個世界上有人一定要結婚才覺得人生圓滿,但有些人也會覺得人生並不一定要有婚姻才能圓滿,對於他們而言可能能夠來一段美好的愛情就足夠了,至於是否開花結果,那就順其自然吧。


恐婚 說通俗一點就是害怕,害怕自己過的不如意!比如自己父母或者身邊的朋友 感情非常好,家庭和睦。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如此!就以此為標準,人都是結婚前和結婚不一樣的。同一件事的做法看法也會變化。只要有點不如自己心裡的標準就不行,所以會害怕,會恐婚!周圍的朋友結婚後感情不好,總是暴力吵鬧。恐婚會更嚴重。害怕自己會過這樣的日子。不想回到過去!


謝邀!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屬於婚姻恐懼也可以解釋為婚姻不適應,用心理學知識加以分析也就一清2楚了.

首先結婚前一定要搞清楚愛情與喜歡的區別通常戀愛雙方少不了要說:我喜歡你愛情與喜歡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情感.生活中「我喜歡他(她)但不愛他(她)」的現象太多了.說到底愛情與喜歡的區別:

1是依戀捲入愛情的雙方在感到孤獨時會高度專門找對方來陪伴和寬慰而喜歡則不會有同樣的作用.

2是關懷與奉獻戀愛中會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狀態覺得讓對方快樂和幸福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對方有不足時也會表現高度的寬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戀愛中也會表現出某種理解、寬容、關懷和無私.

3是親密戀愛的雙方不僅對對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賴而且會有身體接觸的需求.性是愛情的基礎是愛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況下社會化水平比較高的成年人能區別喜歡和愛情,但有些成人特別是相當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區分依賴、尊重、喜歡與愛情.只有愛情才能邁入婚姻殿堂在沒有搞清楚愛情與喜歡的區別下人們往往會懼怕婚姻。即便結了婚也會出現心理不適應的現象.

其次結婚前同樣需要清楚愛情的發展階段:從目標評估→互惠→承諾直到制度化隨著親密感地不斷加強雙方都覺得離不開對方又擔心對方離開自己希望能通過契約形式將雙方關係制度化如訂婚、辦理結婚手續等.契約使雙方的關係具有排他性彼此忠誠和責任這些都會使人的心理上產生不適應.

最後結婚後要對婚姻動機和婚姻類型有所了解.心理學對婚姻的解釋是:婚姻行為決定於婚姻動機.婚姻動機不僅是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滿足夫妻雙方的性需要繼而生兒育女、繁衍後代而且還包含經濟方面的考慮.婚姻的動機一般來說有3種即經濟、繁衍和愛情.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女性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個人自由和精神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追求愛情隨之變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而後才是繁衍和經濟動機.「圍城」里愛情至上的人們當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婚姻類型與現實中的不同時會有心理上的落差產生對婚姻的不適應感.


有時是因為過度的喜悅,其中不乏對即將到來的婚姻的驚喜;有的是對婚姻的好奇感而觸發的些許恐懼,與其說恐懼也許也可以成為對於不確定因素的一種猶豫,但是他們的心裡,應該說都是承認自己是對婚姻有所期待的


恐婚的心理原因,從現實角度說,可能是怕婚後生活不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好,以及對於傳統婚姻觀和老人的壓力,以及對生孩子的恐懼。或者年輕時候的心理陰影,及身邊朋友的不幸婚姻暗示。

調節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但是最根本的調節是調伏自心,恐懼從心生,快樂也應該從心培養,常識開放自己的內心,試圖勇敢接受別人對你的好,關懷,不要覺得有負擔,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擁抱另外一種生活,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有更好的心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被人說「幼稚」內心竊喜的人?
如何看待二寶出生後親人經常對大寶說「媽媽不愛你咯」,導致大寶將二寶從6樓推下這件事?
如何看待男子花15萬給女友減肥,女友變美後卻跟別人結婚?
如何面對小夥伴提出的類似「你為什麼周末也穿襯衫/西服/正裝?「的問題?
如果你遇不到心儀的愛人,怎麼辦?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