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對父母說謝謝、我愛你等可以表達出自己感情的措辭?
為什麼中國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對父母說謝謝和我愛你等表達感情的措辭?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人都比較含蓄罷,不善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孝敬父母,天經地義,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一句「我愛你」!更多的應該是自己的實際行動吧,你得在平時的生活中讓父母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感覺到他們養育了你這麼一個好兒女。
「我愛你」並不是一種張口就說的話語,它代表著對父母的一種責任、一種感激。我想現在你跑到父母面前對他們說出這句「我愛你」,父母更多的就是驚訝了!
養兒防老,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現在他們都在慢慢老去,我們應該做到盡兒女的本分,讓自己的父母晚年能夠過得舒心,過得幸福!
我覺得跟小時候的教育和氛圍有關係,七零後和八零後的一代,甚至更早的一代人,很多人是在一種壓抑的愛中長大的,我從小經常聽父母,長輩及老師的教育——爸爸媽媽很辛苦,要好好讀書多賺錢孝順他們,回到家裡,這種教育變的赤裸裸——你媽媽是天下最偉大的媽媽,你看那誰誰,為啥人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們的媽媽沒有我付出的多,云云。
好好學習,將來給爸媽買房子,買車,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經歷,這是我們那時候,一個小城市窮養家孩子的墓志銘,而能做到這些的,就是要考個好大學,拚命學習。
越學越壓抑,越學越完蛋。長大以後,我竟然成了一個與文字打交道的人,很多人問我到底讀了多少書,我猛然一想,我好像真的沒讀過什麼書,應試教育下,讀個屁。天天做題吧??
我爸賺錢,我媽辛苦的陪著我,我家人對我說,因為沒錢,你一定要好好讀書,改變命運,我,時至今日,仍然在寫稿的時候找到當時的影子,拚命寫,拚命學,誠然,今天的我,再也不是小時候算計下一頓吃什麼的時候了,我無數次回憶起我母親操勞的畫面,我無數次想對她說,媽媽你辛苦了,我愛你,可是耳邊隨即想起:你老媽我很累,你老媽我不容易,你一定要有出息,咱家沒錢……
我,話到嘴邊頓時咽下。這種沉重的愛,讓我一度彷徨失落,一度手足無措,一度找不到自我,一度敏感沮喪,我,沒錢,我,要改變命運,我,無法對爸媽說,我愛你們,因為,我內心的結始終打不開,我,真的沒辦法那麼赤裸裸。
我愛你們,但無法說,因為那種沉重的愛,是我們這代人背負著的,無法逾越,無法呼吸,無法忘卻。
現在我對我的孩子,從不講我辛苦,因為,生兒育女,是自己選擇的路,是為了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見證一個個體的蛻變,我愛你們,無須你們愛我,也不必刻意表達你們愛我,奇怪,我寶貝天天抱著我說,媽媽,我愛你!!
中國人一方面覺得沒有必要跟父母說,因為他們都了解,也習慣於接受來自父母的各種照顧,已經理所當然慣了。另一方面父母也很含蓄,覺得為孩子做啥都心甘情願,也願意無怨無悔的為孩子付出,導致孩子只會接受父母的好意,而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不易。說到底還是每代人的缺失,父母不善於表達,孩子自然也不會表達,這個現狀需要改變。。。
中國自古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已經根深蒂固,但是儒家思想也把國人熏陶的無論什麼事什麼關係的人說話都要求謙和禮儀放在第一位,不然就沒有君子風度,讓人詬病。這也就照成了國人形成了一種無論說什麼都不會那麼直白。同樣,這種情況也照成了大多國人失去了血性,無論說什麼都要有君子風度,深怕直接表達失去君子風度而不如外國人那麼敢愛敢恨。
大多數中國人比較含蓄,不習慣跟自己的父母道謝,也不善於向父母說道謝,愛你們這些話,覺得說不出口。中國父母覺得為自己孩子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時間一長,孩子就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也不會去感恩父母,自然也不會對父母說謝謝,說愛你們之類的話。
推薦閱讀:
※做技術的人只配呆在底層?內向的人不配享受這個商業社會?
※「龍哥」、「見義勇為」、「天安社」,一個社會人的一生
※我就想去大城市當個流浪漢
※唐家三少:「我的木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