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境界放到現在會怎樣?
對於顏回,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對他還是很了解的,這裡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嚮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顏回為人謹慎,克己,很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顏回之德是顏回留給後世最豐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遺產。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對顏回的人生際遇很不平,他認為,顏回的年紀比自己小,卻比自己還早就離開人世,以顏回的才華和品德本應該高官富貴長壽,然而他卻一生貧困潦倒。
孔子以顏回來說事,仁義道德,善惡因果這些東西並不能影響人的命運走向,壽命也不是靠積德積來的,客觀因素,不受主觀行為的影響,最後只得感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那麼,顏回是不是真的像孔子所說的那樣積德沒用,善無善報呢?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全方位的重新評判一下顏回,到底他的做法值不值。
一,顏回短壽嗎?
春秋末期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呢?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歷代人民平均壽命,夏、商時不超過18歲;西周、秦漢為20歲;東漢為22歲;唐為27歲;宋為30歲;清為33歲;解放前為35歲。解放後,據1957年調查,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7.7歲,1985年為68.97歲。以上數據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顏回生於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去世,這麼一算,他整整活了40周歲,這可是遠遠的超過了他生活年代的平均壽命。孔子活了七十多歲,但那時七十可是古來稀的珍稀動物啊!
二,顏回貧窮嗎?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就是顏回。據記載,顏回是貴族後代,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沒剩多少家產了。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跟普通老百姓比起來,顏回還是有一些家產的,畢竟城外的五十畝薄田和城內的十畝地,如果認真的經營耕作,一家人填飽肚子還是沒問題。
那為什麼顏回還搞的窮得叮噹響,經常餓肚子呢?其實他跟孔子求學,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常年跟著他東奔西跑,也就疏於管理田園了。這點我覺得孔子和顏回都有責任,畢竟作為老師的孔子,還是應該傳授學生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了經濟基礎才有可能去傳播他的那些聖道。所以貧窮這一點顏回自己是有責任的,再積德,再善良,再仁義的人也要靠自己的辛勞奮鬥而改善生活,再積德肚子也不會自己飽啊!
三,顏回的建樹?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他一生沒有做過官,沒做官,這點不奇怪,畢竟,忠厚與內向的顏回是不適合做官的。但顏回也沒有留下什麼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也只是收集在《論語》等書中。這點我們也是不敢苟同,顏回的姿態是低到不能再低了,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應該說他還是有自己的一些主張,但他只留下了隻言片語,這隻言片語還基本上是孔子的主張,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四,顏回身前和身後的「譽」?
顏回的生前,孔子對這個學生是滿意的不能在滿意了,孔子對顏回讚譽,我們本文開頭已交代了。那顏回的身後呢?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歷代的統治者對其是推崇備至,老百姓也把他當神仙來膜拜,獨一無二的殊榮,歷史上再也沒有第二個了。
五,顏回的子孫?
據考顏回的子孫興旺,人才輩出。
我們看到這裡,基本上可以推翻孔子哀嘆顏回的人生際遇了吧!顏回的仁義道德,善惡因果還是影響了他的命運走向,顏回身後的「盛譽」——世代被當做神仙來祭拜,難道還不夠有福氣嗎?他的子孫興旺然道不是靠積德積來的嗎?人的一生活到這份上,還有什麼其它奢望呢?我們每一個人行善積德,難道不是為了造福子孫嗎?
豈止是放到現在?就算是放之四海,放之未來,也是一樣的。
一、在陋巷是什麼意思?古往今來,居然有不少人認為「陋巷」是大街小巷的巷子,這是錯誤的。陋巷的意思,就是《禮記 儒行》篇里所說的:「一畝之宮,環堵之室」。就是小房子。
這句話,除了「陋巷」兩個字容易理解錯外,整句話的意思是明白通暢的。理解這句話,特別是要在當代理解這句話,主要是思考兩個問題:
顏回所樂的是什麼?
顏回是熱愛簡陋艱苦的生活嗎,難道說,儒家是教育人要享受艱苦?
二、顏回所樂的是什麼?宋朝時,程子曾說,當年周敦頤總是讓我尋找「孔顏樂處」。朱熹接茬回答說:博文約禮、欲罷不能。
這八個字不簡單,所謂博文約禮,就是對知識、思想、智慧有興趣,對禮儀不誇張不虛飾,能恰如其分。所謂欲罷不能,就是真心喜歡熱愛。所以,我們不妨簡單地說,就是:愛智慧。
沒錯,愛智慧,就是philosophy.
所以,顏回的樂,就是哲人之樂。
明朝的時候,有個人叫楊慎,就是《三國演義》一開始那首有名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他是明朝的一個才子。在當時,就有人問過他一個和樓主所問十分相似的問題:
或問:顏回不改其樂,所樂的,到底是什麼啊?
楊慎回答:我且先問你,人如果有不堪忍受的事,往往的是什麼事?你若能知道世人為什麼事情所憂,就能知道顏回為什麼事情所樂。
楊慎的回答很取巧,但的確是反問的妙。
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如果不能過上顏回這樣的哲人的生活,不妨反躬自省一下,先別追求顏回所樂,先看看自己所不樂的事情是什麼吧。
三、顏回是熱愛簡陋艱苦的生活嗎?
當然不是,談不上熱愛,而是:無所謂。
並不是顏回要追求貧窮困頓的生活,而是他對智慧的熱愛,使他忘記了自己居然吃的很差,住的很差。智慧帶給他的樂趣,已經遠遠超過了物質的滿足。
所以,如果有的人並不怎麼愛智慧,而是為了沽名釣譽,故意讓自己看上去很簡樸,那這就是偽君子,根本不是君子。
這樣的人,倒是在現在挺多的。
謝謝邀請,顏回的境界在現代社會和在他自己的年代的結局差不多。因為顏回的境界不是沽名釣譽,而且求仁得仁,顏回的內心是很充實的,很純,絕沒有怨。他的理想是求知得仁,不是救世,如果有人需要他拯救,他會出手。如果沒人找他,他也自得其樂。在這一點顏回比夫子做的更純,也深得夫子佩服!
簞食,瓢飲,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講,不諦一健康的生活方式??病從口入,有多少毛病,都是沒有管住嘴?至於住,一張床,一米,兩米,可矣!現在,人,憂什麼?錢?權?色?還有什麼?樂什麼?以上三樣,都能帶來樂。
人各有志!想法差異。
自己的想法,自然是向祖先,聖賢,學習!
而且身體力行,有閑,拎個破相機,飽覽大好河山,愛我所愛,無憂,無愧,足矣!
相信許多朋友一定會說,放到現在就是傻子一個,哈哈!可是,或許人世間真正沒煩惱的能自得其樂的人就是傻子呢?傻到一定的髙度,傻到一定的境界,傻子就變成了聖人!只是打個比方,並不是說聖人都是傻子喲!
最多是個網迷,廢寢忘食,醉生夢死,流連忘返,執迷不悟,痴心不改,身殘志堅,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志向堅如磐石!刀山火海,永遠向前!這樣的人,只要路對了,啥都能搞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