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有哪些?


每個地方的春節都有自己的習俗,但有的習俗就不得不說,有點奇葩了。讓我們盤點一下。

華北許多地方的人們認為,除夕夜洗腳會將自己的財氣和運氣洗掉,江蘇的某些地方則會單獨禁止女孩洗腳。傳言說,女孩一旦在除夕夜洗腳,長大後腳會變得很大。這麼神奇有木有?於是有的人就想了,那我洗洗前胸可好?

還有些地方,在除夕夜不能大小便,在一些老觀念里,認為這些都是「污穢之氣」,肚子里的存貨,需要提前解決乾淨,等到第二天太陽出來了,陽氣上升後,才能「放鬆解決」,那麼問題來了,憋不住怎麼辦?一桌子大餐都是硬菜啊,不能浪費啊。

湖北一些地區,根據各個姓氏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開飯時間,據說是秦朝留下的民俗,相當有講究。如姓王的,早上五點鐘開飯;姓高的,中午十二點吃飯;姓楊的,晚上十二點才能享用年夜飯了。我準備這樣安排,我先去老王家拜年,然後去老高家,最後去老楊家……

作為湖北的鄰居,湖南土家人過年也不守時,他們一般比法定除夕要早那麼1-7天,誰先過年?當然是按照姓氏來排,比如老王你提前2天過年,老高你提前3天,老楊,你提前7天過年吧。嘖嘖,湖南湖北的老表們,真是好基友,過年都玩兒的這麼浪。話說他們需要放多少天的年假才夠啊!

東北某些地區,老一輩認為,過年踩門檻,踩下水道,會倒霉一整年,萬一踩到怎麼辦,打它,啐他一口吐沫。

山西某些地方,除夕夜吃飯,晚輩上桌不能說話,老老實實的安靜的做一個吃貨。

福建某些地方,過完法定的除夕後,正月初四還要過一次節,差不多相當於過兩次年,原因很奇葩,據說明朝時期,因為倭寇騷擾,錯過了除夕的正日子,等到初四才真正過上年,於是這個習慣一直被保留下來。福建人認為初三不吉利,所以初三不拜年,所以初三前要把交情好的都拜完。

在山東、河南的某些地方,女人已經辛苦了一年了, 大年初一這天,一般是男人做家務。山東的某些地方,初一不能打噴嚏,萬一憋不住怎麼辦?建議走下路。

還有一些地方,初一到十五不能剪指甲,不能剪頭,據說舅舅不高興。

河南的一些農村,初一全村年輕人集體出動,挨家挨戶給老人磕頭拜年。有時候,老祖宗眉開眼笑正襟上座,低下烏泱泱的跪倒一片,頗有皇帝登基,群臣早朝的趕腳。

廣東地區,過年祭祖,搞得陣仗很大,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生怕老祖宗錯過年夜飯。並且只要不結婚,40歲也能領紅包!

吃是春節的頭等大事,相信年年有餘的,餐桌上一定要有條魚,錦鯉是不二之選,相信大吉大利的,一定要吃雞,廣東人、海南人走在了吃雞的人生巔峰,傲視群雄!


從小年算起,一直到元宵,這年才能算過完,下面我總結一下把~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灶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除日。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女兒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好吧,還有,我們又要開始上班了~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是有講究的,那麼,從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爸爸媽媽們就可以做準備啦,給孩子講一講相關習俗,並帶著孩子按著習俗度過一個意義非凡的春節吧。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人間,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才會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民情,民間便有在這一天送灶神的說法。

臘月二十四,帶著孩子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家家戶戶都會在年底的時候來一次年終大掃除,寓意除舊迎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求來年清吉。《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掃塵日家務繁重,爸爸媽媽們不妨藉此機會,對家務做一個分工,讓孩子承擔一部分家務。美國曾有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都有一個重要的相似之處: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因為家務培養了他們承擔責任、踏實做事的品質,這會逐漸內化成一種思維模式,讓他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想辦法去儘力解決。

臘月二十五,帶著孩子寫春聯。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關於這一天有一個傳說,玉皇大帝會下界查訪民情,看看灶神彙報的情況是否屬實,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在這一天磨豆腐吃豆腐渣以示生活的清苦。

到了現代,人們已經不做豆腐了,因為「腐」與「福」發音相似,所以會在這一天貼「福」字,把「福」字倒貼在窗戶或者門上,希望福氣能夠來到自己家裡。

過去,家家戶戶的窗戶都是紙糊的,臘月二十四掃完塵,臘月二十五就糊窗戶、貼窗花。現代雖然不糊窗戶了,但是卻窗花、福字和對聯的習俗卻一直流傳下來。

爸爸媽媽們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親自動手剪窗花、寫對聯,體驗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買來的福字、對聯要有意義的多。

臘月二十六,帶著孩子走集市。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意思是說這一天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因為過去人們生活水平比較落後,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肉,所以會忙碌著殺豬備肉。

這一天,爸爸媽媽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規劃一下過年的食譜與瓜果年貨等等,列出一份購物清單,然後帶著孩子去逛一逛市場,讓孩子直接與菜主交流、買菜、購物,體驗一下市井生活,同時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與自理生活能力。

臘月二十七,帶著孩子洗衣服。

「臘月二十七,洗疚疾」。傳統民俗中這一天人們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新春的到來。爸爸媽媽們可以放手讓孩子幫忙洗衣服,襪子、內衣等小件可以讓孩子來洗,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臘月二十九,帶著孩子下下廚。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按照習俗,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所以二十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發好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爸爸媽媽們可以帶著一起學習蒸饅頭等主食,既順應了傳統文化,又鍛煉了孩子的手工,增進了親子感情,真是樂趣無窮啊。

年三十,熬一宿。

年三十是臘月的最後一天,俗稱「除夕」,是團圓夜。我國有在這一天吃年夜飯的習俗,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守歲、看春晚、話來年,盡享天倫之樂,一派闔家歡樂、其樂融融的景象。

此外,我國還有初一給親戚拜年、給小孩壓歲錢,初二媳婦回娘家,初三老鼠嫁女兒,初四接灶神,初五接財神,初六……十五吃湯圓等等許多傳統習俗,而且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爸爸媽媽們都可以在節日里,把這些傳統習俗講給孩子聽,既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又可以讓我國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過一個充滿趣味而又歡樂祥和的中國年。

-END-


當「年」沒了「年味」,串親戚成了流程,城市人漸漸淡忘了中華春節的傳統習俗。今天,「刀墓手札」工作室為您精心準備了一份春節習俗大全,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一 金雞報曉:在這一天基本不出門串親戚,家裡的直系親屬(多是男方)歡聚一堂。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晚輩準備壓歲錢,晚輩是不能拒絕的。作為晚輩的您,是不論年齡影響的。

正月初二 今吠報春:整個春節,是從這一天開始出門。這一天都是串男方家的親戚,拜年之時,被串的親戚是要留人安排飯菜的。

正月初三 肥豬拱門:這一天媳婦要回娘家,女婿去看望老丈人,禮數和禮物都要帶齊,不能失了禮數。

正月初四 三羊開泰:這天灶王爺回來了,全家要恭迎灶王爺回到人間。

正月初五 艮牛耕春: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同時,全家人要來迎五路財神。

正月初六 馬到成功:正月初六"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註: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七 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中國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八 順星散燈花: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

正月初九 玉皇天誕:俗稱天公日,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正月初十 祭石感恩:人們把石頭和豐收聯繫在一起,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這一天,中國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過去在除夕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後,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另外,還有一說法是這一天女方父母招待女婿的,初九給玉皇大帝過完生日後,剩下的食物不要傾倒,留到這一天招待女婿。

正月十二 搭建燈棚:從這天開始,要為正月十五做準備了,開始搭建燈棚。同時,這一天也有烤柏火的習俗。80年代之前,家家門口烤火,純用柏樹枝葉燒,滿街飄著清香,村村炮聲不絕。小孩們提前幾天,方圓幾十里內找柏樹枝葉。後來嘛,實在是沒有柏樹了,現在都燒柴火拉倒。再到現在,鞭炮都放不了,自然也放不了火了。

正月十三 灶下點燈:並不是正月十五才開始賞花燈,在這一天古代基本上就已經滿街張燈結綵了。

正月十四 臨水娘娘誕辰: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拯救難產的神仙)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

正月十五 上元節: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最後以一首唐詩來做結束,「刀墓手札」工作室恭祝所有讀者朋友新年快樂!

《元日》 唐 李世民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精品,全網總曝光15億次的優質MCN自媒體)


春節的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有很多禮儀文化。春節期間具體有這些習俗。

1.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

中國春聯的種類較多,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

春節貼年畫歷史悠久,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貼門神,年畫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一般門神畫成一文一武,張貼大門兩側。

2.臘月三十,除夕守歲,一家團聚

中國從古至今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3.開門炮仗

春節一般都不能睡懶覺,要早起。一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這是預示開門大吉。

4.新年大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初一到十五,要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稱為拜年。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走親戚,訪老友,看領導,互回訪等拜年禮節性風俗。

5.送壓歲錢

每逢新春佳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也是中國傳統的風俗。

6.祭祖祭財神

一般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大財。


過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大節日 各個地方習俗不一樣 我們這裡是大年初夕這一天 早晨把院子打掃乾淨 開始就是貼對聯 掛大字 五彩繽紛的小旗 還有紅紅火火的大燈籠 到了中午就是吃頓排骨 雞 魚 羊肉 等豐盛的午飯 一家坐在一起分享 下午就是跺旺火 旺火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它代表來年的旺氣 到了晚上12點鐘就是家家戶戶接財神 提前把炮 禮華 準備好 把家裡的火爐加旺 為了財神回家 還有貢品放在財神前面 這就開始點旺火 開始接神了 家家戶戶鞭炮 禮花齊鳴 天空中五顏六色的禮花漫天飛舞 鎮雷欲耳 大約2個小時 開始一家人轉旺火 正轉10倒轉10圈 代表來年旺 不生病 的好運氣 還有好多的 就說到這裡了 我在這裡祝大家發財年工作順利 發大財


春節習俗太多,今天小編就集中說一下從小年到除夕這段時間的習俗。

從小年開始,傳統民間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儀式來迎接即將到來的大年,你還記得多少?跟涯叔一起重溫下!不管身在故鄉還是他鄉,今年,都讓我們過個最原汁原味的年吧。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2月8日、2月9日)

祭灶王

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回心轉意,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民情,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漢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除了祭灶外,這兩天還需購年貨、掃塵土、剪窗花,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這一切都表達了勞動人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臘月二十五(2月10日)

做豆腐、接玉皇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是否如灶王所言,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於是各家各戶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臘月二十六(2月11日)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2月12日)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2月13日)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而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2月14日)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都在二十九日早晨。

當天也叫「小除夕」,也叫「小年夜」當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2月15日)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

除此之外,還有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總之一切貼貼貼!貼出風俗和信仰,貼出未來和希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除夕守歲了。守歲俗名「熬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我就說說我們家鄉吧

在無錫,大年初一早晨開門,要先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麵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無錫的春節傳統習俗除了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

  在無錫的春節習俗中有一個是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

  春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在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的春節習俗:

  一、「撣檐塵」

  俗話說「十七十八,越撣越發」。一年裡人們難免會碰到一些煩惱,因此在歲末迎新之際,就藉助「撣檐塵」來掃除身上的晦氣,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運降臨;這一習俗也凈化了家中的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二、「送灶」

  民間習俗是在臘月二十四「送灶」。這天,家人要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貢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為讓「灶王爺」甜甜嘴,上天后只說好話,灶龕下還貼一副對聯:「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舊時人們會趕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來是不忘祖宗,二來是求祖宗保佑來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裡就把米淘好,並用石磨磨成粉。從石磨里牽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這種粉的質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後面蒸。蒸糕時,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點上香燭,關上門。第一籠糕出爐,準備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塊,放進盅子擺到以上三個地方,這時家裡燭光閃閃,香煙繚繞、熱氣騰騰,此時,家裡所有老小都要嘗一塊年糕。特別在小孩吃糕時,大人嘴裡還會念叨著讓小孩快點長高的吉利話。等第一籠糕加工好後,還會分贈左鄰右舍品嘗。

  五、年夜飯和春節菜肴

  過去的年夜飯沒有如今那麼豐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幾樣菜必不可少,一種是由蘿蔔絲與菠菜、黃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種稱為「長梗菜」的菜肴則是由整條青菜與百葉絲燒制而成;還有一種叫做「響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乾、筍乾及金針菇組成。菜肴準備的目的,大多是從食品諧音和形象取意。

  如黃豆芽稱為「如意菜」,鯉魚稱為「順順利利」,百頁叫做「百事順利」,花生叫做「長生果」,菠菜寓意健壯,年糕寓意「步步高」,糰子、圓子意為「團團圓圓」,而大年夜剩下飯菜則稱為「年年有餘」。每人還要咬一口生蘿蔔,叫「咬春」,以祈禱來年遠離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盤」(原料為芹菜、韭菜和竹筍),意為勤勞、長壽、蓬勃。


題記:

轉眼春節將至,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過法,每一個春節,所象徵的,都是團圓

生活百態品讀:春節習俗

春節

春節,自古以來,流傳了成百上千年,家家貼紅聯,打鞭炮,其樂融融,到處都一副熱鬧的景象。但更多的,春節所象徵的意義,最主要的還是團圓二字

可以說,整個年度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春節了,在春節這段時間,那些在外漂泊的親人,全部都會回歸,他們的回歸,或許對於當初小孩的我們,所在意的,更多的是來源於它們所帶來的糖果

說到春節,在我們老家,在春節前幾天,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像整個房子全部打掃灰塵,預備年貨,等等等等

習俗

在江西地區,其實所有的習俗,都和所有地方漢族一樣的,要說特別的,其實也沒有,主要是在江西這邊,在我們老家是很少有少數民族存在的,所以說,主流影響,還是成百上千年的漢文化

像大年30晚上,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向這些長輩們拜年,然後,如果年齡還小的話,長輩們多多少少都會塞一些紅包

像我們老家的話,一般到大年初三,都會去外婆家,在我外婆家那邊,像我的兩個舅舅,還有幾個大娘,這些親戚全部都吃一頓的話,也需要個三五天

之後,便是回到家去我姑姑那邊,四個姑姑家,每家都去一趟,有時間的話,可能也要去我舅公那邊走一趟,所以說,過年的時光,大部分都是在走親戚中走完的

一份歸宿

但是相對比這些習俗,對比這些忙忙碌碌的走親戚,對於如今外出的我,過年給予我的,最大的還是一份歸宿

一年365天,有將近330天以上的時間,都漂泊在外,那些曾經熟悉的場景,也唯有過年這一段時間,去匆匆回憶

過年,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對於一家人的團圓,對於一些家鄉親人的思念,對於一些親朋好友的依賴,更多的,是一分味道,一份年味,一份聯繫所有人的味道

或許,我們那邊,真的很普通,和所有的地區一樣,過著一樣的年。但不同的卻是,我們那邊,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變社會


說起春節,很多中國獨有的過節習俗好像已經被人們漸漸淡忘。很多都有趣又寓意深刻,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一波春節習俗回憶吧~

貼門神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貼窗花

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初四祭拜財神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兒收拾走人。還有一個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祭拜財神也是希望來年年年有餘。


推薦閱讀:

澳洲移民的幾大常見問題
阿爾伯達大幅度調整省技術移民政策
德國移民政策 | 哪個國家移民沒有移民監?
歐盟將制定統一移民政策: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美國傑出人才移民EB1A】十項參考條件解析——榮獲獎項

TAG:民俗 | 文化 | 星座 | 社會 | 移民 |